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最近,小樣媽在看第二季的《爸爸去哪兒》

在湖南靖州的第三次旅行中,黃磊的女兒多多和陸毅的女兒貝兒在完成任務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不愉快。

節目組給小朋友們佈置的任務是把自己親手摘的楊梅拿去集市上賣掉,然後用賣得的錢給老奶奶買禮物。

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了任務,唯獨貝兒只顧著逗鴨子,沒把楊梅賣掉。

不僅如此,在多多和姐姐給老奶奶挑禮物的時候,貝兒只顧著給自己買鞋,身無分文的她還為此犯了一些錯誤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一開始,她想拿姐姐的錢給自己買鞋,多多看到後阻止了她。

後來,貝兒又賭氣,沒付錢就拿著鞋子走了。講原則的多多隻能顧全大局,從貝兒手裡搶走了鞋,還給了老闆。

貝兒眼見心愛的水晶鞋沒了,只能走到一旁默默地流眼淚。

讓我沒想到的是,剛才還很堅持原則的多多,看到貝兒哭了,立馬暖心地想辦法安慰貝兒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她先是求老闆把鞋送給貝兒,老闆不同意。多多不願意放棄,又提出拿楊梅和老闆換鞋,幾番請求後,老闆才把鞋給了貝兒。

接著,多多為了幫貝兒完成買禮物的任務,又用自己剩下的錢買了一雙鞋墊送給貝兒。這樣貝兒就既有心愛的水晶鞋,又有給老奶奶的禮物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和我一樣,對多多刮目相看吧。

她不僅懂得照顧妹妹,有自己做事的原則,遇到困難還非常會想辦法。看得出來,黃磊和孫莉把女兒教的很好。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和多多比起來,小几歲的貝兒就顯得不那麼懂事了。不僅沒有完成買禮物的任務,還違反規定,用別人的錢給自己買鞋。

如果貝兒是你的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教育她呢?

是嚴厲地罵一頓,還是狠狠地懲罰一下?畢竟,不管是拿別人的錢,還是忘記任務,只顧著給自己買鞋,這些在大人眼裡,都是比較嚴重的錯誤。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怎麼做,才能讓他虛心接受,在錯誤中成長和進步呢?

陸毅在節目裡的3點做法就非常可圈可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01 批評的時候對事不對人

先來看看陸毅是怎麼給貝兒指出錯誤的。

首先,陸毅的語氣非常平和,他沒有大聲地吼孩子,也沒有像很多家長那樣,罵孩子“自私、差勁”。

他只是平靜地問貝兒,“今天的任務是給老奶奶買禮物,為什麼你只給自己買了新鞋呢?”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聽到貝兒說,因為很喜歡這雙鞋後,陸毅告訴他,“喜歡可以讓爸爸買,但今天的任務是給奶奶買鞋,所以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為了讓貝兒能記住這次教訓,陸毅還很堅定地告訴貝兒,“我們把這雙鞋脫下來,再也不要穿它了。”

之後,陸毅就沒有再繼續批評貝兒,而是給她時間,自己去反思和消化今天的事情。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我們在給孩子指出錯誤的時候,有兩點很重要:一是對事不對人,二是見好就收

“對事不對人”的意思是說,我們可以

指出孩子行為上的錯誤,但不要在性格、品質上批評孩子,給他貼標籤。

我們可以說,拿別人的錢是不對的,做題時不認真看題是不對的,但別說“你怎麼這麼壞,你就是粗心,不認真”。因為這些負面標籤一旦貼到孩子身上,就很難撕下來了。

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怎麼看待自己。當他覺得自己身上有這麼多缺點,他就會沒有動力去改變。

“反正我就是粗心,就是壞孩子,你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

一旦孩子有了這種無所謂的態度,我們再想讓他變好,就非常難了。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所以我們應該學學陸毅,只是指出孩子行為上的錯誤,把行為和性格分開,這樣孩子就會有動力去改變,來維持自己“好孩子”的形象。

第二點“見好就收”的意思是說,我們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他下回應該怎麼做之後,就不要再繼續嘮嘮叨叨地批評孩子了,否則只會起反效果。

心理學有一個很有名的“超限效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當我們剛開始批評孩子的時候,他的心裡是有很強烈的愧疚感的。

可是一旦我們說的太多,說的太久,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就會產生心理免疫的現象,把自己的耳朵關起來,不再認真聽你的批評,甚至還可能會有逆反心理,覺得自己沒錯,是你太小題大做了。

所以要想批評的效果好,與其說個沒完,不如點到即止,讓孩子自己去反思。

02 給孩子彌補的機會

陸毅在批評完貝兒後,還做了2件事。

一是讓貝兒向老奶奶道歉,二是找來一把小風扇,讓貝兒把它當禮物送給老奶奶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這2件事,都是讓貝兒用自己的力量,去彌補錯誤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麼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要麼狠狠地批評一頓,但不管是哪種方式,孩子都只要被動地接受就好了,並不需要主動地去做什麼事。

可是孩子從來都不是靠聽就能學會道理的,他們需要實實在在地去做,去行動,才能記住和領悟。

尤其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大人告訴他們“你錯在哪了,你有多壞”,這些不用大人多說,孩子自己也清楚。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承擔責任,彌補過失的機會。

這不僅能幫助孩子重建信心,讓他有動力去做個“好孩子”,還能教會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在錯誤中學到新本領

03 和孩子一起在錯誤中學習

陸毅在批評貝兒之餘,也承認了自己在教育孩子上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比如沒有教過貝兒買和賣的概念。因為奉行“女兒要富養”的理念,導致貝兒覺得自己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

陸毅這種自我反省的態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犯錯時,都會忙著指責孩子。

“你怎麼會犯這種錯?你還是以前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嗎?”

一味指責孩子,卻從不自我反省,這種“我永遠是對的,錯的都是你”的態度,會讓孩子在心理上和我們疏遠

其實孩子的錯,不也是我們的錯嗎?真是因為我們在教育上的疏忽,孩子才會犯下錯誤。

所以重要的不是誰犯了錯,誰該被指責,而是我們面對錯誤時的態度。

陸毅:孩子犯錯時你對他的態度,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與其推卸責任,不如和孩子一起勇敢地承認錯誤,擁抱錯誤,在錯誤的提示下,一個一個地補上漏洞,變得越來越好。

孩子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的錯誤改正了,學習了,就能變成明天的優點。

所以看到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要對他失望,也不要對自己失望

要像陸毅一樣,用對事不對人的方法給孩子指出錯誤,給他改正和彌補的機會,同時讓他看到爸爸媽媽也會犯錯,也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會變得更好。”

願我們和孩子都因犯過錯,改過錯,而成為更好的人。

歷史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