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逝者是我们的明天。但是在今天,他们正在这个空间里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渡给我们。 在所有对人生的关注中,我们似乎对每个人最后的归宿地缺少必要的注意。衮衮人生,浩浩声名,沉沦起落,兴衰续绝,终于,人们走向同一个归宿。每一座墓碑仿佛一个生命的支点,脚下是泥土,头顶是高天。”

上面这段话是资深媒体人杨浪先生在《读库》杂志撰写有关万安公墓的系列文章《在人生的另一端》的题记。在万安公墓深深的寂静里,听他读这一段话,似乎真的感受到来自彼岸世界的关注。此时,我们站在层层叠叠,数以万计的墓碑中间,周围只有稀疏的足音与午后的鸣虫。

采撷人间浩然正气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寻访万安公墓,请杨浪先生做讲解者是莫大的幸事。对万安公墓估计不会有人比杨老师更熟悉,更有发言权。20年来,他晴时雨时,风中雪中,常来此地,他说自己是来“采气儿”,采的是“人间浩然正气”。

长眠在万安公墓的名人可以连成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杨先生说,在这里读的是一部“人和历史的大地之书”,让我们跟随杨老师,去聆听那些被时光湮没的人生故事——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第一个引我们驻足的,是诗人穆旦,这位诗人的人生,就如同一首激情澎湃却又充满感伤的诗,他被人们遗忘了很多年,去世后被重新发现和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

“穆旦原名查良铮,是金庸(查良镛)的堂兄。查良铮的笔名,是把姓氏“查”字上下分开,成为“木旦”,再利用同音字组成“慕旦”或“穆旦”,涵义是渴望黎明,他是上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最终重要的诗人。”杨浪老师介绍说。

穆旦诗歌翻译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化境,他的译作《唐璜》的出版是我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著名诗人公刘谈到他的译诗时,称其为“不朽”,“他的许多译诗是第一流的,不同语言的山阻水隔,竟没有困扰诗人的跋涉。人们将铭记他的功勋!”

穆旦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1976年骤然去世,享年59岁。死前,穆旦在《冥想》的诗中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而如今突然面对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四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生活。”

1979年,诗人穆旦平反。万安公墓里只留下这块简单而朴素的墓碑。“穆旦先生的墓,我来了二十多年,很少看到有人给他扫墓。”杨浪老师说起来犹感悲戚:“我来看穆旦了。整整100年,这样一个大文化人,这样的民族英雄,没有几个人记得他。但是,应该要看他们,要念他们,我们这个民族走到今天是靠着一批这样的人。”

他们的传奇人生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董竹君在万安公墓的墓碑并不显眼,上面除了名字、照片和生卒年,什么都没有。杨浪老师感慨她的生卒年:“生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死于香港回归祖国,她的一生就是一部近现代史。”知道董竹君是因为那本著名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从一个出生于贫民窟的青楼卖唱女到锦江饭店的创始人,也许是她的百年人生太过于传奇,过于跌宕起伏,所以不着一字,任人评说。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茅盾题词的“诗人戴望舒之墓”静静伫立在野花丛中,看到这个名字,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他那首著名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那雨巷的尽头,却是万安公墓这一座小小的坟墓,才华横溢的诗人,45岁便溘然长逝。这个写出了最美的爱情诗的诗人,却一生为情所困。

杨浪老师为我们揭开了诗人感情失意的谜底,大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戴望舒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严重的疤印。“面上的瘢痕决不妨碍诗歌的绚丽,却妨碍绚丽的爱情,这恐怕是诗人45岁人生中失败的初恋以及两次殉情自戕两次婚姻破裂的深层原因,也是诗人抑郁绵绵的心理动因。因此戴望舒的诗歌,很可以当作一部隐秘灵魂的自叙传来解读。”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启功先生的墓碑很有特色,是一方砚台,更有特色的是他自撰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读罢令人大笑绝倒,也令人感动莫名,看透生死名利,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沈安娜和华明之夫妇的墓碑很容易被人忽略,碑上除了生卒年一个字也没有。他们的名字并不被人们熟知,但就是这位看上去温婉可人的女性,却用超人的胆识和勇气,谱写了伟大隐秘而极不平凡的一生。沈安娜的真实身份是中共特工、传奇间谍 。1935年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任速记,为党搜集情报。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来的指派下,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作速记员,以国民党特别党员身份作掩护,在蒋介石主持的党、政、军、特高层会议上为党搜集大量重要情报,并从未暴露,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像她这样,在潜伏大戏散场后,还能华丽转身、得以善终的白区地下工作者,不多。杨浪老师讲起她去世前的一个细节:“2010年,95岁的沈安娜在医院中离世,弥留之际,她最后的话是:‘我暴露了,抓人了,从后门走。’”

读一本“大地之书”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我们最后驻足的是尹荃老师的墓,她并不是名人,甚至百度上搜不到她的任何信息。墓碑正面有她的照片,优雅的发髻,纯净的黑衣白领,贞静淑定得就像一个修女。杨浪先生每次来万安公墓,都会来看一看她,因为,这位已经离开快半个世纪的普通老师让他深深感受到了“师道的尊严”。

碑文记录尹荃(1897~1970)老师1914年毕业于北平女师,后在母校附小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1955年退休。老师退休15年后病故,再19年,有学生36人具名为其治衣冠冢于此。其碑言:“四十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献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是什么力量,使学生们对半个世纪前的老师念念不忘,并做立碑之举?!为师者又能有几人会使弟子以如此善举表达永志之思?!你只要一思考这个事情,不得了啊,感天动地啊!”杨浪老师深深感概。

在为老师立碑之后,学生尹以璋、尹以琦、屠蒂生将自己的坟茔永远地置于先生墓前。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学生把自己小小的墓碑安置在老师的墓前,像极了当年学生伏在老师的膝头聆听教诲。老师和学生都已经离去,他们的故事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了。不着一字,师道如山。

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块碑,杨浪老师自言喘不过气来:“我每次来万安,出公墓大门前都要到尹荃老师这里看看,就想,做人得做到什么程度,能做成这样,然后想想自己做人这事儿。这里到处都是感天动地的故事,中国文化、忠孝节义、为国献身,什么都有,太多了。而且,到墓地逼得你读书,逼得你去读教科书之外的书,去接触和感受历史,这是一本大地之书。”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他们的传奇人生终结于此 那些惊心动魄再也无人知晓

一路行来,杨浪老师轻声叮咛我们留意脚下,不要不小心踩了任何一个墓,惊动任何一个亡灵:“在这里,哪怕你用最短的时间逛一圈,都会发现中国当代史上你听说过的很多人,以及你闻所未闻的更多人,最后他们都在这儿。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是站在此岸看彼岸,还是正站在彼岸的人群当中。人生的最后,不过是一块碑、一抔土。你会对人生有一种了然。”

中国因为禁忌的缘故,以至没有发展出墓园文化,也就没有像莫斯科的圣女公墓、巴黎的拉雪茨公墓那样供世人凭吊的公共场所。所以杨浪先生说,他这爱逛公墓的嗜好,也算是独一份了。他认为:“一个民族给予死去先贤的位置,是反映其内在历史态度的标志。”

有人说,万安公墓终将作为人文景观被标注在北京的城市地图上,而像杨浪先生那样喜欢去那里凭吊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就让我们做这第一批凭吊者吧,寻访墓地背后的故事,听人生花开花落的声音 。

说明 : “京味儿”是北京晚报首席记者张鹏的头条号专栏,全部为原创文章,内容以名人专访、北京故事、人物特写为主。如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微信号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