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为何只有秦国越打仗越富有,其他的都没落了?

芝士书圈


战国七雄中,秦国越打越富有,其他国家渐渐衰落,其实战争本身并不能带来财富,只有战争胜利才能。

战争红利很丰厚

首先很明确的一点是战争得胜是有很丰厚的战争红利的,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上。秦国通过战争收复河西之地,占领巴蜀天国,攻占义渠,这些都为秦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财富,毕竟古代土地就代表着财富。而其他六国通过战争也获得了很丰厚的战争红利,魏国在战国初期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且击败楚国夺取大梁,大梁城后来还成为魏国都城;赵国光是在赵武灵王时灭掉中山国就是当时赵国最大的战争红利;楚国向西向北发展成为南方霸主,齐国也一度灭亡燕国,而燕国后来领导的五国攻齐将齐国百年来的财富运回燕国也是丰厚的战争报酬,就连七国中最弱的韩国也是靠着战争实现了开疆拓土梦,灭掉春秋时期的香饽饽郑国,成为战国七雄的。

七国独富秦国

战争红利很丰厚,但七国中独独秦国越打越富,其他六国却逐渐衰落。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战国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经常打胜仗,其他六国要么偶尔打胜仗,要么一仗就败光了家底。

秦国在战国时期,自从被魏国占领河西之地,东出无门,憋屈的秦国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才渐渐缓过劲来。而在此之前,秦国虽然贫穷,但秦国很好的一直保持了贫穷本色,其他诸侯国对秦国也瞧不上眼,并没有进一步为难秦国。变法后的秦国开始了东出,经过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不断获取战争红利,虽然也有类似被齐国孟尝君攻入函谷关的危机时刻,但秦国总能在关键时刻采用正确的策略化险为夷。

而其他六国,像魏国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国家实力处于上升期,通过战争获得不少好处,但到了魏惠王时,魏国走向了下坡路,魏惠王治国政策改来改去,夹在秦、齐、楚之间多头受气,国力渐渐衰弱;楚国在战国初期到中期发展的也很好,甚至一度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楚怀王的天真,使得楚国和齐国结盟的良好策略遭到破坏,楚国也在楚怀王被扣押之后迅速衰弱;齐国和赵国都是在一场关键的战争中伤了元气,从此国家衰落的。至于燕国和韩国,这两国因为自身的天然禀赋差距,虽然被列入七国,但和其他五国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韩国除了在申不害执政时期能够保持国家不受胁迫,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随着强权的逼迫而采取行动的,战争胜利,顶多喝点汤,战争失败了甚至要掉一块肉;燕国虽然地处东北,但夹在赵、齐两国中,也是没少受气,先是被齐国差点灭国,之后总算是报了仇,但此后又被赵国压迫,甚至长平之战后赵国都能捶两下,可见燕国之弱。

国家之间的差距

拉开秦国和其他国家差距的是国家战略的差距,秦国从秦孝公变法之后慢慢富强,随着时间的进程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国家战略,要不然秦武王不会去扛鼎,在执行过程中一步步前进,并能在六国攻秦时采取正确措施避免重大挫折。其他六国中像韩燕这样的弱国,根本没资格制定逐鹿天下的战略,只能在别国的压迫下做个墙头草勉强坚持。魏国是国家战略不清,魏惠王时期,身处六国中心的魏国没有一个稳定的国策,虽然曾经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最终在变来变去的国策指导下消耗殆尽。赵国、齐国和楚国虽然也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但无奈战略执行过程中犯了重大错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临阵换将导致失败,国力大损,楚怀王背弃齐国,自己被扣后楚国国势衰弱,而齐国在齐闵王时期贪图小利,灭亡宋国引来五国攻齐,齐国元气大伤。

所以说秦国的国家战略清晰,并执行得力,体现在战争上就是经常打胜仗,并且能够避免重大挫折,而其他国家的战略要么差一个层次,要么战略不清,要么就是执行不到位,体现在战争上就是胜少败多,最终也就体现在国家财富上秦国越打越富,其他六国逐渐衰弱。


天天故史汇


秦国越打越富有,商鞅变法是根基,范雎的“远交近攻”是方向,秦军的战无不胜是保障。


先说根基部分,商鞅变法开井田分田地,废除奴隶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变法中规定除了农战可获得功爵奖赏以外别无他径,也激发了农民的种地打仗热情,故秦民闻战则喜。能打仗的去打仗赚奖赏功爵,不能打仗的在家种地将粮食卖给政府也赚奖赏功爵。这就是在根本上激发了秦国军民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让秦国专注于蚕食邻近的城池土地人口,改变了以前战胜后劫掠粮食财货而放弃土地人口的做法,让秦军认识到土地与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以至于后期秦军每攻占一地方,都会占领并推行秦法,这样城池土地人口财富就越打越多。而山东六国相互攻战多年,领土人口财富都只是流水移动,并没有实现地生人口,人口生财的良性循环。


秦军自商鞅变法以后,胜多败少,攻占的地方也就越多。攻下来后,秦国就会派官吏到当地进行变法,对占领地实现军政管理,军队主攻,官吏主守,将秦军所攻占的领土一点点化入秦国,进而实现良性循环。


以上三点,就是秦国越打越富有而六国越打越弱小的原因。欢迎各位交流讨论,个人喜欢历史文学,欢迎关注哦


xfy2018


秦代一直是为人所不齿的国家,当代人跟后代人的评价如此的相似。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猫腻。

当时被山东之国认为是蛮夷,后来被认为是暴秦,道德从来不从实际出发。

汉代尊儒,而秦国最痛恨儒家,特别尊崇墨家,墨家是战国时期与儒家并列的显学,

是儒家的死对头。

那些后代的儒学大师难免有会些失实的言论,

因此汉代的记载不可全信。

实际上秦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大,怎么夸耀都不为过。

至于说,秦国为什么越打越富有,因为,以战养战。

这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打仗嘛,战胜国,一要城池若干,二要财物若干,

那时候不像现在真金白银的交易,都是实物交易,家畜,牛羊,布匹,精铜,

这些都可以算作战略物资,变现很容易。

秦惠王一生最重要的决定就两个,第一杀商鞅,第二维持变法现状。

这一杀一维持,高超玄妙的政治智慧啊,一方面安抚老氏族使秦国不至于分崩离析,另一方面又维持了秦国的强大。

以战养战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相当于一个游戏规则,而秦国是制定规则的一方,自然有着先天的优势,而山东各国只有招架之力,后天不足。

可以类别一下抗日战争,日本弹丸之地,蛇吞象之势吞并大陆,我们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形式,

日本就是以战养战,掠夺资源,赤裸裸的掠夺资源,掠夺东北资源,奴役人口,如果中国不是面积巨大的国家,后果不堪设想。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国内的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一部分人口组织土地生产,一部分从事桑麻,一部分管理国家,一部分修建秦始皇的陵寝,

一般皇帝继位就开始了陵寝的工程,一般都是耗资无数历时数十年的庞大工程,一部分外出作战,一部分防守北方,环环相扣,充分利用了人口资源。

相对而言,秦长城的施工量真的不大,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是明代又建的。

秦国只是在六国长城的基础上,把收尾连接起来,工程量真的不大,

但是六国人刁啊,没有老秦人质朴,不好好干活,偷奸耍滑,

所以编造一些虚假传说,什么孟姜女哭长城什么的了。

没有撞脸的兵马俑。

秦国强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制度,我们现在也应该学学。

从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看出来,秦国的兵制,武器,夹衣,盾牌,弓箭,战车,

都有严格的尺寸要求,不能越距。

那时候用的是匠籍制,也就是说工匠是专门的一套户籍,不允许转业。

所制作的东西动必须刻上制作人的姓名,为的就是,方便究责。

如果我们现在也能在制作的工艺品,甚至是食材上集成渠道,来源,等信息会不会好一点。

从出土的战国兵刃来看甚至有人断言,秦代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

箭头制作精良,基本上差距不大,所以别再黑秦了。


逸谦吧唧吧


秦国的富有是打出来的吗?

恰恰相反,是富有了才有打的基础!对于大秦的理解,不能光看表面!在大秦开始统一六国之前,国家财富已经占当时全国的60%!中国后代史书中的记载多参杂记述者个人主观认为,或者是皇家认可的政治,文化,思想,军事等方面,而甚少关注经济,科技,加工业及真正的农业和商业!尤其汉代起,对大秦的态度采取的是贬抑立场,加上历代“所谓儒家”的得势,更是将大秦描绘成穷兵黩武的暴秦,导致后代对大秦的认知居于负面!

好在战国时,各国皆有史官,且诸子百家学说非常流行,故可参考的相对真实材料也多。想真正了解大秦,小编的心得是:可以多读史记的货殖列传,再结合同时代的著作,包括兵家学说,吕氏春秋,荀子,秦律,商君书等加以立体解读,甚至也可以研读一下相关老子,孔子,孟子的学说,也可以从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学说中寻找有关的记载。最好也关注考古发现的实物,如兵马俑,秦墓和云梦秦简等的相关记载,再综合分析。


反正掌握一点,不可以一家断章取义之言,来下最后判断!小编自专注秦史以来(秦史与情史音近,读来好听!),个人得出的结论倾向于:大秦可能是自古代中国(一直到清朝),最先进的国家!先进的科技,工艺,制造,农业,商业,军事,包括国家制度,管理体系,奖惩措施等,几乎涵盖各个方面!即使是被后人认为的“兴农而抑商”也只是对了一半!(另文后说)结论:大秦,是国力强大之后,才保障了敢打能打,打是为了统一!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有画说话


秦国不是为了富有而打仗,而是为了打仗而变得富有。秦也不是一直都处于崛起状态,在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国力逐步好转,但秦穆公死后 ,他儿子没穆公能力却比穆公更拽 不但穷兵黩武, 更有穷奢极欲的嫌疑, 败仗加挥霍 ,连西戎的霸主地位都不保 。然后短命的共公忽略 。接着失信于诸侯的桓公又经理麻隧之战的大败。直到景公时期才结束秦晋间的战争。 然后是厉共公时期短暂的繁荣, 随后却又是无尽的内忧外患。躁公期间 秦内乱不说, 连义渠也大规模入侵 ,接着躁公的继承人怀公被本朝贵族逼死 ,被推上位的灵公压根不说魏文侯的对手 ,被魏国揍的一点脾气都没有,这还不算,这时的秦国国君可以说压根没半点话语权 ,继承者都要由贵族说了算。 所以献公很遗憾这时没法即位 ,反而由远在晋国的简公继位。

简公和再接下来的惠公可以说是在被魏国蹂躏的阴影中度过的 。而再接下来秦国 主政的是历史有名的小主夫人 ,之所以说她有名 ,是因为和赵太后完全相反的一个存在, 烂的没法形容了 。

还好 没多久 ,献公终于回归了,再然后才到了秦重新洗牌的时机。

经历四代乱政,秦国当时的制度应该是落后于列国的,而且秦地处于现在的陕西,应该较山东各国地产贫弱,所以商市消极。而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焕然一新,主要因为:

(1)军功制,农耕制,解放奴隶制,使得国民特别是新国民参军作战和耕作动力大增。(2)拥有了“法制”由此观念是先秦时期的一大壮举。

(3)统一度量衡,使商市公平,可靠,便捷。由此使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根基。(4)正确的人才战略,徕民政策为秦招揽了大批能人贤士

(5)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打破了其他各国想联合灭秦的想法,其他各国虽联手打过秦,但没多久就破灭了,因为所有人都各怀鬼胎,便闹出不合。

自此,各国便再也无力抵御秦,除齐国之外,其余五国只得割城让地,贿秦以求和平,但这也只是温水煮青蛙,没多久其余五国便都被秦攻破,最后几十年无战争的齐国不战而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秦朝。


小生聊史


秦国得国家制度天生就是为打仗而设计的。

商鞅变法中为了鼓励老百姓参军打仗,创造了军功爵制。二十级军功爵,从第一级到第二十级,杀8000人可做大将。军功爵不但可以摆脱奴隶的身份,那时候战国七雄大部分人都是贵族的奴隶,商鞅的军功爵制度,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为了摆脱奴隶身份改变命运,他们作战不是一般的勇猛,此外军功爵还可以获得田宅赏赐以及荣誉,军功爵还可以用来免税,有军功爵的人可以获得免税、免罪等等好处。因此,秦国的军队十分的彪悍。上战场的时候,杀敌一人可以获得一级爵位。所以战场上的秦国兵都是在进攻的路上(很像李云龙的风格);战场上各国穿着盔甲的士兵,看着光着膀子的秦国兵不要命的往上冲,脸上仿佛写了四个字:快来砍我。

秦国士兵不穿盔甲,是为了多杀敌人。因为重重的盔甲会导致行动不够灵活;因为要杀人,用人头领赏,所以必须要进攻,进攻的时候越灵活成功概率越高。因此也秦国被称为虎狼之师。

但是仅仅靠这个是可以缴获很多,但是却不能富有。让秦国富有的是商鞅的另一条变法:抑制工商业。在鼓励农业生产的同时,对商人征收重税,尤其是把秦国商人往外倒腾的商人,外来进入则低税收。很快商人都不愿把秦国粮食往外倒腾了。因此秦国很快实现了粮食富足,有了丰富的粮食,那就有了充足的军饷,可以生养更多小孩。

还有一条,远交近攻。你会发现秦国后期不干那种跨国打别人的事情,秦国打的都是和自己接壤的,如韩国、魏国、楚国、赵国、蜀国等。从这些国家搞来了很多富庶之地。

而其他几个国家,后期不思变革,把老本都吃光了。


嘟嘟读读


与史书所写的秦军是虎狼之师不同,我发现大多时候秦军是胜之不武的,比如在长平之战,秦军参战的人数史书上没写,只写了秦昭襄王发举国16以上60以下的男丁去参战而且伤亡过半,伐楚时楚军有20万人,而秦将王翦要求秦始皇给他60万人他才愿意去出战。而不同的是秦国伤亡比赵国大(笔者认为这也可能是后来白起不愿意攻赵的原因)可赵国却从此一蹶不振,而秦国从此一家独霸,甚至那些憎恨他的六国们也不敢在战后去骚扰他,我认为这一切还得归功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两个字,耕战,除此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放弃,比如商业、诗书礼乐、娱乐活动等全部放弃,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的进阶之徒只有上战场杀敌,除此之外什么学习、经商、纵横全部封死,让你不再心存侥幸。至于平时,除了耕地你不能也不敢去干别的。
有了耕地,就会有更多的粮食,有了粮食就会有更多的人口,有了人口就会有更多的兵源(而且你也不用担心士兵战斗力的问题,因为那是每一个人唯一能改变他命运的选择),有了更多的兵就可以打更多的战役,而且因为有更多的粮食,不用担心后勤问题(秦灭楚战役,王翦60万大军曾与楚军对峙了一年而秦国啥事也没有,讽刺的是楚国却吃不消了)。
对于六国来说,在与秦的战争中,战败就意味着丧失更多的国力,损失更多土地和人口,实力削弱;而秦国相对较强,胜多败少,意味着损失的兵力少,还可以从夺得的土地中获得更多人口和兵员,以及大量的可耕种土地,实力越来越强。

相对于六国,秦国的商鞅变法更加彻底,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国富兵强,凝聚力更强,越是战争越是能提高国民的斗志;六国则不同了,战争尤其是战败,只能打击国民自信心,造成失地失民,越来越弱小。

秦国的强大,得到越来越多的有才能之士前来投靠,以施展自己的抱负,这进一步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强国强相强民,自然更加强大,六国人才流失,越来越弱。


芝士书圈


打仗只有越打越穷,只会消耗自身的国力,长平之战也是耗尽了秦国的国库,只不过最先撑不住的是赵国!

秦国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直至最后一统天下,那是历代君王不懈努力的结果!

尤其从秦孝公开始,启用商鞅推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商,奖耕战,设郡县…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大幅度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国力!并且制定了严格的军功等级,按军功大小分得田宅,秦国普通百姓只有通过战争多斩获敌方首级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秦国的人民要么在家勤勉耕织,要么上阵杀敌,商鞅将秦民变成了只为战争服务的国家机器!在战国七雄中,秦国的作战效率是最高的,不是秦国越打越富有,而是秦国雄厚的国力以及国家机器的高效运转,保证了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強13878


打仗从来没有富有的,只有穷的,以前争的是土地,不代表打赢了和平了就是富有,不要以为打赢了稳定了就是比较富的,我们看到只是皇宫里的人比较高兴,但历史书没有写百姓打赢了过得怎么样,给大家看历史的人一个错觉,就拿白启打赵国一战互相40万军队进行对峙,两国都没有粮食了,又大量的把几年以后的粮食税都征收了,但是还是不够,所有皇宫贵族都在省吃检用的打仗,皇宫贵族都在天天喝粥了,百姓都只有喝米草粥了,秦最后实在是筹不到粮食了,只好用计策引赵国上当速战速决,一个国家连把百姓几年以后的税都提前收了,而且国家变着法的在增加税收,所以最后虽然秦统一了,但是民怨四起,为什么税太重了,古时候打仗不是我们现在考虑的要多么富有才打仗,而过去皇帝脑袋一拍想打,将领主要靠打仗得到奖赏,所以要打仗,过去不打仗可能就一点工资,但一打仗打胜了,那大把奖赏就有了,所以过去君王想打仗征服更多国土,而武将希望用打仗立功,只有文官不想打仗,因为打仗百姓得不到休养没有了经济,那文官已没有地方贪钱,所以过去是武官主战,文官休战,因为利益不同,考虑的立场就不同,所以过去战争只要够家人吃的,然后够大军起初起兵时粮食够了,后面在慢慢筹粮,不像现在如果大军预计打1年就得把1年钱都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不轻易打仗,而且还要看百姓富不富有,百姓不富有已可能不打,而过去一旦打败了,粮食已没有了,那国家就等着灭亡,秦并不是越打仗越富有,过去打仗主要靠粮食,只要有粮食军队就能坚持,兵器主要是冷兵器,打造好了可以用好几次战役,主要供应的就是弓箭,但已可以通过缴获再利用,不像现在需要大量生产子弹,秦长平一战粮食该买的都买了,税官该想到的征税名目都想了,但就是征不到粮食,很多百姓家里都只能吃树皮了,而且军队能不能打胜仗跟治军的将领和国家君王的人心有关系,只要有粮食吃就不会兵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将领就算富有已不一定能打赢,就像曾经我们打印度和支援朝鲜,其实我们国家都很穷了,但军队由于治军有方上下一心,照样有战斗力,所以过去秦军队有战斗力跟治军有关,国家富不富没有很大关系,而且通过商鞅变法后生产有序,大家种粮食已能有奖励,所以积极性高,大家愿意生产,所以长平一战后秦又歇了几年,等粮食充足了再打,那时候主要其他国家没有勇猛的将领,都被秦的虎狼之师打怕了,如果这时秦长平一战后其他哪个诸侯国要是大军压境,估计秦就灭了,但是当时诸侯国没有现在看历史头脑这么清楚和知道敌军内部是什么状况,如果有精明的将领要是能有现在看历史一样清楚双方的实力情况,估计历史就要改写了,基本上过去打一仗其实要歇少则几年,多则10几年,有的甚至是一辈人不发兵的情况都有,因为经过大仗军队需要新兵训练补充军队,还需要百姓休养准备粮食,否则就要激起民变了,我们看历史只是把几百年历史浓缩了看,把几百年加起来看所以感觉打仗挺多的,其实以前主要边境经常会发生小股敌军侵扰,但是大举用兵打一次估计要休养几年,甚至是10几年,有的甚至几十年都不打仗了,主要是粮食,因为土地就那么大,粮食就这么多,所以过去国土面积大就意味着强,因为粮食多人口多土地多。只能说过去看谁的粮食多,跟富不富没有什么关系。过去只要有土地,有年轻人国家就会强,而没有土地,没有人的国家就会弱,哪怕再富有但打仗靠人,不像现在靠现代化武器,过去全靠人口,只有人多的国家就强,而国土小了不够养更多的人,没法种更多的地,所以过去对国土扩张欲望较大。因为没有权威的规则不像现在,只要粮食够,有大将就可以发兵,跟富不富有没有关系。所以说只有秦越打越富有是无稽之谈。一个国家治军有方跟富不富有没啥关系,这个跟君王和将领治理国家和军队有关系。当时秦的国力只是跟自己以前比是富了不少,但跟其他诸侯国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说只有秦越打越富,只能说越打越强的,没有越打越富,因为秦打仗磨练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秦打胜仗多,我们可以看地图后面秦土地越来越大,因为土地越大地就越多,粮食和人口就越多,所以过去强主要是国土大,粮食多,人口多就强,和富不富有没有关系。百姓过的好不好已不没关系,其实我们看秦吞并六国是用了好几代人,其实已是几十年才打仗,并不是我们看历史一样感觉打仗挺多的。要想过去那种规则下能10几年不打仗就很不容易了。


文武双全1458


严格来说,没有哪个国家打仗会越来越富,但如果把打仗得来的土地算上的话,秦国当然是越打越富了,因为土地是无价的。对此,我粗略的分析了下,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或者说越打越富)有很多原因,这里面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实力的体现方面:

第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推进国家进行根本的制度改革,给了底层群众向上爬的渠道,搞得全国人民像打了鸡血一样,从而把一切的社会资源(包括人)都趋使到国家的耕与战上去,以形成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一共经历了7个君王,从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221年,一共用了140年,而这140年里的7个君王,没有一个是草包,除了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继位3天就去世,时间较短没法定论,其他的都是6位都是同时期能力超群的君主,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这方面六国中唯一能拿出来比一比的,只有与赵国了,但即使是赵国,也相差甚远。别的不说,若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很有很可能虎头蛇尾,甚至胎死腹中。

第三,秦国的地理位置很好,商鞅变法后,很快就南下灭蜀,拿下了天府之国,之后向西北又灭了义渠,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这一点只有楚国可以比拟。

第四,善于用人,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韩非都非秦国人,却在秦国风生水起。

运气的成分方面:

第一,长平之战险胜,长平之战是改变秦赵国运的一场大战,具体不多说了,只说一点:如果赵括不在战场被射死,四十万赵军与秦军拼死到最后一刻,加上其他五国的援军,秦国可就危险了。

第二,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好的决策。但六国就不同了,经常是很容易就被秦国挑拨而互相攻杀,这与这几个国家的国君昏庸有一定的关系,若六国的国君精明能干一点,秦国很难占到便宜,更难统一六国。

第三,晋国的分裂,如果韩魏赵是一家,秦国很难占到便宜,事实上,战国前期,一个魏国就经常打的秦国满地找牙,战国后期,秦国花了很大的力气才灭了赵国。

不知道我的回答满不满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