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一道風景,歷經滄桑幾千年,從上世紀末期,漸行漸遠,如今,即將徹底消失出人們的視線。

一種樂音,富有鏗鏘的節奏感,伴著揚起在空中的紅纓鞭,響在鄉間冬天的雪地上,讓人浮想聯翩。

這道風景就是農村那個年代街頭上掛馬掌情景,這種音樂,就是馬踏在冰雪路上發出來的聲音。

東北冬天寒氣襲人,冰天雪地,路雪路面光滑如鏡。馬拉車輛走在冰雪路上,蹄子打滑,難以前行。為了解決馬打滑的問題,聰明的東北人發明了給馬掛穿鞋的辦法——掛馬掌,輕而易舉解決了這個問題。

掛馬掌的活都是在村鐵匠爐的門前進行,在鐵匠爐門口立有兩根大木頭樁子,木頭樁子上面是一根可以轉動的木頭橫樑。掛馬掌的車老闆牽來馬,一起同鐵匠爐掛馬掌的師傅一起,把馬推進兩個木頭樁子中間,然後用兩根繩子兜住馬肚子把馬吊在上面的橫樑上,這樣,馬就不能前後亂踢亂踹了。乖乖的聽人的擺弄。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這個時候,掛馬掌師傅想先給哪個蹄子掛,就用繩子把那個蹄子吊起來綁在前後某個柱子上,馬的蹄掌衝上,摁在一個結實的凳上,或者由人提著。然後,用燒紅的大烙鐵在馬掌上烙。烙糊的蹄子上,厚厚蹄甲漸漸地稍微變軟,師傅用鐮刀把上邊烙軟的蹄甲削下去,修理闆闆整整後,放上一個大小正合適的馬蹄鐵,開始把馬掌釘釘進去。馬鐵掌分大、中、小號,上邊有6到8個馬掌釘眼。四個馬蹄算是一副,在掛馬掌時,則根據具體的馬掌型確定。馬蹄鐵不起防滑的作用,防滑作用的是馬蹄釘,馬掌釘頭呈扁方箭頭形,下部像錐子尖,長大約5釐米,在馬身體重力下,可踏破冰雪,達到防滑作用。釘馬掌釘是個技術活,馬掌釘要稍微向外斜著釘進去,釘尖要在馬掌的外沿露出來,再用特定工具把釘尖打堆,目的是加固馬掌釘。手藝精的師傅掛得又快又好,馬也不疼不鬧。掛得不好的,馬掌釘會打進馬掌的肉裡,馬走起路來腳會疼,用不上力。所以一個好的掛馬掌師傅,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當年也算吃香的熱門行業,有些家庭從小讓孩子就拜師學這門手藝。

當時那個年月,掛馬掌的師傅也是村裡非常吃香的人,因為一年四季不用參加地裡幹活,風吹日曬不到,也不挨冷受凍,老百姓叫他們是手藝人,大家都高看一眼。實際上,掛馬掌的鐵匠師傅幹這行也是不容易的,是一個又髒又累的工作。那個時候,打鐵沒有電錘,全是人拉風箱,掄大鐵錘,煙熏火燎,農村歇後語有“四大黑”:呼延慶,包文正,鐵匠脖子,蔚遲公。其中,就有這掛馬掌的鐵匠師傅。掛馬掌的師傅不但要會掛掌,還要會做馬掌和馬掌釘,做馬掌和做鞋一樣,馬掌大小和弧度都是多年總結經驗所得,這樣馬穿上“鞋”,才舒服,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重體力工作。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據史料記載,掛馬掌最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由古羅馬人發明,當時叫掛馬蹄鐵,古羅馬人給它起一個很浪漫的名字叫給馬穿“涼鞋”。後來傳到中國的,我國記載,大概是五代前後。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彰武節度判官高居誨出使于闐,從當時回鶻牙帳駐地甘州開始進入茫茫戈壁,放眼望去前方路面盡是砂石,非常難走,高居誨犯難了。這時甘州人傳授給他們一項技術,“教晉使者做馬蹄木澀,木澀四竅,馬蹄亦鑿四竅而綴之,駝蹄則包以犛皮乃可行”。這是馬掌的雛形。後來北方人,根據東北冬天的特點,在此基礎上,用鐵做成馬蹄鐵,也叫馬掌。

我觀察過,古羅馬發明的“馬涼鞋”真的很貼切,雖然是鐵製的,但重量也相當輕,邊緣輪廓是波狀的,套在馬蹄上,馬兒走起來,神態十分優雅,很蕭灑。

如今,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機動車取代了畜力車,也很少有養馬的人家。給馬掛掌的越來越少,這個行業也已經消失了。但是,它曾經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老一代人腦海裡,美美地回憶起來,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故事裡有勤勞,有智慧,有情趣!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早些年農村的風景:掛馬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