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關運福


1945年5月,德軍光是向英美投降的部隊,就有700萬多萬人。

1945年3月中旬,艾森豪威爾的部隊突破了齊格非防線,從瑞士邊境直到北海都打到了萊因河畔。

過了萊因河後,英美軍隊只遇到輕微的抵抗。德國人已經完全喪失了鬥志。他們的給養和交通線已經被空襲打得支離破碎。因此,4月1日,渡過萊因河才一星期,魯爾區便被包圍了。4月18日,陷入重圍的三十二萬五千名德軍在幾乎沒有經過戰鬥的情況下,就投降了。

由於,美軍的空襲摧毀了德國的工廠,合成汽油廠,火車站和部分鐵路。德國軍隊的士氣已經崩潰了。他們還可以在東線抵抗的關鍵原因是,德國人對俄國人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心理使德國士兵在東線打得遠比在西線頑強堅決。因此,當艾森豪威爾的軍隊深入德國心臟地區只遇到零星的抵抗時,蘇軍卻發現他們的前進困難得多。

實際上在希特勒還活著的時候,在柏林戰役,已經有德軍部隊不服從指揮,進入柏林救駕。到了5月1日,德國電臺宣佈希特勒死了。鄧尼茨海軍上將接替他成為第三帝國的首腦。

德軍更是徹底喪失信心,投降熱潮開始了。5月2日,柏林的殘餘守軍向蘇軍投降了,意大利境內的德軍也向英國陸軍元帥亞歷山大投降。5月4日,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德軍向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投降。

盟軍包括蘇軍的巨大勝利和優勢,盟軍戰略轟炸摧毀了德國一座有一座城市。實際上,已經讓德軍喪失了信心,同時對信仰產生了崩潰心理。最後幾百萬軍隊,選擇投降,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深度軍事


要說納粹德軍還是挺有剛的,真真正正的戰鬥到了最後一棵,直到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帝國大廈的頂峰,才標誌著戰爭的結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還有多少軍隊都白扯啊,可以說在二戰中,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

不像當時的小日本,說好的一億玉碎,結果還沒到本土作戰就投降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你的承諾呢?

本文就來說說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的事情。

要說二戰時期的德軍是真有剛,在二戰初期以一己之力單挑群雄,連續擊敗波蘭和法國兩個歐洲強國,並且給英國和蘇聯都造成了重創,要不是美國參戰,勝負還真就未可知,但是德國的國力畢竟是有限的,就是再怎麼厲害你也挑戰不了全世界啊!

從1943年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蘇德戰場的形勢就發生了逆轉,對於德國來說局勢越來越不利了,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開始進行戰略性反攻,與此相對應的是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對於當時的德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很多明眼的德國人明白,德國已經輸了,現在能夠想到的辦法就是如何結束戰爭,很多德國軍官想要發動政變炸死希特勒來結束戰爭,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國陸軍統帥也在勸希特勒結束戰爭,希特勒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爾,由此可見,對於德國來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只不過希特勒自知自己發動了戰爭,他十分清楚結束戰爭將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因此,希特勒選擇了負隅頑抗到底,甚至寄希望於核武器、特異功能等武器改變局勢。

在1944年的東線戰場,德軍共有兩百萬士兵被消滅。

到1945年的時候,在蘇德戰場上蘇聯紅軍已經集結了670萬人,10.73門火炮,1.2萬輛坦克,1.47萬架飛機,相比之下德軍只有370萬人,5.62萬門火炮,8100輛坦克,4100架飛機。

西線戰場形勢更加悲觀,在諾曼底登陸後,將近三百萬盟軍像潮水一樣湧入西線戰場,還有越來越多的援軍從西線向德國進發。

即使如此,德國依然沒有投降,直到1945年4月16日柏林會戰爆發,蘇軍集結250萬兵力進行攻城,而德軍集結一百多萬人防守,在柏林會戰時,希特勒還抱有幻想,認為只要其第九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趕到柏林就將給蘇聯致命一擊,實際上第九集團軍在柏林東南已經被分割包圍,自身難保了;而第十二集團軍在柏林西南已經被美軍和蘇軍阻擊,根本無法前進,但是手下並沒有向希特勒報告實情,在柏林總統府地下室的希特勒像個傻子一樣還不斷的發放電報調兵遣將,最後柏林守備司令告訴了希特勒實情,德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希特勒才中夢中醒來。

經過激烈的對戰,蘇軍以傷亡33萬人的代價,殲滅德軍48萬人,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

5月2日,德軍衛戍司令在柏林已經被攻破的情況下率部投降,5月8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可以說,儘管在整個德國範圍內可能還存在700萬編制的部隊,但是精銳部隊都打的差不多了,並不屬於那種被斬首行動了,而是經過最頑強的抵抗,最終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殺的情況下才選擇的投降,德軍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


史論縱橫


二戰,最後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的大軍,但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投降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具體原因。

一、希特勒自殺身亡,德軍無心戀戰。1945年4月30日,蘇軍經過激戰,攻佔了國會大廈,距離希特勒的官邸近在咫尺,眼見大勢已去,希特勒徹底絕望。下午3點30分,希特勒回到地下室的避彈房間,開槍自殺。希特勒作為德軍的最高統帥的死亡,讓本就陷入絕境的德軍更加無心戀戰。

二、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國,後勤供應被切斷。當時,德國軍隊雖然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被分散在各地,並且後勤補給被盟軍所切斷,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再戰必敗,已經無法翻盤了。

三、擒賊先擒王,德國的統帥部已經別無選擇了。當時,美英法聯軍和蘇軍左右夾擊德國首都柏林,德國的大佬們基本都在柏林,想逃也逃不了,最好的選擇就是投降,尚且還有活路,也為德國留下一點希望。

四、最重要的是投降是當時德軍最好的選擇。當時,德軍雖然還有幾百萬軍隊,但面對美、蘇等盟軍,已經沒有翻盤的機會,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毫無意義。德軍不像日軍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在1945年5月7日,當時的德國最高統帥鄧尼茨宣佈德國無條件投降。5月8日深夜12時在柏林蘇、美、英、法四國代表面前簽署投降書,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以希特勒帝國徹底覆滅而宣告結束。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1945年,德國正式宣佈投降,而有數據指出,當時德國軍隊的規模甚至還有700萬左右,而且還有數千架飛機和很多坦克,對此,有人提出為什麼他們不選擇繼續進攻而是宣佈投降。

事實上,雖然德國軍隊在名義上還有如此大規模的力量,但是其真實情況是現役軍隊大都以小孩為主,而且最小年齡甚至只有12歲,也就是說,他們的實際戰鬥力量已經不堪入目了。戰略轟炸日益頻繁,導致德國的軍火工業陷入停滯。另外,德軍裝備的技術兵器如坦克、飛機不僅數量不夠質量也嚴重不足。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戰敗的原因還體現在其國家綜合國力的水平。戰爭初期,他們確實採用了速戰速決的閃電戰策略取得了一些顯著戰果,但是跟國土面積廣大的蘇聯相比,德國也只能算的上一個小國,而要想確定持久戰的最終勝利,小國其實是很難實現的,也就是說,德國缺乏支持長期戰爭的國力和資源。

除此之外,德國選擇投降還因為當時的民心所向,畢竟本身納粹就是一種侵略性代表,而他們提倡的戰爭攻擊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其實是十分慘痛的,德國人自己已經在東線陣亡、失蹤、被俘超過300萬人,這對一個人口僅有7000萬不到的小國而言實在難以承受,換句話說德國除了元首之外的人都已經厭倦了戰爭。正所謂勝利永遠會站在正義的一方,提倡和平的思想必將取得戰爭的勝利。

所以,並不是說人多就一定可以打勝仗,這還要看這些人的實際戰鬥力以及大局勢的發展,更何況德國那些紙面上的兵力有太多水分了,而綜合來考慮的話,德國的投降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利刃軍事




你這個問題的觀點,比較有爭議。德國德君實際上是沒有投降的。希特勒堅持到最後,沒有辦法採用了與自己的情婦自殺,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投降。

那麼最終德國為什麼走向失敗,雖然擁有一定的有生力量?

第一方面是國際大勢,也就是我們所說時事造英雄。當時整個情況,英國美國蘇聯,已經完全聯合在一起,美國已經正式參戰。三方軍隊已經全面進入了德國的本土。而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墨索里尼已經完蛋,日本也受到了兩顆原子彈的攻擊。納粹勢力從整個國際形勢上已經崩潰。同時。德國內部政治不再像二戰開始的時候,一邊倒,支持希特勒。很多反對的聲音越來越響亮。所以說在整體內外的形式上已經沒有任何的堅持下去的意義。一場必然失敗的戰爭,堅持也是徒勞。



第二方面。德國人整個機會已經失去。從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德國軍隊釋放了,英聯軍的最有生的力量,然後希特勒戰略決策失誤,採用雙線作戰。雨蘇聯撕破臉皮進軍,蘇聯失利。非洲戰場,深陷泥潭。加上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德國的人再多。也無法應對這麼大的局勢。雙拳難敵四手。

第三方面。德軍戰術已經不起作用。德軍的閃電。坦克戰已經被有效的節制。從蘇聯的保衛莫斯科不後退,一步開始,德軍就是一個轉折點,無法在進行推進。從原來採用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部隊,已經被水下聲納以及飛機戰術,打的沒有還手之力。與英國打的空中爭奪之戰。也被雷達新技術的誕生。全面摧毀。也就像泰森一樣,那鐵一樣的拳頭被擋住以後。咬耳朵是贏不了比賽的。

第四方面。技術上的優勢不在。原子彈,雷達。聲吶,圖靈,等技術突破,造成德國優勢不在。



第五方面,能源與經濟的崩潰。打了那麼多年的仗,國內通貨膨脹以及經濟經歷了嚴重的考驗。能源形勢更是匱乏。原有德軍快速攻破的荷蘭法國等地的能源已經無法供應,也受到了激烈過當地游擊隊的干擾。希特勒採用多線作戰。造成運輸距離和運輸難度大大增加。比如在蘇聯作戰的部隊在嚴冷的冬天棉服無法供應。他心中都不對兵器坦克,嚴重不足。甚至在戰爭焦灼的時候,日常供給都跟不上。非洲戰團,沙漠之狐都在捱餓。

第六個方面。德國的人口跟不上了。由於前期戰爭的辛苦,德國的很多精銳部隊和一戰遺留下來的有經驗的將領士兵,都打的差不多了。後期希特勒派上場的老年人。而對於孩子的這種年齡限制已經越來越低。整體戰鬥力越來越弱。

第七個方面。希特勒友誼過好的,估計戰爭前景。當戰爭出現焦作的時候。希特勒開始發瘋。不斷更換戰爭元帥。不斷髮布戰爭命令。不在聽前線何意見。尤其是剛在會議中被暗殺失敗的時候,更是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甚至沙漠之狐,隆美爾都因此而賜毒自殺。

總體來說德國的整體失敗,極不得人心,也不得大勢,內優外患,用全國家的生命去換一個戰爭極端分子的野心,結果失敗是必然的。


我是傳奇走職場


德國沒有那麼多軍隊,這是把德國的偽軍和小孩算在內了。

德國在1945年戰敗之際,全國總共動員了1000萬軍隊。而當戰爭結束後,德軍被俘人數超過500萬。算上這500萬,除去陣亡的,德國剩下700萬活著的軍隊還是有可能的。

德國700萬軍隊,水份還是很大的,能打的並沒有多少。盟軍接收了500萬戰俘,這些戰俘並不是德國投降後才俘獲的,而是戰爭結束前陸陸續續向盟軍繳械投降的。實際上,德國投降前夕,除了柏林的80萬大軍,並沒有能集中起來抵抗盟軍的部隊。



盟軍主動進攻,德軍被動防禦

進攻和防禦是不同的,德國是東西兩線作戰,軍隊也就分散在東西兩線。而德軍不可能將所有軍隊都集中在一起防禦,而德軍的軍隊分散在歐洲各個位置防禦,兵力分散,一旦駐守各地的主力調動,佔領區必定趁機起義。


而集中防禦還有一個弊端,一旦敵人繞過防禦,直接插入腹地,更麻煩,參考法國戰役,德軍機械化部隊就是繞過了馬其諾防線。然而,分散在各地的德軍,在蘇軍的縱深穿插中,並沒有多大還手之力。

▲德國投降前,很多小孩老人都上戰場了

德國投降後,軍隊沒有意義進行反擊

柏林戰役後,德國統帥部宣佈投降,簽署了協議。這個時候,德國仍然有大量部隊,可以一戰,但是沒了中軸線,沒了主心骨,仗怎麼打?



投降之後,德軍再多部隊也沒用。沒了主導指揮,就沒人發號施令,各個部隊也不能各自為戰,肯定是有的想打,有的想投降,這種局面下,投降才是最明智的選擇。與其被人殲滅,不如光榮的投降。在西方人眼裡,打不過就投降天經地義。


盟軍兵臨城下,希特勒自盡,柏林被攻克,發動戰爭的人都選擇了逃避,其他人,繼續抵抗,毫無意義,更何況,經歷多年戰爭,德軍自己都覺得再打下去沒意思。


軍武文齋


德國納粹完成了繼拿破崙後橫掃歐洲的壯舉,但是同樣都在俄國跌倒,同樣的劇本由不同國家來上演,這確實很有戲劇性。僅從軍事層面上說,二戰時期的德軍不僅創造了很多二戰時期的經典戰役,還發明瞭閃電戰的天才戰術。

二戰快結束時,納粹德國雖然還有七百萬大軍,卻選擇投降,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

戰爭機器已經無法運轉

希特勒曾經說過:“如果我無法得到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與一戰的挖戰壕互相掃射的靜止戰爭不同,二戰是大規模利用坦克等機械化部隊,穿插突破,然後利用空軍的遠程戰略轟炸支援的運動戰。

德軍的典型的閃電戰就是,首先動用空軍轟炸戰略要塞,然後集中裝甲部隊的j優勢兵力,在一個點上進行重點突破,在幾個點突破之後,最後形成雙重合圍。先合圍主力部隊,然後合圍後勤補給部隊。

這種戰術建立在豐富的石油供給基礎之上。德國是富煤少油的國家。二戰時期為德國提供石油最可靠的基地是羅馬尼亞,雖然德國有先進的煤制油技術,但是成本過高,油質較差。

隨著德國的節節敗退,喪失了羅馬尼亞油田的控制。更為嚴重的是,盟軍看破了德國石油補給的短板,1944年5月9日,盟軍的空軍轟炸從德國的基礎交通設施,轉向IG法本500萬噸產能的煉油廠。第一次空襲就出動900多架飛機,德國的一家煉油廠在最後2年時間就遭遇600多次轟炸。盟軍的連續轟炸使德國本土的產油能力從5月份的600萬噸直轉急下到9月份的不到20萬噸。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德軍在喪失石油供給後,所有的飛機,坦克等機械化部隊根本無法運轉,變成了空架子,700萬大軍已經喪失優勢。

戰爭的正當性遭到質疑

希特勒通過煽動德國民眾對英法的仇恨,成功地為發動二戰找到了藉口。但是隨著二戰的推進,特別是從瘋狂地屠殺猶太人起,德國軍隊內部就發生了意見的分歧。

德國從普魯士時期就開始產生了軍隊裡的貴族,德國高級軍官團裡姓名裡帶“馮”(von),就非常看不起下士出身的希特勒。

德國高級軍官並不是所有人都和希特勒上下一心,鐵板一塊。1944年8月,盟軍勢如破竹,希特勒不想巴黎落入盟軍手裡,還負隅頑抗,下令德軍在巴黎的司令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炸燬巴黎,並且戰至一兵一卒。

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表面上聽從希特勒的命令,在巴陵安放了炸藥,並且以德軍空炸巴黎會造成誤傷德軍為由,拒絕了空軍的支援。他向希特勒撒了謊:巴黎已經處於火海之中,部隊已經開始炸燬巴黎。

1944年8月25日,盟軍佔領巴黎。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代表巴黎簽了投降書。1964年,他在家中接受採訪時透露:“希特勒讓我炸燬巴黎的命令,讓我明白他是個瘋子。”

德軍裡有很多像這樣良知覺醒的士兵,這是因為德國民族有思辨性,這700萬德軍並不是都被納粹洗腦的狂熱分子,而是擁有獨立思考的靈魂。

烏合之眾翻不起風浪

德軍在投降時期的700萬大軍,只是賬面上的數字,其中不乏訓練不精的新兵。在希特勒自殺後,群龍無首,像一盤散沙散佈在德國各地。

有些德國納粹士兵,為了逃避盟軍的軍事法庭的審判,隱性埋名,甚至逃離到南美。阿根廷時常會有納粹德國士兵出現的新聞,這些人就是當時納碎德國的散兵遊勇。

德國的精銳部隊,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的王牌裝甲師,基本在東線陣亡;黨衛軍師,帝國師,骷髏師,基本在西線陣亡。

形勢比人強,700萬大軍不想為希特勒陪葬。一場失去了正義的戰爭,始終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迷途知返,於情於理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梓蕤


希特勒自殺後,繼任者鄧尼茨計劃和盟軍媾和。

蘇軍對柏林的包圍是異常恐怖的,當時距離柏林最近的兩支德軍部隊是第12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儘管他們頑強抵抗,阻擊蘇軍進攻,但蘇軍還是成功對柏林進行包圍。

在1500輛坦克、1.27萬門火炮、2.1萬門火箭炮的支援下,46.4萬名蘇軍對柏林發起最後的總攻。最終,蘇軍在付出30萬人傷亡的代價後完成了對柏林的佔領。

因此,德國的投降和日本不同,德國是在盟軍和蘇軍進攻下,一片土地都沒有的情況下投降的。

其實在蘇軍攻佔柏林後,並沒有等來德國的投降代表,原來以鄧尼茨為首的德國臨時政府,已經向盟軍單獨媾和。

由此可見,雖然柏林被包圍時,德軍仍擁有數量可觀的軍隊,但德國的失敗已經難以逃避。更何況,連柏林都即將被攻克,納粹德國即將覆滅。同時,納粹的高級將領們對戰爭已經失去希望,唯一的要求是向盟軍投降,而非蘇聯,以免遭到報復。


五味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動員的總兵力超過了1700萬人。哪怕是柏林被攻陷,德軍將領鄧尼茨在投降書上簽字時,德軍仍然有幾百萬的兵力。那麼,為什麼他們不繼續抵抗,而是選擇投降呢?

(鄧尼茨簽署投降書舊照)

第一,失利帶來的消極影響太大。

德國陸軍在二戰開始階段可謂是天下無敵,從閃電入侵波蘭,再到逼得盟軍敦刻爾克大撤退,差不多隻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

那時的德國軍隊,對作戰是充滿信心的,在他們看來,別說是歐洲,就算要稱霸世界,也是有可能的。

由於歐洲形勢一片大好,1941年,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向蘇聯出兵,開啟了征服亞歐大陸的最重要一步。

蘇德戰爭是二戰中規模、傷亡最大的戰爭。遠征的德國軍隊由於戰線拉得太長,再加上士兵水土不服等多重原因,開始了一連串的失敗。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國已經開始慢慢轉向防禦的一方。而之後的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讓蘇聯人徹底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在東線戰場節節失利的同時,隆美爾率領的北非軍團,也被英軍將領蒙哥馬利擊敗,被迫撤出了北非地區。

兩個戰場的相繼失利,讓德國軍隊的信心產生了動搖,在德國國內更是出現了質疑希特勒的聲音。

而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的成功登陸,更是讓這一質疑達到了頂峰。於是,在同年7月,發生了著名了希特勒遇刺事件。雖然最終希特勒並無大礙,但這一事件,無疑讓德國軍隊的士氣又一次遭到打擊,第三帝國已經危在旦夕。

終於,隨著柏林被蘇軍攻陷,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身亡,德國軍隊徹底失去了精神支柱。一個軍隊沒有了靈魂,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諾曼底登陸)

第二,德軍後勤被切斷,彈盡糧絕。

從古到今,仗打得好與不好,關鍵還是得看後勤給不給力。當時的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大軍,但都被分散在各處,後勤補給遭遇了巨大的考驗。

德軍的整個東面戰場,被英美聯軍牢牢控制著。而西面又有一個瘋狂進攻的蘇聯。德國遭遇了盟軍的兩面夾擊,後勤線被盟軍切斷,士兵無食可進,無彈可發,根本就支撐不了多久。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由於已經被盟軍攻入國內,德國賴以生存的發達工業,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無力再支撐戰爭的消耗。

(德蘇戰爭)

第三,軍隊濫竽充數。

雖然德軍對外宣稱還有幾百萬大軍,但這些士兵都是些什麼人呢?

德國通過在歐洲各地的征伐,訓練出了一支讓人聞風喪膽的精銳之師。但在蘇德戰爭中,蘇聯人卻以人數的優勢,將德國的精銳軍隊給耗了個一乾二淨。回頭看一看蘇德戰爭中的幾場大戰,哪一場不是動輒死傷數十萬乃至百萬的戰役?

由於軍隊傷亡嚴重,德國不得不在國內徵召了一批新兵奔赴戰場。但這些新兵多數都是滿懷熱血的年輕人。德國想要靠一幫新兵蛋子,打敗從屍山血海中爬出來的蘇聯紅軍,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因此,德國雖說有幾百萬大軍,但作戰人員質量參差不齊,又以新兵居多,實際戰力,早已不足,失敗是理所當然的。

最後說一點,德國人向來以嚴謹、務實著稱。不同於盟友日本總是叫囂著“玉碎”的口號。既然戰爭勝利已經沒有希望,精神領袖都已經自殺而亡,何必要選擇頑抗到底,非要導致民族滅亡呢?投降是他們做出的正確選擇。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德國還有700萬大軍,為何要投降?毫無疑問,德國投降是有很多的原因,而德國也是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首都都被佔領了,不得已才選擇了投降。七百萬大軍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但在德國納粹快投降的時候,這七百萬到底還有多少人有戰鬥力,那就得打個問號了!

最簡單的來估算,德國在二戰時動員超過了1700萬的兵力。每一場戰鬥,無論是德軍納粹還是同盟國都死傷無數,不僅如此,還產生大量了傷殘,他們有的選擇了退役,有的還在軍隊中做後勤。等到了二戰後期,法西斯又是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如果不是還有“幾百萬軍隊”,也許希特勒早就投降了!



個人認為德國在還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投降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現代戰爭並不比古代戰爭,德國的七百萬軍隊能發揮出真正戰鬥力的遠遠達不到預期。精銳部隊在前幾次節節敗退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後勤那個時候也完全跟不上,所以這七百萬軍隊又能有多少戰鬥力呢?


二、隨著德軍一次又一次的戰敗,德軍內部士氣低下,很多人甚至還厭戰情緒,內部矛盾突出,有些將軍又秘密和盟軍聯繫,德國國內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士兵自然也無心戰鬥!

三、大勢已去。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德軍在北非戰場的潰敗,柏林戰役中德軍僅剩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戰敗已成事實,而一系列的事情一次又一次撲滅了德軍接下去戰鬥的想法,隨著元首的自殺,德軍失去了領導,也失去了繼續戰鬥下去了理由。


希特勒選擇了自盡,標誌著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的崩塌,而失去了元首,失去了戰鬥力的理由,泯滅了繼續戰鬥的想法,雖然還有“幾百萬”軍隊,但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