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的書法水平可以“秒殺”楷書四大家嗎?為什麼?

書法影響力


說實話,這種問題一般都是外行提出來的,真正懂書法的不會拿這些書家這樣去做對比。古人說過“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是說文化藝術的東西,有時候很難比較高低上下的。因為每個書家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年齡不同,不同時期對書法的審美理解也不同,所以不能說王獻之的書法就“秒殺”楷書四大家。

首先我們說王獻之書法水平高嗎?確實高,和他的老爸王羲之一起並稱“二王”,後世書家學書法往往都以二王為宗,向他們取法,所以他的水平肯定夠高。獻之是在學習羲之的基礎上擁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然後又能學而化之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在書法史上,獻之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

而楷書四大家,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朝代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他們以二王為基礎,吸取二王的技法,結合當時的情況和自身對書法的理解和認識,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面貌。每位書家的書法特點都是十分鮮明,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深遠,在書法史上也都寫了濃重的一筆。

趙孟頫的那句話是最好的解釋“用筆千古不易,結字因時而傳”,後世書家向二王主要學習的是用筆之法,而根據自己所處的歷史時期和自己對審美的理解創造了不同風格的書風,這才使得書法千古相傳,百花齊放。所以那不同時期的書家做這種對比毫無意義。


翰墨今香



王獻之是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父子兩個人雄峙書壇千百年,至今稱奇獨絕,為人傾倒。

獻之較之於父親,其實享有書名更早,也更盛。史上父子倆的稱謂右軍、大令,雖然是官職,但好事者卻拿這兩個稱呼來調侃父子倆。說右軍終歸於右,不能當行,倒是大令正當其衝,篤意領行。

獻之的書法成就很早就受到各方的嘉許讚譽,認為其書寫功力已然趕超了其父,尤其是獻之的草體、小楷,更是綿密醇厚、獨享盛名。

楷書四大家指的是歐顏柳趙四位大神。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都是唐代人,各有神作傳世稱絕。四大家最末一位趙孟頫,則是元朝人,雖然他本身就是趙宋貴胄,但已家道中落轉瀝風塵。他能和三位唐代大家比肩而立,足以說明其人的書寫功力和書法造詣。

這幾人之中,我本人認為王獻之確實可以獨領風騷,但還不足以秒殺其餘四位著世大咖。只能說,後四位對獻之的書藝頗得傳習精研,並持之以恆,發揚光大,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把書藝幾乎發揮到了極致的書寫地步,這也是幾位大神的不世之功,且,功逸千秋。







龍吟148119260


王獻之的書法水平有多高?

梁武帝對王獻之的評價是:“絕眾超群,無人可擬,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悅,舉體沓拖而不可耐。”從這個評價上來看,梁武帝對王獻之書法的評價是相當高的。在與鍾繇做比較時,梁武帝明顯偏向鍾繇,不但看輕子敬,連王羲之也不及鍾繇。他說“王羲之在臨寫鍾繇書法的時候,勢巧形密。而獨自寫的時候則意疏字緩”。說學王獻之的人如畫虎,學鍾繇書法的人如畫龍。



對王獻之書法大加貶斥的人,則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是這樣評論王獻之書法的:

“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軟。

李世民對王獻之的評語可謂是一貶到底,巴不得再踏上一隻腳,讓王獻之永世不得翻身。王獻之書法之所以不受帝王們待見,原因是其放縱不羈的風格,與帝王們的統治理念不相苻合 。他們需要的是不激不厲,志氣平和的王羲之這樣的風格。


他的書法水平能不能秒殺楷書四大家?書法不是比武,可以過招來決出勝負。秒殺這個詞並不能用於書法評論中。從技能上來講,王獻之得到的是書聖王羲之的親傳。而楷書四大家,是間接的學習王羲之。五個人都學王羲之。從學習途徑上來看,王獻之佔壓倒性優勢。但是,王獻之有一個重大的弱項,年齡。他僅僅四十三歲。而歐陽詢,柳公權,都超過八十歲,顏真卿七十六,趙孟頫也活到六十九歲。


時間的長短,是書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尺。王羲之書法,也是晚年才進入佳境。雖然王獻之天賦異稟,在中國書法史上,算是最年青的頂級書法家,又有書聖的父親。如果不是年齡太短,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真的會超過王羲之。人的命運不同改變。楷書四大家,他們都人書俱老。論天賦,他們不及王獻之。論學習條件,也不及王獻之。但是,他們的年齡,使他們彌補了與王獻之的差距。如果把他們四個人四十多歲時的書法作品去和子敬比,那麼真的全部都要被“秒殺”。


子衿書法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中藝匯小編的答案是不可以。如果你說王獻之能秒殺一些二三流書法家還比較合理,這四人和王獻之基本屬於同一梯隊的,都是頂尖書法家行列。別說是王獻之,就連他的父親王羲之都不能說秒殺楷書四大家。

如果我們從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力來說:王獻之也好,“楷書四大家”也好,都是中國書法史上擁有相當高地位的書法家,也都是大家普遍認可和推崇的書法家。所以在這個方面,是沒有辦法拉開差距的。

接著我們回到書法本身:楷書四大家包括四個人: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趙孟頫,這四人儘管都在楷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們的風格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王獻之需要分別與他們中的每一個進行比較。

但是,書法家們並不是只會寫一種書體的,這將是一場全方面的較量。在這場比賽中,有的人在行書方面勝出、有的在楷書方面更勝一籌。一番比較下來,還是不會得到王獻之可以秒殺顏柳歐趙四人的證據。

最後,小編認為那些公認的最優秀最頂尖的書法家之間更多的是風格上的不同、發展方向的不同而很少存在明顯的高下之分。秒殺這個詞是隻存在於兩個有著巨大明顯差距的事物之間的,用在王獻之與楷書四大家之間的對比上,顯然是十分不合適的。

以上就是中藝匯小編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觀點,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中積極理性討論。


中藝匯商城


單論書法水平,歷史上也有評論,可作借鑑。


南唐後主李煜曾就後人與王羲之相比作過評論: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拘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於倍俗。李邕得其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於狂。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無蘊籍態也。


元代書法家郭天錫跋王獻之保母磚志雲:餘愛帖中氏字、扵字、石字、於字。臨學三年,無一字似者,古人真難到也。……八百餘年保母辭,獻之筆法似義之。斷碑剝落百餘字,高作歐顏千世師。


二王並稱。單論書法水平,楷書四大家難及項背。我的認識,不知友友們什麼看法。


他山之石8708


王獻之的書法水平一般認為僅次於其父王羲之,但說秒殺楷書四大家,肯定有失公允。羲獻是晉代書法家,開創了目前為止中華書法史不可逾越之高峰,書法綜合實力在歷史上當首屈一指。但從王獻之流傳下來的法貼來說,書法水平和成就主要在行草書方面,並不是在楷書方面。而楷書四大家即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是世所公認楷書界的四座高峰。歐體字的秀美、顏體字的雄壯、柳體字的堅挺、趙體字的灑脫,相關法貼歷來是學習楷書之必備,是學習楷書繞不過的範本。正是因為有了鍾張羲獻、歐顏柳趙、蘇黃米蔡、成鐵翁劉等書法大家,才形成了中華漢字書寫史綿延壯美的畫卷,創造出了世界文字書寫史上的奇蹟!







鳳舞心中


這個並不好評價,因為楷書四大家是四個人,每個人的水平和擅長的領域也不一樣,很難這樣比較,只能把楷書四大家作為一個整體,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上做一個一個比較。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楷書四大家和王羲之他們5人都是學習的王羲之的書法,他們的書法都或多或少的受過王羲之的影響,尤其是褚遂良和趙孟頫,更是得王羲之真穿,


王獻之《中秋帖》

但是在書法史的地位上,他們四個和王獻之的地位可差遠了,王獻之可以和王羲之並列的,他們並稱為“二王”,談及當今書法,不得不提“二王”,二王成為了帖學的代名詞,是帖學書法的開宗立派者。而楷書四大家只是“二王”書法的學習者、繼承者。和王獻之是沒法比的。

王獻之能夠和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不是因為他是王羲之的兒子,而是因為他在書法上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他和他的父親一起變古法為今法,王獻之年少時就已經看到了書法創新的需求,他勸王羲之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體”。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本身是喜歡飄逸流媚風格的,無形中促進了書法由古到新的轉變,他對於草書的連綿書寫做出了自己的發展,自創“一筆書”,直接開創了“狂草”的先河,後來直接影響了唐代的張旭和懷素的書法。

另外在學習王羲之書法的基礎上,王獻之自創外拓型筆法,這他父親的“內擫”正好相反。就比如他的行草書《鴨頭丸帖》,寫的自由、奔放,中側鋒並用,筆勢跳躍、連綿不絕,瀟灑流暢。這種水平即使在魏晉時期,也少有人能及。


王獻之《鵝群帖》


不二齋


以字說字,天下無字。

我們討論毛筆字,都是在字前設立一個標準來尺度的。相比較之下,才產生了長短肥瘦疏密斜正……等結論,此結論是順從了讀者的欣賞理念,屬於形而下的結論,滿足了讀者視覺感應的是非理念。

若是前面不設立一個標尺,就無法統一觀念了。其實不設立一個標尺,更可以見到一個欣賞者的綜合素養。孫過庭寫書譜,大概也意識到了這個境界難度,所以最終把欣賞結論放在了“形質次之,神彩為上。"的高度。這個高度就直奔形而上的純意識狀態去了,進入哲學思辯的境界。

唐太宗這個老頭,感覺到了書法欣賞不好辦,那是個各取一頭的比較法則,所以提倡確立一箇中和標準,讓後人據此比較。這時,王羲之的意義就出來了。唐太宗這個老頭懂書法,善駕馭人文觀念,就乾脆封王羲之為書聖,封王所寫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藉此約束觀念,有利於一統江湖。

書法學習,其實是興趣學習中的自然擷取過程,文化素養深的人會去考證辯析,理路脈絡,不唯獨是表面化的比較一下字跡點畫的同與不同,那太表面。

其實楷書(正書)是自求法則的最終結果,思想審美越是成熟周到,其體格脈絡越是清晰無誤,十分嚴謹果斷,邏揖的法則性很嚴密;而行書的思維就馬虎了許多,表達出大概意思就行,當然這裡的大概意思也要做到乾淨明朗;而草書呢則無法無天,管它說清楚說不清楚,好說還是不好說,不受時局左右,唯我獨尊。所以蘇東坡說的"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還是十分有道理的。

書史上沒有哪個書家在年輕時就將正書體寫的很出色,都是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生活經驗豐富了,學養提高了,懂得用法則規律去成熟的表達自我思想了,這時候的楷書體也完備了。所謂筆法嚴明,其實是思路嚴明瞭。

所以,讀字要去了解作者和他的人文時代。只有字和人結合起來品讀,方知本未關係。


1357986420cyj


關於楷書四大家,很奇怪,查了很多資料,也未找到其來源。

唯一的線索是,乾隆年間,官方將顏柳歐趙四體定為科舉用字,四大家的叫法大約因此而來。

四大家當然都是水平較高的大家,趙孟頫的入選既意外也在意料之中。



意外在於,從唐楷名家中任選一人,也不見得遜色於趙。意料之中在於,乾隆是老趙的忠實粉絲,將自己的偶像選入,可以理解。

這四大家特點都很鮮明,將他們的字混在一起,一眼即可辯認出作者。


王羲之、王獻之所處的年代,是楷書探索發展的時期,他父子二人最大貢獻在增損古法,裁成今體,為後世創立了典範和法則。

具體到他們的書法,則是一個豐富的體系,但其特點還相互匯聚在一起,還沒形成比較明確的規律,所以他們的書法並不適於初學者。

二王是書法的源頭,四大家是書法的支流。所以,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罷,不好直接與後世比較。

當然,王獻之的小楷是非常不錯的,其《洛神賦十三行》,大部分大家都曾臨習過。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哈哈,題主驚天一問,佘實難答之。且不論二王與歐,顏`柳,趙,誰更勝之。就其相處朝代之久遠,其所處歷史背景之不同,更甚之其對當代之影響(個人崇拜)各有千秋。君們不要迷信所謂的書聖、書家。你喜歡誰誰就是書聖,反之丨另當別論。書法史上如《蘭亭》《祭至》等帖乃倍受後世推祟。餘雖愚'但也覺察出此二篇乃是作者因地而宜隨性之作`,其中塗抺部分即能說明其並非刻意所作,而是特隨性而就之作l,所以然君們還是不要過於迷信什麼聖人,忘卻自我。綜上所述“王"與"歐、顏、柳,趙,沒有可比性,更談不上"秒殺″。因為`,各人所處歷史背景,年代,個人性情不同而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