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佩瑜?

一生一世我愛你誓愛生世


更正一下,是王珮瑜,王字邊。王珮瑜在京劇推廣方面,培養更多京劇觀眾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京劇曾經是大眾藝術,在民國時候,京劇絕對是最受民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京劇是流行的,那時候的梅蘭芳和周信芳,就是現在的周杰倫和吳亦凡。建國之後京劇逐漸由盛轉衰,或者說轉為平淡,欣賞的繼續欣賞,想培養年輕人愛上京劇,也是難事。由此,京劇逐漸從大眾藝術轉變為知音藝術,喜歡的老觀眾非常喜歡,而不喜歡的根本就不會去碰,其實本身並不明白京劇到底好在哪裡,或者差在哪裡。

王珮瑜是相對年輕的京劇演員中的佼佼者,她年歲不算大,在舞臺上卻有著超越年齡的持重和功力,本是女演員卻唱著男老生,這本身就很特別,容易引發關注。更重要的是,王珮瑜在自己唱好戲的同時努力推廣京劇藝術,讓更多人通過她瞭解到原來京劇還是挺好聽的,並不像以往想的那樣咿咿呀呀唱個沒完。

王珮瑜在推廣京劇時具有充分自信,她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只有喜歡京劇的,和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有著這樣的初衷,她做起這個工作來就非常有耐心。加上王珮瑜本身比較時尚,不拒絕新事物,在很多節目中也推廣京劇,很多年輕人都是通過她開始接觸京劇,瞭解京劇。

她的行為也引發業內爭論,說她與現實貼得太近,有些譁眾取寵。但不管怎麼說,王珮瑜以自己的努力使得京劇這門藝術不再僅僅是少數人的知音藝術,它照樣可以讓更多觀眾瞭解和欣賞。


鄭捕頭


這裡是金思雅,每天跟你分享一點娛樂資訊,每天跟你分享一點娛樂資訊,

關注王珮瑜有幾年了,之前覺得:“啊,這個女生真帥氣!”

雅雅也有一些長相俊朗的男生朋友,和瑜老闆一模一樣的穿搭,瑜老闆更顯帥氣和硬朗。

喜歡瑜老闆的人多了,不喜歡她的人也多了。喜歡她的人,會喜歡她改良京劇的桀驁。不喜歡她的人,則厭惡她不遺餘力地出現在《吐槽大會》《奇葩說》等綜藝節目上,並說瑜老闆遲早是要過氣的,等著吧,她只不過是一個深諳商業運營的商人罷了。

或許,她對今天的局面早有預料,如她十九歲時所說:“我唱老戲,年輕人不願意聽;我唱新戲,老年人不同意。”

網上有一個觀點,說同樣是唱京劇的,為什麼瑜老闆的粉絲是最多的。

多不多,我不知道。但是粉絲裡,年輕人肯定佔多數的。同是唱京劇的李勝素、於魁智等人的粉絲也很多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以下是對瑜老闆的評價:

一、年少成名

王佩瑜在小的時候,還是個可愛的小女孩兒模樣。

王珮瑜走上京劇這條路子跟母親吳芸之是分不開的。

在王珮瑜四五歲時,母親就對王珮瑜說:“你只可以成功,不可以不成功,你只可以好,不可以不好。”除此之外,母親不讓女兒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去郊遊,似乎如此,就不會讓王珮瑜泯然眾人。

王珮瑜說,我也不知道我跟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此句重複上一萬遍,你也就是相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



相比冬皇孟小冬的梨園世家,王珮瑜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那麼,王珮瑜是如何走上京劇這條路子的呢?王珮瑜跟京劇唯一沾邊的是,王珮瑜的舅舅是票友,於是王珮瑜的媽媽瞞著援助非洲的丈夫將女兒從蘇州帶往上海戲校。王珮瑜的父親則希望女兒從事一些穩定的職業,而非靠著開口吃飯。

許是王珮瑜母親的眼光毒辣,許是王珮瑜的天分過人,但也因為吳芸之的孤注一擲,不遺餘力地將女兒推向京劇的舞臺,王珮瑜得以在京劇的舞臺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在跟隨熱愛京劇的舅舅學習時,王珮瑜早已在江蘇票友圈裡小有名氣;

14歲時,在蘭心大戲院開鑼唱了《文昭關》,梅葆玖一把抱住王珮瑜:“你怎麼唱得那麼好?”,梅葆玖端詳了一下王珮瑜,“別說,珮瑜,還真和孟小冬有幾分相像呢!”自此,王珮瑜“小冬皇”的名號便傳開了;

孟小冬流傳下來的照片不多,嘴角微微下撇,看不出悲喜。髮間一朵絹花,給她增添了一絲少女氣息。模樣清麗,氣質脫俗,有幾分溶溶月的意思。



而王珮瑜的氣質則偏向英氣硬朗,肩膀瘦削,身形清矍。這一點跟她二十載如一日地扮演老生有關,再有則是王珮瑜發自內心地對古代翩翩儒士的孺慕。



1994年,王珮瑜赴香港演出《搜孤救孤》,孟小冬的弟子蔡國衡說:看珮瑜演戲,似乎看到老師又回來了。

2008年上映的電影《梅蘭芳》中,梅葆玖給梅蘭芳配音,王珮瑜給孟小冬配音。在黎明扮演梅蘭芳,章子怡扮演孟小冬的《游龍戲鳳》裡,依是這二人配音。


在王珮瑜獲得這些讚譽之後,難免有網友說王珮瑜天分過人,而忽略了她的刻苦和用功。

王珮瑜有多刻苦,用她在《奇葩說》上的一段介紹來說明:我一共揮過1641次鬍子,在第367次時,我有了一個外號,叫瑜老闆。

二、改良京劇

《奇葩說》一共邀請過王珮瑜兩次,在第一季的時候,王珮瑜拒絕了。第四季時,節目組拿出一個“殺手鐧”說,京劇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但是在九零後這個群體裡,聽京劇又變成了奇葩。

王珮瑜這才答應了《奇葩說》的邀約,做了這個節目的演講嘉賓。





王珮瑜的對京劇的改良,體現在一些跨界上。比如,京劇大戲改用吉他伴奏。以及京劇、相聲、評書同臺混搭的《烏盆記》。



(這篇回答寫得不好,虎頭蛇尾,歡迎大家來罵……)

雅雅: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看法或見解嗎?評論區交流一下吧!別忘了給雅雅點贊呀!覺得這篇回答還不錯記得分享出去吧!


金思雅


王珮瑜,首先她的京劇唱功大約是沒毛病的,不然也不會有綜藝節目請她當嘉賓。但她走紅主要是她在娛樂節目中那身帥氣的中性打扮引人注意。如今捧人的主力軍是青少年,但我不信他們看得懂京劇。

王珮瑜責任心也沒毛病,雖自稱不是當老師的料,但靠自身人氣在為京劇傳承做宣傳,可惜她到大學開講座,來聽的學生在接受娛樂記者採訪時說“不會學京戲,只喜歡看她說話”。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化學女老師,人氣很旺,長得好看,短髮有男兒英氣。上課愛打手勢比劃。很多女生喜歡她的氣質,喜歡她的手勢。我倒是討厭她,覺得她拿腔拿調的,而且我發現喜歡她的學生中沒幾個化學成績好的。

所以說王珮瑜現象只是個人崇拜,不是京劇繁榮。就像青春版《牡丹亭》,也就一陣風。我前年在蘇州崑曲研究所也沒見幾個年輕人,都是老人在那裡哼哼。

不過王珮瑜這個人,如我開頭所說,並不是花架子,至少帶動觀眾看看京劇,哪怕是看熱鬧。這熱鬧中帶來些商機、生機也是好的。我常說她就是當代孟小冬。有趣的是她說前世可能是某大人物的妾,看來也自比孟小冬了。



王玲燕王玲燕


毫不誇張的說,如今有不少京劇的戲迷,因為通過王佩瑜的表演藝術而瞭解並愛上京劇。

雖然王佩瑜的水準比不上一些餘派大牛,但是她在年輕一代裡(原諒我用了年輕),算是水平很高的了,要說京劇名家,也算得上。

作為這一代京劇演員,王佩瑜始終堅持唱傳統劇目,力求把傳統劇目的經典角色,以最生動的形象展現給戲迷,這一點我是很認同的。雖然我平時主張著創新,但是戲曲藝術中的經典劇目還是不能拋棄。

近些年她參加的綜藝較多,什麼《奇葩說》、《吐槽大會》之類的,關於這點京劇界的爭議很大,倒是始料未及的,但是我認為,京劇演員去做個人魅力,以偶像派演員呈現在大眾面前,並沒有什麼不對的。

現在的演藝圈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大多數是通過作品瞭解演員,現在大多數是通過演員來了解作品,可能時代的節奏太快,已經容不得人們細挑慢選,逐個去甄別最好的演員。

王佩瑜參加許多綜藝節目,其實收益最大的是京劇,因為她基本上是以宣傳京劇為主的,我很欣賞這樣的做法,畢竟現在京劇界,除了有限的戲迷之外,對外界可謂是萬馬齊喑,不瞭解戲曲的人,誰關心京劇發展的如何呢?

京劇以及其他各種劇目,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欠宣傳,很多演出、名角兒等方面,都是靠戲迷口口相傳,在這個娛樂明星滿天飛的時代,沒有宣傳,沒有廣告,光靠戲迷愛好者的宣傳,是遠遠不夠的。

王佩瑜或者可以成為綜藝性京劇藝人,我認為這樣很好,甚至我還覺得,那些青年藝人們全都綜藝化好了,因為這也不失為振興京劇的一種好方法。


魏青衣


在評價王珮瑜老師之前,讓我們提幾位京劇大師:耿其昌(國家京劇院老生名家)、於魁智(國家京劇院名家)、張建國(奚派老生,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陳少雲(上海京劇院麒派掌門人)……失敬了各位京劇大師,除了小時候知道於魁智大師以外,如果不借助網絡,筆者還真不知道其他幾位大師!請京劇票友們莫怪!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可能是,京戲市場不景氣,受眾群體老齡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關注京劇了!

自從王珮瑜老師在馬東老師的《奇葩說》做客,並且不竭餘力的宣傳京劇,筆者才重新回憶起京劇曾經的輝煌,偶爾也聽一聽《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等現代京劇的一些選段,非常有氣魄,讓人聽得熱舞沸騰!在過去段時間內,不僅僅是京劇這一國粹,還有評劇,豫劇,東北二人轉等地方戲,以及相聲貌似都失去了往日的光輝!都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都是需要更好傳承下去的,雖然面對許多反三俗的改良,去掉糟粕之處,留下精華部分。但不知什麼原因,觀眾卻大量流失!

東北二人轉,出了個本山大叔,還有吉林長春的徐凱泉大叔等傳承人物,努力奮鬥二十餘年才有了今天的雅俗共賞,和不錯的市場;相聲,若不是郭德綱的出現,或許也將繼續消沉,直至消失;其他劇種也需要能為他們的事業代言的人,京劇就選擇了王珮瑜!年輕靚麗的外形,優雅的談吐,不俗的京劇功底,穿梭於各大衛視,網絡之間,努力為京劇代言!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人!

最後引用一下,網絡上對王珮瑜老師最精準的評價——王珮瑜不是用京劇在炒作自己,而是用自己在炒作京劇!










超玉詡


偶然一次網上看了王珮瑜許帆黃綺珊演唱的智鬥,被瑜老闆的唱腔吸引,反覆看了多次,心裡陶醉不已。進而多次搜索她的京劇演唱視頻,才發現京劇竟然這麼好聽,瑜老闆竟然這麼年輕,唱的這麼好。瑜老闆比有些京劇大師唱的還好。實事求實的說,她比孟小冬唱的好。孟小冬當年的樂器伴奏,比現代的伴奏不能比。瑜老闆的演唱配上她的伴奏,真是聽了太享受了。我們為我們這個時代有瑜老闆這樣的大師,給我們視覺聽覺帶來的享受幸福不已。這得感謝王思及老師發覺培養了王珮瑜老師。現在每天都在聽她的演唱。瑜老闆說話幽默,尊敬老師,人品端正,宣傳推廣京劇不遺餘力,讓人尊敬。很多人喜歡她的個人魅力,喜歡她的京劇。從而喜歡上了京劇。她的功不可莫。梅保玖先生,譚元壽先生很欣賞她,肯定她的表演水平。做為她的戲迷朋友,希望能親臨其境觀看她的演出。瑜老闆,多去幾個地方演出,讓熱愛你的觀眾好好欣賞欣賞,過把癮!


白雪45272


如果不是因為郭德綱和張雲雷,真不知道京劇還有年輕人願意買票取看;如果不是因為王佩瑜,真不知道京劇演員原來也有綜藝型人才,對京劇也才有稍微深入認識。看了《吐槽大會》第四季以及《跨界歌王》中王佩瑜的表現,不得不對這位“王老闆”刮目相看。

王佩瑜是京劇餘派(餘叔巖)第四代傳人,素有“梨園小冬皇”美譽,也是京劇界少有的“坤生”(女老生)名角。“冬皇”何許人?孟小冬,也是京劇女老生,民國時期風靡九城的紅角,比肩當時京劇界老生翹楚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故被觀眾尊稱為“冬皇”。也是梅蘭芳大師曾經的知音,同臺合作多次而互生愛慕,但終因一場變故而未能成眷屬。

少年即成名的王佩瑜,演藝成長生涯一路順遂,18歲時便與70歲高齡的京劇名家譚元壽合演《失空斬》而躋身“京劇名家”行列。在電影《梅蘭芳》中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音,與梅葆玖的配音梅蘭芳一起,重現了歷史佳話“梅孟之好”。

有網友評價,這些年王佩瑜的京劇表演技巧和腔調明顯退步許多,這個只有京劇票友才能有體會,外行只能看熱鬧。但從王佩瑜這些年為宣傳京劇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利用自己的名氣推廣京劇、讓更多觀眾瞭解、接受並喜歡京劇,這對於“國粹”來說就是功德無量之事。

有人說王佩瑜是利用京劇炒作自己,其實確切說是王佩瑜用自己炒作京劇、培育京劇觀眾群體。在快速消費的現代社會,有人是通過作品進而瞭解演員,但更多人是通過演員才會去了解藝術,這也就是王佩瑜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致力於通過綜藝節目宣傳京劇的緣故。

也許,王佩瑜成不了“孟小冬”第二,成不了餘派大師級名角,但能通過自己個人魅力和藝術展示,讓更多年輕人願意花錢看京劇,其意義不亞於郭德綱讓相聲藝術起死回生之功勞。


岑詮


專業上

我想這裡九成九的人都不夠資格品評她的水平,這個應該沒說錯。

連那個層次的邊都沒摸到,根本理解不了那個層次的境界。

做人上

這裡瞭解的較少,不過基本沒有什麼負面的東西,各種露面也是以一個戲曲演員的身份,做和戲曲有關的內容。

一個人成名成專家不難,難得是受得住本分,不借著一個行業的名氣到另一個行業冒充專家指手畫腳。

成績上

同輩份同年齡段,專業水平應該是最頂尖的那幾個。

憑藉個人魅力和宣傳,把難免有些落伍時代、有些曲高和寡、有些受眾面狹窄的小眾藝術,帶來新的粉絲,新的支持者、擁護者,在新一代人中延續此門藝術的生命力,不管用何種形式做到這一點,都可稱得上功德無量。相聲有郭德綱,評書有王玥波,京劇有王佩瑜。

其他

難免有些言論說水平一般那炒作成名,謀前謀名。

不管一個人成績多好,除了蓋棺定論的,這種論調永遠都會存在。

如果沒燻著自己,就把它放過去好了。


文開石


這麼說吧,筆者通過媒體認識王珮瑜先生之後,才漸漸又喜歡上了京劇,這就是筆者對於瑜老闆的最為中肯的評價,至於為什麼在喜歡之前,加上個“又”字呢?

因為,筆者小時候,特別愛聽京劇,別的孩子都在外面跳磚頭,玩畫片,我就守著電視,一有什麼吚吚啞啞的節目,我就瞪大眼睛看。



可是,八零年代的人,或許都知道,我們那時候,揹負的東西太多了,現在都說八零一代,除了幾位性格獨立的,逃離了傳統教育禁錮框架的,另類小說作家,算是成功人士了,除此以外,幾乎絕大多數的八零人,都遵循著學習,高考,工作,娶妻,生子,這麼一個套路。

所以,童年對於京劇、越劇、黃梅戲這些傳統戲曲的些許愛好,便被無休止的作業,課程給抹殺掉了。

而現如今,經歷了社會上幾乎所有的汙濁沉流,薰陶侵染之後,筆者能夠再次拿出抽菸、喝酒、打牌、擼串(都是玩笑話,筆者一樣不喜愛,但我想,大多數喜歡瑜老闆的小夥伴,應該至少好那麼兩樣吧!)的寶貴時間,來聽瑜老闆幾齣戲,足以說明了王珮瑜的影響力了。



誠然,比起梅、程、荀、尚的老祖,瑜老闆絕對不算是開天闢地,也可能不太入資深戲迷的法眼,畢竟老生的行當,如同武生一般,不比旦角那麼受眾,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觀點,傳統文化底蘊卻都是一樣的,瑜老闆把她那骨子裡的傳統曲藝氣質 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一眾曾經對戲曲不感冒的看客,也成了瑜老闆的擁躉,這便是王珮瑜的個人魅力,與價值的體現。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句話,要想讓京劇紅起來,越劇站起來,得讓一批八九十歲的老人家退下去,一大幫十八九,二十啷噹歲的大姑娘,小夥子走出來,這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甭管郭老闆的語調,是否是一個商家的口吻,但他說的絕對是一個事實……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第一次在電視上見到王佩瑜,是竇文濤主持的鏗鏘行。圓桌上,王佩瑜對京劇傳統藝術做了生動的闡述。她的生動描繪,用一種最讓人接受的態度讓我不由自主對京劇產生了興趣。以前,我對京劇的態度是不抗不拒,談不上喜歡,但也說不上討厭。其實這也包括了很多人的想法。傳統藝術往往覺得是高深的,太雅,讓普羅大眾難以企及。

王佩瑜做到讓雅的東西放低到上至八十,下至幾歲孩童都能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京劇是國粹,本該發揚光大。但現在社會是快餐式浮躁的社會,信息量發達,大眾選擇的娛樂的方式很多。當社會形態發生變化,京劇的發揚和推廣極為艱難。要想把藝術推廣,除了改革創新,還有結合現代手段進行包裝。能讓大家接受的藝術,不管是雅還是俗都是好的藝術。

郭德綱是京劇麒派的傳承者,他通過相聲和娛樂為自己奠定了地位,受到了大眾的喜歡和接受。然後通過這種藝術的鋪墊,再宣傳麒派藝術,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王佩瑜作為京劇的推廣者,我覺得她非常清楚市場在哪裡,如何去包裝宣傳,她深諳其道。我也希望王佩瑜能繼承發揚京劇藝術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