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上海,為什麼很流行旗袍?

金諾乾冰



顧名思義,旗袍起源於清朝,也就是清朝的女性服裝。

不過,並不是清朝所有的女性都會穿旗袍。穿旗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只要看過旗袍的認都會發現,這種衣服是不適合勞動人民日常穿著的。

所以,在清朝穿旗袍本身就意味著不是勞動人民,而是非富即貴的那種家庭的女性。

清朝的旗袍在清朝滅亡之後並沒有馬上退出歷史舞臺,在富貴人家仍然繼續存在。

但民國初期的旗袍和後來我們看到的旗袍是很不一樣的,並不那麼突出女性的身體曲線。

比較突出女性的身體曲線的旗袍是在一戰以後才逐步流行起來,而且從大城市逐步開始流行。


旗袍的流行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一大批脫離了重體力勞動女性的出現,而且她們非常樂於展示自己的身體曲線美。

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女性的社會地位開始有所提高,參加社會活動比較多了。

道理很簡單,如果只是像農業時代那樣,即便是富貴人家的女性穿著旗袍,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用不著穿旗袍的。

這是工業化帶來的結果之一。女性不僅參與社會活動比較多了,因為工業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女性在城市參加工業生產的機會多起來了。

比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除了那些交際花和各種有閒階級女性之外,工廠女工在下班回家後也是穿旗袍的。


而女性樂於展示自己的身體曲線,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發展的結果之一。因為女性的身體曲線美業成為了消費對象。

這同樣是工業化帶來的結果。先是製造慾望,然後生產商品,這就是廣告的意義所在。

在三十年代的時候,中國的工業還很薄弱,主要就是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所以,旗袍也率先在這裡流行開來。

但那時候的城市既是生產性的空間,也是消費的空間,生產者本身也是消費者。這是工業化帶來的分工的結果。

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等地仍然是保留了旗袍的,普通城市家庭女性下班回到家裡,也會穿旗袍。


但隨著新中國對城市的改造,城市越來越成為生產的中心,勞動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審美標準也隨之變化,旗袍作為有閒階級的服裝也逐漸被邊緣化。

旗袍再次出現在上海,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了。而那時候的上海正在從更為生產型的城市變成消費型城市,消費主義文化正在興起。

但旗袍在港臺地區一直存在,並且隨著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消費主義文化的膨脹,旗袍也在不斷改良,對女性的曲線美不僅展示得越來越多,而且暴露得也越來越多。

香港在精神上一直把自己視為舊社會的上海的延續,所以保留了很多三十年代上海的東西。


到1990年代,隨著港臺流行文化進入內地,旗袍也跟著港臺文化重新回到了內地。

旗袍第一個在電影中突出而集中的展示,就是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那是一個現代香港人想象中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在香港的延續。

其實三十年代的上海普通女性雖然也穿旗袍,但並不那麼突出女性的曲線,工廠女工的穿著也是更加符合勞動需要的服裝。

只是在1990年代對1930年代的文化懷舊中,懷念和製造出來的是十里洋場的那個上海,是消費主義的上海。

至於上海作為工業中心的一面,勞動女性的形象,在那一波懷舊熱中是被忽略不計的,甚至是有意遮蔽了的。


蕭武


旗袍在民國盛行的原因,主要還是民國初期女子為了尋求思想的獨立和女權解放,效仿男子穿長袍。而旗袍是結合傳統旗裝和西洋服飾的基礎上設計的,展現出女子的身體曲線。

民國初期,由於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湧入,女性追求解放和平權,張愛玲就在《更衣記》裡寫道: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

而且當時的上海,是全國時尚的交際圈,名媛匯聚,穿旗袍也成為了彰顯東方女性魅力的一種方式。對於追求思想解放和展現魅力的新潮女性來說,旗袍當然比普通的西洋服飾更加受到歡迎。

相對於男子的長袍,旗袍更加恢復了女性的氣質。改良之後愈加國際化。上海的女性大都受過比較良好的教育,在名媛們的帶動下,穿著旗袍就慢慢流行了起來。


❤魔都小資城市生活指南,帶你過有態度的小資生活~快來關注我的頭條號吧!


上海小資美食生活


【文藏來答】關於近代中國女性形象,旗袍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關於旗袍的一切,最終又總是指向一座城市——上海。

新文化運動後,旗袍風尚興起,這是在西風東漸帶來的新思潮之下應運而生的時裝風尚。當時的上海,這座讓人嚮往的國際大都市,又以它的前沿、時尚和多元化詮釋出旗袍別樣的寓意,並由此而風靡全中國。當時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傳統家庭,投身社會活動,旗袍以其簡潔的設計和體貼的剪裁,恰到好處地襯托出女性的萬種風情,備受女士們的青睞,也使得旗袍得以飛速發展。

(約上世紀40年代製作的旗袍)


淡紫色提花真絲短袖單旗袍(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興起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既兼收幷蓄了滿漢服飾的實用要素,又融會演繹了中西服飾的唯美理念。在當年那個被譽為“東方巴黎”的滬上,無論是名媛顯貴還是尋常人家,都市女性或多或少都愛以穿著旗袍來追求展現自我風采,表達她們崇尚自由和婉約雅緻的心智情趣。

粉地印花八字襟無袖單旗袍(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杏紅色真絲鑲花邊長袖單旗袍(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製作海派旗袍的面料織、印十分精細,常常是先提花後印花。經典紋樣的旗袍顯示了上海與歐洲同步的流行節奏,印染工藝將外來與本土因素融合為上海獨有的文化符號。海派旗袍所用的面料既有傳統的紡織品,也有西式的紡織品。傳統紡織品多為真絲,花紋則以繡花、提花為常見。常見於旗袍面料的傳統紋飾有牡丹紋、蘭花紋、萬字紋、龍鳳紋等,受西式審美影響而產生的紋樣則有玫瑰紋、火腿紋、扇子紋、羽毛紋等。此外,條紋、格紋也是當時極為時尚的西式紋樣。

(葉淺予設計的雲裳公司廣告)

此外,旗袍也與一大批文人墨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90多年前,在卡的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路口,一家由滬上文人、社交名流和美術家合作的服裝公司開門迎客,取名“雲裳”。說起“雲裳”公司的股東們,那可是大名鼎鼎,僅文化名流中就有徐志摩、周瘦鵑、胡適等。知名女性張幼儀、唐瑛、陸小曼與公司經營都有關係。而店名“雲裳”則是由著名書畫大家吳湖帆題寫的。更有意思的是,畫家葉淺予還在這裡做過設計師。從1931年到1933年期間,葉淺予為《玲瓏》畫服裝設計插畫50餘幅,其中旗袍和帶有旗袍元素的服裝佔了大多數。


文藏


滿洲文明的第二次發祥地。雖然清朝滅亡了,但是滿族風格依然還在。在國內西裝、制服普及不了。中山裝審不出美觀,華夏文明漢家衣冠禮儀文化無法迴歸現實。在那個時候,唯一能夠在國內得到審美,而且最漂亮的只有清朝的滿族服飾髮型了。國人只要把滿族服飾髮型稍微進一步改良,這樣最美的服飾,標誌的髮型不僅風靡全國,而且也可以走出亞洲,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無論是在清朝民國還是現代,滿族的這種獨特服飾髮型,不僅是全國最美,也是世界最美。

所以在清朝民國,滿服:旗袍是很普片的。因為滿服:旗袍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喜愛,也是世界各國的喜愛。







我是一個漢化失敗的人


旗袍大開襟,非常能顕出女人的風彩,我看👌


老人新手新手


民國時期的上海流行旗飽,旗袍原來是王宮王子穿的,民國能穿旗袍是社會的人穿流行,又是王宮改了服裝。我想起聖經的說,對信的人說,你們穿著旗袍,要像太子。信耶穌是王,耶穌曾經也說到,你們要學我的樣是,這樣你們就得享安息。這也是當時禮拜天敬畏神的宋慶玲宋美玲三姐妹引起的上海人流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