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上海,为什么很流行旗袍?

金诺干冰



顾名思义,旗袍起源于清朝,也就是清朝的女性服装。

不过,并不是清朝所有的女性都会穿旗袍。穿旗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只要看过旗袍的认都会发现,这种衣服是不适合劳动人民日常穿着的。

所以,在清朝穿旗袍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劳动人民,而是非富即贵的那种家庭的女性。

清朝的旗袍在清朝灭亡之后并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在富贵人家仍然继续存在。

但民国初期的旗袍和后来我们看到的旗袍是很不一样的,并不那么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

比较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的旗袍是在一战以后才逐步流行起来,而且从大城市逐步开始流行。


旗袍的流行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大批脱离了重体力劳动女性的出现,而且她们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美。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有所提高,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多了。

道理很简单,如果只是像农业时代那样,即便是富贵人家的女性穿着旗袍,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用不着穿旗袍的。

这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之一。女性不仅参与社会活动比较多了,因为工业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女性在城市参加工业生产的机会多起来了。

比如三十年代的上海,除了那些交际花和各种有闲阶级女性之外,工厂女工在下班回家后也是穿旗袍的。


而女性乐于展示自己的身体曲线,也是消费主义文化发展的结果之一。因为女性的身体曲线美业成为了消费对象。

这同样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先是制造欲望,然后生产商品,这就是广告的意义所在。

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工业还很薄弱,主要就是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所以,旗袍也率先在这里流行开来。

但那时候的城市既是生产性的空间,也是消费的空间,生产者本身也是消费者。这是工业化带来的分工的结果。

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等地仍然是保留了旗袍的,普通城市家庭女性下班回到家里,也会穿旗袍。


但随着新中国对城市的改造,城市越来越成为生产的中心,劳动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旗袍作为有闲阶级的服装也逐渐被边缘化。

旗袍再次出现在上海,已经是1990年代的事了。而那时候的上海正在从更为生产型的城市变成消费型城市,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兴起。

但旗袍在港台地区一直存在,并且随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的膨胀,旗袍也在不断改良,对女性的曲线美不仅展示得越来越多,而且暴露得也越来越多。

香港在精神上一直把自己视为旧社会的上海的延续,所以保留了很多三十年代上海的东西。


到1990年代,随着港台流行文化进入内地,旗袍也跟着港台文化重新回到了内地。

旗袍第一个在电影中突出而集中的展示,就是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是一个现代香港人想象中的三十年代的上海在香港的延续。

其实三十年代的上海普通女性虽然也穿旗袍,但并不那么突出女性的曲线,工厂女工的穿着也是更加符合劳动需要的服装。

只是在1990年代对1930年代的文化怀旧中,怀念和制造出来的是十里洋场的那个上海,是消费主义的上海。

至于上海作为工业中心的一面,劳动女性的形象,在那一波怀旧热中是被忽略不计的,甚至是有意遮蔽了的。


萧武


旗袍在民国盛行的原因,主要还是民国初期女子为了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而旗袍是结合传统旗装和西洋服饰的基础上设计的,展现出女子的身体曲线。

民国初期,由于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涌入,女性追求解放和平权,张爱玲就在《更衣记》里写道: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而且当时的上海,是全国时尚的交际圈,名媛汇聚,穿旗袍也成为了彰显东方女性魅力的一种方式。对于追求思想解放和展现魅力的新潮女性来说,旗袍当然比普通的西洋服饰更加受到欢迎。

相对于男子的长袍,旗袍更加恢复了女性的气质。改良之后愈加国际化。上海的女性大都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在名媛们的带动下,穿着旗袍就慢慢流行了起来。


❤魔都小资城市生活指南,带你过有态度的小资生活~快来关注我的头条号吧!


上海小资美食生活


【文藏来答】关于近代中国女性形象,旗袍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关于旗袍的一切,最终又总是指向一座城市——上海。

新文化运动后,旗袍风尚兴起,这是在西风东渐带来的新思潮之下应运而生的时装风尚。当时的上海,这座让人向往的国际大都市,又以它的前沿、时尚和多元化诠释出旗袍别样的寓意,并由此而风靡全中国。当时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传统家庭,投身社会活动,旗袍以其简洁的设计和体贴的剪裁,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女性的万种风情,备受女士们的青睐,也使得旗袍得以飞速发展。

(约上世纪40年代制作的旗袍)


淡紫色提花真丝短袖单旗袍(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旗袍,既兼收并蓄了满汉服饰的实用要素,又融会演绎了中西服饰的唯美理念。在当年那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沪上,无论是名媛显贵还是寻常人家,都市女性或多或少都爱以穿着旗袍来追求展现自我风采,表达她们崇尚自由和婉约雅致的心智情趣。

粉地印花八字襟无袖单旗袍(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杏红色真丝镶花边长袖单旗袍(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制作海派旗袍的面料织、印十分精细,常常是先提花后印花。经典纹样的旗袍显示了上海与欧洲同步的流行节奏,印染工艺将外来与本土因素融合为上海独有的文化符号。海派旗袍所用的面料既有传统的纺织品,也有西式的纺织品。传统纺织品多为真丝,花纹则以绣花、提花为常见。常见于旗袍面料的传统纹饰有牡丹纹、兰花纹、万字纹、龙凤纹等,受西式审美影响而产生的纹样则有玫瑰纹、火腿纹、扇子纹、羽毛纹等。此外,条纹、格纹也是当时极为时尚的西式纹样。

(叶浅予设计的云裳公司广告)

此外,旗袍也与一大批文人墨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90多年前,在卡的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路口,一家由沪上文人、社交名流和美术家合作的服装公司开门迎客,取名“云裳”。说起“云裳”公司的股东们,那可是大名鼎鼎,仅文化名流中就有徐志摩、周瘦鹃、胡适等。知名女性张幼仪、唐瑛、陆小曼与公司经营都有关系。而店名“云裳”则是由著名书画大家吴湖帆题写的。更有意思的是,画家叶浅予还在这里做过设计师。从1931年到1933年期间,叶浅予为《玲珑》画服装设计插画50余幅,其中旗袍和带有旗袍元素的服装占了大多数。


文藏


满洲文明的第二次发祥地。虽然清朝灭亡了,但是满族风格依然还在。在国内西装、制服普及不了。中山装审不出美观,华夏文明汉家衣冠礼仪文化无法回归现实。在那个时候,唯一能够在国内得到审美,而且最漂亮的只有清朝的满族服饰发型了。国人只要把满族服饰发型稍微进一步改良,这样最美的服饰,标志的发型不仅风靡全国,而且也可以走出亚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无论是在清朝民国还是现代,满族的这种独特服饰发型,不仅是全国最美,也是世界最美。

所以在清朝民国,满服:旗袍是很普片的。因为满服:旗袍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也是世界各国的喜爱。







我是一个汉化失败的人


旗袍大开襟,非常能顕出女人的风彩,我看👌


老人新手新手


民国时期的上海流行旗饱,旗袍原来是王宫王子穿的,民国能穿旗袍是社会的人穿流行,又是王宫改了服装。我想起圣经的说,对信的人说,你们穿着旗袍,要像太子。信耶稣是王,耶稣曾经也说到,你们要学我的样是,这样你们就得享安息。这也是当时礼拜天敬畏神的宋庆玲宋美玲三姐妹引起的上海人流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