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河南濟源市鄧禹墓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列“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年少時曾在長安讀書(一說為嚴子陵學生),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公元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漢明帝時,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去世,諡號元侯。

6月10日下午遊覽過王屋山,即驅車來到濟源城內,因得知濟源南蟒河(即湨水)畔的鄧禹墓得到了修復。導航到達濟源濱河南街,過了文昌路橋,即顯示目的地在右側,停下車來看卻是居民小區。繼續向前行駛數百米,導航提示車輛須掉頭行駛。如此折騰了兩個來回,仍不見鄧禹墓園。便停車詢問當地人,一連問了三位,都說不知道鄧禹墓。後來詢問小區保安,保安說,鄧禹墓在小區的南面,要從御駕街進去。於是,掉頭返回到文昌路橋,然後朝東南方向進入御駕街。前行三四百米,看到一段施工圍牆,從圍牆豁口處看到裡面有塊石碑。停下車來看,確是一座新築的墳墓。但是抬頭看,墳墓離居民小區實在太近了,就在人家的窗戶下面。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鄧禹墓後邊的居民樓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鄧禹墓園的空地

那個小區叫“隆興·水岸香洲”,小區的北面是濱河南街,南面是御駕街。我們正好圍著小區轉了大半圈。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一些歷史古蹟確實面臨諸多問題。我們在現場看到,鄧禹墓旁邊的“鄧禹及鄧禹墓簡介”石刻已被敲掉一角,入口處牆上鑲的“鄧禹墓簡介”石刻,上面罩的玻璃也被人敲碎了。看來,規劃居民小區時,不應該離鄧禹墓這麼近,“魚和熊掌”豈能兼得。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被砸碎的玻璃

仔細看,鄧禹墓剛剛重修,佔地面積倒是不小,可惜沒有綠化,顯得有些荒涼。一座磚砌圓形墓冢,黃土覆頂,寸草不生,略顯簡陋。墓前立有一塊黑色墓碑,上刻“漢先賢仲華鄧禹之墓”;上款:清康熙二十四年仲冬吉旦;下款:知濟源縣事尤應運,儒學教諭許擢,訓導王欽,典史馬鳴鑾,是一塊複製的墓碑。既然墓是今人重修的,墓碑為什麼不落今人的款呢?面對古人,還是少了點自信。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剛剛重修的鄧禹墓

墓碑旁邊斜放一塊石刻《鄧禹及鄧禹冢簡介》:鄧禹(公元2年至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人,東漢著名軍事家、政治家,為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協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奉命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今濟源邵原關)進取河東。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苦戰十日,大破守軍,奪取大批軍資糧秣,由此佔據河東,並以此為據點,西進平定關中地區,為東漢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東漢永平元年(公元58年),鄧禹去世,諡號元侯。漢明帝劉莊親扶靈柩將鄧禹安葬在濟源湨水南岸“湨梁故地”,御駕村由此而得名。鄧禹冢位於濟源市沁園辦事處御駕村西北,清乾隆年間的《懷慶府志》和《濟源縣誌》均記載:“鄧禹墓在縣東南湨水上”。乾隆十二年《長沙府志》也記載:“考鄧禹墓在懷慶府濟源縣東南湨水上,非在湘鄉……”據考察,御駕村鄧禹墓原高7—8米,呈圓形,佔地1.5畝左右,冢上有一柏樹,直徑1米許。2006年6月,濟源市人民政府公佈鄧禹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電視劇《秀麗江山長歌行》中關智斌飾鄧禹(網絡截屏)

讀過以上碑文,需要對“湨水”和“湨梁故地”作點解釋。“湨”讀音“菊”,“湨水”是發源於濟源境內的一條古老河流,又稱南蟒河,在中國古今水系中無同名者。與湨水相關的“湨梁”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梁莫大於湨梁”,以及《春秋·襄公十六年》“公會晉侯、宋公……於湨梁”。“湨梁會盟”是春秋時期的一件大事,記載公元前557年,11個諸侯國在此結盟,共商御齊之策的故事。關於“湨梁”的位置,《濟源縣誌》載“在城東南半里許”,與今天的鄧禹墓位置相同。鄧禹墓所在的“御駕街”(原名御駕莊),當年漢莊帝親扶鄧禹靈柩到濟源安葬,因而得名。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鄧禹畫像(網絡截屏)

自古功臣難善終,鄧禹算個例外,其中有他知足守拙之智慧。據《後漢書·鄧禹傳》記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劉秀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光武帝因鄧禹功高,又封其弟鄧寬為明親侯。後來左右將軍的職銜都撤銷了,按特進朝見皇帝。鄧禹內尚文明,行為忠厚淳樸且周密,服事老母非常孝順。天下安定,鄧禹漸離名勢,他有子女13人,鄧禹讓他們各掌握一門技藝,整飭家規,教養子孫,都是後世的楷模。鄧家一切用度都取之於封地賦稅,不修私產,不謀私利。因此,光武帝更加尊重他。中元元年(公元56年),鄧禹再次代理司徒(丞相)職位,隨帝巡視山東,到泰山祭天。明帝劉莊即位後,因鄧禹是先帝元勳,拜為太傅,朝見時讓他東向站立,尊如賓客,甚見尊寵。居歲餘,臥病,劉莊幾次親臨問候。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深藏在濟源小區內的漢代名稱鄧禹墓|鄭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