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河南济源市邓禹墓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年少时曾在长安读书(一说为严子陵学生),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汉明帝时,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公元58年)去世,谥号元侯。

6月10日下午游览过王屋山,即驱车来到济源城内,因得知济源南蟒河(即湨水)畔的邓禹墓得到了修复。导航到达济源滨河南街,过了文昌路桥,即显示目的地在右侧,停下车来看却是居民小区。继续向前行驶数百米,导航提示车辆须掉头行驶。如此折腾了两个来回,仍不见邓禹墓园。便停车询问当地人,一连问了三位,都说不知道邓禹墓。后来询问小区保安,保安说,邓禹墓在小区的南面,要从御驾街进去。于是,掉头返回到文昌路桥,然后朝东南方向进入御驾街。前行三四百米,看到一段施工围墙,从围墙豁口处看到里面有块石碑。停下车来看,确是一座新筑的坟墓。但是抬头看,坟墓离居民小区实在太近了,就在人家的窗户下面。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邓禹墓后边的居民楼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邓禹墓园的空地

那个小区叫“隆兴·水岸香洲”,小区的北面是滨河南街,南面是御驾街。我们正好围着小区转了大半圈。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历史古迹确实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在现场看到,邓禹墓旁边的“邓禹及邓禹墓简介”石刻已被敲掉一角,入口处墙上镶的“邓禹墓简介”石刻,上面罩的玻璃也被人敲碎了。看来,规划居民小区时,不应该离邓禹墓这么近,“鱼和熊掌”岂能兼得。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被砸碎的玻璃

仔细看,邓禹墓刚刚重修,占地面积倒是不小,可惜没有绿化,显得有些荒凉。一座砖砌圆形墓冢,黄土覆顶,寸草不生,略显简陋。墓前立有一块黑色墓碑,上刻“汉先贤仲华邓禹之墓”;上款:清康熙二十四年仲冬吉旦;下款:知济源县事尤应运,儒学教谕许擢,训导王钦,典史马鸣銮,是一块复制的墓碑。既然墓是今人重修的,墓碑为什么不落今人的款呢?面对古人,还是少了点自信。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刚刚重修的邓禹墓

墓碑旁边斜放一块石刻《邓禹及邓禹冢简介》:邓禹(公元2年至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为东汉开国“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邓禹奉命率军越太行山,出箕关(今济源邵原关)进取河东。河东都尉闭关拒守,经苦战十日,大破守军,夺取大批军资粮秣,由此占据河东,并以此为据点,西进平定关中地区,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去世,谥号元侯。汉明帝刘庄亲扶灵柩将邓禹安葬在济源湨水南岸“湨梁故地”,御驾村由此而得名。邓禹冢位于济源市沁园办事处御驾村西北,清乾隆年间的《怀庆府志》和《济源县志》均记载:“邓禹墓在县东南湨水上”。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志》也记载:“考邓禹墓在怀庆府济源县东南湨水上,非在湘乡……”据考察,御驾村邓禹墓原高7—8米,呈圆形,占地1.5亩左右,冢上有一柏树,直径1米许。2006年6月,济源市人民政府公布邓禹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电视剧《秀丽江山长歌行》中关智斌饰邓禹(网络截屏)

读过以上碑文,需要对“湨水”和“湨梁故地”作点解释。“湨”读音“菊”,“湨水”是发源于济源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又称南蟒河,在中国古今水系中无同名者。与湨水相关的“湨梁”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梁莫大于湨梁”,以及《春秋·襄公十六年》“公会晋侯、宋公……于湨梁”。“湨梁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记载公元前557年,11个诸侯国在此结盟,共商御齐之策的故事。关于“湨梁”的位置,《济源县志》载“在城东南半里许”,与今天的邓禹墓位置相同。邓禹墓所在的“御驾街”(原名御驾庄),当年汉庄帝亲扶邓禹灵柩到济源安葬,因而得名。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邓禹画像(网络截屏)

自古功臣难善终,邓禹算个例外,其中有他知足守拙之智慧。据《后汉书·邓禹传》记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刘秀封邓禹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光武帝因邓禹功高,又封其弟邓宽为明亲侯。后来左右将军的职衔都撤销了,按特进朝见皇帝。邓禹内尚文明,行为忠厚淳朴且周密,服事老母非常孝顺。天下安定,邓禹渐离名势,他有子女13人,邓禹让他们各掌握一门技艺,整饬家规,教养子孙,都是后世的楷模。邓家一切用度都取之于封地赋税,不修私产,不谋私利。因此,光武帝更加尊重他。中元元年(公元56年),邓禹再次代理司徒(丞相)职位,随帝巡视山东,到泰山祭天。明帝刘庄即位后,因邓禹是先帝元勋,拜为太傅,朝见时让他东向站立,尊如宾客,甚见尊宠。居岁余,卧病,刘庄几次亲临问候。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深藏在济源小区内的汉代名称邓禹墓|郑周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