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

陳縱橫


第一、首先看書名

得到一本書,首先我們看到它的書名。因為“書名”決定該書的門類與大致內容,書名和封面可以算是書給人的“第一印象”。書的分類我們可以按照文理的分類來總體分類為:文科類和工科類。

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包含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五大部類,和22個基本大類。

其實同個類別書籍有相似的命名規律,所以根據書名可以判斷書籍的類別(ps:每本書的版權信息頁就有書的分類),知道書的分類後,就可以根據書的類別使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很多書名很有門道的。

1.書名包含書籍分類,社科類往往就是XX學,如《魔鬼經濟學》是經濟學類的。

2.很多分類的書籍都有“入門”級市場圖書,如xx入門、從零開始xx、基本xx教程、xx基礎、xx一本通等,之後有中級高級或者專業。這種分類有利於讀者根據自身情況選擇。

3.根據門類不同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

  • 經典類:所謂經典,就是在歷史長河中,那些經久不衰的書籍。該“慢慢讀、慢慢品味”。

  • 思想類:對於思想類的書籍作者不提倡快速閱讀,需要長時間反覆閱讀和思考。

  • 經管類:瞭解經管基本的理論和常識,便可嘗試快速閱讀相關書籍。

  • 文學類:小說、詩歌和散文,把握作者、文章思想和表達情感。文學類的脈絡感是較強的,掌握文章脈絡和要表達的思想,就能很快的閱讀這本書籍。

  • 科學類:分科普性質和專業性質,科普類記憶理解就好,部分科學門檻較高,外行人無法快速掌握的,而專業自有專業人掌握和研究,一般人可以看一些入門級的科普書籍。


  • 工具書:工具書本身就起著查閱的功能,所以不要求掌握。就像字典一樣,知道查閱方法和技巧能查閱就行。

第二、讀前言和目錄

前言和目錄很重要,它代表著書籍的框架。

前言是全書的總結和歸納,是作者創作宗旨和理念,以及創作方法和成果的介紹。所以前言很重要,讀懂前言就能很快解了整本書的思想和框架。

目錄代表了整個書的“框架”,讀清楚目錄就讀懂整個書的框架,就能簡單知道整本書寫的是什麼。就拿小說而言,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而小說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而目錄和章節可以根據這四部分來劃分的。掌握章節的脈絡,就掌握的書的框架。

第三、粗看與細看

“粗看”就是進行“快速閱讀”,就回答了“如何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的問題,通過看書名和前言、讀目錄和章節,基本就知道書中的知識,並對整部書進行粗略閱讀,大致瞭解整本書的內容。不過要說到“掌握”,那就差的很遠了。所以粗看後要細看,細細評味書中的含義。

第四、記憶與領悟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作者不反對“快餐式閱讀”,畢竟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與無限的知識”條件下獲取知識,閱讀效率是很重要。但要真正掌握一本書的知識。只有靠記憶與領悟甚至利用綜合方法去掌握一本書,單純的“讀”只不過是“走馬觀花”而已。

粗略的閱讀一百本書,不如好好領悟一本經典的書!

回答不易,感謝點贊和關注新國學,瞭解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新國學堂


高效讀書方法

對提高讀書效率這個問題,劉潤、吳曉波頻道、李笑來、何帆、萬維鋼都有專門的文章論述,我將其核心觀點做了整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笑來老師建議,一定要讀書。買好書,讀好書,讀懂好書,然後用知識改變生活。

先要明白一個問題,讀書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看完嗎?是為了積累讀書量嗎?是為了炫耀嗎?還是說,是為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最後改變生活?

如果是後者的話,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理解速度。

快速讀完十本書,和讀懂讀透一本書,哪個收穫大?讀完真的重要嗎?

閱讀,是為了理解,而理解這事兒,慢,即是快;快,便是無。

1)重視序、前言、目錄頁甚至索引

拿來一本書,就好像要打一場仗,打仗之前最好先考察一下地形吧?同樣的道理,拿來一本書,不應該是抓起來從第一個字開始讀到最後……應該先看看自序,再看看附錄、前言,作者會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邏輯;在目錄中,提煉核心觀點。序、前言、目錄頁甚至索引,這些文字是作者藏在書裡,送給讀者的小禮物。

我個人的經驗是,看完目錄序言後,還要到豆瓣尋找的相關評論,搜索簡書中其他讀者的讀書筆記,多讀幾篇書評,一本書的核心觀點就出來了。瞭解框架後再去閱讀,理解起來就容易很多。

2)把注意力放在重點章節

如果是有目的的泛讀,在目錄中挑選幾個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進行閱讀,因為這些篇章實則基本囊括了整本書中最重要的知識點。

注意:不必擔心因為挑選閱讀而漏掉書中的某些內容,高速閱讀的秘訣就是讓繁忙的職場小夥伴巧用2/8原則,即花20%的時間得到全書80%的重點併為己所用,如果你總是抱著“滴水不漏”的想法讀一本書,你就會發現自己時間永遠不夠。

3)向後總結、向前預期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不斷向後總結,向前預期——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不斷總結已經讀過的內容,理清與剛輸入內容之間的關係。不斷預期之後的內容,讀書足夠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現新書與以前文章或書籍的聯繫。大量已有知識消除了新書的不確定性,因而可以預判作者後續要說什麼,跳過重複的內容,直接抓住重點。在良好的閱讀習慣下,理解速度會不斷積累,最終不斷加快。

我們還要思考,同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另外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說的是同一件事嗎?他們是在一個“問題域”裡嗎?理解過的東西越多,理解新的東西就越快。

4)讀不懂怎麼辦?

讀不懂怎麼辦?李笑來老師建議大家:硬著頭皮讀完,然後反覆讀很多遍。有一點弄不明白就放棄,那能學會什麼呢?更何況作者可能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其實,重要的知識,從來都是通過反覆學習才能獲得的。好書一定是值得慢慢讀、反覆讀,直到消化、實踐、改變生活。

當然,何帆老師推薦的另一個方法我覺得也很靠譜:交叉閱讀。一個時期讀一個主題,但同時打開多本書。一是可以換腦,休息休息,二是可以參詳印證,激發思想火花。並且一本書裡沒說清楚的地方,說不定另一本會講得很清楚。

5)如何記錄讀書筆記

何帆老師提出,不動筆墨不讀書,一邊標註一邊讀,有助於集中精神。標註重點、圈出關鍵詞、總結內容、記下感想等等。每一段話,可以在旁邊寫上關鍵詞。每一小節,可以在開頭寫上內容總結。每一章的後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因為閱讀時間碎片化,標註和筆記可以幫助你接續上一個碎片化時間閱讀的內容。

萬維鋼提出的“強力研讀筆記法”也強調:筆記清晰展現每一章的邏輯脈絡,帶走書中的亮點;還要有你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例如自己對作者觀點的理解,有哪些質疑,什麼值得肯定,本書又激發了你什麼靈感;發現並梳理這本書與其他書和文章的聯繫。

讀書筆記,不是抄金句,不是抄目錄,而是要用自己的話,把全書的內容複述一遍。

6)教,是最好的學

關於學習,劉潤提到著名的“費曼技巧”。用你的語言,把你的模型,講給別人聽。你很可能會發現,講著講著講不明白了;或者你覺得講明白了,別人就是聽不懂。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點。

記下這些薄弱點,回到泛讀資料裡,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聯網找答案;或者再請教專家。重新理解後,再複述。如此重複。

7)一定要用起來

在基本上“吃透”了整本書的知識點之後,如果想讓這本書對你產生最大價值,你還欠缺最後一步——自我發問。這本書除了直接給到我的知識,它提出的概念、方法論、這個道理,我還可以用在什麼地方?它所產生的啟示,在工作、生活中還能夠怎樣通過發散性思維放大使用?

這是讓你真正培養融會貫通能力的方式。所謂的聰明就是這麼來的:腦子裡有足夠多清晰正確的概念與方法論,然後它們之間還有正確應有的關聯…… 所以聰明的操作系統總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王三鳳理財


掌握讀書方法,有助於快速掌握書中的知識。對於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的方法。

  1. 商務類書籍。對於商務類書籍,主要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方法。需要我們對於相關概念反覆咀嚼,就某一概念,進行主題閱讀,把新的名詞和概念吃透徹。

  2. 經典文學小說。對於經典小說類書籍,如果你的閱讀水平不錯,可以直接讀原著,如果覺得原著不好理解,可以先從漫畫版、解說版、圖解版等簡單的版本看起,接著再看中等難度的注音版本和精編版本等。

  3. 藉助參考書和新華字典等工具。如百科全書、地圖、年表和網絡搜索等。

  4. 邊讀邊做筆記。與其讀完一本書什麼也沒記住不如邊讀就邊做筆記。雖然慢,但是讀完一個知識點就能掌握一個點,穩紮穩打。而且便於複習重讀。

  5. 看視頻或者聽音頻,有些人天生耳朵比眼睛記憶力好。看四五遍都沒記住的東西,可能聽一兩遍就記住了,現在很多書都有相關的音頻和視頻,根據多變的心情,隨時轉換方式,交叉進行。

6.製作思維導圖。準備支自己喜歡的筆和一張空白的A4紙,以及你想讀的書。圖片有時候比文字更形象,根據你想掌握的內容,讀書的目的,在書中一一找出答案,在導圖上只寫關鍵字,不要寫長段的句子。好看的視覺筆記,有助於緩解讀書疲勞,輕鬆把握書中的重點。


為了緩解視覺疲勞,我在文字中也增加了兩張圖片

我是愛閱讀愛分享的玉米。


香甜的玉米


看書有文章,封面是臉蛋,書名一如眼神,目前身段,前言與序是五臟,書評是體檢,章節是化驗單。如能把這幾個問題搞請楚,書的價值有幾斤幾兩,一目瞭然。


楊思華471


沒有所謂的快速,不論去幹什麼,只能一步步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