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不談戀愛好多年


1941年6月22日,德國數百萬大軍突然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德國閃擊蘇聯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在剛剛滅亡法國不足一年,空襲英國的海獅計劃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為什麼德國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巴巴羅薩計劃

第一,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而顯然,近在咫尺,卻實行共產主義的蘇聯成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想成為老大,自然要付出,為了獲取足夠的威信,也為了自己的權威不受質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幹掉蘇聯自然是最有力的證明。

希特勒

第二,現實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叫囂著拓展生存空間,“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這是希特勒煽動德國民眾狂熱的最著名說辭。

而德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受限於惡劣的戰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強的打壓,一直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德國境內的資源,尤其是石油,遠無法滿足德國經濟的發展需求。

巔峰時期的德國

因此,無論是德國領導人還是普通民眾,一直迫切希望德國能夠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二戰時德國的侵略擴張,也受到了德國民眾的普遍支持。

但是,雖然希特勒上臺以來,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人煙稠密,資源也算不上豐富,尤其是戰爭機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德國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中,就將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劃定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來,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

希特勒《我的奮鬥》

因此,在這種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從剛開始,納粹德國對蘇聯抱以強烈的敵意。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矛頭指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第四,蘇德必有一戰,即使納粹德國沒有進攻蘇聯,蘇聯在準備充分之後,也不會放過德國。其實在二戰之前,蘇聯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好,俄羅斯人的貪婪也舉世聞名。

蘇聯

雖然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他們也一直試圖恢復沙俄曾經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德兩國共同瓜分波蘭,就是最好的明證。

瓜分波蘭以後,兩個大國領土直接接壤,這也意味著兩國再無緩衝之地。因此,兩國爆發戰爭將是遲早的事情,這一點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S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過希特勒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第五,希特勒對於德國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也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戰鬥意志和惡劣的氣候。自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的閃擊戰就震驚了全世界,德國軍隊也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短短半年時間,德國先後橫掃了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等大半個歐洲。

德國軍隊

在德國軍隊樂觀的估計裡,進攻蘇聯也是一場閃擊戰,他們計劃短時間內就消滅蘇聯軍隊主力,逼迫蘇聯投降。而蘇聯在此之前的表現,也印證了德國的觀點。由於大清洗對於蘇聯軍隊的嚴重破壞和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糟糕的表現,都使希特勒和德國樂觀的相信,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當然,蘇德戰場最終的結果證明納粹德國和希特勒顯然是錯誤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雖然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並沒有被一擊倒下,反而憑藉無與倫比的縱深和動員能力,堅持和德國戰鬥。

堅韌的蘇聯軍隊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惡劣天氣也成為蘇聯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國捐棄前嫌,對蘇聯進行大力支援,最終使德國軍隊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並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最終失敗。


鳶飛九天2018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數百萬德國大軍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向蘇聯腹地挺進了850-1200公里,佔領了蘇聯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被俘虜。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

在西歐戰爭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德國為什麼會如此迫不及待的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一、意識形態相左:

1917年10月革命,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紅色的蘇聯獨善其身,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二戰前更成為歐洲第一強國,而強大的蘇聯也不失時機的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浪潮,使資本主義各國動盪不安。

希特勒在1932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當時法國崩潰、英國偏居一偶之後,德國“順理成章”的扛起了資本主義老大的旗幟,作為老大能否得到認可,幹掉紅色蘇聯自然是事實勝於雄辯。

二、德國現狀考量:

希特勒上臺以來,一直叫囂“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狂熱說辭讓德國民眾熱血沸騰。

1929年經濟危機中德國失業人口一度超過800萬,希特勒為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瘋狂擴軍,數百萬的軍隊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德國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卻是極端的匱乏,此時的德國,供養百萬軍隊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羅馬尼亞,如果沒有石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就形同虛設。

雖然希特勒已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希特勒的首選。

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

希特勒是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他認為人生下來,應該分為三六九等,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唯有世界上最優秀日耳曼人才可以站在世界之巔,為了這個理想他可以失去生命。

因此,在這種指導思想之下,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大軍揮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四、蘇德必有一戰:

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斯大林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根據二戰後蘇聯資料解密。蘇聯早前就制定了“大雷雨計劃”準備先動手進攻德國,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由於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推遲了幾天。但就是因為這幾天時間,巧合的是德國率先實行了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五、希特勒過度自信: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衝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軍隊短短半年時間,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德國樂觀的認為蘇聯經過三十年代的大清洗,紅軍師以上主官被殺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各級軍事指揮員被處死、判刑和流放,導致合格的軍官根本不夠,許多人就是濫竽充數無法勝任工作,多為尸位素餐、溜鬚拍馬之徒,像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和巴甫洛夫等,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希特勒沒有料到嚴寒的到來對依然身著夏裝的德軍的傷害,所以1942年以後德軍已經喪失了戰領蘇聯全境的能力,1945年春,600多萬蘇軍發起進攻,勝利的進行了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不斷追殲殘餘德軍,5月2日,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美麗青春您真痘


希特勒為何剛打下法國,就迫不及待進攻蘇聯?

1940年5月正當英法兩國緊鑼密鼓的商量,如何將納粹德國這條猛獸,再關進類“凡爾賽條約”那樣的籠子之時,猛獸對它哥倆張開了血盆大口。

5月10日希特勒以馮·倫德施泰特、馮·博克、馮·勒布三位一戰老將為先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衝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就是在這條戰線上戰敗的,德國士兵在進攻之時,高喊出了“一雪前恥”的鏗鏘口號。從歷史結果來看,這一次德國士兵做到了“雪恥”。

6月法國宣佈投降、英國遠征軍則於5月26日在敦刻爾克出發,狼狽的逃回了本土,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但讓全世界軍迷驚訝的是,當時的納粹德國統治者剛拿下法國以及西歐,立馬就迫不及待的掉轉槍口對準了版圖龐大的蘇聯,幾乎完全沒有給自己留下消化西歐戰爭潛力的時間。

1941年6月22日,法國正式宣佈投降的1年之後,德國俯衝戰鬥機的轟鳴聲和坦克履帶“咯吱咯吱”的脆響聲,響徹了整個蘇聯大地,納粹德國數百萬大軍直逼蘇聯首都莫斯科。

至於為什麼納粹德國會如此迫不及待的進攻?首先是意識形態使然,在20世紀末因社會主義當時的定論是“取代”資本主義。所以其從誕生開始,資本主義勢力就視之為洪水猛獸。

德國跟英法的戰爭,本質上是爭霸戰爭,因而法國崩潰、英國偏居一偶之後,德國“順理成章”的扛起了資本主義老大的旗幟。作為老大,代表資本主義打贏意識形態戰爭,無疑是納粹德國確定自己霸權合法性的最重要途徑,這跟日常生活中,想當老大就得敢出頭的邏輯是一樣的。

再而是德國情報機構很清晰的瞭解到蘇聯要對德國下手了。當時德國擴張霸權,蘇聯則努力的重塑當年俄羅斯帝國的影響力,它在1939年參與德國瓜分蘇聯行動即是“明證”。

當德國閃擊完法國,在信息相對依舊閉塞的年代,蘇聯將領基本認定此時的德法應該兩敗俱傷了,是蘇聯南下西歐,將蘇聯方式的社會主義意識輸出到當時地球最發達地區的好機會。

為此蘇聯時任領導人斯大林,特意在1941年完善出了最終版的大雷雨計劃,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

由於當時的蘇聯軍隊是在秘密擺出進攻姿勢,當德國軍隊突然搶先發難之時,一時間蘇軍難以變換成防禦姿態,只能以進攻的動作打防禦,結果可想而知,蘇聯軍隊在蘇德戰爭前期一敗塗地。

最後則是蘇聯在1939年11月30日對芬蘭的戰中,暴露出了缺乏基層軍官帶來的戰鬥力下降,120萬蘇聯士兵被20萬芬蘭士兵給活生生的逼和了。

納粹高層自此認為,蘇聯軍隊已經不堪一擊了。德國軍隊自認戰鬥力遠高於芬蘭,類比下去德國可以輕易征服蘇聯。也正是因為這份自信,當蘇聯計劃要打它之時,德國選擇的不是原地防禦,而是主動出擊,打出利益最大化。


袁載譽


這個問題……當然是個大問題。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而燃起二戰熊熊大火的,是戰爭狂人希特勒。

在1932年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後,希特勒用短短8年時間迅速完成了德國的重新崛起,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但是,狂妄的希特勒最終還是遭受了慘重的失敗,而失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攻打蘇聯。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也在短短十年內迅速崛起,二戰前更成為歐洲第一強國。

面對領土面積極大且綜合國力極強的蘇聯,希特勒攻打蘇聯明顯是自尋死路,但希特勒為何要這麼做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攻打蘇聯是希特勒給西方國家的投名狀

1917年的10月革命深刻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從那一刻起,昔日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資本主義各國再次團結起來,共同圍堵新生的紅色政權蘇聯。

而這一堵,就是十幾年。

等到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大量財富毀於一旦,不可一世的資本主義陣營終於崩塌。

而奉行斯大林模式的蘇聯,不僅沒有在經濟危機中受傷,反而大量引進西方人才而迅速膨脹。

而強大的蘇聯也不失時機的在各地掀起共產主義浪潮,使資本主義各國動盪不安。

在這樣的情況下,苦於市場經濟失靈的西方大資本家不得不劍走偏鋒,默許極端暴力的法西斯登上歷史舞臺,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為德國總理,隨後成為德國元首。

由於德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西方國家阻擋蘇聯西侵的重要屏障。而此時的希特勒深知,地處歐洲十字路口的德國,東西都是阻礙德國崛起的力量。

但西方國家明顯比蘇聯更仇視德國,因為他們在一戰中深受德國打擊,而且英法等西方國家在一戰後對德國進行了異常嚴酷的壓制。

但相比於共產主義,德國又不得不和西方國家更親近。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只有反共才能有效團結德國境內的各階層。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英法各國由於一戰和1929年經濟危機的雙重打擊,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這迫使英法等國不得不通過綏靖政策將禍水引向東方的蘇聯,企圖以外交手段扶持德國崛起,並在蘇德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

而德國想要報一戰失敗的一箭之仇,就必須要臥薪嚐膽,先將矛頭指向蘇聯,以獲得英法等西方國家的默許和支持,只有這樣德國才能在非戰爭手段下收穫更多利益。

在英法等國的默許下,德國吞併奧地利,兼併蘇臺德和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直到遇上不懂事的波蘭,希特勒才最終訴諸武力。

可以說,反共是希特勒拋給德國民眾和西方國家的煙幕彈,通過這樣的投名狀,希特勒騙取了西方國家的信任和支持,而獲得大資本家支持的德國,才能夠在經濟危機後迅速崛起。

2、蘇聯的海量資源是納粹德國續命的保障

作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並沒有在1929年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相反,發展空間狹小且缺乏殖民地的德國,在經濟危機中損失更為慘重,國內失業人口一度超過800萬。

而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卻能夠在希特勒的手裡起死回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而奇蹟的誕生,主要歸功於希特勒的“救國政策”。

面對通貨膨脹,馬克貶值的貨幣環境,希特勒鼓勵以物易物,推行以工代賑,並通過修建大型工程的方式大量吸納失業人口,比如修建德國的高速公路網,二戰前的德國,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8000公里。

另外,為進一步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納粹政府一步步突破凡爾賽體系的限制,瘋狂擴張軍備。一戰後的德國只允許保留10萬陸軍,而這些陸軍是普魯士時代留下的軍事精英,在希特勒獲得軍方支持後,數百萬的軍隊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歷史最低點。

而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完成如此創舉,其啟動資金來自於德國容克大資產階級的支持,希特勒與德國政府擔保,要求容克資產階級購買德意志銀行債券,獲得大量的啟動資金。

但是修建大型工程以及擴張軍備並不是高回報產業,甚至說根本就沒有回報,特別是大型工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就面臨著兩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是如何償還大資本家的借款,二是如何兌現上臺前給德國各階層許下的豐厚承諾。

要知道此時的德國已經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且國內的大型工程短時間內很難發揮效益。所以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利用手裡的軍隊,為德國爭取更多的市場和空間。

此時的英法等西方國家雖然國力較強,但本土面積狹小,特別是英國,中間有英吉利海峽阻隔,這正好是陸軍見長的德國軍隊的短板,況且英國還是海上強國,這讓德國征服英法等國,不僅難度大,而且收益小。

相比之下,蘇聯是德國陸軍可以輕鬆到達的地方,且二戰前蘇德關係密切,除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瓜分東歐,德國還派出大量間諜深入蘇聯,通過參加蘇聯閱兵式等一系列事件,得出蘇聯軍隊數量少且戰鬥力不強的結論,而1939年11月蘇芬戰爭中蘇聯軍隊的慘敗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對於希特勒而言,斯拉夫人是佔據廣闊土地的劣等民族,必須予以消滅,這一點在《我的奮鬥》中有明確體現。

此時的德國,供養百萬軍隊所需的燃油,全靠盟友羅馬尼亞,這是希特勒不得不將目標瞄準蘇聯境內的裡海大油田。

所以為了納粹德國的千秋萬代,進攻蘇聯是希特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

3、蘇聯和納粹德國都有稱霸全世界的夢想

對於家在歐洲中間的德國而言,無論先打西歐還是蘇聯,都免不了腹背受敵。而在蘇德締結和約後,德國在沒有蘇聯干擾的情況下,幾乎橫掃西歐,若不是希特勒先下手為強閃擊蘇聯,蘇德和平似乎可以維持更長時間。

但這只是似乎,因為斯大林的野心絕對不比希特勒小。如果說希特勒想要整個歐洲,那麼斯大林想要的就是半個地球。

雖然斯大林幾乎背棄了列寧的所有路線,但侵略擴張的本性沒有變,說好聽點兒就是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而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雖然蘇聯和沙俄截然不同,但走向四大洋的戰略意志是一樣的,所以橫掃西歐的納粹德國,絕對是蘇聯的勁敵。

雖然30年代蘇聯掀起了旨在加強斯大林個人權威的大清洗運動,使蘇聯大量優秀的軍政幹部慘遭屠戮,尤其是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但斯大林仍然有主動出擊的野心。

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締結互不侵犯協定後,德國將主要目標放在西歐,而蘇聯則開始在東歐小動作頻頻。

1939年9月17日,蘇軍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隨後在1939年11月,為增加列寧格勒縱深,蘇聯大舉進攻芬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將三國劃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軍強行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至此蘇聯版圖達到極盛。

斯大林的做法無疑讓希特勒怒不可遏,特別是侵犯德國盟友羅馬尼亞,等於對德國的釜底抽薪,所以德國和蘇聯的戰爭一觸即發。

概括起來,地狹人稠的德國想要崛起,就必須要擴展生存空間,而蘇聯剛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再加上蘇聯從來不是安分的主,這就讓德國進攻蘇聯成為歷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大舉入侵蘇聯。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德國在沒有搞定英國的情況下進攻蘇聯本身是一件很冒險的決定,意味著不可避免的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而蘇聯(斯大林)應該就是這麼認為的,因此出現了戰略上的輕視和重大失誤。

在當時,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那蘇聯毫無疑問會成為除美國外最大的戰爭受益者。因為德國會幫助蘇聯清除掉大部分的競爭對手,這對於當時蘇聯未來可能的擴張將會非常有利(這又是為什麼蘇聯在正式戰爭爆發前為德國提供支持的原因)。如果這樣,那麼蘇聯和德國未來將不可避免的成為競爭對手。所以,希特勒要先下手為強。

德軍在西歐的突出表現給了希特勒自信,同時蘇軍在蘇芬戰爭時的表現同樣給了希特勒可以速戰速決的幻想。

在戰爭前期,德軍佔據主動。但一系列的指揮和政策失誤以及國際的援助為蘇軍提供了翻盤的機會,最終掀翻了納粹第三帝國。

如果德國當時在蘇聯的德軍佔領區政策靈活一點,號召當地人反對斯大林暴政並建立偽政權(烏克蘭當時最可行),那麼蘇軍的反攻將會非常困難。

如果德軍真的拿下了蘇聯,那麼希特勒真的就完成了其建立帝國的夢想,德國將會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盤踞歐洲世界大國。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紅場閱兵

執著的文科生


納粹德國在“閃電戰”的推動下,在歐洲大陸幾乎難逢敵手。但是,作為軸心國中力量最雄厚的國家,德國同樣面臨著最嚴重的現實問題,那就是石油的短缺,這和後來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主動挑起日美戰爭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原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率先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歐洲國家之一。不管是在輕工業還是重工業,德國都有著長足的發展,特別是發達的軍工業,為德國後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保障。德國發動侵佔英國本土的戰爭因為英吉利海峽的阻礙而失敗後,基於海上力量較為薄弱,決定採取先陸後(海)樣的侵略方針,這也意味著位於“陸上”的蘇聯不可避免的成為德國的侵略對象。




同時,在德國入侵蘇聯前,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國家都已經被德國打了一遍,基本上都被德國的“閃電戰”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德國要想完成統一歐洲統治世界的“春秋大業”就一定要跟他距離最近的大國蘇聯打起來,可以說,蘇德之間早晚都要碰到,一場硬戰在所難免。同時,德國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限制了其對外擴張的方向,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夾在北海、波羅的海與阿爾卑斯山之間,南北為山水阻隔,德國向外擴張就只能東擴和西進。在攻取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三國受阻的情況下,東進蘇聯打通歐亞通道,與東方的盟友會師在亞洲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德國儘管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工業與科技力量及陸軍實力,但是德國攤大餅式的侵略方式依然給自己的資源需求造成了不小的壓力。戰爭的擴大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德國國內的農業生產,大量青壯年走上前線,土地無人開墾,德國開始面臨糧食和燃料短缺的問題,由於無法從國際市場獲得足夠石油和食品,德國只有佔領人口稠密的東歐和蘇聯,才能獲得戰爭所必須的勞動力和耕地及能源資源。在這種極其不利的情況下,進攻蘇聯,應該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1940年9月,蘇聯首先向德國的盟友羅馬尼亞發起挑戰,得知這一消息的希特勒遂加快了發動對蘇聯的戰爭。為什麼希特勒會這麼緊張?全因為羅馬尼亞是當時西歐的第一大產油國,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地處東歐、南歐和東南歐的交匯處,石油運輸非常便利,這裡是中東至西歐輸油管道的必經之處。控制羅馬尼亞,無疑將改變戰爭雙方的勢力消長。德國能夠在1939年發動大規模的“閃電戰”,也全賴於羅馬尼亞的這條石油生命線。因此羅馬尼亞受到蘇聯的威脅,德國方面加快了入侵蘇聯的步伐。


1941年6月22日,在完成對蘇聯的外圍封鎖包圍後,希特勒下令全面攻打蘇聯,百萬德國浩浩蕩蕩開赴蘇聯戰爭,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大國布衣


文史頻道第39期之歐洲爭霸賽




希特勒進攻蘇聯,被史學家認為是德國稱霸歐洲的轉折點。

在進攻英國並不順利的情況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希特勒鋌而走險,進攻蘇聯呢?

筆者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資源短缺



希特勒看中了蘇聯的石油,當時德國用於戰爭的石油,全部來自羅馬尼亞。

進攻蘇聯的斯大林格勒,就是為了南部的油田,如果沒有了石油,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就形同虛設。

第二,歐洲霸權



蘇聯和德國都是歐洲的強國,想要在歐洲做老大,蘇聯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對手。

當時希特勒認為,蘇聯經過大清洗,很多將軍被殺,蘇軍已經傷了根基,不會有像樣的反抗。

第三,信仰對立



當時的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歐洲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德國有很多信仰共產主義的人,為了把這個苗頭扼殺在搖籃裡,希特勒決定向蘇聯挑釁。

希特勒不允許德國有第二種信仰,在他看來德國人信仰納粹黨,是最好的選擇。

第四,凡爾賽條約



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遭到了歐洲各國的欺壓,國內的百姓對一戰戰勝國比較仇恨。

他們為了重新獲得殖民地,向蘇聯開戰是直接的方式。

第五,種族歧視



希特勒認為,除了德國的日耳曼民族,其他的都是劣等民族。

為了提高人類的等級,效果最快的就是消滅其他民族。

蘇聯是斯拉夫民族,在希特勒看來是僅次於猶太人的劣等民族。

這個藉口讓德國進攻蘇聯,變得冠冕堂皇。

總之,希特勒進攻蘇聯並不是頭腦發熱,而是經過了權衡利弊的。

希特勒在蘇聯折戟沉沙,只能怪他的胃口太大,吃不下蘇聯這頭巨型北極熊。

—End—



文史頻道


希特勒侵略英國失敗,是導致其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1939年,希特勒下令德軍入侵波蘭,隨後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剛開始,希特勒計劃迅速拿下波蘭後,隨後在西線擊敗英法聯軍,迫使英法和談。然而,法國戰役實在是太順利了,德軍很快就佔領了巴黎,英軍也撤出了歐洲大陸。

這個時候,希特勒就面臨兩個選擇,其一是見好就收,與英國籤個停戰協定。其二是一鼓作氣拿下英國,或者將英國徹底打殘,逼迫其投降。事實上,這兩個選擇,都是要讓英國承認德國的霸權,而希特勒自認為德國實力夠強,英國人只有妥協的份。毫無疑問,在1940年,英國與德國在外交上的博弈是註定不佔優勢的,其國內的投降派,也認為無法對抗德國,一直在鼓動和談。

但是,英國的掌權者早就換成了丘吉爾,英軍在歐洲落敗,但敦刻爾克撤回了幾十萬軍隊,這讓英國人有了本錢。丘吉爾是出了名的強硬派,只要是他管事,英國就絕不可能妥協,這是希特勒沒有料到的。這樣一來,希特勒逼降英國的計劃撲了空,接下來只有戰爭這一條路。然而,德國海軍不佔優勢,空軍也沒有絕對優勢,後來的不列顛戰役,德國始終沒有拿到制空權,戰役落敗是必然的。

英國拿不下來,德國就尷尬了。因為英國是當時的世界霸主,雖然是名義上的,但手裡攥著海洋霸權,而德國已在事實上被英國給封鎖,在歐洲陷入了孤立。如果其盟友意大利能夠爭點氣,在地中海取得點戰績,德國的處境也許能夠改善。但是,意大利的戰績並不咋樣,德國還需要拿出資源去支援這個隊友。如此一來,德國就危險了,因為其資源無法實現自給,時間拖得越久,德國的戰爭機器就越容易熄火。一旦出現這個局面,希特勒的統治肯定難以維繫,德國將再次走向失敗。

因此,希特勒不能停,他想要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就必須有戰略資源。他放眼望去,貌似只有蘇聯符合條件,他發動侵蘇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奪取戰略資源。但是,希特勒再次低估了他的對手,僅僅4年不到,蘇聯就徹底埋葬了納粹德國。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自希特勒上臺以來,毫不誇張的說他的目標就是蘇聯。希特勒有一個夢想,就是振興他認為世界上優秀民族日耳曼人可以站在世界之巔,為了這個理想他什麼都不在乎,包括自己的生命。他認為日耳曼人理應獲得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他極度歧視斯拉夫人,他認為低劣的斯拉夫人怎麼可以擁有如此廣袤的土地,他極度仇視猶太人,認為猶太人都該死,為了竟然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因為他的理想死了幾千萬人,給世界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劫難。



所以說他攻擊蘇聯是必然,這是他的理想決定的,也可以說這是他發動戰爭的最本質的原因。

德國煤炭資源豐富,但是被稱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卻是極端的缺乏,主要靠從蘇聯和羅馬里亞進口,而昂貴的煤炭煉油技術,其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德國的需求,於是希特勒制定一個大膽的計劃,以戰養戰,在戰爭中掠奪石油,石油資源豐富的蘇聯是唯一符合要求的國家。


意識形態的對立,希特勒是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他認為人生下來,應該分為三六九等,偉大的日耳曼人去統治其他低劣的民族是應該的事情,和當時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天下實現大同,有著根本的對立面,再加上一戰時德國的十一月革命,使得希特勒更加敵視共產主義。

希特勒的自信,他認為當時的蘇聯正處於虛弱的時期,德國軍隊利用閃電戰在歐洲的戰果,無疑更加助長的希特勒的野心和膽識,再加上對斯拉夫人的不屑,認為攻下蘇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他低估了蘇聯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決心,以及蘇聯寒冷的天氣和那在也不想走第二次的破道。



軍武小咖


猿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搗鼓著進攻蘇聯這事兒,現在回頭來看著實有點扯。當時四個理由,一是蘇聯有進攻德國的危險;二是蘇聯對比薩拉比亞的佔領威脅到了德國的能源安全;三是通過進攻蘇聯獲取“生存空間”;四是通過進攻蘇聯迫使英國屈服——我們回頭開上帝視角就會發現這四點理由裡面也就是第二點還算能夠勉強說得過去,別的理由都只能說猿首的思維異於常人。

第一點說是當時的德國陸軍的軍官團一致判定蘇聯將在1941年後期向德國發動主動進攻,主要的攻略目標是東普魯士,尤其是但澤走廊一帶。因此與其打防守反擊不如主動進攻,先衝進去敲了蘇聯人的罈罈罐罐,避免自家的龍興之地被蘇聯人搶走。這個理由現在來看完全站不住腳,有沒有軍官團故意給猿首挖坑的因素在裡面不清楚。彼時的蘇聯陸軍倒不是因為大清洗弄得毫無戰鬥力,更多的是因為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毫無節制和頭腦的擴軍計劃把軍隊弄的一團糟,從方面軍一級到分隊乃至班排都極度缺乏專業技能與作戰經驗,蘇芬戰爭中蘇軍連旅團一級的進攻都組織不好就是明證。所謂的蘇聯紅軍將大批部隊部署到邊境地區在三德子這幫職業軍人看來也許是在構築攻擊出發陣地,沒準在蘇聯人自己看來,完全就是把防線前推而已。

第二點跟第三點理由怎麼說呢,有點意思。蘇聯對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的佔領(尤其是非常雞賊地佔據了喀爾巴阡山一帶所有的有利地形)確實威脅到了德國的能源安全,但是還是那句話,在紅軍部隊一團糟而德軍的戰鬥力如日中天的情況下,蘇聯所謂的“威脅”德軍的能源安全也就是僅僅停留在“威脅”的層面上,真要它出手去打,毫無疑問還是得交一大筆學費的;至於第三點跑到蘇聯去給日耳曼民族搶生存空間——這種東西誰當真誰才是真傻。

至於第四點通過進攻蘇聯迫使大英帝國屈服,這個理由只能說嗯……非常具有藝術家氣質。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早期、中期本質上是新興的現代民族國家對老牌殖民地國家英法兩國搞瓜分,重新劃分世界的戰爭,主要內容就是德、日、美、蘇怎麼給英法兩國挖坑,在這其中德、蘇其實在豪斯浩弗的框架下還是很有共同語言的——完全可以共同南下嘛,蘇聯向中東和印度實施攻略,德國向馬耳他和埃及實施攻略,大英帝國自然就屈服了。因為蘇聯利用德國始終拿不下大英帝國的不利因素而抬高要價似乎跟英國穿上了同一條褲子,所以就掉頭回去把蘇聯打了使得英國只能屈服——這個思維路徑非常佶屈聱牙,也就猿首這位天縱英才能想出來。

▲老爺子在《帝國的毀滅》中演的確實入木三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