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用户3708573157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魏延墓是怎么回事。魏延墓在现在的汉中市的石马乡,据传是蜀相蒋琬所立,墓前有两个石马与一个石人,有人认为这两个石马杨仪和马岱,而这个石人手拿汉中地图向魏延做忏悔状。

而这个石人很显然是诸葛亮,意思是说,历史上诸葛亮一直不听从魏延的子午谷之计,所以北伐一直没有成功,但其实这个是不符合逻辑的,既然这个墓是蒋琬所立,那么怎么可能会让诸葛亮的石像跪在魏延面前呢?

我们这边就不讨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了,因为这个根本就不需要讨论,这个子午谷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邓艾的阴平之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那就是魏国比蜀国强,而且这次征蜀之战,魏军出动了二十万。

如果诸葛亮有率二十万北伐,不说分给魏延一万,分给他五万都不成问题,而魏延虽然是有军事才能,但是最后却斗不动杨仪,落了个身死灭族的下场。

如果从三国演义,魏延确实是被诸葛亮设计杀害的,因为他看出魏延有反骨,而且会反蜀投魏,不过,这个毕竟是演义,那么历史上的魏延究竟是不是诸葛亮设计杀害的呢?
诸葛亮临死之前,他留下了两个方案,第一个,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第二,如果魏延不断后,那么大军自拔,完全不管魏延。为什么诸葛亮会这样安排呢?原因也很简单,他太了解魏延了,魏延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才能不比诸葛亮差。

即使诸葛亮死了,他完全可以代替诸葛亮继续北伐,但是这个只是魏延的一厢情愿,所以的蜀军将领并不认可,他们都认为,当务之急,是将大军带回去,避免被魏军给歼灭。

魏延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弃诸葛亮的遗命不顾,然后先行南归,并且把蜀军的退路栈道给烧了,然后据南谷口攻击蜀国大军,看起来,这是魏延与杨仪之争,但是这是诸葛亮死后的关键的时候,魏延怎么可以如此做事。

所以王平的一句话,直接让魏延的士兵都散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情魏延做得不对,而且在朝中的蒋琬等人都认为错的是魏延,而不是杨仪。诸葛亮的安排是想让蜀大军顺利回去,并不是真的想要设计杀死魏延。

最终杀死魏延的,其实是魏延自己,是他的自负。


历史简单说


魏延墓现如今是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据说是蒋琬在担任蜀国丞相之后,为魏延立的墓葬,还雕刻石马在魏延墓前,这是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指的是杨仪,另一个指的是麻袋,石马乡也是因此得名。

现如今两座下跪石马像,一座残破一座完整,已经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据说魏延墓前原本还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着汉中地图,低头想魏延做出忏悔的状态,这个文官很显然指的就是诸葛亮,这又是为何?

其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认定魏延后脑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做的这个决定在正史里是没有记载的,之所以认为魏延会谋反,全凭自己的猜测,当然还有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他重用的人来看就知道,像费祎、董允、蒋琬、姜维等人都是循规蹈矩之人,没有和魏延那样冒险的,魏延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故意和诸葛亮作对。后来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星陨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时在军中威望甚高,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镇得住他,于是去世之前不惜毁掉蜀国栋梁,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所以才有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于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自己带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在长安会师,魏延认为这一奇谋必将成功,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不应该冒险,子午谷虽说是捷径,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狭窄,万一魏军在此地设伏,全军覆没就得不偿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会投降,长安也未必守得住,总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计谋,所以才出现了诸葛亮拿着汉中地图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么历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吗?

显然不是,魏延被害与诸葛亮有关系,但是并非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杀害魏延的人虽然是马岱,但是幕后操纵的人是杨仪,魏延和杨仪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又自负,二人见面谁也看不起谁,《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为此事闹心,杨仪有才能,魏延作战勇猛,二人又不对付,自己又不想偏向于哪一个人。

但这只是诸葛亮内心的实际想法,从实际行动上来看,他还是倾向于杨仪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获得最高指挥权,魏延负责断后,这就是偏心,所以说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多少有些关系。想想刘备在世时,魏延深得刘备信任,还加封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是独当一方的大将,丝毫不亚于五虎上将,现如今,刘备去世,诸葛亮又去世,他和杨仪的矛盾上升到极点。

魏延不愿受到杨仪的束缚,在退军途中将栈道烧毁,反攻杨仪,然而部下不服,他们只听从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可此时刘禅与杨仪站在一边,认为魏延是谋反,部下自然不愿追随,魏延自己则在败逃时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斩杀,马岱拿着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并嘲笑。

综上才有了杨仪、马岱、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现如今这些石像已经保存到汉中博物馆。


羽评郡主


魏延在历史上的战功比马超和黄忠要高,在蜀汉武将中仅次于关羽、张飞和姜维(个人观点),五虎上将中赵云大多数的时间是扮演保镖的角色。记得小时候游戏厅中有一款经典三国游戏,游戏中的主人公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80后的男生应该都记得)。当时还以为制作游戏的老外不懂中国历史,错把魏延当成马超了。以后才知道,制作游戏的人是懂中国历史的,因为在正史中,魏延的战功确实比马超高。<strong>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把魏延塑造成了“脑后有反骨”的形象,好像魏延老想造反似的。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影响力太大,就导致了魏延这位蜀汉大将在读者的心中有了瑕疵,甚至多少有点小反派的印象。

笔者认为,在小说中把魏延塑造成“反骨”形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三国演义》是以刘关张为主线写的,主旋律是“扶刘灭曹”。所以把蜀汉集团的人物都写成了“正面人物”。在这些“正面人物”中,尤其突出美化了诸葛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不但是绝对的“正面人物”,而且还是神仙般的存在。

第二,诸葛亮始终都对魏延不放心,老防着他造反,诸葛亮死后,用“遗言”斩杀了魏延。

所以。在小说中,既然诸葛亮是绝对的正面人物。那被他怀疑的,最终死在他手里的为魏延,就必须是有瑕疵的人物了。

在历史上,战功赫赫的魏延确实是死在诸葛亮手里的,但并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先大声叫嚣三声“谁敢杀我”,然后被马岱从背后砍掉了脑袋。

诸葛亮和魏延两人同朝为官,但是两个人不太对付,随着时间日积月累,两人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魏延可能人缘不太好,在朝中不光是诸葛亮 看他不顺眼,杨仪也和魏延水火不融,这就给魏延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刘备死后,蜀汉集团风云突变,各方势力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时候,杨仪就对魏延下手了。杨仪在蜀汉地区散布魏延有心造反的谣言。起初并没有什么效果,可是时间长了,这种谣言就散布开了,在民间百姓的心中就烙下了“魏延要造反”的烙印,这时候,这种“谣言”变成了致命的杀人利器。

谣言顺理成章的传到了诸葛亮的耳中,凭诸葛亮的精明是不会相信这些没有根据的谣言的。但这是除掉魏延的一次绝佳机会,这时候“信不信”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于是,诸葛亮和杨仪就达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

最终,浑身是嘴也说不清的魏延想跑,在半路被诸葛亮设计斩杀,而且还灭了魏延的三族。一代蜀汉名将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杀魏延这件事,给诸葛亮一生漂亮的功绩中抹上了一丝阴暗。很多人认为魏延是被冤杀的,是政治斗争失败的牺牲品。<strong>

魏延一生,平定广汉、镇守汉中、大破郭汜费曜、卤城之战取甲首三千等等战绩,是不应该死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上的。 魏延的“粉丝”们一直为他不公,于是,在魏延词的对面就出现了三尊下跪的小石像,其中一尊就是诸葛武侯。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无非就是说:诸葛武侯欠蜀汉镇北将军及其家眷一个”解释“…….

本文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有不同见解的读友在评论区交流 、指正。


无笔史官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因为长相问题而成为众矢之的,这两个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和魏延。司马懿是“鹰视狼顾久后必反”,魏延呢,是“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司马懿后来果然反了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而魏延,却是因为这个“反骨”背了莫大的黑锅而屈死。




据《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合记载:刘备攻取荆襄九郡,在攻打长沙郡时,时为刘表帐下长沙守将的魏延做内应让刘备取了长沙,刘备进入长沙后,于中军帐中封赏有功之臣,诸葛亮却指着夺取长沙首功之臣魏延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如果不是刘备苦苦求情,这魏延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亡魂,虽然免于一死,可是“脑后反骨”这一黑锅却伴随了魏延一生。现在从科学角度去看这一件事情,什么“脑后反骨”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科学依据。




魏延背刘表而投刘备,可以被视为是“良臣择主而适”。事实上魏延也确实忠心耿耿,出身入死奋勇杀敌,魏延对汉室之忠诚,从两件事上可窥一二,曹操在兵出斜谷时,魏延引伏兵而来,曹操阵前高官厚禄利诱,魏延不为所动,张弓射箭打掉曹操一颗门牙,曹操满嘴是血狼狈而逃。这一箭让魏延名垂千古,他是蜀汉唯一一个伤过曹操的将领。诸葛亮第六次出岐山,染病不起,魏延没有临阵变节,而是忠心耿耿杀退司马懿派出的夏侯霸。此等忠义之大将,最后却落得被自己的好搭档马岱阵前斩杀,身首异处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可惜。




魏延之死,实际上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魏延是除五虎大将之外最早一批追随刘备的将领,五虎大将全部病故之后,魏延实际上成为了蜀汉将领中的核心人物,魏延个人能力突出,既能带兵做战也勇敢还很有计谋,蜀汉第二次北伐时,魏延还献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奇策。但是魏延本人性格孤傲自诩,桀骜不驯,与当时身为中军长史的杨仪关系更是向来较为紧张,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军全军有序撤离,但魏延显然对撤军有微词,曾公开说不能因为丞相病故了就废了国事,伐魏还要继续不能停。可以说魏延是明显反对撤军的,但这并不能够说明魏延有反相,相反的,他正是从大局出发,以“兴复汉室”为重反对北伐草草中止。




魏延的性格是导致他下场悲惨的重要原因,当诸葛亮临终前将军国大事托付于资历威望都远不如他的杨仪的时候,魏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绪反弹更是让杨仪感到十分的“不爽”,诸葛亮在死后还要顺便“带走”魏延,用杨仪来主持撤兵大事,这是在有意无意的刺激魏延 ,最终魏延铤而走险被马岱斩杀于阵前,杨仪更是不念同僚之谊直接把魏延夷灭三族。作为蜀汉后期唯一的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魏延的死宣告了蜀汉那个将星闪耀的时代的结束,从此以后就真的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大国布衣


魏延并没有被诸葛亮设计陷害,他的墓前并没有跪着诸葛亮的石像,除非是现代人看了《三国演义》后专门立的。

现在魏延墓位于汉中市,墓前有两个下跪的石马,据说之前还有一个文官的跪像,有人说这是诸葛亮。这显然是胡说八道。

首先,魏延根本没有被诸葛亮设计陷害。按照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前只是安排魏延带兵断后。诸葛亮死后,魏延违背遗嘱,企图发动兵变夺权,失败之后更直接焚烧栈道,差点害死全军,最后弄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被杨仪派马岱杀死。魏延之死虽然是蜀汉内部夺权引发的悲剧,但魏延自己违背诸葛亮遗言,挑起内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即使按照三国演义,诸葛亮也只是料定魏延日后必反,这才安排下马岱在身旁,如果魏延造反,就将其斩杀。但决定权还是在魏延自己手上。如果魏延自己不造反,马岱是不会杀他的。既然造反了,被杀也不冤枉,这哪里又叫“设计陷害”呢?

再说,魏延墓传说是在三国时期由蜀汉大司马蒋琬给主持修建的,算是对魏延的一种平反。但蒋琬本身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接班人,对诸葛亮非常尊重,他怎么可能在魏延墓前放诸葛亮的跪像?整个蜀汉时期,朝廷对诸葛亮都无比尊崇,李邈说了诸葛亮几句坏话就被刘阿斗砍了。谁这么大胆敢在魏延墓前放诸葛亮的跪像?

所以,这个所谓魏延墓前的诸葛亮跪像,无非两种可能。一种是今人的附会(硬要说,这个跪像是杨仪倒还可能,毕竟杨仪杀了魏延全家,后来还扬言该投奔魏国,被蜀汉朝廷赐死)。如果真是存心雕刻的诸葛亮跪像,那至少也得到近代以后,看了三国演义的人才会来搞这种哗众取宠的玩意。


巴山夜雨涮锅


诸葛亮临死前留下锦囊妙计,埋下马岱这一枚棋子在魏延身边斩杀魏延,这是出自《三国演义》的桥段,而非真实的历史。



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魏延在民间的口碑不太好,天生反骨、扑灭诸葛亮续命的七星灯,都让人对魏延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魏延是蜀汉集团战功最大的将领,仅次于关羽和张飞。魏延长期镇守汉中,为蜀汉抵御来自曹魏的威胁,可谓功不可没。

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对于魏延其实都是非常重视的,毕竟魏延是蜀汉集团最有能力的将领之一,特别是关羽张飞这一波人先后去世后,魏延就成了蜀汉头号将领。

但是魏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不会处理和同僚的关系,基本上蜀汉集团的高层中,没有几个人喜欢魏延,特别是文官集团,诸如杨仪,和魏延势同水火。

诸葛亮也很清楚这一点,一旦魏延掌权,整个蜀汉集团的官场恐怕要进行一次大地震。所以在五丈原病逝前,诸葛亮把军权交给了杨仪和姜维等人,想让权力来一个平稳的过度。

但是诸葛亮死后,蜀汉集团已经没有笔魏延资历更老的人,魏延本以为自己能接替诸葛亮,没想到却没自己什么事,于是想通过武力的手段除掉杨仪,夺回大权。(请注意,魏延并不是想要造反,只是想除掉杨仪夺回大权而已,实际上,魏延一直到死也没有想过要谋反或者背叛)


但是前面也说了,魏延跟同僚的关系极差,当魏延和杨仪同时向朝廷告发对方谋反时,根本就没有相信魏延所说的话,于是大家都认为魏延是谋反,就连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敢继续跟着魏延。最后魏延身边只有几个人跟着他逃亡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且杀了魏延。

也就是说,魏延根本就不是诸葛临死前用计谋杀的,马岱也不是一直埋伏在魏延身边,而是被杨仪派遣去杀的魏延。

魏延在汉中被杀之后,有几个忠心耿耿的部下冒死的把魏延的尸体偷出来进行了安葬。后来到了蒋琬当政期间,可能蒋琬觉得魏延之死却是是有点冤,重新给魏延修了墓。在魏延的墓旁,修筑了两匹石马和一个垂首站立的书生雕塑。

有人认为,这两匹石马代表了杀害魏延的杨仪和马岱,而这个垂首站立的书生则是诸葛亮,之所以垂首是因为诸葛亮在忏悔当时没有没有听从魏延子午谷奇谋。

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石马应该是蒋琬命人修筑,蒋琬作为蜀汉四相之一,不太会用石马去暗指杨仪和马岱。杨仪人品不怎么样,但是马岱却是没啥问题的,他是奉命行事。魏延是武将,墓旁边修筑马匹应该属于正常情况,就像霍去病墓旁同样修筑了马匹。(目前魏延墓旁边的两匹石马已经移到了汉中博物馆)

这个垂首站立的书生,应该不是蒋琬命人雕刻,而是后人所为。大概是象征这杨仪,毕竟魏延之死也是杨仪一首促成的。而且杨仪也不是一个什么好官,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满自己没有接替诸葛亮掌权,多次出言不逊,最终被捕下狱,于狱中自杀。



诸葛亮没有理由在魏延墓前忏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听起来确实美好,但是极其冒险,难度系数也很大。诸葛亮小心谨慎,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并没有什么错。就因为一个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就要站在魏延墓前忏悔,这是对诸葛亮的侮辱。


小镇月明


首先说一下,诸葛亮并没有设计谋害魏延,所谓诸葛亮谋害魏延是小说《三国演义》虚构的,正史中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基本没有关系。其次魏延的墓前也没有诸葛亮下跪的石像,不过据说有一个诸葛亮忏悔的石像。



魏延之死

魏延死因实际上是与杨仪不和,在两人的争斗中魏延失败,最终被杀。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但在五丈原前一病不起。看着蜀汉最后的家底,诸葛亮希望在自己去世后,这些兵马可以安全的退回蜀中。于是诸葛亮召来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在诸葛亮的安排中杨仪、费祎负责统帅大军退回蜀中,姜维和魏延负责断后,并且说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自便吧。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人询问魏延意图,魏延毫不客气的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我魏延尚在,如何能因为一人之死而荒废平定天下的大事呢?再者,我魏延是何人,如何能受到杨仪的制约,为他断后?”

众人知道了魏延的意图,所以也不再理会魏延,杨仪便带着军队撤回了蜀中。听说大军返回蜀中,魏延因此大怒,带着自己的部队星夜兼程感到了杨仪前面,并且烧毁了栈道,上书刘禅说杨仪谋反。

杨仪也不甘示弱,同时上书刘禅说魏延准备谋反。刘禅询问蒋宛和董允的意见,他们都担保杨仪不可能造反,言外之意说魏延有谋反意图。杨仪和魏延在南谷口对峙,最终杨仪击败了魏延,并且为了泄私愤,命令马岱斩杀了魏延。魏延死后,杨仪割下了魏延的头颅,用脚踩着说:“庸奴,你还能作恶吗?”后来杨仪更是诛杀了魏延三族。



魏延墓葬

魏延死后,一些忠心于魏延的士兵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收尸,将魏延安葬在了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马乡。

杨仪回到蜀中后因为没有接替诸葛亮的职位,所以对诸葛亮的安排心生不满。后来还经常抱怨蜀汉朝廷,甚至说出了当年不如投降魏国的话,因此被贬为庶人。成为平民后依然不改作死性格,诽谤蜀汉朝廷,最终被逼自杀。

杨仪死后,蒋宛为魏延建造了墓葬,并且在魏延墓前立下了两个跪着的石马,如今两个石马一个破损,一个完整,据说石马象征马岱和杨仪。



另外据当地人说,曾经在魏延墓前还有一个文官石像,手中拿着一份地图,貌似在向魏延做忏悔。所以人们猜测这是诸葛亮不听魏延子午谷奇谋而后悔的表现。


我是越关




首先说明一点,魏延不是诸葛亮设计谋害的。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他和中军师杨仪争功,带兵袭击杨仪,杨仪历数魏延的罪责,士兵认为魏延要谋反而散去。魏延带着儿子逃跑,后被马岱追上斩杀。

三国演义描述的更加形象:杨仪对魏延说,你敢说一句“谁敢杀我吗?”魏延哈哈大笑,说,“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勒马,于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马岱斩魏延于马下。

不管怎么说,魏延是和杨仪争斗失败被杀的,二人之前就有矛盾,杨仪小肚鸡肠,魏延高傲自大,都不是好鸟。魏延之死和诸葛亮无关,魏延被杀是做自作孽不可活,这是他晚节不保造成的结果。



▲魏延

魏延原籍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固县镇魏家小河村。他的墓却在陕西汉中。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魏延和杨仪争功失败后带着儿子逃跑,杨仪派马岱追杀于汉中北门外。魏延的尸体后来被部下乘黑夜偷埋到了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

到后来蒋琬任丞相期间,感念魏延前期有功,于是为他重修坟墓,并立了两个石马和一个文人模样的书生低头垂手做忏悔的样子,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诸葛亮的跪着的石像”。拜托,诸葛亮怎么会给魏延下跪呢!

据说这个文人书生模样的石像暗指是诸葛亮后悔没有采纳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计谋。

兵出子午谷是否能突袭魏国成功,这在历史上争论不休。有的指责诸葛亮太谨慎,有的说魏延这计策太冒险,莫衷一是,多年来争论不休。



▲杨仪

既然“兵出子午谷”有争论,诸葛亮是否应该忏悔还另当别论,更遑论给魏延下跪了。拜托不要玷污诸葛亮的人格了,魏延根本就不配让丞相为他道歉。诸葛亮何错之有?何来的忏悔,何来的下跪呢?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魏延的死从来不关诸葛亮什么事,有人因为诸葛亮弃用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谋,加上受演义中有诸葛亮用计让马岱斩魏延这一回的影响,认为诸葛亮很嫌弃魏延,以至于即便在自己死后也要整死这个头有反骨的魏延。


其实正史上诸葛亮已经算比较包容魏延的了,魏延性格高傲,不怎么懂与文臣相处,曾多次与杨仪差点打起来,但诸葛亮因惜才也并没有怪罪他们中任意一个。在诸葛亮死后,他对魏延的安排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也就是说诸葛亮深知魏延性格,猜测他或许不会听从自己班师回营的计划,但他也没有强迫魏延一定要回去,而是随他的便。

所以魏延之死与诸葛亮一点关系没有,魏延之死是他与杨仪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兵戎相见,而蜀汉内部又纷纷都站队杨仪,导致之后魏延兵败,然后逃往汉中,最终被杨仪派去的马岱给追上,最终被杀了。


而魏延被杀后,一些亲信为他收了尸,并将其葬在了南郑外的荒野之中,即现在陕西汉中市石马乡。这些亲信们将魏延安葬好后,便在魏延墓旁定居了下来,为魏延守墓。

在魏延墓前确实是跪了石像,但不是石人像,而是两个石马像,两个石马如今是一个残破,一个完整,于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

这石马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墓葬礼仪,放了石马表明是级别比较高的墓葬,代表着墓主人身份不一般,这也是对魏延生前功绩的一种肯定。一般将军墓都会放一两个的,其实魏延放也属正常。


不过到了后来原石马的意思就变了,慢慢的人们赋予了石马更多的含义,尤其是跪着的秦桧石像出来了。同理,有些为魏延抱不平的人就将跪着的两石马用来代指害魏延的杨仪与杀魏延的马岱,表明对魏延的惋惜。但不管是代指谁,石马都不可能会是受人尊重的诸葛亮。


夏目历史君


可能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解读吧,在我眼中,魏延是:

忠于自己、不畏人言、渴望功名、能力较强。

我要是诸葛亮的话,也会对魏延这种人不断压制,让他永远吃不到想要的那口饭,临死直接带走,不给后人留麻烦。

放在现在的职场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也是同样手段,这样才能保证我最大限度的用到他。

这样做并不会影响我的平等观。

我们做为一个静止的“人”,你我都是互相平等的;但在动态的“事”上,需要加权平衡。在做事的时候,公司的架构决定了不对等的权责分配,这是“事”本身的需要。

“事”、“势”、“世”,以及“时”,这四个字同音,背后的本质是相通的,是四种不同侧重的关于动态的描述以及实践。

在“事”中的加权平等,要比在“人”中的人我平等要相对难得多,这种精准的尺度把握,才是真正的考验。

但“加权平等”,要以“人我平等”为基,缺失人我平等,加权平等就是空谈。

“仁”就是人我平等的一种表述,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运转状态下的“不仁”,是“仁”之后的“不仁”,不仁而仁,这属于在“行仁”中的应用。

“魏延事件”的问题在哪里?

1、受打压不反抗

要么愚笨到没知觉,魏延不是;

要么通透到无所谓,魏延也不是;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他心里有暗鬼。

2、驯服而不顺服

本来有能力,又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却处处表现作隐忍的样子,委屈自己,有意无意在蓄势,这种人还能留?

3、表现欲强而没有憨直的心态

憨直人的表现欲并不让人反感,但表现欲强却不憨直时,是急功近利,不顾死活,往住邀功中还伴随着媚上,这种人就已经很差劲了。

所以自认为有魏延遭遇的人,没必要去怪诸葛亮,要能完善自身就去完善自身,做不到就去另起炉灶自己单干吧,留在体制内是找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