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麼形成的?

大實話演說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告解體,這個令西方世界心驚膽戰的紅色帝國灰飛煙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也因此受到巨大挫折。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局勢,那麼這個令世界戰慄的紅色帝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靜夜史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階段來看。

蘇聯的前身是沙俄帝國,這個帝國至15世紀崛起開始,經過5個多世紀的瘋狂擴張,領土達到空前的2000多萬平方公里。

但噬土成性的沙俄並沒有因領土擴張而富裕起來,相反沙俄在帝國主義國家裡,經濟發展非常滯後,這使沙俄比其他帝國主義更容易崩潰,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在沙俄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戰作為帝國主義之間的火併,也是關乎帝國主義各國國運的豪賭,沙俄也參與其中。但戰爭的巨大消耗並沒有為沙俄帶來實際的效益,相反卻將沙俄推到崩潰的邊緣。

終於在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沙皇統治結束。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未退出一戰,俄國仍然在一戰的巨大消耗中搖搖欲墜。於是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將俄國帶入共產主義時代。

“十月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革命要同時在幾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才能取得勝利”的理論,完善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內涵。

而列寧作為“十月革命”的領袖,對蘇聯的誕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十月革命”成功後,列寧力排眾議,以極其屈辱的條件與德國媾和,成功退出一戰。

隨後紅軍集中兵力,陸續消滅國內的沙皇舊勢力,粉碎了帝國主義對蘇俄的武裝入侵。

列寧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必將在全世界範圍內陸續發生,所以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世界上的民族都將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這就是列寧提出的“民族自決權”原則。

在這一原則的影響下,沙俄土地上先後成立了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羅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蘇維埃共和國,芬蘭作為沙俄的一部分也根據民族自決權原則走向獨立,和德國媾和後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也相繼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

根據列寧的民族自決權原則,具有民族自決和民族分離權力的各蘇維埃政權在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後,以平等身份組成蘇維埃共產主義聯盟,最終實現全球共產主義革命的輝煌勝利。

在列寧的指導下,1922年12月,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聯盟首先合併,組成聯邦制國家,蘇聯正式成立。

但隨著1924年1月列寧的去世,斯大林成為蘇聯的實際領導者。

相比於列寧的民族自決權原則,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斯大林最終選擇了背棄,他推崇的“大俄羅斯主義”,最終成為蘇聯的組成形式。

作為列寧深惡痛絕的路線,大俄羅斯主義”片面強調俄羅斯民族的優越性,將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其他少數民族及其它加盟國視為俄羅斯的私有財產和附庸,他們在蘇維埃內部的地位嚴重不對等。

這種俄羅斯利益至上的思想,在斯大林手裡發揚光大,並最終貫穿蘇聯始終。

在斯大林的帶領下,蘇聯的組成帶有了鮮明的沙文主義特徵:

1924年烏茲別克、土庫曼兩個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

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

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解散,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三個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

1936年12月,哈薩克和吉爾吉斯兩個自治共和國升格為蘇維埃共和國並加入蘇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

1939年11月,蘇聯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並在此建立卡累利阿地峽—芬蘭蘇維埃共和國,1956年7月撤銷併入俄羅斯聯邦;

1940年3月,蘇聯紅軍強行開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8月,三國成為蘇聯成員國;

1940年6月,蘇聯紅軍強行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建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8月併入蘇聯。

至此,蘇聯的15個加盟國全部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阿布哈茲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不過很快在蘇聯解體後併入格魯吉亞;

另外,唐努烏梁海於1944年被俄羅斯聯邦接納,改名圖瓦共和國,東方巨龍在不知不覺中失去17萬平方公里土地;

蒙古作為蘇聯沒有名分的加盟國,被俄羅斯控制直到1992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聯和蘇俄其實是一個包容關係,蘇俄是指1917年11月7日,經過十月革命後在原來的沙皇俄國基礎上所建立的國家,全名叫做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先看到蘇聯的國家體制。
蘇聯當時所施行的是加盟聯邦制,也就是說,從名義上來說,蘇聯實際上是由許多國家組成的一個聯合政體,其中包括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蘇俄,除此之外還有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家,當然,這些國家的名字後面都有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當上世紀初的時候,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了當時的臨時政府,建立了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說的蘇俄,也就是如今的俄羅斯,而原來的許多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則趁此機會鬧了獨立。當時的蘇俄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列寧只好韜光養晦,弄出了一個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將外患解決,專心對付國內的反抗勢力,也就是我們常在書中看到的白軍。
1921年,隨著紅軍打敗了白軍,處決了高爾察克,流放了一批反抗勢力代表任務之後,將俄羅斯原來的盟友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等和自己打下的原先的白軍勢力範圍合併起來,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蘇聯正式成立。所以說,蘇聯和蘇俄的關係,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包容的關係。

生猛歷史


蘇聯(1922.12.30-1991.12.25),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的形成經過了三個階段,即1917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及革命後的國內戰爭。

20世紀初,俄國已是帝國主義國家,但仍存在封建農奴制殘餘,經濟發展落後。俄國對西方國家依賴很大,造成了俄國社會矛盾叢生。俄國的無產階級遭受各種壓迫,是革命的領導階層。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在資本主義國家獲得勝利的理論,鼓舞了俄國無產階級向資本主義展開進攻。

1917年3月,俄國爆發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形成了包括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內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4月16日,列寧回到彼得格勒,次日,他作了《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的報告。報告的提綱公佈在《真理報》上,這就是《四月提綱》。

列寧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目的是將資產階級代表和地主階層逐出政權機關,結束兩個政權並存的形勢,增加布爾什維克黨在蘇維埃中的影響,剝奪孟什維克和革命黨竊取的權力。在《四月提綱》的基礎上,布爾什維克黨爭取大量的群眾,為新的革命做準備。

5月1日,臨時政府外長米留科夫向協約國發出照會,聲稱臨時政府“將遵守對我協約各國所承擔的義務,把戰爭進行到底”。5月3日,照會公佈,激起了俄國民憤。彼得格勒爆發了10萬人的工人、士兵示威遊行,反對戰爭,要求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在壓力下,撤銷了米留科夫等人的職務。

7月1日,彼得格勒又爆發了70萬人的示威遊行。孟什維克和革命黨企圖讓示威在臨時政府的口號下進行,但打出的標語卻是“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對同盟國發動的戰爭遭到慘敗,7月16日,彼得格勒第一機槍團裝備武裝起義,布爾什維克黨認為時機尚未成熟,決定採取和平示威。

7月17日,首都50萬群眾再次示威遊行,遭到臨時政府的屠殺命令。隨後強行解除工人武裝並下令通緝列寧。七月事件意為著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結束,革命運動進入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階段。隨後,布爾什維克黨組織的6萬多名赤衛隊和士兵,粉碎了科爾尼洛夫的叛亂,提高了布爾什維克黨的威信。

10月23日,布爾什維克黨通過了發動武裝起義的決議,會上成立了由列寧、托洛茨基等人組成的委員會。10月29日,布爾什維克成立了由斯維爾德洛夫、斯大林等人組成的領導起義的軍事總部。正當準備起義時,加米涅夫的在報紙上洩露了起義的機密。臨時政府採取了破壞起義的措施。

但起義已不可阻擋了,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爆發。到次日凌晨,整個首都幾乎被起義軍控制,克倫斯基逃出彼得格勒。晚9點45分,“阿芙樂爾”巡洋艦發出的一聲炮響,赤衛隊發起了對冬宮的總攻。次日凌晨,佔領冬宮。

11月7日,在斯莫爾尼宮召開的會議宣佈臨時政府被推翻。會上成立了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列寧當選人民委員會主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到1918年3月,從城市到農村,蘇維埃政權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

蘇俄成立後,遭到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地主階層的武裝叛亂,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布爾什維克黨粉碎敵人的武裝干涉企圖,保衛了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之後,原俄羅斯帝國的各民族紛紛建立了自治共和國。在抗擊共同敵人時,俄、烏、白等國建立了同盟關係。

1922年12月30日,俄、南高加索、烏、白聯合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宣告形成。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辭職,蘇聯停止存在,隨即解體。


野史也是史


蘇聯作為曾經叱吒風雲,比肩美國的超級大國,存在了接近七十年,它的誕生,發展壯大,衰落及至覆滅,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值得研究。

蘇聯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合併而成,是社會主義聯邦制國家。之後,又有其他國家加入蘇聯,蘇聯成為擁有15個加盟共和國的大帝國。

15個加盟共和國在憲法意義上是平等獨立的,但俄羅斯顯然是其中最強大的主體,加上高度集中的集權制度,大國沙文主義盛行,加盟共和國的離心傾向越來越嚴重,最終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導火索。

蘇聯之所以建立,究其根源,在於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建立。蘇俄建立以後,被西方世界圍堵封鎖,在鞏固自身政權以後,出於安全考慮,蘇俄同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組成聯盟,建立更加強大的國家,這也是蘇聯建立的背景。


生說


蘇聯的形成是一場革命造成的,俄國十月革命上臺的革命領袖列寧在1922年通過軟硬兼施的手段讓一些國家被迫加入蘇維埃聯盟的前提下強行建立了蘇聯,這也為後來蘇聯的土崩瓦解埋下了伏筆。

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被迫下臺,二月革命是由資產階級的政府和工人農民代表的蘇維埃聯合發動的革命,不過資產階級和工人農民代表的無產階級不可能共享政權,在列寧發表了四月提綱中提到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的任務就是要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不過當時還沒有機會實施。

在1914年的九月彼得格勒的工人階級上街遊行,反對資產階級政府不退出大戰的行為,遭到資產階級的血腥鎮壓,和平發展已經不可能,無產階級便把暴力奪權,提上了議事日程,最後在1917年十一月七日由蘇維埃的領導者列寧發動了十月革命,打敗資產階級聯合政府建立了蘇俄,列寧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稱,不過這時還不叫蘇聯。

蘇俄變成蘇聯的時機,在1922年十二月三十日的蘇維埃大會上會議決定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蘇聯,蘇聯指的並不是原來的沙俄,而是隻包括俄羅斯在內的還有一些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們都受到了蘇俄的控制,所以在政治上把他們這一系列國家看做一個整體,蘇聯的組織形式類似於現在歐盟。



在1922年最初決定加入蘇聯的有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等一些其他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一起建立了蘇聯政府,即由列寧領導的蘇聯人民委員會,至此蘇聯成立。


無花臺


蘇聯的建立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共產主義的不斷興起與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有著密切的關係。19世紀至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髮展壯大,工人階級也隨著不斷的壯大起來,與此同時每隔一段時間的經濟危機促進了工人階級的不斷團結,在工人階級不斷的進步中就開始誕生了信仰共產主義的政黨。

全世界最龐大的工人階級都集中在歐洲,因此歐洲各國的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也最為活躍,不少國家也爆發了由信仰共產主義政黨所發動的革命,不過絕大多數都以失敗而告終。唯一取得勝利的就是由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在蘇俄成立以後列寧出於方便開展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而成立了共產國際,這也就形成了世界共產主義是一家的國際格局。也正因為有了共產國際這一全世界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組織,在歷史上深受俄羅斯影響且現在又有了共同信仰的國家,譬如當時的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就開始著手組建一個共同的蘇維埃聯盟,於是就有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之後,陸續有十多個國家加入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終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有十五個加盟共和國而組成。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信仰共產主義的國家,在國家的運行體制方面肯定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比如領導幹部的終生制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而這一切都來源這個國家的歷史,蘇聯的前政權就是一個農奴制的國家,沙俄的政治體制明顯就是以沙皇為核心的獨裁製度。

沙俄國旗

因此蘇聯在國家體制的建立以及實際運作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沙俄獨裁製度的影響,這也就使得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國家治理上難以出現有效的創新,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強大,逐漸演進為我們熟知的大國沙文主義。這就是沙俄舊制對蘇聯最大的影響,這一大國主義的政策最終造成了蘇聯爭霸世界的國策。

除此之外長時間的領導層利益固話也為蘇聯最終的解體埋下了伏筆,蘇聯的官僚體系中有著很強烈的依附性,下級對上級幾乎是唯命是從,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底層的問題無法有效的傳遞到最高決策層,最終只能使整個國家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直到積重難返走向最後的崩潰。


異域邊緣


蘇聯的形成是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並不是十月革命後一蹴而就而形成的一個國家。蘇聯後來所擁有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也是不斷加入蘇聯的,甚至地中海三國是被蘇聯吞併的。

1917年10月革命後建立的新國家,準確來講,並不能稱之為蘇聯,而應該稱之為蘇俄,因為當時的主體只有俄羅斯一個國家。1921年,以協約國為主的一戰參戰國的軍隊對新生的蘇俄政權進行了武裝干涉,這其中包括美國、日本等國家。

1922年12月29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四國共同簽署聯盟條約,依據條約,四國將共同組成一個新的聯盟國家。次日,蘇聯第一屆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在大會上通過了蘇維埃聯盟條約和成立宣言,蘇聯正式宣告成立。

1924-1925年,隨著中亞地區民族國家疆界的調整,逐漸形成了烏茲別克、塔吉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五個斯坦共和國,這五國在隨後幾年也分別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加入蘇聯。1936年,南高加索聯邦解體,形成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三國,同年,這三國也直接加入蘇聯。

1940年,納粹德國對東中歐諸國發起了閃電戰,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也在德國的攻擊範圍之內,而根據蘇德秘約,蘇聯隨後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三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蘇聯遭到了波羅的海三國民眾的反抗,蘇聯的入侵也為這三國後來首先宣佈脫離蘇聯有很大關係。

同一年(即1940年),烏克蘭境內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也改為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這就是後來的摩爾多瓦的前身。幾乎於同時,俄羅斯的卡累列阿自治共和國也加入蘇聯,不過在20世紀50年代,卡累列阿因為人口過少等原因被取消加盟共和國的地位。

除了加盟共和國以外,蘇聯附近還形成了一批意識形態與蘇聯保持一致的社會主義衛星國,這些國家包括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


青年史學家


蘇聯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的沙皇俄國廢墟上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沙皇俄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數民族受統治者壓迫,內部矛盾十分尖銳。1917年11月15日十月革命後的當天,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隨即發表了《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宣佈各族人民擁有平等、自主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同時廢除任何民族和宗教的一切特權和限制。次年1月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明確肯定了聯邦制的原則,指出蘇維埃俄國建立於各自由民族聯盟的基礎上,成為各民族蘇維埃共和國聯邦。

在民族自決思想的鼓舞下,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和自治共和國。原屬於沙皇俄國領土範圍內的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先後宣佈建立並得到蘇俄的承認。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德國戰敗,勢力退出東歐,蘇俄軍隊收復在戰爭中失去的國土,不少獨立的國家的人民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例如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從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中分裂出來的土耳其斯坦、花剌子模、布哈拉都相繼成立蘇維埃共和國。

蘇俄內戰爆發後,俄共(布)中央為了集中力量進行戰爭,提出了加強各蘇維埃共和國間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1919年6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發布指令,規定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統一的軍事指揮部,在戰爭中又陸續合併各共和國其他的一些行政機構。

內戰結束後,為了順利恢復經濟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各蘇維埃共和國認為有必要建立統一的經濟整體,以便充分利用各國的經濟財政資源。 1922年10月召開的俄共布中央會議上,根據列寧的建議,規定各蘇維埃共和國在平等的基礎上成立聯盟,同時規定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三國通過外高加索聯盟加入蘇俄聯邦。 12月30日,在斯大林主持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會上,斯大林作了關於組建蘇聯的報告,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和聯盟條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四個共和國成為最初的加盟國。大會還選出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加里寧、彼得羅夫斯基、切爾為雅科夫、納立馬諾夫分別代表四個共和國出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1924年1月,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批准了蘇聯憲法,從法律上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形式固定下來。 在之後的中亞細亞民族區域劃界工作中,原來的土耳其斯坦、布哈拉和花剌子模共和國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兩個新的共和國,並於1925年加入蘇聯。另外,又組建了塔吉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個自治共和國並於1929年加入蘇聯。

在國際格局風雲激盪的20世紀30年代,蘇聯從自身安全角度出發,先後以威逼利誘甚至軍事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將西部國境線向西推出200——300公里,擴大領土47.6萬平方公里,新建卡累利阿——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摩爾達維亞等5個加盟共和國。

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直至50年代中期,蘇聯統共有16個加盟共和國、8個自治州、10個自治區、129個邊疆區和州。


大將軍威武K


  蘇聯雖然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這個曾經的紅色帝國依然留給人們無數談資。在說過蘇聯的許多奇聞逸事後,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蘇聯如何形成?蘇聯的全名又是什麼呢?

  

  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奪取了俄國的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當時,布爾什維克控制的版圖只有莫斯科、彼得格勒周圍的數百平方公里,而由於一戰和二月革命的原因,曾經的沙俄帝國也早就分裂了,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等國都脫離了沙俄帝國。因此,這時列寧所建立的國家與後來的蘇聯在性質、版圖、名稱等各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其全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圖)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此時,原沙俄土地上的國家,雖然都處於失控狀態,但由於布爾什維克政黨、以及其他革命政黨的存在,其內部都充斥著國家政權爭奪的戰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白之戰”。列寧領導的蘇俄政權也不例外。他們不但要面對國內復辟勢力“白衛軍”的進攻,還要應對帝國主義勢力的圍剿。在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後,布爾什維克終於完全控制了俄羅斯。而在俄羅斯布爾什維克以及紅軍的幫助下,烏克蘭等國的布爾什維克也成功取得了政權。

  

  (圖)蘇俄內戰

  到1922年初,各民族共和國的戰爭基本結束,六個紅色國家依次完成獨立,他們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鑑於帝國主義對這些無產階級政權施加的強大外部壓力,以及由於連年戰爭導致的國內經濟衰退,這些國家迫切需要聯合起來;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布爾什維克原本都受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控制,都服從唯一的領袖列寧,於是也有了聯合的紐帶。於是,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根據列寧的指示組成以民族為區分的國家聯盟。這個新生的國家便命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蘇聯”

  

  (圖)列寧領導下建立了蘇聯

  此後,蘇聯紅軍以追剿白衛軍為名義,又陸續進入中亞,在中亞建立了一些蘇維埃政權。蘇聯政府將中亞各國按照民族區分,形成了5個加盟國,即我們熟知的中亞五國。二戰前夕,蘇聯佔領了摩爾多瓦地區,並以此地區為核心建立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又憑藉《蘇德停戰協定》的秘密協議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並在其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如此,加上最初建立時的六個共和國,一共15個加盟共和國,便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蘇聯。

  歡迎關注“孫博士侃歷史”,官方公眾號“fisher101990”,一同領略真實的歷史吧!


孫博士侃歷史


蘇聯其實是列寧的民族學說一種體現,列寧從革命者的角度做過一個定論“沙皇俄國是各民族的大監獄”。他認為將來各民族的無產階級起來革命之後,會在平等的基礎上重新自由的聯合。


一次大戰末期布爾什維克革命在俄羅斯的主要城市掌握了政權,列寧根據俄羅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宣佈退出戰爭復員軍隊,並且以前沙皇俄國四處侵佔和搞民族壓迫的地方都可以獨立了。


但是大量的沙俄軍隊將領及其所屬部下在協約國等勢力的支持下拒絕承認蘇維埃政府也拒不復員,反而開始向彼得格勒(聖彼得堡)和莫斯科進軍試圖奪取政權,他們就是所謂的“白衛軍”。大家聽見比較多的是高爾察克佔據了鄂木斯克一帶,鄧尼金則控制了部分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還有尤登尼奇佔據了波羅的海沿岸一帶。


應當說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影響了相當多的部隊,所以儘管有若干部隊站在布爾什維克一邊保衛蘇維埃政權,例如拉脫維亞步兵就是最早的契卡部隊,但是大量的俄軍還是解散了,甚至是乾脆集體開小差一鬨而散。蘇維埃政權只能重新組織紅軍去對抗這些白軍。


就是在這一片戰亂中,原有的俄羅斯帝國徹底散架了。布爾什維克在各地的分支紛紛建立其蘇維埃政權,然後就不得不跟當地的資產階級進行激烈的戰鬥。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波蘭和芬蘭兩個地方。


波蘭是原本就曾經作為獨立國家存在過,而且一直有獨立運動並且即便是被瓜分後在奧匈內部還是存在一定的自治勢力,奧匈軍隊中也有波蘭團隊。等著俄羅斯帝國散架,奧匈也緊隨其後,那麼這些波蘭團隊和自治地方迅速聯合起來在原本也混過社會民主工黨的畢蘇斯基帶領下讓波蘭復國了。而波蘭的社會民主工黨里布爾什維克其實反而是少數了,所以新成立的波蘭毫無疑問採取了民族主義立場,堅決不跟蘇維埃俄羅斯玩,反而不久就動手開打了。


芬蘭的情況也是差不多,芬蘭原本是沙俄之內一個高度自治的大公國,可以說除了沙皇兼任芬蘭大公,芬蘭給沙皇出人當兵,俄軍也在芬蘭駐防,這麼幾條之外。基本上就好像外國一樣。革命一來了當地的布爾什維克就開始建立蘇維埃,不過一直牢牢把握芬蘭地方政權的沙俄軍隊中的芬蘭將領和當地的主要政治勢力們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很積極的接受了蘇俄的獨立政策,但是堅決不肯買蘇維埃的賬。開始工人蘇維埃一方有親布爾什維克的俄軍支持算是僵持。但是很快根據列寧宣佈的政策,芬蘭一獨立,俄軍就撤走了,那麼資產階級的白衛軍立即佔據了上風。芬共領導人庫西寧只有逃往彼得格勒。(倒是也不遠……)


這邊在俄羅斯大地上紅軍逐漸的頂住了白衛軍的進攻然後轉入反攻,前期各地的布爾什維克游擊隊就紛紛再次跟著進城建立蘇維埃政權。比如烏克蘭經歷了短暫的“人民共和國”蓋特曼政權時期後,很快被蘇維埃力量推翻了,在中亞和外高加索也是基本如此。


因為歷史原因波蘭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民族分佈其實一直都是犬牙交錯的,尤其是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更是如此,當年烏克蘭併入俄羅斯就是因為哥薩克的頭領想借著俄羅斯帝國力量對抗波蘭國王。獨立後的波蘭一點都沒有猶豫的打算趁著俄羅斯的混亂趕緊多搶地盤。於是紅軍跟波蘭軍又開打……


原本在列寧的計劃裡紅軍是帶著革命的聲音去向西喚醒無產階級一口氣革命到最少也是巴黎,這樣才符合馬克思說的世界總革命。別忘了當時慕尼黑和匈牙利都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呢。可惜圖哈切夫斯基在華沙城下吃了一個巨大敗仗,只能暫時打住了。波蘭的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派(他們其實是少數了,但是根據路線劃分吧)代表人物捷爾任斯基也只好留在俄羅斯做了第一任契卡主席……


蘇俄跟波蘭的停戰條約結果是把白俄羅斯西部和烏克蘭西部一大片地區劃給了波蘭,為波蘭二次滅國埋下了禍害根子。


波羅的海三國的資產階級先是在尤登尼奇的支持下然後又在波蘭的支持下把布爾什維克建立的蘇維埃政權都剿滅了。蘇俄按照列寧的政策也只有承認他們的獨立。


摩爾多瓦本來就是羅馬尼亞民族發祥地,雅西是他們第一個首都,但是後來被沙俄搶來了。這一片混亂中,摩爾多瓦先獨立然後趕緊迴歸了羅馬尼亞。


等著戰爭基本停息了,布爾什維克派建立的蘇維埃在俄羅斯、白俄羅斯的大部和烏克蘭的大部(別忘了剩下的被波蘭搶跑了)還有外高加索穩定的建立了社會主義共和國。


在列寧去世前不久的1922年,他們也實在是覺得必須有一個法定的聯合形式來說明一下這種不明不白的政體到底是怎麼回事。當然了,列寧的教導還是要記得,世界革命和民族的自由聯合,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對他的民族理論還有所發展。革命後成為社會主義共和國自願組成聯盟,這既能體現“自由的聯合”又為了以後世界革命爆發,其他國家挨個加入留下了後門,還得說一句,為了體現“自由的聯合”蘇聯條約規定了各國是可以退出的!!!!


於是這四個共和國就成立了蘇聯。只是蘇聯成立之後,外高加索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因為歷史上就有民族矛盾,雖然都是布爾什維克了民間的情緒還是一直很大。最後斯大林發展的理論指導下,覺得一個三層的蘇聯確實很不方便(蘇聯——二層聯邦——共和國),那麼就改成都是以民族劃區的共和國直接組成聯盟吧。中亞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土庫曼就此從自治共和國成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蘇共覺得效果還過得去,於是到了1936年,蘇聯公佈憲法時候就做了如此規定:如果一個共和國裡某個民族佔據人口一半那麼可以用這個民族命名這個共和國;這個共和國人口總數應在一百萬以上;最後一條特別重要!為了確保這個民族共和國可以離開蘇聯不惹麻煩,它必須處在邊疆區而且應同蘇聯的鄰國有共同的邊界;免得真的獨立了成為國中之國麻煩事太多。符合這三個條件的那些民族自治的共和國都可以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之下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兩個自治共和國也就此成了加盟共和國,外高加索聯邦中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也成了加盟共和國,外高加索聯邦就不見了……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為了讓以前搞試點的那三個中亞共和國符合憲法,蘇聯對他們的邊界進行了好一番的調整,結果就讓他們今天的邊界看起來很古怪而且民族分佈也並非嚴格按照共和國邊界來了。希望日後不要再為此惹事……


不過即便是如此,還是有許多的共和國四六不靠就只能用自治共和國的身份留在不同的加盟共和國之內了,比如俄羅斯聯邦裡還有那麼十幾個自治共和國(包括大名鼎鼎的車臣……),格魯吉亞里面有倆(都在鬧獨立開打……)。


很快二次大戰就要開幕了,斯大林不是對此沒有感覺,他戰前準備之一就是拼命的搶地盤擴大蘇聯的戰略空間,於是藉著西方抱頭鼠竄,德國也暫時無力他顧的機會,他跟羅馬尼亞要回來了比薩拉比亞(摩爾多瓦),然後覺得讓羅馬尼亞統治了這地方二十多年很虧,於是又把沙俄都從來沒有搶到過的北布科維納也要來了然後併入比薩拉比亞成立了新的摩爾達維亞加盟共和國。波羅的海三國?呵呵,沒啥好說的,都趕緊大辦蘇維埃吧……


麻煩又出在了芬蘭!蘇聯本來是覺得芬蘭的維堡就在列寧格勒城下(聖彼得堡,彼得格勒),從那裡開炮可以輕鬆轟平這個漂亮城市,不安全啊。要跟芬蘭換地,拿出來的地盤是蘇聯要的兩倍,只是都是更加靠近北極的不毛之地……芬蘭斷然不肯啊!那麼就開打……


光說去佔領人家搶地盤太資產階級了,怎麼辦?蘇聯還有庫西寧呢……讓他去芬蘭邊界那些芬蘭族聚居區成立一個芬蘭民主共和國吧,然後蘇聯跟他簽訂條約就好。當然蘇軍還要武力“護送”他去赫爾辛基上任呢。


只是這個戰爭打得實在是不光彩,最後地盤算是搶來了,蘇聯也精疲力盡了。沒法子芬蘭不能蘇維埃化了,但是可以在蘇聯之內再造一個蘇維埃芬蘭麼,人口不夠?好吧,有請卡累利阿族幫忙,於是庫西寧就成了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共和國的主席。經過二戰一圈折騰,芬蘭的頭頭曼納海姆也確實油滑,沙皇的侍從武官果然沒白當啊,斯大林覺得曼納海姆戰爭中還是給自己留了面子,戰後表現也很不錯,於是就讓芬蘭繼續那麼著了。到了1956年,蘇聯為了表現自己真的很溫和,其實也是對芬蘭徹底死心了,就把這個共和國又撤了,降回去成了俄羅斯聯邦內的自治共和國。


最後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就是這麼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