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

用户64528827574


胡雪岩虽然不是李鸿章直接弄死的,但差不多也是被李鸿章“搞”死的。

作为左宗棠的人,胡雪岩成也“官商”,最终在清廷高层的权力斗争之下,成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落得个家族崩塌、身败名裂,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的下场。

本身,胡雪岩不过是一个杭州钱庄的小学徒,掌柜的没有后代,一直把聪慧的胡雪岩当儿子来对待,去世前,也把钱庄交给了胡雪岩打理,这个钱庄,成了胡雪岩发家的第一桶金。

从1848年开始的30多年时间里,胡雪岩依托王有龄、左宗棠等清廷高官,“互帮互助”,胡雪岩在经济上帮助他们,他们反过来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为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开拓“不断行方便”,促使胡雪岩成为清末有名的红顶商人。

随着国内战争的陆续结束,李鸿章和左宗棠因政见不合,尤其在“塞防”和“海防”论上争执不休,经常需要慈禧出面才能调停。

时间一长,李鸿章就想尽办法要“倒左”。

不过,要搞定左宗棠,李鸿章的计划非常毒,他先想办法剪除左宗棠的支系。

胡雪岩就成了李鸿章要搞倒的重要目标。

毕竟,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搞定了胡雪岩,左宗棠就没钱搞洋务搞实业了,等于就掐断了左宗棠的经济命脉。

这样,左宗棠再牛,也很难再和李鸿章斗了。

而对于山雨欲来的危机和风险,胡雪岩显然即使有所察觉,也防备不足。

毕竟,胡雪岩老了,生意场上30多年的成功,让他的敏锐度和反应力都下降了。

1885年,左宗棠抱憾而终,而之前的几年,他已经逐渐失势,李鸿章集团完全“压”过了他。

左宗棠的失势,也让胡雪岩的“灾难”接踵而至,李鸿章一步一步放心大胆地将胡雪岩从神坛上拉下来,一脚踩到了地上。

1882年,胡雪岩几乎孤注一掷,倾其所有,投资2000万两白银将国内的新生丝尽数收购,企图垄断生丝贸易,这可把洋商们惹火了,他们索性联合起来拒绝购买中国的生丝。

因为大清的海关被洋人控制,胡雪岩这些生丝也运不出去,无法出口,最后堆积在仓库里。

最后,胡雪岩不得不贱卖生丝,一下子就亏了1千万两白银,家产损失了一半以上。

经过这一次严重打击,胡雪岩简直是痛心疾首,很快就进入资金捉襟见肘的地步,他旗下庞大的商业帝国,开始缺钱了。

而胡雪岩用人不察,他手下的一些伙计早就是“李中堂的人”,这些人在内部开始造谣,说“掌柜没钱了”,钱庄也没钱了。

胡雪岩钱还是有的,并不少,只是周转比较困难,只要坚持一两年,总能缓过劲来。

但是当这些“内鬼”们开始大肆传播胡雪岩没钱的信息后,在李鸿章的运作下,国内外的商界人士一起动手,开始“困死”胡雪岩。

那些外国的银行,开始频繁索取胡雪岩的借款,把钱存在胡雪岩各地钱庄里的储户们,也纷至沓来,要提取现银,胡雪岩顷刻间资金链断流。

当胡雪岩找昔日的合作伙伴们借钱的时候,各大商会和钱庄等等,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没有钱周庄,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彻底崩塌,核心的钱庄、当铺等生意全崩溃了。

随着各地商号倒闭,胡雪岩不得不宣布破产。

在这紧急关头,李鸿章充分发挥了“痛打落水狗”的釜底抽薪,他指使亲信官员,上奏朝廷,举报胡雪岩“贪污挪用国家粮饷”。

慈禧下旨,将胡雪岩革职抄家,胡雪岩迅速落得身败名裂、穷困潦倒的下场。

2年后,胡雪岩就在愤恨中郁郁而终。


云中史记


中国社会,历朝历代都是高度集权的结构,所以无论是做官,还是写写文章,还是深山当和尚,都无法脱离政治的羁绊而独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

而商人,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滋生资货财利”,自然更不可能置身事外。从吕不韦到胡雪岩,到后来的杰克马,从他们这些“首富”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此中某些理路与轨迹,似乎还能听见他们那声无奈的叹息。

晚清胡雪岩先生,堪称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鳄,“当官当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从晚清社会就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可见其风光。

他当年所掌舵的阜康银号,鼎盛时期的资产与存银高达2000万两,基本相当于彼时清廷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帝国甚至打破“祖宗惯例”,为他授予二品大官,并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但是,胡雪岩可称历史上败落的最迅速的巨商。他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出神入化地步的同时,也给自己挖下了一个个陷阱。光绪九年,即1883年的那个寒冬,阜康票号纷纷倒闭,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几乎一夜之间破产,一座财富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

(图:杭州胡庆余堂所在地)

可怜一代富豪,身败名裂,给历史留下一个永远的传说。

一般来说,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崩塌,主要不是经营不善,而是帝国高层内斗的牺牲品。所谓成也政治,败也政治。

胡雪岩论出身,极为卑微。原本不过一钱庄伙计,身份类似我们今天小店搞推销的小哥,没有上过什么正经学校,后来和外国人打交道学了几句外文,不过也只停留在“哈喽哈喽”的层面,先天条件根本无法和眼下马老师那些人比。但是他从一个社会底层,一跃而为清廷首富、二品顶戴,差不多也花了整整30年时间。

他能起家、暴富、成功、富可敌国,除了个人才智超卓之外,很明显是凭借着权贵的东风而兴旺的。按照高阳历史小说《胡雪岩》的演绎,他先是放胆私自挪用钱庄500两白银,借给王有龄进京合法买官,在地方找到一个官家靠山,仰仗王的权力代理政府公库,利用无息存款、占款等方式,打时间差,再用公家的钱放贷、投资,循环套利;紧接着,全面打通官场关系,其法宝直接干脆,就是不断给官员行贿,培养自己官场人脉。

(图:胡雪岩故居大门)

后,生意铺展到全国,像所有的顶级商人一样,因为入局太深,利益太大,为了维持不倒,在又不可能通吃的前提下,只能政治押宝,选择最大的靠山。他选择了左宗棠,彻底成为高层某方权贵的金融代理人。

一个有大抱负的大财阀,根本不能脱离政治洁身自好,而一旦参与进入权力斗争的烽火口,基本不能全身而退,中国历史上可以只有范蠡成功过,就连这都还是只是一个传说。

原因很明显,商人作为政治附庸的金钱武器,注定只能跟着政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当左宗棠平复新疆,声望达到顶峰时,作为左公“后勤部长”的胡雪岩,毫无疑问会跟着走上人生的顶峰,成为人人称羡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可如此同时,这样的商业操作就是对政治树敌的层层加码。左胡组合越成功,就越会引发政治对手的反扑。因此,当左胡弹冠相庆时,左公政治上强劲对手,另一对强大的政商组合,即李鸿章和盛宣怀已经加紧步骤暗中策划,商议着如何把左胡这对搭档干掉,扫清障碍。果不其然,在李盛的重重阻挠与精心设计下,胡雪岩一步步落入圈套,最终功亏一篑。仰仗官家发财的胡雪岩,最终败给市场;而官场给他补上最致命的一击,商业帝国随之瞬息瓦解。

(图: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胡雪岩》)

而他自己也只能孤苦而終——没像前辈吕不韦那些人一样落得身首异处,已经是万幸了。

胡雪岩从赫赫帝国首富,沦落到被抄尽家产只用了三天;而他从倾家荡产到死于贫困,也只用了三年。

商人不得已依附于政治,从中取利,但这种取利法则,又是火中取栗,一步点错,就是引火自焚。只因,政治派斗,向来不是温情脉脉,而是你死我活,亦官亦商之人要从中永远跟对人、站好队,在宦海中永远不致沉舟,在商场上永远披荆斩棘,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功成名就后,不能智慧地选择适时退隐,只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李鸿章“杀”不“杀”胡雪岩,已经无关大局,他不因李鸿章而倒,也会随着张鸿章、刘鸿章而败。胡雪岩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太多启示。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家在席不暇暖中还热衷看厚厚的《胡雪岩》,是因为他是这些人心目中的“商圣”。

但是,精明的商人哪里会那么简单呢,胡雪岩的商业操作,在现代经济学能手看来,实在太小儿科了吧。我想他们看重的,还是波谲云诡的某些历史经验吧。古今多少事,都在不言中。

2018,10,3,晚间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胡雪岩

李鸿章

当然,不能说李鸿章就对胡雪岩没有恨意,19世纪80年代,当时清廷中枢到地方洋务大员,正在开始一场关于“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打讨论,本质上是在争论,到底是集中力量抑制新兴的日本,保卫东南沿海重要,还是集中力量防御沙俄觊觎我国西北边疆重要,李鸿章和左宗棠是两派意见的领袖,各执一词,矛盾很大,胡雪岩作为左宗棠最重要的金融操盘手,李鸿章肯定心里看他的是不顺眼的。

但实际上,胡雪岩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当年一场自中国打开国门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外贸易战。这就是1882年以上海为中心的"生丝之战”

放眼当时的世界,丝绸作为各国消费者热捧的奢侈品,其原材料生丝,依旧只有两个主要产区,中国的苏南浙北地区,以及意大利,而意大利出产的生丝质量和产量都不如中国,所以当时上海各大洋行的主要贸易项目,就包括采购苏南浙北生产的生丝,生丝也成为欧洲各国依赖,中国对外出口的最主要商品。

胡雪岩当时野心勃勃,想通过买断市场上的生丝,控制整个江浙沪的生丝贸易,进而将全部外国洋行逐出,这是一项大风险,高回报的冒险,如果成功,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内,全球各地的丝绸面料制造商,如果想购买中国生丝,就只能找胡雪岩,利润前景真是不可估量。

但同时,打这一仗需要的现金“弹药量”也是惊人的,根据资料统计,当时上海市场上每年供应的生丝,超过1万包,按照每包400两白银的价格计算,胡雪岩要想把这些生丝全部纳入囊中,至少需要五百万两白银。不仅如此,生丝这种商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不耐久存,储存超过2,,3年就会泛黄,失去光泽,变成废品,还要算上仓储成本,还有,洋行对胡雪岩这种垄断性的收购,也不会坐而视之,肯定会进行竞拍,所以打赢这一仗,所耗费的现银肯定是千万两级别。

但此时的胡雪岩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他手中有东南地区最大的钱庄,阜康钱庄,能调动出的现金大约有2000万两白银,1882年当年春天,他就收购了上海市面上大部分的生丝产品,大约8000包,只留给其他外商洋行不到3000包,由于1882年这场“生丝大战”,次年春季,上海市场上生丝价格一路飞涨,但胡雪岩继续出击,又抢购囤积了6000包,算下来,胡雪岩手中囤积的生丝每包均价已经到了1300至1400两白银。

然而,胡雪岩倾尽全力,依旧没有达成自己想象中的“绝对垄断”,两年他累计囤积生丝14000包,但依旧有8000包在洋行和其他国内投机商手里,另外,人算不如天算,1883年意大利生丝大丰收,已经能够满足欧洲丝绸制造商相当部分的要求,从而导致中国产生丝需求回落,价格急剧下跌,这一下,胡氏高价囤积的大批生丝顿时从下金蛋的母鸡变成挂在自己脖子上的沉重磨盘,到了9月,上海市场上的生丝价格已经跳水到了500两白银一包,胡雪岩是心急如焚。

这个时候,李鸿章出手了,左宗棠西征时,所用的大笔军费,是以中国海关名义向各外国银行借贷的,以左宗棠任上管辖省份的财政收入作保,但具体担保人,却是胡雪岩和阜康钱庄。李鸿章拍了两个电报,收件人是苏松太道道台邵友濂和上海汇丰银行的买办席正甫。过了几天,正好是上海江海关向汇丰银行支付每月到期本息的日子,这一笔钱是五十万两,钱不多,但邵友濂却表示,江海关手里恰好没现银,支付不了,按说中国各地海关收入稳定又雄厚,偶尔一个月遭遇周转困难,外国银行基本就通融过去了,但这次,席正甫一反常态,直接向担保人胡雪岩发出了法律文书,要他履行担保人义务,把50万两的本息先行代偿给汇丰银行。

这一刀可谓来的巧,此时胡雪岩正如同溺水之人,手上除了这烫手的1万4000包生丝哪里来的现银,更糟糕的是,一些内幕人士,比如其他银行的中国买办,以及江浙大商人,得知汇丰银行居然向阜康钱庄逼债,而后者连区区五十万两都拿不出,于是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提取存款,阜康钱庄遭遇了挤兑,胡雪岩不得不忍痛割肉,开始将这些生丝出手抛售套现。

既然是抛售套现,价格就更是一溃千里,根据资料记载,11月上海生丝价格,最低已经跌到了362两一包,也就是说,一万四千包生丝卖了,胡雪岩只拿到了5,600万两白银,亏损高达1400万两,这个消息一出,大家对阜康钱庄的挤兑更是猛烈,1883年12月5日,一夜之间,江浙沿海到两湖,乃至京城,几十家阜康钱庄全部关门,宣布破产。

作为胡雪岩的老靠山,两江总督左宗棠此刻也没了办法,他不能制止汇丰银行逼债,也不能单纯通过行政命令来终止储户的挤兑,最终只能让江苏省拿出30万两给阜康钱庄,这点钱对于胡雪岩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更糟糕的是,1884年初,中法关系恶化,两国开战近在眼前,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紧急前往福州主持战事,但此时,左宗棠已经病重,长途车马劳顿,让这位洋务派重臣的健康彻底恶化,于9月在福州病逝,靠山一倒,胡雪岩也知道自己再无机会东山再起,3个月后,贫病交加的胡雪岩也在杭州病逝。

胡雪岩唯一的幸运在于,当朝廷因为他无法清偿公款债务,且引发全国性连锁金融恐慌,下令宣布革去他的候补道台官职,缉拿入狱时,他已经不在人间。当然,如果他尚在人间,革职下狱也不属冤枉,因为他在出面替左宗棠筹办军费时,堂而皇之地收取了巨额佣金。以1877年第四次西征借款为例,汇丰银行索取的利息是10%,但左宗棠向朝廷申报时,变成了12%,后来又以洋行包认实银为理由,把年息说成15%,其中这些利息差,一半都进了胡雪岩的口袋,根据统计,1867到1879年,胡雪岩经手的对外借款大概是1200万两白银,利息总计600万两,胡雪岩至少从中中饱了300万两。这种巨额贪腐,连湘军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曾国藩之子曾纪泽都看不下去了,在日记中说,对于胡雪岩“虽籍没其资财,而科之以汉奸之罪,殆不为冤枉。”

胡雪岩这跌宕起伏的一生,成与败,归根结底都在于和官场,权力走得太近。


晴天有时下猪


李鸿章确实有要诛杀胡雪岩的打算,很可惜,胡雪岩作为布政使,又身穿黄马褂,头顶二品顶戴,不是他想杀就能杀的。胡雪岩作为东南首富,又背靠左宗棠,虽然最后被李鸿章和盛宣怀所算计,但是最后是病死的。胡雪岩临终交代三条给后人,一不得做官,二不得经商,三不得胡李通婚,尤其是最后一条,明显是冲着李鸿章说的。那么胡雪岩是怎么被李鸿章算计的呢?两人为什么有矛盾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胡雪岩从小家庭贫困,没怎么上过学。为了维持生活,幼年的胡雪岩帮人放牛补贴家用,应该说凡是大富大贵之人都运气不错,胡雪岩就是这样,那么胡雪岩运气有多好呢?

胡雪岩一次放牛回家,在路上捡到一个蓝布包袱,里面有许多银两。他没有选择将这些钱财占为己有,而是站在原地等失主回来。后来失主返回找到了他,觉得他人品不错,于是建议他去自己的大阜杂粮行去当伙计。自此,年幼的胡雪岩开始走上社会,进入商场。

年幼的胡雪岩不但人品好,而且勤快、聪明。后来胡雪岩因为照顾生病的金华客商而被这位老板相中,将他带去了金华火腿行当学徒。在金华火腿行胡雪岩人生第一次见到银票,于是萌发了到钱庄做事的打算。后来胡雪岩苦练算盘和记账本领,终于在自己19岁时进入杭州的阜康钱庄做事。而阜康钱庄是他人生腾飞的第一站,在阜康钱庄工作期间,胡雪岩凭借勤奋和聪明做到了出店(主管),如果按照正常情况,他以后会是一个好掌柜,很可惜,上天了向给胡雪岩更多。而胡雪岩为了得到更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什么代价呢?

本来,钱庄的老板已经相中了胡雪岩,临终前将钱庄交给了他。但是胡雪岩结交了一个落魄士人王有龄,他将自己的命运压到了这个人身上,事实证明,他押对了。

胡雪岩挪用自己收回来的欠款五百两白银交给王有龄,助他到京城谋个空缺,结果自己遭到钱庄解雇。王有龄在京城巧遇自己的朋友江苏学政何桂清,何桂清将他推荐给浙江巡抚黄宗汉。王有龄后来被黄宗汉委任为海运局坐办,然后一路升官直到浙江巡抚。

王有龄做官后没有忘记胡雪岩,他利用自己为官的便利,给胡雪岩提供帮助,助他生意越做越大。胡雪岩在湖州开办自己的丝行、药店和钱庄,后来适逢天平天国动乱,江南一带战争频繁,胡雪岩趁机利用官银筹集粮械,督管漕运,当时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税赋收入。

当时,太平军围攻杭州,王有龄给胡雪岩2万两银票让他筹集军粮。结果没等援军到来,王有龄就战死了。后来,曾国藩推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总管浙江军务。左宗棠来了之后,胡雪岩主动归还了银票,并且送来了粮食。左宗棠被胡雪岩的行为所感动,从此以后和胡雪岩成为莫逆之交。而与此同时,在胡雪岩结交左宗棠的时候,他得罪了另外一个人,谁呢?他就是李鸿章。为什么呢?

当时曾国藩率军成功的将洪秀全堵在了天京,急需外援。于是调李鸿章前来支援,但是李鸿章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此时洪秀全已经是瓮中之鳖,天京城破时迟早的事情。如果自己前去占不了首功,于是便组织 部队去了浙江。而此时左宗棠是浙江巡抚,总管一切,你李鸿章来浙江趁机打劫,抢功劳,算哪门子事情呢?于是左宗棠上奏朝廷,参奏李鸿章擅离职守,不听调度。从此以后,两人便结下了梁子。

当时的左宗棠要比李鸿章要风光的多,左宗棠是个强硬派,喜欢打硬仗。而李鸿章刚柔并济,善于权斗,能屈能伸。两人对当时的战局有不同意见,具体来说就是李鸿章主张防守东南和东北的海务,而左宗棠主张海务和塞防并重,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左宗棠强烈要求收复伊犁,安定边防。

后来,慈禧太后选择支持左宗棠,而左宗棠也不负众望,西征胜利,被朝廷册封为二等恪靖侯,并且允许在军机处行走。要知道,当时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都是没有资格进入军机处的,这让李鸿章嫉妒不已。

为了排挤左宗棠,李鸿章随即制定了策略,即倒左先倒胡。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要想扳倒左宗棠就要先扳倒胡雪岩。那么为什么呢?

当时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帮助左宗棠组建了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筹建“福州船政局,还在兰州筹建了兰州织呢总局,所有这一切都是两人密切合作的结果。因此,要想打击左宗棠,就要先击垮胡雪岩。那么李鸿章靠谁来击溃胡雪岩呢?盛宣怀。

左宗棠有胡雪岩这个钱袋子,李鸿章也有自己的钱袋子,他就是盛宣怀。胡雪岩是官商一体,而盛宣怀比他更厉害,他是纯粹的朝廷商务代表,比胡雪岩要正大光明的多。那么李鸿章和盛宣怀是怎么搞垮胡雪岩的呢?

公元1882年,胡雪岩花了2000万两白银囤积生丝,想靠垄断市场谋求暴利。这个举动惹恼了外商,外商联合起来抵制胡雪岩。胡雪岩买多少,外商也买多少,双方以白银为赌注,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当双方你死我活之际,盛宣怀出场了。

盛宣怀觉得这是个扳倒胡雪岩的好时机,于是他开始四处活动。具体怎么操作呢?胡雪岩购买生丝用了太多钱庄的白银,而前期由胡雪岩做担保,清朝廷分两次借了汇丰银行共计约1000万两银子,说好的每年由各省协饷还款。但是李鸿章指挥盛宣怀,从中做了手脚。

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对他说:李中堂向让你把各省的协款晚一些再给胡雪岩,二十天之后吧。邵友濂不敢得罪李鸿章,只有答应。后来胡雪岩钱庄资金周转不灵,陷于危机。这时盛宣怀通过贿赂胡雪岩的一个伙计而得到了内幕,于是盛宣怀决定在上海开启反击胡雪岩的第一战。

盛宣怀指使人去胡雪岩的阜康银号上海分号取出存银,并放出谣言,阜康银号受生丝价格下跌的影响,马上就要倒闭。知道消息的人纷纷都去阜康银号取钱,形成挤兑潮,很快,胡雪岩的阜康银号支撑不住了。

胡雪岩为了保住银号,他亲自去找海道台邵友濂,让他把各省协响赶快发放,用来救急。但是邵友濂躲着不见。胡雪岩又给左宗棠发电报,盛宣怀掌控邮局,把电报扣押了下来。

没有办法,胡雪岩将自己的地契和房产抵押出去,同时贱卖生丝,想挽回困局。谁知道越来越多的人闻讯前来银号取钱,胡雪岩无力回天,终于支撑不住,商业帝国破产。

后来,李鸿章痛打落水狗,给朝廷上奏折参奏胡雪岩利用朝廷军饷私自牟利,吃了不少回扣。朝廷派左宗棠前去查个究竟。胡雪岩最后以亏空军饷的罪名被带到京城,幸亏恭亲王、左宗棠等人求情,朝廷暂时放他回家。

左宗棠死了之后,胡雪岩彻底没有了靠山。李鸿章又参奏胡雪岩的罪状,慈禧太后于是派人前去问罪抄斩。朝廷上下都对胡雪岩感到惋惜,于是故意在文书传递上做手脚,耽误行程。当时胡雪岩已经身染重病,等文书到达浙江,胡雪岩已经病逝了!

就这样,胡雪岩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他起步于和朝廷官员联合,最后也失败于朝廷官员的陷害。正是因为此,他严令子孙:不得做官,不得经商。最后因为痛恨李鸿章,交代胡李不通婚。也许在胡雪岩心目中,是李鸿章害死了自己。你觉得呢?


每日趣评


胡雪岩是清朝中兴时期著名商人,同时也是一个官员,其代表着是徽商势力,虽然李鸿章与他是老乡,但是从感情上他与左宗棠走的更近。

而左宗棠与李鸿章代表的是不同的派系,尤其是在太平天国之后,淮军与湘军的矛盾达到了极点。在曾国藩处理天津事件时候,因为做出了对中国有害的决定,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们,对曾国藩进行口诛笔伐,大骂曾国藩为卖国贼。而李鸿章后来所作所为,与曾国藩相比较而言,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胡雪岩和当时鼎盛的湘军领袖曾国藩关系甚好

胡雪岩自从发家之后,他知道生逢乱世,就必须有一个靠山。而当时淮军的实力,远远不如湘军,因此胡雪岩不断的向湘军示好,给予湘军资助。

而胡雪岩与湘军可谓是弹冠相庆,即湘军利用徽商提供的金银发军饷,购买火炮等,而后期曾国藩兴建工厂,也少不了胡雪岩的金银。而湘军体系不仅为他提供了稳定的避风港,而且还使得他获得官位,这使得胡雪岩成为了官场上的商人,这对于他的社会地位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曾国藩死后,胡雪岩又瞄准了左宗棠

曾国藩在一片声讨中死去以后,而他的去世使得权力斗争向李鸿章这边倾斜,虽然左宗棠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湖南派系的地位,左宗棠的影响力远远没有曾剃头那么大,而此时淮军派系与湖南派系的斗争远远的没有结束。

虽然左宗棠在扫荡捻军,平定回乱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打仗能力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政治手腕,却不是李鸿章的对手,因此在国家需要将才的时候,他还能够与李鸿章掰手腕,但是遇到和平时期,左宗棠是完全处于下风,当然李鸿章对此并不满意,试图要将湖南派系全部打压下去。

图:胡雪岩故居

与李鸿章求和形成鲜明对比,左宗棠是结结实实的强硬派,即对外争国权,而清朝此时对于战争不是太支持,因此左宗棠的军饷很多都是自筹的,而胡雪岩做为当时清王朝的首富,对于左宗棠的行动给予非常大的资金支持。而左宗棠屡次立下了大功,这使得朝廷对于左宗棠非常重视。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要害死胡雪岩呢?

李鸿章意识到,只要左宗棠不立功,自然就会被朝廷冷落,而自己就会轻而易举的战胜了湖南派系,要想阻止左宗棠立功,就必须斩断他的资金来源,于是,胡雪岩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与左宗棠相比较而言,胡雪岩的职位毕竟是比较低的,而胡雪岩虽然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但是他在做生意中也是存在着很多污点的,李鸿章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够胡雪岩喝上一壶的。

因此李鸿章在搜集胡雪岩所谓的罪状之后,就上报朝廷。虽然朝廷念在胡雪岩这些年对于国家的贡献,网开一面,赦免了他的死罪,但是还是抄了他的家,胡雪岩积累的亿万财富,被朝廷没收一干二净。

原本胡雪岩还指望着靠左宗棠东山再起,但是这个梦想很快破灭了,因为左宗棠在征讨法军的时候生病去世了,而胡雪岩在绝望与无限怨恨中,生病去世。虽然胡雪岩不是李鸿章直接杀死的,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一代巨富胡雪岩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令人扼腕叹息。


小小嬴政


这个问题上怎么那么多人胡说八道啊。

胡雪岩的死和李鸿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不好!

胡雪岩生意倒闭并不是因为投机生丝失败,事实上他生丝生意好得很,即使最后清仓大甩卖给外国商行,价格也非常客观,绝对不存在“贱卖”这回事。

简单点说,胡雪岩生意的破产和当时外贸回款方式以及讯息流通方式、和清朝当时根本谈不上完善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和李鸿章真的没有任何关系。

胡雪岩输在“天下大势”上,而不是什么阴谋诡计上。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可以举个例子:现在直接去国外网站海淘买东西即使加上税款也比国内便宜,所以很多人都海淘;但是海淘有个前提条件是你得会英语,也要会上网买东西。一个完全不会英语,不会上网买东西的人,东西买贵了,你能说这是有人阴谋整他,故意不让他海淘吗?他连什么是上网,什么是英文都不知道,怎么海淘?

胡雪岩就属于这样。

先说讯息,19世纪讯息传递可没有现在这么迅捷,尤其是电报还没有发明之前,从英国到上海,最快的船都要大半年;以生丝为例,如果一个英国商人在上海做生丝生意,他只能根据半年前的消息来制定今年的生丝收购价格,但是欧洲发生什么情况,他在上海完全不知道,比如今年意大利生丝丰收(意大利也是生丝主要出口国之一),但这个上海的英国商人完全不知道,那么他制定了100块/1公斤生丝的价格,可伦敦交易价格因为意大利生丝丰收,可能才80块钱/1公斤。

那么这个商人在上海按照100块钱/1公斤收购生丝,那就等着亏钱破产吧。可惜,即使从生丝在上海上船,到运到伦敦,再把消息反馈回上海,大半年过去了,也就是说可能这个商人2月就破产了,但是等他知道自己破产已经是9月了。

所以,当时在上海的外国商人为什么说是冒险家的乐园?因为每次外贸生意和赌命没有区别。

当然,随着电报技术的进步,在1880年代,电报网络从长崎到上海、香港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周期的电报网络,伦敦的消息虽然还是要经过新加坡中转,但是到达上海也只需要1天时间。信息相比1860年那种半年传递一次,已经可以叫及时了。

在上海的外国商人可以很迅速的知道伦敦交易市场的情况,从而改变自己的收购价格,所以这个时候破产的外国商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当时这种信息都掌握在外国商人手里,毕竟胡雪岩也没牛到能派交易员去伦敦,他也根本没有这个思路。

第二,清朝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晚期的外贸结算方式完全是被动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外商手里;最早的时候外商和中国商人交易主要的货币都不是白银而是鸦片,因为外国商人手里就鸦片,中国商人把货物卖给外商,外商支付一定数量的鸦片,然后清朝商人再在国内把鸦片卖掉换钱。

胡雪岩那个时候当然还不至于这样,但是每一次和外商交易都有半年的压款期:举个例子,怡和买了胡雪岩价值500万两白银的生丝,但是可能胡雪岩当时只能收到20万两白银,剩下的钱要等怡和把生丝运到伦敦卖掉之后,再把钱给胡雪岩。

这种方式是不是不公平?当然是不公平,但是这就是当时外贸规则,清朝商人想挣这份钱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则来。除非你能厉害到抛开外国商人,抛开外国商船,自己从新建立一整套收购、物流、交易流程。

但别说19世纪,即使今天,恐怕都没几家企业能做到这一点。英国人、美国人做到这一点,那是好几个世纪,填了多少人命在里面,一点点趟出来的;更何况英国皇家海军全球疯狂打击海盗也是为了英国贸易服务。

换了海军孱弱的清朝,即使胡雪岩建立了船队,搞不好没到新加坡就被“海盗”抢劫了。

最后就是当时清朝根本说不上存在的金融市场,大家知道很多金融工具必须在法规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成为正常的金融工具,而把金融产品放在毫无市场规则的金融市场只会带来灾难。

当时清朝金融市场根本说不上市场,但是当时1883年,上海竟然流行股票交易投机。

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申报》说:1883年,“沪上市面自夏秋以来,日见衰落之象,至冬间则更疲敝。亏倒之行号、店铺,日有所闻。讼案累累,不能清结。”(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1883年2月1日,上海的信源钱庄首先宣告倒闭,“亏欠某银行银约八九万两”(见1883年2月2日《申报》)。4月5日,上海的利康钱庄又宣告倒闭,“共亏银约有二十九万两”(见1883年4月6日《申报》)。

此后,银根更紧,局面更惨。10月8日,上海又爆出两大钱庄倒闭的消息:一家叫“纯泰”,亏损金额为“19万白银有余”;一家叫“泰来”亏欠金额为“7万白银有余”(见1883年10月9日《申报》)。

10月22日,杭州声名显赫的德馨钱庄突然倒闭。当时,《申报》作了这样的报道:

杭垣著名之大钱庄,合上下城计之,不过七八家而已。而其资本极巨、声名极震之店,则以阜康与德馨两号。如双峰之对峙焉。德馨庄开张于望仙桥河下,房屋闳敞,排场宽绰,本系某宦所开……

日来,上海遭倒闭巨庄者甚危急,且泰来庄亦系某宦与人合开,一经倒闭,必致波及,其势万难支持,故于上月念二日即时倒闭。(见1883年11月5日《申报》)

可见,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倒闭前,上海商界已经出现一股倒闭狂潮,大批商店倒闭,继而是一家又一家的钱庄倒闭,并牵涉到外地钱庄。钱庄倒闭的消息,又引发猛烈的挤兑风潮,市面银根因此奇缺。《申报》当时曾发表长篇评论,感叹:上海市面“银根紧急,为从来所未有”。(见1883年10月24日《申报》)

如果这个时候清朝政府脑子里有救市概念,只需要在金融市场投入不到500万两白银就能救的,但是很遗憾清朝政府根本没有这个概念,那么胡雪岩生意的破产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简单总结一下胡雪岩生意破产的过程:1880年开始,长三角流行玩股票,大量资金从钱庄涌入股市,很多人从钱庄里借钱炒股;而这个时候胡雪岩筹集了大批资金用于囤积生丝;到了1883年年底,这个时候由于股票市场崩溃,大量的人破产,钱庄贷款收不回来,造成市场恐慌,大家都去钱庄提款,这就造成挤兑了,钱庄没有那么多现金支付,只能倒闭了事。

这个过程中胡雪岩的钱庄也面临同样问题,而且他也不知道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伦敦生丝价格下跌(如果他早知道,早卖掉,挤兑风潮他是能躲过的)。

虽然他最后选择把生丝全卖给外国商人(外国商人没有乘机压价,依然高于胡雪岩收购价),但是由于外贸回款周期原因,远水解不了近渴,胡雪岩最终还是因为缺少现金,他的钱庄还是倒闭了。

胡雪岩的失败说明在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并不是只有军事、政治领域,在经济上清朝和世界联系的越紧密,也就越容易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比如1883年清朝遭遇的金融危机和当年的中法战争有直接关系,不少学者认为上海股灾和金融崩溃和中法战争息息相关。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局势不稳,使得人们对金融市场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挤兑行为,升级了危机,直接导致总崩溃。

这就是胡雪岩生意倒闭全过程,他的失败只是当时清朝金融危机的一个缩影和其中一环。


兰台


权力的游戏中站错了队,胡雪岩死得很惨

 

 

胡雪岩,清末的首富,红顶商人!风光时着二品顶戴、身穿黄马褂,显赫于朝堂之上。一个跑堂的小伙计,经过几十年的钻营实现了人生赢家的愿望!

胡雪岩发迹的离不开贵人左宗棠,但也正是这位左大人将胡雪岩带入了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与李鸿章几十年的政治斗争,左宗棠风光过,但最后还是输,而胡雪岩的命运好比一尊微不足道的陪葬品一般,可怜可叹地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

 

胡雪岩在杭州钱庄跑堂时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王有龄。早有功名的王有龄因为囊中羞涩,没钱打点官道,所以郁郁不得志。胡雪岩当时年纪虽小,但他一眼能看出王有龄谈吐不俗,而且才思敏捷,假以时日必成大器。胡雪岩作出了一个发昏的举动,挪用了500两银子借给王有龄,让他去打点官路。不负期望,几年后王有龄的官路竟然节节高走,一直做到浙江巡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王有龄没忘记这位小伙计,王有龄帮胡雪岩开了小钱庄,一点点壮大,还做起了茶、丝绸等生意,还和洋人搞起了贸易。几年光景胡雪岩在江浙一带算是响当当的人物。

正当胡雪岩风生水起时,太平军来了,土豪、财团的财物几乎被洗劫一空。1861年,杭州城破,王有龄走投无路被逼自杀。胡雪岩则隐藏了钱财,带着一家老小去乡下躲避,生怕长毛抓到。

惶惶不可终日的胡雪岩终于盼来了“娘家人”,朝廷新任命的浙江巡抚左宗棠来了!当时的清军苦啊,吃没吃的,穿没穿的,大冬天还穿着草鞋。一向善于抱大腿的胡雪岩怎么能错过发达的时机。于是他捐钱、捐物、捐壮丁、捐军备。左宗棠一看这位财神爷仪表堂堂,还有几分豪气,自然成了患难好兄弟,于是俩人分工明确,左宗棠只管打仗,胡雪岩负责后勤补给。俩人搭档后,左宗棠所率领部队一路节节胜利。而借助左宗棠的靠山,胡雪岩的钱庄也越做越大,俩人算是政商结合的双赢好模式。

左宗棠后来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的一系列政绩中,胡雪岩一直充当着“钱袋子”。胡雪岩最荣耀的时刻就是被左宗棠引荐给了慈禧太后,除了得到了一件黄马褂,朝廷还允许他着二品红色顶戴。

左宗棠和胡雪岩的霸气外露无疑惹火了李鸿章。

一直以来,左宗棠与李鸿章政见不合。左宗棠是草根贫民出身,靠着镇压太平军起家,40多岁才走上仕途。性格上以及处事原则上与官场“老油条”李鸿章格格不入。朝廷上常见俩人论战,李鸿章主张海防,而左宗棠则主张塞防。争论面红耳赤、剑拔弩张时,慈禧常常和稀泥,因为两位大臣都是必须倚重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厚此薄彼。

私下里,李鸿章对左宗棠要下死手。李鸿章深知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没有了胡雪岩,左宗棠寸步难行。于是李鸿章处处下绊子,首先通过权力制约直接让胡雪岩的生丝生意损失了上千万两白银。这期间,李鸿章掌握的电报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胡雪岩全国各地钱庄每天调用资金的信息系数被报告给了李鸿章,通过缜密分析,一杆幕僚判断,胡雪岩目前的生意出现了巨大亏空。

于是李鸿章的幕僚放出风——胡雪岩的钱庄资金周转不利,即将破产。这一招无疑是致命的。于是大批金主争先挤兑,胡雪岩变卖了北京、南京杭州的所有房产、土地都不济于是,胡雪岩就这样破产了。

 而此时左宗棠深知其中的利害,却无力拯救。一股邪火上身,左宗棠郁郁离世了。

 

李鸿章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赶尽杀绝,直接将胡雪岩一脚揣进了地狱——幕僚们将胡雪岩多年以来充当“后勤部长”吃回扣的证据递给了慈禧太后!慈禧怒了,抄家!

就这样,胡雪岩气愤难当,绝气身亡。权力的游戏当中,胡雪岩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二月二的二春光


俗话说:“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胡雪岩”。胡雪岩是晚清首富,据说他的总资产达2000多万两。



1823年胡雪岩出生在安徽徽州绩溪一个贫穷的家庭,幼年丧父,1835年,胡雪岩经亲戚推荐,在杭州“信和”钱庄当了一名学徒工。13岁移居浙江杭州。他下雨天经常为人打伞,他说,下雨天谁都有没伞的时候,你肯为别人付出,别人就肯为你付出。

胡雪岩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胡雪岩遇到人生的贵人王有龄,他在王有龄急需资金的时候,偷偷地将钱庄里的500两银子借给王有龄周转当了官。王有龄坐上了浙江巡抚的宝座。他将500两银子加上利息还给了胡雪岩,还帮胡雪岩创办了阜康钱庄。胡雪岩还有了“候补道台”的官衔(正四品)。



胡雪岩的第二个贵人

1861年,太平军攻战杭州,王有龄自尽。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进攻太平军,胡雪岩帮助左宗棠解决了军需供应的难题。左宗棠势如破竹攻下杭州,在左宗棠让他管理赈灾局、设立粥厂、难民局、善堂、医药局等,胡雪岩果断利索完美完成任务,而且胡雪岩从中得到不少利润,得到左宗棠的赏识。

左宗棠(左)和胡雪岩(右)

胡雪岩走向人生的巅峰

左宗棠向清廷夸赞胡雪岩,奏请朝廷加胡雪岩为正三品按察使衔,后来胡雪岩在福建又帮左宗棠采办军火和军粮,左宗棠奏请朝廷,胡雪岩又被清廷赐予正二品布政使,顶戴红珊瑚,赏穿黄马褂。他还被特批在紫禁城骑马”,荣誉的光环环绕在他的周围,他成为晚清唯一的一位“红顶商人”。但他不忘从各方面帮助老百姓,被大家尊称为“胡大善人”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他时刻不忘帮助军民,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胡雪岩当时财源滚滚,被称为“活财神”。

左宗棠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名望飞速提高已经和李鸿章平起平坐。

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左宗棠再次上奏清廷,朝廷赏给胡雪岩正一品官衔,结果清廷拒绝,因为胡雪岩是商人并非科举出身,赏正一品不和清朝规定。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任出任陕甘总督,在西北平定叛乱,立了大功,清廷破例准封胡雪岩正一品官衔。

1876年,在左宗棠的强烈请求下,慈禧最终决定收复新疆。七旬的左宗棠,为表示与新疆共存亡,行军前准备好棺材,胡雪岩大力资助,他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还资助将士们大量药材,后来,新疆成功收复。胡雪岩还慷慨解囊到各地赈灾,得到慈禧多次亲自接见。


李鸿章的出现让胡雪岩的人生走向低谷,他抑郁而终

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政治竞争对手,而胡雪岩是左宗棠的人,左宗棠在军饷,钱粮,军费军火等大部分开支,都离不开胡雪岩的鼎力相助,李鸿章有盛宣怀当“小金库”,李鸿章要整垮左宗棠就要先断左宗棠“钱袋子”,所以李鸿章开始寻找机会挤兑胡雪岩。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用2000万两白银囤积垄断了国内所有蚕丝,让外商无利可图,气急败坏的外商联合起来,拒收中国蚕丝。海关海运全都是外国人操纵,胡雪岩不得不将蚕丝低价出售,亏损1000万两。清光绪九年(1883年),李鸿章利用职权使胡雪岩的产业,受到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资金链断开,同时受外商排挤,可以说胡雪岩在清政府以及商界的联合围攻下,资产失去一半。1885年,左宗棠去世,胡雪岩失掉了靠山,李鸿章指示亲信举报胡雪岩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借洋人款,吃回扣,还挪用公款,结果激怒了慈禧,慈禧下令追查胡雪岩的资产。



最终,胡雪岩作为政治牺牲品被革职查抄全部家产,1885年郁郁而终。他和左宗棠同一年去世,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小姐姐讲史


胡雪岩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盲目自大,但真正置胡雪岩于死地的,是李鸿章和左宗棠内斗。


胡雪岩名下企业涉及到药店,地产,典当行,丝出口等等,这其中命脉企业是钱庄,也就是银行。

钱庄负责支撑其余行业资金需求,如果钱庄崩塌,那资金链儿也就断了。以前大名鼎鼎的德隆系,就是因为内部问题很大,导致资金断裂,最后崩塌。和胡雪岩的“集团”有相似之处。


自负:胡雪岩是一个爱国商人,为了和洋商斗法,抬高丝价,屯了2000万白银的生丝,减少对洋商的供应。

可想而知,如果胡雪岩打赢了这场商战,就不是富可敌国那么简单了。


当时主要的问题在于哪?当然是资金链。钱庄的钱都存了生丝,如果银行钱少这个消息遭到透露,那储户就会怀疑自己的钱是否安全,势必引起恐慌,会争先取出,保证自己钱财安全。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讲,一小伙人看天空,那大多数人也会望一望天空有什么。

如果一撮儿人开始争先取钱,也招来大众兑换。如果所有人都来兑换,钱庄的钱肯定不够,那就会出现信任危机,往小了说银行破产,往大了说有性命之忧。

这场商战,其实是一场心理战。胡雪岩只要保证银行钱少的消息不透露,稳定好储户,就可以拉长战线,加大对洋商的打击力度。

洋商如支撑不住,自然会妥协,主动抬高丝价,届时胡雪岩大赚。

生丝是一件随着时间而贬值的产品,胡雪岩之所以敢赔钱打这场商战,就是赌定了洋人先撑不住。


梦想总是美好的。中国人向来不惧外敌,只怕内鬼。这件事儿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商人做,按照他对经商的理解,多半是能成功的。

可惜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包,是个官商,他借官发财,却也掺和了政治内斗。

在有钱有人就可以称霸一方的晚清,欲成事业,钱权两条腿缺一不可。从经济上说,胡雪岩无疑是左宗棠一条粗壮而有力的大腿。

而左宗棠跟李鸿章又是两党之争,恩怨极深。按照李鸿章的路子,既然不好下手打脸,那就先打腿。

所以胡雪岩就成了目标。

就经商和做人来说,李鸿章比左宗棠聪明、圆滑。

胡雪岩是个脑子极为灵敏的商人,他知道传统行业的决胜点在哪。是钱吗?是原材料吗?都不是。

最重要的是信息!

信息的传播速度决定商业成败。胡雪岩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电报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胡雪岩就盯上了这门生意,这可是掌握天下商业信息命脉的生意。

他请左宗棠上奏慈禧审批给自己拉电报线的权利,左宗棠照办了,可是慈禧没批,原因是左宗棠有点愣头愣脑,毕竟左宗棠情商低是出了名的。

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左宗棠大概是这么做的,歪着脑袋对慈禧哼哼着:太后,批了吧。慈禧也学着左宗棠哼哼回答:啊,不批呀。


这时候就看出李鸿章的聪明与圆滑了,既然你们觉得电报这么重要,那它就一定很重要。不有用没用,自己先整了再说。

李鸿章私立了电报线,然后给皇亲国戚展示,引得王公贵族们一种叫好,于是拉电报线的权利到李鸿章手里了。

李鸿章不懂经商,所以把电报生意交给盛宣怀,盛宣怀是李鸿章的钱袋,是胡雪岩的“友商”。

在一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信息决定一切。借着电报的优势,李鸿章探听到许多关于胡雪岩的商业机密,自然也有钱庄资金不足的事儿。

李鸿章跟洋人的关系不错,哪怕透露给洋商一丝一毫的信息,也能给洋人心里增加底气。洋人底气足,自然不怕拖,胡雪岩拖的越久,赔的越多,丝价降的越快。

对这一切,胡雪岩是丝毫不知情的。钱庄资金出问题,很多人劝他卖掉生丝,胡雪岩不听。最后赔了一千万两。


虽然胡雪岩有钱,但现金着实没那么多,这一千万赔的是实打实的现金。经过李鸿章添油加醋,胡雪岩的钱庄挤满了人取钱,最后钱不够,信誉崩塌,胡雪岩歇菜了。


请点个关注吧。


梁宇航


我感觉此问题有扭曲历史事实之嫌呢,谁说胡雪岩是李鸿章杀死的?他们两人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吗?

我个人认为:胡雪岩顶多算是李鸿章与左宗棠湘淮两军斗争的牺牲品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给你分析分析:

胡雪岩本是一钱庄的小伙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促销小哥,却凭借着个人才智,成为清朝时期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他是如何从一个社会最低层的伙计成为清朝首富,二品顶戴的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官商勾结”。在小说《胡雪岩》中,他私自挪用钱庄里的白银500两,借于王有龄,让其进京买官,成功的找到了官府做靠山,依靠王有龄官府的权力来代理政府公库,利用无息存款、占款等方式打时间差;然后再利用官府的钱进行放贷投资,如此循环套利。最重要的是他利用赚来的钱行贿官员,打通官场,这不就是“官商勾结”吗!

胡雪岩利用王有龄的关系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富商,可惜的是,在太平天国时王有龄兵败自杀,胡雪岩因此失去了这座靠山。

但这并不能阻止胡雪岩,因为他深知一个道理:只有依靠官府才能挣大钱。恰逢左宗棠奉圣收复杭州,胡雪岩就自掏腰包,资助清军物资,还提供情报给左宗棠,很快就受到了左宗棠的喜欢,从此开始,胡雪岩的生意是越做越大,逐渐发展到了全国各地。

由于左宗棠的推荐,胡雪岩得到了二品顶戴,成为清朝唯一一个人人羡慕的“红顶商人”。此时的胡雪岩,真的是:“好high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好high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然而,他的商业操作模式是依附于官府的,注定要和政治生死与共,而且他越是成功树敌就越多,反扑就越猛。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期,胡雪岩向洋行借款送到左宗棠军中,解了左宗棠西征的燃眉之急。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喜,却让政治强敌李鸿章找到了搬到左宗棠方法“倒左必先倒胡”。李鸿章背后同样有一个商人盛宣怀,于是二人骤暗中精心策划如何干掉左胡,于是就有了上海的“生丝大战”,进而引发的金融危机,胡雪岩精心构建的商业帝国就是败于盛宣怀的圈套。背靠官府发财的胡雪岩,虽然是败给了商场,但给他致命一击的却是官府的抄家,胡雪岩的商业帝国也随之瓦解。


可以说,胡雪岩商业模式成也政治,败也政治。胡雪岩本想指望左宗棠还可以东山再起的,然而事与愿违,左宗棠却在征讨法军时去世了,胡雪岩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1885年胡雪岩在绝望和贫恨交加中死去,享年62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