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特色小吃到了外地就变了味?

食全食美时分享


我觉得变味有3点原因吧:

1.可能是因为到了外地,食材不一样了,调料味道也不一样了~就算相同的做法,肯定还是没有家乡的好吃的 ~

2.到了外地以后,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也可能会在味道上有一些调整的 ~

3.量产和精细,做出来的东西,能一样吗?

就像湖北的藕汤~

都不用出省,各地的味道就不一样了~更何况在到你们各省各地去~

我们都知道莲藕是直接影响藕汤口味的~~

湖北作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有了水和气候两大自然条件,莲藕就有了先天于别的地域优越的生长和生产条件了。

湖北的莲藕,含淀粉高、高达10~20%,含蛋白质也高达1~2%,湖北洪湖的莲藕莲子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达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种维生素,是优良的水生蔬菜和副食佳品。

外地的莲藕,生长条件不一样~口味肯定有所不同~就算做法一样,做出来的汤,肯定没有他们那好喝呀 ~味道肯定也不一样呀


暴力小小羊


我家小区西门开了一家螺蛳粉店,作为南京人我重来没有吃过螺蛳粉甚是好奇。某天步入其中点上一碗,老板问我是要“辣”还是“微辣”?我怕吃了太上火就先点了个“微辣”尝试一番。



螺蛳粉上来后,倒没有传说中那么“臭”,就是这个“微辣”程度实在令我“痛哭流涕”。三两口下去辣的我浑身冒汗,不停哈气。这口味对第一次吃粉的我来说感觉还行,就是粉有点难嚼、还有个酸笋吃起来有点怪怪的。


我心想这为啥要叫“螺丝”粉?也没看见“螺丝”啊。

后来和老板聊天才了解到,他们家的口味根据南京人饮食习惯改变了百分之80,“如果是正宗的螺蛳粉口味,百分之80的南京人都会被臭出门去。”老板如是说道。

我觉得在外地吃正宗小吃基本不可能。很多外地小吃或多或少本土化了,比如我还了解到在北京南京的鸭血粉丝可能会被加入“虾米”,以符合当地口味。


南京小欧


热干面。武汉人真是喜欢吃。

但是走出武汉的热干面,不论在哪里都会变味,即使是在湖北的其他城市,大家对热干面的理解不一样,照顾本地人口感,不得不改良。

1.配料改良:

不说油盐葱蒜,简单的如面条,醋,辣椒油,酸豆角,萝卜干,芝麻酱,麦芒子这些食材,大家都不能统一一样,做好一份斋面,上述食材就可以决定出品了吧。

2.浇头

以往就吃素面,放点酱油辣椒醋就好,现在有牛肉,三鲜,牛杂,榨菜肉丝,叉烧等等,搞的跟盖浇饭差不多了。

有了肉,谁还能评价面好吃吗?都评价肉多不多?入味吗?咸不咸?

再就是价格,直线上升,本地五块,外地怎么也得10块以上了,失去了原味的传承,价格猛涨,异地小吃成长不容易。

希望热干面价位味道在异地能真正传承,并发扬光大。


四爷一家说


那我就说说我们老家的老豆腐,出了平原就变味了,这和老家的水,气候等各方面都有关系,还有就是国酒茅台离开茅台镇绝对也酿不出那样的味道,当年日本把茅台的酒曲搬到日本也没能酿出茅台酒,这个就和水,温度,微生物的发酵环境等有重大关系


东南亚美食Zane


淮安的特色应该就是淮扬菜了吧,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淮扬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鲜为主料,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而不失其大雅,尤其是“和、精、清、新”的独特理念;其次就是刀工了,淮扬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即使味道能模仿,但刀工也很难能模仿到。


Hello淮安


大多数吧, 很难会有把本土特产搬到别的地方会和原来的味道相同的, 还了地方后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和自己手艺的问题导致了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举个栗子,开重庆面馆的老板是江西人,问他为什么,只是说因为这块牌子比较好用。


爱美食的轻歌


出了武汉,热干面就不能称之为热干面,不是酱料少,就是汤水多,不是特干就是特稀;出了常德,湖南米粉店就和桂林米粉没区别;出了桂林,米粉就全是带汤水的,去了桂林,才知道米粉是要先干吃,再加汤,才叫滋味,这是为毛呢?


每天学一点做饭技巧


有很多,到一个地方就得适应本地的口感,大众化的改良,留住顾客的脚步,也许只为了给食物增添不一样的味觉,也体现了经营者高超的生存之道。


湘村蜀人


这个真不知道


A-小呆呆


做的人不一样了,当然都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