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了啥?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结果是把他自己的民族搞没了,融入到汉族中。孝文帝当年都干了些啥?

一、先农耕了再说

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崛起于山西北部的代地。后来在山西平城(今大同)定了都。并逐渐统一了北方。这么大的土地,又不像草原,总不能靠着放牧养活人口吧。慢慢地鲜卑族就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话说战争残酷啊,战火没把大部分地区草也烧尽算是不错的了。耕地基本上没了,没人种地,又不能靠游牧养活这一大家子人,那可咋办。好办,复耕呗,咋复耕呢,找农民呗,给农民分地,让他们种,然后交一部分租税给国家。于是呢就按人头开始分地,给男子分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这些田不准卖,只准种,老了死了国家收回在给下家儿,这办法真是熟悉啊,到现在都这么搞。这样一搞呢,那粮食就多了。这粮食一多,还打毛线猎啊,开始琢磨下官僚制度呗。

二、给你发俸禄还不好?

在之前啊,鲜卑官员那都是没有俸禄的,全靠赏赐和侵吞公私财物卫生,这一定居,可就了不得了,搜刮百姓啊,时间长了搞不好就要民变啊。怎么办,孝文帝的祖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女政治家、改革家冯太后就开始改了官员的收入方式了,冯太后她制定了俸禄制度,并且还严打腐败。

三、孝文帝:换个地儿,白纸绘名画儿

平城呢,保守势力实在太多,不方便推行改革,总是遇到些保守的刺头儿,搞个啥改革都不方便。孝文帝就想到了迁都,迁哪去?洛阳啊,漕运发达,好运物资,还是天下之中,文化正统性这方面可以加分。但保守势力觉得:不行、这绝对不行。于是孝文帝就说我得去打南齐,必须得去,最终就是带了三十万大军出发了,走到洛阳这个地方时,适逢连绵大雨,大军和贵族们是疲惫不堪,孝文帝为了大家考虑呢就说话了:要不就继续打南齐去,要不就在这建个都。这走了好远了,贵族们又不想继续走了,皇帝又发话了让二选一,得,那就这儿吧。

四、咱们换个造型

换个造型,就是胡服改汉服了,改窄衣窄袖的 衣服为宽大的汉服,这自然也有有人表示反对的,就是那些鲜卑的保守势力。云冈石窟是北魏汉化改革前建造的,龙门石窟是汉化改革后建造的,从大佛服装上的区别可以看出。

孝文帝改了啥?
孝文帝改了啥?

五、改贵族为门阀

那时的汉族官员都出自士族大家,孝文帝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之后,这些贵族就也成了士族门阀,然后孝文帝制定了选官都从士族选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鲜卑和汉族实力相当啊,因为要论文化才能选官的话那鲜卑族可就可以靠边站了。

这一系列改革中,保守势力有诸多不满,孝文帝被他们称之为鲜卑叛徒,而且在改为汉姓之后,洛阳的贵族们成了一等士族,平城的保守派们政治地位骤降,保守派们简直就想造反了,太子元恂就参与了反对改革的造反,后来被孝文帝给赐死了。

新老政治集团之间的隔阂算是弥合不了了。孝文帝死后北魏也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