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真的存在「独立团」吗?这是什么编制?

寫哯茬


在抗战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大部分部队都存在着独立团,那么这个编制在抗战时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抗战时期不仅存在着独立团,独立旅、独立师也大量存在。

当日军侵华步伐加剧时,国共两党终于摒弃前嫌,共同抗日,不仅如此,国府其他派系也都以民族大义为重,愿意接受老蒋改编,服从中央的领导。但是改编就得有部队番号,周恩来与老蒋“磨”了几个月,终于给陕北的红军弄来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后改成第十八集团军,归二战区管辖。所以说,抗战时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中,集团军、军、师、旅、团皆有各自的番号,一个师基本都是三旅六团制或两旅四团制的部队,而独立团、独立旅就是越过师级,直接由军、甚至战区指挥的部队。

抗战初期我军在陕北的兵力超过六万,而老蒋却只给了三个师四五万人的编制,剩下的人就只能往总部的直属部队里“塞”了,如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这些都是我军为了安排超编人员的计策。

随着我军的不断发展,一个军的编制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更糟糕的是,老蒋为了防止我军不断扩大,掀起了一次次的反共高潮,而此时我军即要对付日伪军的围剿,还要打破老蒋的封锁,就必须扩大和建立新的根据地,所以军区、军分区、纵队、支队这些编制在我军中广泛使用,独立团的番号也大量存在,如我胶东军区的独立团就有好几个。


兵说


日军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携手合作,共同领导全国人民抗日。

在陕北的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为第18集团军;在南方坚持开展游击战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八路军辖3个师,师辖2个旅,旅辖2个团,全军共有12个团,其中,第115师师长林彪麾下共有15500人;第120师师长贺龙麾下共有14000人;第129师师长刘伯承麾下共有13000人,包括八路军总部直辖队3000人,全军共有46000人,此编制比正规的一个军要大些,但比一个集团军又要稍小点。


八路军的番号,是国民政府事委员会与1937年8月22日颁布,但于同年9月11日,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把“路军”改编为“集团军”,下达命令将第八路军改称第18集团军,朱德和彭德怀则由原总指挥和副总指挥,改任总司令和副总司令。

最初,第18集团军(但依然习惯称八路军)齐装满员46000人,此番号人数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注册备案并领取军饷,总部收到国民政府发的第一批军饷30万银元,由总部驻西安办事处负责向国民政府军委会军需局领取,此款项在此后几年中有所增加。


第18集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战,中革军委决定放手发动群众,收编被日军打溃的散兵,要求每师再扩大三个团,不靠国民党发饷,靠自身征集给养,所以各师都在扩编,没有新的旅团番号,因此大都以独立团命名。

抗战是全国一盘棋,所有部队的扩编必须经国民政府军委会同意,但第18集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受中央军革领导,因此所谓的独立团,说穿了就是无国民政府编制和番号,有内部编制,但无番号,被冠以“独立”两字的部队。


1942年8月,有120个团兵力的百团大战打响,第一阶段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暴露了第18集团军的实力,国民政府惊讶于12个团的兵力越打越多,打到了120个团,对中共和第18集团军不满,同年10月,就切断了对第18集团军的军饷供应。

抗战时期,由于第18集团军不断扩编,部队兵力越来越多,每师2旅4团的番号,已远远不够,又不能从国民政府军委会要番号,所以扩编的部队大都以独立团的形式出现。

此外,教导团、某支队、某纵队、某挺进军、某留守兵团等都和独立团一样,属于有内部编制,却无番号的部队。

关于独立团,教科书般的词条上说,是指越过师(旅)级的指挥而直接隶属于军(师)的团级建制单位,实际是师一级作战单位。

尽他妈扯淡,不知谁脑子不动,乌珠乱转给搞上去的,军部那有精力管辖并指挥独立团作战。

实际上独立团依然受师旅级上级领导,《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发展到后期,兵力竟然突破了1万人,是绝对有可能的。

本身军饷自行负责,枪炮自行搞定,倘若团长领导有方,又会打仗,收编散兵游勇又有一套,部队在战斗中成长,人员越打越多,有万把人也很正常。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抗战时期确实存在独立团,其实在抗战前,独立团这个编制就有了,比如有名的叶挺独立团。

独立团原意是指不隶属于旅,而是直接归属于更高一层指挥结构的团,像叶挺独立团当时就是直属第4军军部指挥。抗战爆发以后,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因为国民政府所给编制有限,因此有些部队就在编制外组成独立团或者教导团。此时的独立团是直接隶属于师,像第115师就有一个独立团,团长是杨成武,而第120师、第129师则下属教导团。

随着八路军队伍的壮大,编制就开始混乱起来,独立团也是越设越多,也不一定隶属于上一级单位,在旅下面也可能有独立团。比如1938年冬,第358旅就下辖第714团、第716团、独立1团和独立2团。徐海东的第344旅下属的除独立团外还有教导团。而第385旅则不仅有独立团,在旅下面还有一个冀豫游击支队,而支队下面则是两个团,编制的混乱可想而知。

所以抗战时期独立团只是为了解决编制问题而设立的诸多番号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补充团、教导团、纵队、支队、大队等等,这些都是出于抗战需要而临时设立,后来随着部队的正规化逐步取消。

不过说起来,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是第386旅独立团,而第386旅在历史上似乎还真没设过独立团这个番号,估计也是为了避免大家过度联想,所以作者特意找了一个不存在的番号吧。


不沉的经远


确实存在独立团这种编制,只不过这也是被抗战初期艰苦的环境逼出来的。

抗战时期因受客观条件制约,为了抵御日军的进犯,我军大胆打破了原有的编制框架,在发动广大群众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这些部队的规模从支队、连队、到团再到纵队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部队都可以等同于李云龙的“独立团”。

1936年12月12日,少帅于西安以“兵谏”之势逼迫蒋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由此打开了统一战线的大门。历经一年的谈判,我军最终以12个团的建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当年9月,八路军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并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

▲八路军早期编制表

但是,这一番热血奔赴前线的过程,也能看到我军当时的一个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编之后,国民政府给定的编制是“二二制”:即原各战斗序列精编为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共计4.5万人。

反观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抗战期间单以“四四制”编成的师团来说,那么一个日军师团就有2万余人的常备战力。国军若以常规的“三三制”来算,满编一个师约为1.1万人,那么一个军理想情况下应该可以有4万人左右。

而当时的八路军,是以一个“集团军”的名义进驻敌后的,就凭这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开辟敌后战场想必困难重重。别说打游击战,若是碰上日军扫荡、“三光”,好不容易开辟的根据地也难以固守了。更何况,当时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也是按照这个定额发放的,每个月61万的军费。八路军要想拿着这笔固定的军费招兵买马,也不大现实(毕竟钱太少了)。

因而,为了能够立足于敌后,开辟根据地,当时的中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打破编制藩篱。这一来,就有了各类名目繁多、没有正式编制和番号的地方部队。这一点,我们下文会再细细讲一下。

▲大生产运动旧照

回到军费一事,要想扩充军队,没有粮饷可不行。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在1941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南泥湾精神也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一号召,就类似于军屯,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八路军的名号可谓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在《亮剑》当中,李云龙将自己的部下“化整为零”各自发展,其实就是当时八路军扩充方式的戏剧化表现。

▲八路军自行生产手榴弹

那么,这些扩充出来的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开篇说到了,改编之后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这些算是基础编制。在开赴前线之后,各级组织按照实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首先是师一级,因为这一级是对外有正式番号的,也是编定中最高一级的实际作战单位。鉴于此,我军没有放手扩编出新的师,而是在原有“师”一级的框架内新编成独立旅、新编旅、教导旅等各类新编制。

▲八路军战士训练

编成新旅一级单位的同时,原有的6个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扩编为3团制。因新编及原有旅一级单位的编制规模各异,为了便于指挥,1941年后实行甲种旅(三团制)和乙种旅(两团制)两种编制。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团一级了,大家甚为喜爱的李云龙独立团,就是这一级作战单位。在队伍扩编期间,这一级单位是最为灵活也是最为复杂的。除了编定之处的那12个标准团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规模,扩充的团人数、装备均参差不齐。这些团少则千把号人,多则3000人以上。所以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带上各地的小队伍有上万人,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在1942年以后就不可能出现了。那年之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2000~3000人;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当然了,其中甲种团和丙种团居多。

▲百团大战中装备较好的一个团,可以看到重机枪

从团往下的营、连、排、班这些作战单位基本与常规的编制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顺便,我们再讲讲当时八路军编制内独有的“纵队”与“支队”这两个非正式战斗序列。

纵队与支队,都是出于游击战的需要,为能因地制宜而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纵队相当于旅一级,下辖有团,但有的也只辖支队,可大可小,其中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纵队、东北挺进纵队、东江纵队等。

支队则略小于纵队,一般由几个营或连组成,同纵队一样,可大可小,都不属于正式战斗序列。如果说纵队相当于八路军在各地的独立战斗序列,那么支队就是游荡在敌后最为灵活的独立作战单位。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当然,这二者的战术地位同团、营一级没有太大差别。当时之所以要单独罗列两个编制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迷惑敌人。这两个序列称号,虽然怎么样看起来都不算是正式的战斗单位,一般也都在一块小地方内活动,地域范围明显。但是当爆发大型战役的时候,这些部队就能立马被整编成旅、团、营甚至是师,相当于战略预备队。

以上,就是对八路军战斗序列的一个简要介绍。总而言之,“独立团”这一类作战单位,是由于八路军在限定的12个团之外,额外扩充出来的,没有正式编制的作战单位。在有限的编制和军费内,我军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发展出了足够与日军抗衡的敌后武装,也因为这种灵活而又宽泛的战略部署,使得日军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寸步难行直至战败。

1、《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现象中那么简单》,徐平

2、《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


WarOH协虎


因为电视剧《亮剑》的大火,独立团成为了大家最为熟知的八路军的团一级组织机构。真实的抗战历史中,当然也是有独立团这一编制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八路军115师独立团。

115师独立团的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杨成武上将。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之役,就是杨成武和他麾下的部队为主力打出来的。

杨成武独立团的前身是红六军,它的地位与八路军的主力团是没有区别的。独立团和八路军其他主力团的区别,大概就是越过旅直接受师部直接指挥。从1955年授衔的级别也可以看出,115师主力团团长,如685团长杨得志、686团长李天佑等人,和杨成武的军衔一样,都是上将。



而八路军之所以存在独立团的编制,其实是因为独立团并没有受到国民政府蒋介石的承认,也就是说,杨成武独立团是个“黑户”。甚至在独立团渡过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由于没有编制,不被防守黄河渡口的国民党部队认可,被迫混在李天佑的686团中。


众所周知,蒋介石给八路军的编制只有三个师。而随着八路军在敌后的蓬勃发展,部队人数迅速增加,现有编制人员远远无法满足扩军的需求,也因此,八路军在无法得到新的编制的前提下,开始大量设立如独立团、纵队、支队等部队。

例如1940年爆发的百团大战,参战的八路军部队高达105个团,而这些团级部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国民党给予的编制。这些包括独立团在内的八路军部队,无法从国民政府中领取任何的俸禄和装备,完全是“自带干粮”抗日。


鸢飞九天2018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和抗战小说中看到独立团这个称呼,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所率部队即为八路军独立团。抗日战争中我军真的有独立团这个编制吗?真实的独立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

电视剧中的独立团长李云龙

还是举例说明吧。

八路军指战员在战斗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即又改为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下辖120师、115师和129师三个师,每师辖两旅,每旅辖两团,每师定员为15000人。当时八路军第一主力部队115师除了下辖第343旅(旅长陈光)陈光和第344旅(旅长徐海东)两旅四团外,还有一个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训处主任(政委)罗元发。八路军各旅、团都有国民政府颁发的正式部队番号,唯独这个独立团是八路军私下成立的,用今天的话说,属于黑户口,没有国民政府发放的军饷、军装、武器装备及其它补给。

115师独立团前身是红一军团第一师,1937年8月20日,红一师在陕西三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原来红一师所属的三个团缩编为三个营,全团共13个连队,1700余人;1937年11月7日,独立团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1937年11月—1939年2月期间还有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这个称呼。也就是说,从1937年8月20日独立团成立,到11月7日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兼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独立团一共存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八路军正式部队中叫独立团的,只有这一支部队。


民国年间那些事


抗战初期八路军就先后成立过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之后独立团在八路军序列中越来越多。

到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夏)八路军已拥有莒中独立团、海陵独立团、西海独立团、中海独立团、苏北独立团、冀鲁豫军区6分区独立团、睢太独立团、恩县独立团、冀鲁豫军区9分区独立团、冀鲁豫军区11分区独立团、2纵独立团、陕甘宁教导旅独立团等10余个能叫得出番号的“独立团”。

通常来讲,设置独立团主要是解决2方面问题——首先是安排八路军师、旅一级的超编人员,这主要是抗战前期八路军公开序列不够用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这一阶段的独立团往往兵力较少,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2个独立团都只有1000多人。

但是随着抗战进入僵持和反攻阶段后,八路军已经发展成拥兵百万的强大战略集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各级军区、师级单位重新配置受其直接指挥的直属部队,或用于镇守地方的守备部队,于是在各根据地和八路军各师麾下,就出现了大量齐装满员的独立团,此类部队往往精兵强将云集,有些师属独立团干脆又称作“教导团”,骨干都是清一色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而整个抗战期间,类似独立团这样的编制还有很多,其中道理也不复杂——1937年国民政府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统共才给了3师(115师、120师、129师)6旅12个团的正式番号。

但是随着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到1940年夏八路军已经从3年前的约4.2万人扩充至40万之众(编成170多个团),接下来便发生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多达105个八路军团级单位先后投入战斗,占当时八路军总兵力的60%以上。

很显然,这170多个团级单位除去12个“正牌团”之外,其他大部分都属于不在国民政府编制序列表内的新建部队。

当然,这些新建团的番号未必都称作“独立团”,比如359旅原本只有717、718共2个团,但是到1937年9月就扩编出一个崞县团(内部文件这么称呼),兵力(2620人)甚至正牌的718团(2580人)还多,而其对外则称“贺陈支队”。


网言军事


当然有。

独立团最初可以追溯到北伐军时期,当时铁军第四军就有独立团,也叫叶挺独立团。后来编制为第4军25师,是南昌起义主力之一,叶挺也担任前敌总指挥。

独立团,从字面理解,就是配属于较高级别建制部队的团级单位。

譬如红军改编第八路军时,有正式番号的是三师六旅12团,兵员3.6万,加总部直属队炮兵团等合4.5万。由于当时红军约七万,经过精简也安置不下,所以另外编制三个团,其中115师就有独立团,120师129师为教导团。这三个团就没有登记在军政部花名册上,当然也没有对应的军饷等。

当时,国军正编甲种团是20连2700人。独立团教导团大多1000—1500人。

敌后展开后,八路军迅速发展,1939年之后在总部下设置军区,纵队。在军区,纵队,师下设置军分区,支队,新编旅等建制。再于旅等建制下设置新编X团,独立团等。

这些新编团,独立团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达到主力地位随时可以参加大型战役的大团,满编甚至四五千。二是基干团,约两千人,属地方武装核心力量。三是新编制地方部队,主要是大团基干团抽调骨干,配属县大队这些地方部队组建起来,一般千多人甚至更少些。

1940年至1942年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主力部队自45万降低到30万,其中有牺牲阵亡,但也有一部分就是主力地方化,即主力团分解为营连去军区纵队做建制核心,传帮带新部队。


四川達州


抗战时期的中国军制问题

关于近代中国的军制,虽然一直在学习别的国家,但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本地化与创新,在晚清的时候,新军称镇,协,标什么的,北洋六镇,实际上就是6个师。在当时为了适应当时的战争,在师和旅之间还存在过混成旅这种本地化的编制。

1928年北伐成功,东北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开始对军队进行一次编制,以中央军为标准,正式形成“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但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玩虚的,比如,司令这个职位,很多土匪头子拉上三五百人就感称司令,所以,相对于外国的军队编制,中国普遍缩水,当然也是适应本土化的作战要求。

大概从人数上,国军相对于美军基本也就一半的水平,比如一个班,国军是7个人,美军则在十多人;国军一个营350人左右,美军在700人左右;国军一个师在8000人左右,美军基本在两万左右。

即使是这样,不同时期,不同体系的国军人数还有很大差异。

抗战初期八路军的编制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在陕北的军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就改变为第十八集团军,虽然八路军的正式番号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深入人心了。

第十八集团军隶属第二战区,归阎锡山管辖,集团总司令为朱德,副总司令为彭德怀,在建制上,基本是三师六旅,师为115师、120师、129师,师长分别为林 彪,贺龙,刘伯承;

每个师下辖两个旅4个团,115师下辖343旅和344旅,团为685团、186团、687团、688团;120师下辖358旅、359旅,团为715、团736、团717、团718团;129师下辖385旅、386旅,团为769、团770、团771、团772团。

也就是说八路军刚接受改编的时候,一共3个师,6个旅,12个团,每个师定员在15000,实际上八路军三个师加一块也就3.6万人,加上机关总部一共4.5万人。

独立团是一个什么概念

八路军的这三个师,在改编之初,除了2旅4团外,还编了一个独立团或教导团。这就是最早独立团的由来,实际上随着八路军的发展,到1940年就已经可以发动百团大战,当时八路军的部队已经达到170多个团。

在亮剑里面,李云龙在386旅的新1团,后调入独立团。

实际上新1团就是八路军迅速发展起来的部队,并没有番号,在《亮剑》中李云龙也说了过黄河的时候,因为没有番号,国军不让过;由于没有番号,并且快速发展人数不固定,刚开始建团的时候也就1000多人,而当时八路军的标准团基本都在三千人左右,当然,经过李云龙的发展,新1团在李云龙调离的时候也有三千多人了。

而独立团则是在八路军刚组建的时候就有的,但也是黑户口,并没有番号,实际上建团初期只有1000-1500人,应该不构成编制成标准团,所以编成独立团或者教导团,归师里直接调遣。

所以,抗战时期的独立团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亮剑》中李云龙所在的386旅独立团是不存在的,独立团一般都是师独立团,并非旅独立团,抗战初期,115师有师独立团,120师有师教导团,129师也有一个师教导团。

但是,独立团总体上来说并不是正规的称谓,是八路军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编制,随着后来八路军的发展,独立团自然而然就一点点取消了。


史论纵横


当然存在独立团,而且是大量的存在。这是因为:

抗日战争的时候,国民政府只给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后来改为十八集团军,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八路军这个称号)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的编制,一共4万五千人。国民政府最初,也是按照这个编制给八路军输送弹药,给养。

蒋介石的目的就是要把八路军困在这个编制内,让日本人消耗八路军。毛主席当然不干,要扩大八路军,才有实力面对蒋介石。但是要扩大八路军,没有编制,就没有国民政府提供的武器弹药来源。于是就有了大量挺进抗日敌后战场的独立团,这些独立团,不受编制约束,依靠老百姓,和日本鬼子打游击,牵制了大量的日本鬼子。依靠以战养战,通过伏击日本鬼子和伪军,袭击日本鬼子军火库,后勤仓库等等,取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后勤补充,壮大了八路军的实力。以至于爆发了百团大战,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暴跳如雷,停止了向八路军输送弹药和后勤给养。但是这个时候的毛主席手下,也有了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内的正规军达百万,还不包括游击队,县大队,区小队等等。曾经弱小的共产党,已经有实力和国民党叫板了,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逐步扩大,建立了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