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彝族四腔

峨山是中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是雲南省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位於雲南省中部。縣境內山高林密,氣候溫和,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峨山彝族民歌風格獨特,清康熙五十一年知縣薛祖順的《龜嶺樵歌》就有生動的描繪:“回嵐曲蹬絕行蹤,未識樵歌第幾重;幽邃但聞空谷應,時時互響出雲峰”。


獨特的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彝族四腔


老藝人演唱四腔


彝族四腔同五三腔、海菜腔、山藥腔一起,被譽為“滇南彝族四大聲腔”,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華寧縣和紅河州的建水、石屏縣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2013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都有流傳。


獨特的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彝族四腔


秧田對歌


彝族四腔源遠流長,與男女愛情和彝漢交流直接關聯。彝族男女“吃火草煙”的古老習俗,成為了彝族四腔的特殊傳承載體。從傳承譜系來推算,彝族四腔在峨山的流傳至少有200年以上。


獨特的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彝族四腔


傳承人李成剛、蘇瓊花、彭美連向老藝人學習四腔


清代後期至民國初年,四腔演唱較為盛行,民謠:“山藥拌海菜,四腔擺著賣”就是見證。建國初期演唱仍很盛行,“大躍進”和“文革”期間曾受到衝擊,時斷時續。改革開放以來,演唱活動逐漸活躍,峨山的四腔傳承人李成剛曾獲第七屆和第八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會金獎、“中國鄉村文化旅遊節暨首屆全國山歌大賽”一等獎等獎項,擴大了四腔的社會影響。


獨特的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彝族四腔


彝族吃火草煙對白話及演唱四腔


彝族四腔具有唱詞內容豐富、曲調結構嚴謹、演唱方式獨特、演唱程序實用等主要特點。演唱的內容包羅萬象,堪稱彝族文化的百科全書。彝族四腔由“拘腔”、“舍腔”(幫腔)、“曲子”及“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彝族四腔的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四腔由此得名。彝族四腔主腔末尾插入的舍腔、幫腔、椏腔、空腔,形成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音樂構架,另有“倒四腔”、“四腔一起了”、“一夾三,二夾四”、“雙腔”、“四六句”等“花哨”的唱法。通過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


獨特的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彝族四腔


跳樂對歌


四腔是彝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音樂構架,領合起跌、音樂連綿的聲腔進行,是民族音樂發展的較高層次,具有較高的音樂藝術價值。唱詞既保持著彝族民歌五言句式的特質,又吸收了漢語的七言格律,是四腔獨有的文學藝術價值。人們在歌唱活動中所產生的認同感,使各地歌手聯誼活動不斷,具有較強的親和作用。四腔融入了彝族的文化積累、傳統習俗、心理意識和道德準則等,具有顯著的教化功能。

彝族四腔代表了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和結晶。

(作者:玉溪市峨山縣 李海峰 張飛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