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已無恙 英雄魂可歸——祖孫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尋找

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

劉志傑說即使她和爸爸找不到爺爺的墓碑,相信自己的女兒也會繼續找下去。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山有頂峰,海有彼岸。漫漫長途,終有迴轉。英魂忠骨,所在何處?

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

劉志傑常年帶著烈士證書尋找爺爺劉士祥的下落,烈士證書已變得十分破舊。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56年的等待

“如果我爺爺還在,今年應該96歲了。”

劉志傑時常幻想爺爺和奶奶都還在的場景——兩個滿頭銀髮的老人手挽著手,步履蹣跚地走過村口那條小路,夕陽的餘暉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又細又長……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原磁縣五區)義井鎮山底村,村口的小路邊,有棵孤零零的樹,沿著這條路可以走到河南,甚至更遠。

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

從劉志傑記事起,奶奶王付美常帶著她在村口盼爺爺回家。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從劉志傑記事起,奶奶王付美總是拉著她的小手,站在這棵樹旁,一邊往遠方張望,一邊唸叨著:“你家是在磁縣五區山底村,你到外面千萬別走丟了。”

奶奶唸叨的人正是爺爺劉士祥(又名劉士恩)。他16歲參加革命, 22歲時隨所在的129師編制為劉鄧大軍二野六縱18旅54團,任職排長。

1947年,部隊南下途中在河南休整,18歲的王付美抱著才幾個月的兒子劉金堂(原名劉興堂),帶上親手做的千層底布鞋,跟隨探親團連夜趕到駐地,見了劉士祥。誰曾想,這是一家人的最後一面。

此後,爺爺隨大部隊越走越遠,音信漸無。1954年,政府送來一張烈士證,寫著爺爺犧牲在四川,具體是在哪場戰役中犧牲的,遺骸埋在哪裡,卻沒人知道。

在劉志傑的記憶中,奶奶曾講過她年輕時往天津坐船南下到重慶尋找爺爺,最終無功而返。後來,奶奶忙著拉扯父親、下田種地、操持家務,再沒有精力走那麼遠。

從此,尋找爺爺成了埋在劉家人心底的一樁事。

當時擔任山底村支書的趙清志記得,政府曾提出為劉士祥在家鄉修墓,王付美拒絕了:“萬一他回來了呢?一天沒找到墓碑,就還有盼頭。”

這輩子,王付美都在等著劉士祥回來,直到她2003年去世,足足等了56年。

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

劉金堂一提起自己父親的遺骸仍在他鄉,眼中就蓄起了淚水。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三代人的尋找

對於72年前那匆匆一面,當時尚在襁褓中的劉金堂沒有印象,但他曾無數次地聽母親提起那一天:

“你父親看到你可高興了,把你舉得高高的,跟戰友們一個勁地說,我有兒子了!我有兒子了!”“名字也是你父親取的。”“你父親的戰友還送了你一個口琴作紀念。”

那枚口琴劉金堂一直珍藏著,直到上初中時才不小心遺失。

“父親是烈士,我從小享受到了國家對烈屬的優撫政策,我很感激。”劉金堂印象很深刻,自己8歲上小學,13歲考上中學,16歲考上中專,學費全免,每個月還有10塊錢助學金、9塊錢生活費。

1966年,劉金堂20歲。鎮上一位在四川成都工作的鄉親寫信給當時的村支書柴繼顯(音)提到,在成都一烈士陵園見到一塊墓碑上寫著“河北省磁縣五區山底村劉士祥”。柴繼顯捎信給正在上學的劉金堂,劉金堂立刻去信詢問,過了半年左右才收到老鄉回信:“實在對不起,墓碑被起(移)走了。”信中還勉勵劉金堂:“你父親是大英雄,你要好好學習,不要辜負你父親的期望。”

看信後,劉金堂心急如焚,隨後坐火車南下。走到重慶後,呆了二十來天,錢花光了,當時交通極為不便,無法再前往成都,最後想盡辦法才輾轉回到邯鄲。

到家後,看著風塵僕僕,衣衫邋遢的劉金堂,母親王付美摟著他大哭:“兒啊,你別再去找了,我怕你把命丟在外面。”

成年後,劉金堂擔起了養家的重任,進廠、辭職、開廠……自此,劉家人很少提起尋找遺骸的事情,直到家裡最小的孫女劉志傑懂事。

山河已无恙 英雄魂可归——祖孙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寻找

劉志傑的爺爺奶奶住過的老宅子已年久失修。特派記者 李文科 攝

原標題:聯動尋訪|山河已無恙 英雄魂可歸 ——祖孫三代跨越70年的接力尋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