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浙江巡撫王亶望為何非死不可?

一枚明粉


清朝是個貪官輩出的朝代。有清一代貪官格外多,而且多肆無忌憚,前腐後繼,無懼於嚴刑峻法。

乾隆年間的浙江巡撫王亶望就是其中的典型。

清代的官場中,官二代很多,尤其是乾隆朝。有的父子皆名臣,像三朝元老、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劉統勳,他的兒子就是著名的宰相劉羅鍋、體仁閣大學士劉墉;有的祖孫三代皆名臣,像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尹繼善,他的父親尹泰是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他的兒子慶桂是嘉慶時的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真正的祖孫三代宰相。

當然,老子兢兢業業當清官,後代不成器的更多。雍正時名臣蔣廷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是帝師和著名畫家。他的兒子蔣溥,也是帝師,官至東閣大學士,並繼承了他的衣缽,也成了大畫家。蔣家兩代帝師藝術家,清貴無比。可是到了孫子蔣賜棨卻成了貪官。雖然官至戶部右侍郎、倉場總督,但與和珅搞到一處,差點丟了性命。

這是個很特別的現象:不管多好的出身,多好的家教,到了乾隆中後期,都成了貪官。這與乾隆朝好大喜功,大肆鋪張,以至於吏治渙散,上行下效絕對有關係。

王亶望和蔣賜棨是一路貨色。而且,他倆還是狼狽為奸的同黨。


王亶望的父親王師是著名的清官,年輕時當清苑縣知縣,不畏權貴,敢於碰硬,與橫行不法的八旗子弟周旋,曾被列為京畿考績第一。王師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受乾隆皇帝特達之知,由知縣、知州、知府、河道總督、布政使一路擢升而至江蘇巡撫。

王師不善迎逢,從不巴結上司。但乾隆皇帝卻感念他廉潔奉公,特別賞識他。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特別召見王師,溫語嘉獎,親筆題寫“吳會風清”四個字賜予王師。

可惜,王師勤勞王事,積勞成疾,死在任上,終年61歲。乾隆是個念舊的人,特別提拔他的兒子,以慰王師在天之靈。

王亶望是王師的次子。他書讀的一般,乾隆15年山西鄉試中舉,但自知點元無望,就不想再苦讀了。家裡花錢給他捐了個遇缺即補知縣老虎班,被吏部分發到甘肅山丹,他就在山丹、皋蘭當了好幾年知縣。

王亶望與他父親的風格迥然有異,他手腕靈活,特別善於迎逢,所以一到甘肅官場就左右逢源,與同僚和上司打成一片,與陝甘總督勒爾瑾的關係更是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樣一來,吏部考功司對知縣的循例議敘時,甘肅官場自然就會說王亶望的好話。好話一多,吏部就選授他為雲南武定知府。

升官照例到部引見。乾隆皇帝念他爹的好,見到王亶望就像見自己的子侄一樣,一下子萌生出要栽培他的意思,讓他留在甘肅候補,別去雲南了。不久,王亶望補寧夏知府,又火箭般地升任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乾隆39年,王亶望調任甘肅布政使。

甘肅是自古就是個窮地方。為了補地方財政不足,清仿前明的做法,允許甘肅士民捐納豆麥以取得監生資格。監生是明清科舉應試的最低資格,一般是考試獲取,但也允許捐納獲得。

王亶望說動了陝甘總督勒爾瑾,以甘肅旱災的名義,向朝廷虛報災情,然後再以賑災的名義把士民的捐納私分。他還為了方便分錢,令士民將豆麥折成銀兩捐納。

王亶望會做人,想出這麼一個撈錢的點子後並不是自己獨吞,而是甘肅官場人人有份,當然,他和勒爾瑾拿大頭。

只半年時間,王亶望向朝廷報告,收捐19000人,捐豆麥82萬擔。朝廷起疑了,甘肅那麼窮,怎麼會有近兩萬人捐納,收了那麼多糧食,難道甘肅的餘糧很多?多虧了勒爾瑾替他圓謊,朝廷才將信將疑地放過了他們。

王亶望官符如火,不久就升任浙江巡撫。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王亶望得意之時,他的母親去世了。

在清朝的漢大臣裡,丁憂是個大事。父母之喪要辭官回籍守孝三年,否則就是貪位忘親,是很嚴重的問題,會遭到言官彈劾,而且也會讓人瞧不起。也不是不可以變通,那就叫奪情,是國家遇到大征伐,身負重任無人替代才可從權。晚清李鴻章丁母憂時,恰逢中法戰爭爆發,朝廷就曾強力干預,令他只是辭掉直督,保留北洋大臣一職。當然,李鴻章照例因此被朝野罵的狗頭噴血。

王亶望撈的錢多,花的也多。他平時起居八座,窮奢極侈。早在甘肅布政使任上就專門在私邸養戲班子,到了天下財賦之區的杭州則變本加厲,越發花錢如流水。如此,王亶望其實是沒有什麼存款的,一旦沒有進項,立馬就會捉襟見肘。更何況他廣置姬妾,有11個兒子,其中6歲以下的就有8個,家累之重非常人所能負擔。

於是王亶望問計於蔣賜棨。蔣賜棨此時是蘇州知府,是王亶望的下屬,加之足智多謀,所以成了王亶望的智囊,王亶望對他言聽計從。

蔣賜棨出了個餿主意。他說皇上對海塘工程格外重視,有兩段要改石塘,王亶望是經手之人,可以以此理由奪情。海塘是簡在帝心的大事,一旦出事,後果嚴重。

王亶望於是託朝中的浙江大佬向乾隆皇帝建言,浙江海塘正是緊要關頭,讓王亶望將家小送回原籍,自己奪情留守。乾隆皇帝欣然同意。因為皇帝其實很煩漢大臣守制那種食古不化的冥頑風氣,以道德的名義綁架朝廷,堂而皇之地罷工,還不能和他們較真,一較真就群起而抗爭,彷彿朝廷真把他們怎麼樣了似的。

王亶望遂得以留在浙江,繼續摟錢。只是他的運氣不好,新任浙江巡撫是出身內務府的旗人李質穎,他幹了幾十年皇家工程了,什麼貓膩沒見過,一眼就看出王亶望動的什麼心思。海塘雖是王亶望經手,但李質穎畢竟是巡撫,很快他們就有了重大分歧。李質穎認為海塘工程完全沒有必要改石塘,原先的木結構就很好,改石塘就是為了撈錢。

官司打到乾隆皇帝那裡,皇帝召見李質穎。問到王亶望,李質穎據實回奏,說王亶望的妻妾都還在浙江,根本沒有回籍。這下皇帝生了氣,給王亶望罰俸撤職的處分,但沒有撤他的差,還讓他自費留在海塘工程中,戴罪立功。

可是皇帝心裡已經有了陰影。恰在此時,青海循化回民鬧事,陝甘總督勒爾瑾處置不力被皇帝革職拿問。大學士軍機大臣阿桂奉旨以欽差大臣出征青海,走到甘肅,逢連日大雨,道路難行。

軍報奏到皇帝那裡,皇帝起了疑心。甘肅連年大旱,怎麼會陰雨連綿?遂命阿桂徹查。阿桂不費吹灰之力就讓真相大白,王亶望和甘肅大小官員冒賑侵吞公款一事案發。

朝旨命將王亶望押解至京下刑部大牢,交三法司嚴審。王亶望冒賑,數額達1300萬兩。甘肅大小官員,上到總督勒爾瑾,下到州縣,幾乎無一例外都涉案。最後,王亶望斬立決,他的三個剛成年的兒子發往新疆充軍,勒爾瑾賜令自盡,甘肅布政使王廷瓚絞決。甘肅涉案官員,貪了兩萬兩銀子以上的一律問斬。

乾隆48年7月,王亶望被斬於菜市口。陪同他一起問斬的還有22名州縣官。乾隆皇帝認為這22人是王亶望害死的,一氣之下把他的8個未成年的兒子押到刑部監獄,待其成年後再發往新疆。

王亶望死後,蔣賜棨由於丁父憂,沒有受到牽連。他接收了王亶望所有的姬妾,其中一個叫吳卿憐的,是當年他在蘇州知府任上時,從妓院裡花重金買來送給王亶望的,那時吳卿憐才14歲。現在可以派上大用場了,他轉手把她送給了和珅。

吳卿憐與和珅是另一個風花雪月的故事。

甘肅冒賑案是一個塌方式的窩案,整個甘肅官場全部淪陷,上到總督下到州縣官幾乎無一倖免。

不僅如此,參與查案的官員也未能倖免。閩浙總督陳輝祖奉旨抄王亶望的家,見到珠寶玉器金銀起了貪念,他把查抄的金子據為己有,上報時故意改成銀子,還把大量的珠寶玉器隱匿起來。不過他是個笨賊,給朝廷提供的查抄清單拿錯了,是原始清單,結果被乾隆皇帝發現。陳輝祖被賜令自盡,他的弟弟陳嚴祖也涉案,是那22位被斬於菜市口的州縣官之一。

一代名臣江蘇巡撫閔鶚元的弟弟閔鷗元也涉案,皇帝不得不免去閔鶚元的職,以至於閔鶚元鬱郁以終。乾隆皇帝還想追根溯源查下去,可是最後查到了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的頭上了。

于敏中是王亶望的後臺。那時王亶望還想巴結剛剛走紅的和珅,還沒有來得及就被問斬了。可是乾隆皇帝不能動于敏中,動了于敏中,朝局亂了。

不過於敏中就此失寵。有一種說法,于敏中生病,乾隆親往探視,賜陀螺經被。陀螺經被是一種榮寵,大臣和王公死後由皇帝賜予,但人沒死就賜陀螺經被,其含義不言自明。於是于敏中召集家人安排後事,然後從容自盡。

不過乾隆皇帝還是念舊。有一天想起王師,下旨把王亶望的8個兒子放了,說是不能讓清廉的王師絕後。

順便說一下,王亶望的哥哥也牽扯在甘肅冒賑案中,死在獄中。


國史館


乾隆時期浙江巡撫王亶望之前在甘肅布政使任上搞出了一起貪汙大案,涉及金額之大、人員之廣,駭人聽聞,所以非死不可。

王亶望是一個官二代,他的父親是原來的江蘇巡撫,他自己從捐班出身,當到了甘肅布政使(分管行政的副省長),當時有所謂“捐監”,官府批准秀才可以通過捐納錢粟取得國子監監生的資格。王亶望不要糧食,要求捐納者將糧食折成銀兩,實際上就是將監生資格直接買了銀子。

但賬目上得留糧食啊?那怎麼辦?王亶望便向朝廷謊報甘肅連年有旱情,編造說把出賣監生資格換來的糧食都用來賑災了。

但實際上,王亶望把捐納換來的銀兩全部私吞了,當然他不是一個人吃獨食,而是從總督到州縣官員人人有份分肥,這樣一來,當時甘肅省幾乎所有官員,都參與了王亶望的這個“窩案”。

王亶望本人也因為“政績突出”,被提拔為浙江巡撫,這時,卻出了一些紕漏。

首先,他因母喪丁憂,後任浙江巡撫李質穎與其意見不合,上奏王亶望不遣妻室還裡行喪,乾隆帝降旨責其狂妄越禮,罷官,仍留海塘工地效力。

其次,大學士阿桂奉命赴浙江勘察海塘工程,彈劾杭嘉湖道王燧和嘉興知府陳虞盛借大差為名,貪縱浮冒,乾隆帝懷疑與王亶望在任時庇護有關聯,遂命嚴查。

第三,還與大學士阿桂有關,阿桂奉命入甘肅平亂,因入境後大雨連綿,軍隊行動受阻,上報朝廷後,乾隆帝懷疑甘肅之前連年報旱情不實,命阿桂與總督李侍堯詳查甘肅往年賑災情況。

阿桂、李侍堯經過查實,上疏揭發王亶望等令捐監應收糧食改收白銀以及謊報災情虛銷賑粟等情況,乾隆帝覽奏大怒,遣侍郎楊魁赴浙江與總督陳輝祖嚴審王亶望,抄其家產,抄沒金銀100餘萬兩及大批珠寶玉器等。

前面說過,這是一個涉及當時甘肅省幾乎所有官員的“窩案”,此案共有自巡撫以下及州縣官員100多人共貪汙贓銀1000多萬兩,案結之後,數百官員涉案,其中王亶望論斬,甘肅巡撫勒爾謹自裁,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論絞,其他22人被處死,餘皆免死發配——這已經是乾隆帝不得不將貪汙必須處死的標準提高冒賑至20000兩白銀以上後的結果。

殺了王亶望,無補於大局——參與嚴審王亶望的閩浙總督陳輝祖在查抄王亶望家產的過程中,以銀換金,隱藏玉器,多將貴重器物佔為己有,後事敗被賜自盡;和阿桂一起查王亶望的李侍堯後在兩廣任上的時候斂派公費進行貪贓,但被乾隆帝寬恕;至於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就更不要說了,連王亶望的侍妾也到了他的府中。

所謂的乾隆盛世,其實已經隱藏著極大的危機,從上述這些中也可見一斑。


談古論金


最終導致王亶望被斬首示眾的案件,就是清代歷史上第一大貪汙案——“甘肅冒賑案”,此案情通過度娘可以查到大概過程,其他答案也有講述。

↑乾隆統治中晚期,腐敗已經蔓延↑

然而這個案件本身,其隱含的政治意味,遠超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且聽小編分析一番。

王亶望因為鉅額貪汙,自然無法逃脫責任,但他最大的死罪,卻不是貪汙,而是觸動了乾隆的痛點。

1. 欺君之罪不可饒恕

乾隆皇帝是非常精明的一個人,甘肅冒賑案發生在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到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此時乾隆雖然年老,但精明未減,可是王亶望就是能把乾隆騙的一愣一愣。

王亶望真是個牛人!

王亶望是山西臨汾人,他的老爹王師曾任江蘇巡撫,作為一個高官的官二代,王亶望從小就很熟悉官場各種潛規則。

↑王亶望是官二代,很熟悉官場規則↑

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做到了甘肅布政使的位子上,他發現了發財的機會——捐監。

甘肅地處偏僻,長年災害頻繁,朝廷鞭長莫及,苦於賑災難行,於是早有捐監賑災之舉,乾隆元年,捐監賑災之事被朝廷明令停止。

乾隆三十九年,陝甘總督勒爾謹奏報朝廷,請求在甘肅恢復“捐監”。乾隆皇帝予以批准,但強調,“捐監”時一律以糧豆收捐,不得以銀兩折收。

乾隆為了防止其中潛在的尋租行為,還特地派他信任的王亶望出任甘肅布政使,沒想到王亶望不但沒有遵照乾隆的旨意搞“捐監”,反而中飽私囊。這對乾隆顏面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王亶望上任之初,還一度堅持只收糧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他敏銳的發現了其中的發財機會,於是把收糧豆改為銀子折現。朝廷為什麼會同意呢?後文再談。

王亶望在貪汙大量銀兩的同時,不斷向乾隆上書救了多少多少災民,災民們又是如何飽含熱淚感謝朝廷,感謝乾隆明君,哄得乾隆心花怒放。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王亶望因為辦理“捐監”有功,出任浙江巡撫。

如此欺瞞,簡直把乾隆玩弄鼓掌之間,單是這條,就能讓王亶望死一千次了。

2. 地方貪腐成集團化趨勢

這是王亶望甘肅冒賑案中,最讓乾隆震撼的地方。

此案表明,甘肅官僚集團上下齊心,呈現高度組織化貪腐傾向,共同欺騙朝廷,中飽私囊。相比單獨一個人貪腐,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甘肅冒賑案並不複雜,卻持續了七年↑

而王亶望在此間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串聯省內所有相關僚屬,結成同盟,這種組織和掌控能力,讓人思之恐極,所以,就連乾隆也稱此案“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就連他都沒有見到過這種場面。

此案一共波及到甘肅全省上下二百多名官員,從總督勒爾謹到經受實辦的基層官吏,從前任王亶望,到繼任王廷贊,從乾隆深信的王亶望,到老百姓交相稱頌的王廷贊,完全成為一鍋醬湯,沒有一個人是乾淨的。

3. 地方官吏與朝廷重臣相互勾結

其實,官員要想在某個地方作威作福,必須擺平的就是朝廷內部的關係,所謂“朝廷有大樹,方得好乘涼”。

王亶望背靠的大樹,就是當時掌管戶部的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

↑于敏中表面清廉,實際上是個鉅貪↑

于敏中老奸巨猾,更甚王亶望,他表面清白廉潔,實際上貪汙甚巨,當初王亶望向朝廷建議開捐並且折色為銀,乾隆曾經猶豫,正是于敏中不斷慫恿,才讓王亶望願望成真,自然,于敏中的好處是少不了的。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乾隆曾經派人去甘肅查糧,檢查“捐監”賑災一事,本來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瞞過去的,但在於敏中提前打招呼與暗中幫忙下,王亶望等人竟然順利過關。

可以說,沒有于敏中,王亶望再能幹,也不可能造出如此貪腐大案,並且在七年的時間裡都未被朝廷發覺,甚至,要不是王廷贊這樣的豬隊友,乾隆可能還不會發覺甘肅冒賑案有詐。

可見,朝廷對地方的掌控已經脆弱到何等程度,而一個于敏中,又對朝政之糜爛能夠起到何等作用!

乾隆對這些現象自然是無法容忍的。

於是,不單是王亶望被斬首,就連已經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去世的于敏中也沒有放過,于敏中死時六十五歲,乾隆讓他進了賢良祠,現在看來何其諷刺啊。

↑乾隆自忖精明,卻在“甘肅冒賑案”上跌了跟頭↑

後來查出于敏中貪腐兩百多萬兩,摺合到今天,相當於兩個多億,盛怒之下的乾隆把于敏中牌位從賢良祠裡挪出。

直到乾隆六十年時,記仇心切的乾隆把賞給於敏中後代的世襲罔替賞賜全部褫奪,又狠狠下旨罵了于敏中一通,可以想象,如果於敏中還活著,恐怕早就被砍頭了。

綜上所述,王亶望死罪並非貪腐那麼簡單,而是觸犯了乾隆最忌諱的幾點:欺君,結黨營私,對抗朝廷。

王亶望的“甘肅冒賑案”不但徹底抹黑了乾隆英明聖君的面子,更是揭露了所謂“康乾盛世”的虛偽,自然死罪難逃。

諷刺的是,王亶望名字中的“亶”字,意思是實在,誠然,信然。


我見青史多嫵媚


清乾隆四十六年,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群貪大案。甘肅全省官員串通一氣,用賑災的名義集體私分鉅額公款,全省官員都分到了銀子,沒一人舉報,而這個案子的最大元兇就是王亶望。

其實在貪腐成風的乾隆年間,王亶望無論從官級和貪汙數目上來說,他都算不上名列前茅,但是他一手創立的集體群貪確實讓乾隆皇帝頭疼了,並且還因此數次改了法律。

王亶望本是乾隆年間的一個舉人,花錢買了個知縣,後來步步升遷,官至浙江布政使,暫代浙江巡撫。

在乾隆三十九年,王亶望被調到甘肅任布政使。他和當時的陝甘總督勒爾謹串通一氣,搞了這起捐監冒賑大案。本來捐監是國家允許的,國家為了解決糧食危機,允許個人捐些糧食買個監生資格。王亶望來了以後,經過和勒爾謹商量,把糧食偷偷改成了銀子。

他們又串通了官方官員,謊報甘肅大旱,並上折說不用國家撥錢,他們用捐監的糧食賑了災,獲得乾隆好一通誇獎。

然後,甘肅全省官員按照官職大小,貢獻多少瓜分了這筆公款。當然,拿大頭的肯定是他王亶望,而下面的官員們為了多分些好處,又紛紛送禮給他,王亶望是撈了個盆滿缽滿。

而矇在鼓裡的乾隆還把王亶望調到了浙江,晉升為浙江布政使,代理浙江巡撫一職。那麼事情是怎麼敗露的哪?

原來在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的青海循化,因為不滿清政府的壓迫和剝削,發生了回民起義事件,他們迅速從循化殺到了甘肅。乾隆皇上唯恐蘭州有失,速從各地調兵馬支援蘭州,誰知還是久戰不勝,這麼多的兵馬,糧餉立即成了大問題。

盛怒之下的乾隆撤了勒爾謹的職務,一時間,甘肅官員個個惶惶不可終日。當時的布政使王廷贊為了自保,自作聰明的上了一本摺子,說甘願拿出自己的積蓄四萬兩白銀,供應部隊的糧餉。

沒想到這個奏摺被乾隆看出了毛病,王廷贊官職不大,官齡不長,怎麼能夠拿得出這麼多銀子來?乾隆立即下令,命大學士阿桂和暫代陝甘總督的李侍堯嚴密訪查。

結果查出了這麼一個驚天大案,最後原陝甘總督勒爾謹賜自盡,王亶望和蘭州知府蔣全迪斬首示眾,王廷贊處以絞刑。

在乾隆把貪汙標準一降再降的情況下(從原先的貪汙一千兩到後來的兩萬兩銀子才判死刑),甘肅還是有52名官員被判死刑,而發配,抄家的官員有194名之多。

事件複雜,只能長話短說,如有不妥,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風雨中的小草


沒辦法,王亶望膽子太大了,貪汙數額太大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我來簡單說明一下王亶望貪汙這個事兒的前因後果。

1)甘肅舊例,百姓可以捐點糧食(豆麥)之類獲得一個國子監生的身份。當地官員,或多或少,都可從中牟利。

2)乾隆三十一年,這一舊例被廢除了。

3)少了一種撈錢門道,當地官員很捉急,乾隆三十九年,陝甘總督勒爾錦上奏:甘肅地瘠民貧,經常有災荒,希望朝廷恢復舊例,這樣在豐年之時可以接受一些人捐監,作為災年的賑災儲備糧,乾隆同意了。

4)乾隆特意調派浙江布政使王亶望前往甘肅擔任甘肅布政使,主持收糧捐監事宜。

5)王亶望到達甘肅後,和當地官員沆瀣一氣,開始利用這一舊例大發橫財。操作流程是這樣的,以前捐監收的是糧食,現在捐監收的是錢,當然給朝廷上報的時候還是要說收到的是糧食的。

6)收來的不管是錢還是糧食,都是公家財產,怎麼能把他們合理合法的據為己有呢?很簡單,人為的製造災情就行了,沒饑荒說有饑荒,然後說把收來的糧食拿去賑災了,這樣賬面上就做得很乾淨了,我是收了糧食,但我也拿去賑災了啊。其實是當地官員把這批捐監得來的銀子分贓了。

7)乾隆這麼聰明的人,不會不起疑心,就問勒爾錦,甘肅不是說窮嗎?不是沒糧食嗎?怎麼年年這麼多捐糧食買國子監生身份的?勒爾錦回奏乾隆,這些捐監的都是一些外省的經商之人,主要是因為新疆開闢,商賈流通,經商之人多經此路,獲利豐厚,就向當地富戶購買餘糧,踴躍捐監。

8)乾隆雖然疑惑,但是派人去查也沒查出來啥,反正甘肅沒捅啥大簍子,就讓他們去唄。

9)事情洩露還是因為一次軍事行動。乾隆四十六年三月,甘肅河州爆發了蘇四十三領導的回民起義。乾隆派和珅阿桂到甘肅主持征剿事宜,阿桂到甘肅後,發現雨水太多,妨礙征戰。

10)這就讓乾隆迷惑了,甘肅年年有災荒,全靠捐監才能應付過去,怎麼會雨水太多呢?加上早就懷疑甘肅捐監的未免太多了,就派阿桂和署陝甘總督李侍堯嚴查此事。

11)就這樣,王亶望貪汙案爆發了,王亶望因為此事貪汙得銀幾三百萬兩,這樣的人,不殺留著過年嗎?



扶搖郡主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省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國的貪汙腐敗案,牽連官員達到了數百人!


首要大貪就是王亶望,當時的朝廷為了能夠補給地方財政的不足,允許甘肅可以捐納豆麥來獲取監生的資格!而王亶望要求這些人將糧食折成銀子來捐納!並以謊報旱災為由向朝廷稱報說將"監糧‘’賑災了。

話說這個王亶望也是一個非常有腦子的貪官,他沒有將這些銀子全部納入自己口袋,而是甘肅官員人人有份,以此達到了‘官官相護’上了同一條船,以此瞞天過海了!

王亶望的官途也是一路恆通,沒多久就升為了浙江巡撫,但好景不長,沒多久,由於他的母親去世,按當時清朝的做法,父母去世是要辭官守孝三年的!但王亶望啟肯放棄這麼個撈錢的好職位,於是想了個辦法留了下來!結果和新任的巡撫在修建海塘的工程中起了衝突,於是被參到了皇帝面前,結果由此查出了一系列王亶望的貪汙案。



朝旨命將王亶望押解至京下刑部大牢,交三法司嚴審。王亶望冒賑,數額達300萬兩。甘肅大小官員,上到總督勒爾瑾,下到州縣,幾乎無一例外都涉案。

所以王亶望不死不足以平民憤,最後王亶望被判斬立決!


努力的黃小爬


王亶望,清朝乾隆時期重臣王師的兒子。曾官拜浙江巡撫。

然而,後來被予以重用的王亶望被乾隆賜予斬立決,究竟王亶望因何非死不可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王亶望膽大包天,勾結甘肅大小官員貪汙受賄,影響甚大,不得不死。

要說王亶望這個人,有書君認為用膽大包天四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大清版圖上,一個叫甘肅的地方災禍連連,一直都是貧瘠之地,因此甘肅一直都有以捐糧來獲得監生資格的舊例。

王亶望被派遣去甘肅監督收糧一事。

他上任後首先想到的是怎麼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而不是民不聊生的甘肅百姓。

他買通甘陝總督,夥同整個甘肅官員,先收集糧食,再上書乾隆,甘肅大旱,需要開倉放糧。

而實際上,甘肅並無大旱,但這樣一來,那些所謂的“糧食”,也就是相應的銀兩就可以分給甘肅官員。

如此天上掉餡餅的事,甘肅官員還不拍手稱快,一個個做了王亶望的幫兇,坐收漁利。

果然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王亶望恰恰就是有文化的流氓。

幸虧鐵將軍阿貴一次途徑甘肅,被瓢潑大雨擋住去路,乾隆這才知曉甘肅的大旱是王亶望為貪汙受賄編織的謊言。

乾隆可不是好惹的,甘肅天高皇帝遠,那也不能當乾隆是睜眼瞎。

乾隆下令徹查,這一查可不得了,甘肅上下大小官員一律有份。

如此重大的貪汙案件,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一例,涉案人員囊括整個甘肅官員,震驚全國,有書君相信這次貪汙案件對清朝的影響是空前巨大的。

乾隆當然不會姑息養奸了,其中以王亶望為首的頭目更是讓乾隆下令立即將他斬立決,以儆效尤,他的兒子也都遭受無妄之災。

王亶望膽大包天,貪汙受賄到將整個甘肅官員拉下水的地步,簡直喪心病狂,乾隆豈能留他,所以他不得不死!

二、乾隆對王亶望寄予厚望,最終卻失望,痛心疾首,因此對他痛下殺手。

乾隆對王亶望失望之餘,更多的是痛心疾首。

王亶望的父親王師,曾是江蘇巡撫,為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簡直是再世包青天,乾隆對他頗為賞識,曾賜予他“吳會風清”的牌匾。

這對於王家來說可謂光宗耀祖。

但是王亶望的貪汙受賄卻與王師的廉潔奉公背道而馳,這不是活脫脫的坑爹麼?

而且王亶望是乾隆愛屋及烏而重點提拔的對象,如今卻狠狠打了乾隆一個耳光。

況且,王亶望還不顧百姓死活,利用賑災銀兩來從中取利,乾隆能不火冒三丈嗎?

王亶望捅了這麼大個簍子,留他性命不僅使乾隆成為後世的笑柄,還成為清朝的心腹大患。

王亶望有負聖恩,中飽私囊,乾隆對他恨鐵不成鋼,必須以死謝罪。

王亶望在朝堂中渾水摸魚,貪汙受賄,完全沒有學到父親王師腳踏實地,清正廉潔的風範。

不僅使自己丟了性命,還殃及未成年的兒子深陷囹圄。不知九泉之下,王亶望有何面目面見他死去的父親!


有書博物館


王亶望冒賑貪汙案發於乾隆朝中後期,當時乾隆已經不像年輕剛繼位時那樣對物慾有所節制,朝廷上下在乾隆窮奢極欲的物質追求和“議罪銀”等惡政的慫恿影響之下,腐敗之風無孔不入,大清在乾隆自認為的空前繁榮下面已經千瘡百孔。


這事得從甘肅布政使王廷贊說起,乾隆四十六年甘肅爆發回民起義,王廷贊自告奮勇主動提出願意捐出四萬兩銀子以解軍餉之急。乾隆畢竟還沒有眼老昏花,一看王布政使這份猴急樣,是在皇帝面前捐錢邀寵,問題是乾隆覺得甘肅那地方窮鄉僻壤,官員普遍收入慘淡,一個布政使怎麼會有那麼多錢,肯捐四萬兩說明他家底有十倍都不止。

這下乾隆來勁了,派人暗查王廷讚的財產來源,從此捅開了甘肅貪汙窩案。原來早在乾隆三十九年,王廷讚的前任布政使王亶望就已經先下手為強伸出了黑手,作為繼任王廷贊只不過是“前腐後繼”。



當年王亶望奏請乾隆,講到甘肅連年乾旱,本來這地方就民貧地瘠,老百姓實在沒法過了,他請朝廷批准他進行捐糧運動,富戶們捐得多的可以取得“監生”資格。朝廷出名利,富戶出銀子各取所需的事,一向對賑災比較重視的乾隆考慮幾日也就批准了。沒想到王亶望歪嘴和尚念壞經,只收銀子不收糧食,搜刮到上百萬兩銀子一分錢也沒有用來賑災,同各級官僚串謀後私自分掉了。

王亶望在撈銀子的同時還沒忘替乾隆歌功頌德,不斷上奏朝廷說他收了多少糧食救了多少大清的災民,甘肅全省都對皇帝感激涕零,摺子寫得天花亂墜,把個乾隆忽悠得暈乎乎的。這樣王亶望邊腐邊升,調任浙江升任巡撫,后王廷贊接任。



乾隆也曾經尋思過甘肅的賑災問題,他也曾經派人到甘肅檢查糧倉是否如王亶望所述。事發之後才真相大白,原來乾隆四十二年初那次朝廷上邊派人突擊檢查,甘肅那邊下有對策,各府州官員串通作假,在糧倉內放置隔板,上面撒滿糧食,給人糧食滿倉的感覺,簡直是拿朝廷大員開涮。

據事後統計,從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六年,甘肅近三十萬人捐了監生,收銀一千五百多萬兩,被甘肅官員冒賑吞沒近三百萬兩。涉及甘肅官員自布政使以下二百號人,甘肅中高級幹部一網打盡,關鍵是七年時間內沒有一人舉報,要不是皇帝“細心”,還不知道要瞞到何年何月。

乾隆又回想起來,當初王亶望的開捐奏摺他本來還猶豫不決,是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不斷地給甘肅省助言,乾隆才批准了奏摺。顯然當年朝廷派人去甘肅檢查捐糧極有可能是于敏中通風報信,怪不得他兩年前死後家裡為二百萬兩家財鬧得不可開交。

這下乾隆作為皇帝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對於乾隆後期各級官員貪汙腐敗的集團化,高層化,公開化,他是不肯承認的,乾隆一直認為只是個別官員放棄德操絕對不是大清上下的普遍現象。而甘肅冒賑貪汙窩案最大程度說明了如今貪腐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並且從省的各級官僚一直到國家政權中樞,連軍機處領班大臣都沆瀣一氣。



這個事使朝廷,使乾隆丟盡了臉面,但乾隆更多地還是將其看作偶發事件,把它當成一個汙點,只要抹去它帝國就會重新煥發出光彩,邁入老年的乾隆已經具有了實足的鴕鳥心態。

乾隆開始了他的“清汙”行動,現實問題是如果問責甘肅全省官員,那甘肅必將政務癱瘓,乾隆不得不畫下槓槓,貪汙兩萬兩以上死罪。就這樣還有五十六名官員被處死,包括總督勒爾謹,兩任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延贊等等,另外革職,流放,畏罪自殺數十人,本來入賢良祠的于敏中被撤除,他倒是死了乾淨。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因為王亶望的捐監冒賑大案是清國入關百年裡最大的案子,贓銀數量第一,況且還是全省官員不論大小無不染指,這個也是大清立國百餘年的第一回,除了吞沒監糧以外,王亶望還盜取國庫帑銀,牽扯人數之多,贓銀之多,空前罕見,如此,王亶望怎麼還會有保命不死的機會?必死無疑的。

【王亶望劇照】

名聲頗佳的官二代

甘肅一向地瘠民貧,還經常有災荒,一直有這樣的慣例:通過捐監,每個人上交糧食幾十石,就可以得到監生的名頭,當地政府也可以通過捐監籌集到幾百萬石糧食,在災荒歲月對災民加以賑濟,利國利民。

陝甘總督勒爾謹為此上書請求恢復此舊例,管理戶部的大學士于敏中也贊同勒爾謹的奏請,乾隆帝就也同意了,特意派一個能事之藩司前往主持捐監事宜。

這個能事之藩司就是官二代王亶望,他的父親王師是進士出身,由知縣做起,歷任知州、道員、按察使、布政使直到江蘇巡撫,勤政愛民,官聲很好。

王亶望以舉人捐知縣,先後任職甘肅山丹、皋蘭知縣、寧夏知府、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是乾隆帝眼中的才幹之臣,因此,特意調王亶望去任甘肅布政使,主持開捐收糧的重任。時為乾隆三十九年四月。

膽大包天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王亶望上任六個月,就上報安西州、肅州共捐監生一萬九千零一十七名,收各色糧食八十二萬七千五百餘石。

【王亶望劇照】

面對如此喜歡人的數字,並不糊塗的乾隆帝犯疑心了,覺得有些不通情理,其一,甘肅人窮的多,怎麼會有那麼多捐監的?如果是外省的人去捐監,為啥不直接來京城捐監,何必去甘肅呢?其二,甘肅素來窮困,自己糧食都不夠吃,怎麼可能會有餘糧賣給那些捐監的人呢···不可解之事太多,乾隆帝很疑惑,他也很精明,直接去問陝甘總督勒爾謹,讓勒爾謹解釋,不直接問王亶望免得他搪塞。

勒爾謹上書解釋說,捐監的的確多是外省人,那是因為新疆開闢,商賈流通,安西、肅州邊陲門戶,商民必經此路,因為獲利豐厚,就向當地富戶購買餘糧,踴躍捐監。

這個回答毫無毛病,乾隆就放下疑問,可沒想到勒爾謹的回話就是王亶望的教導,號稱的八十萬石糧食全是紙上的數字,沒有一顆入倉。

直到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被升職浙江巡撫,這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捐監六百多萬石,約有十五萬商民納糧成為監生。納糧之多,監生之多,在陝甘地區是空前未有之事,就是全國,也是第一。如此大的功勞怎麼能夠不升職呢?

因雨暴露

乾隆四十六年,甘肅河州回民蘇四十三造反,乾隆派和珅、阿桂去甘肅督辦,就接連接到和珅、阿桂二人上報雨水太多延誤出兵的奏報,乾隆想起前幾年甘肅連年都報乾旱的事,從此處看,乾隆還是蠻精明的,覺察出不對了,就命阿桂和署理陝甘總督李侍堯查辦。

【阿桂】

很快,阿桂就查明,監糧根本沒有收糧食,而是折收銀兩,更沒有連年乾旱,只是以乾旱報災,然後開倉賑災,再從賬本上把那些數字消掉,如此二三,帳也平了,銀子也收了。

【李侍堯】

作案手法就是如此的簡單,王亶望們通過監糧侵吞上千萬銀兩,從總督勒爾謹,布政使王亶望,蘭州知府蔣全迪,全省大小官員上下一氣集體作案。

如此巨大的案子,乾隆不禁拍案,下諭:王亶望立即正法,勒爾謹自盡,接任王亶望布政使的王廷贊絞監候,九月絞決。陸續斬殺正法五十六名,一次就處理這麼多貪官,也是清國開國至今未有過的。

乾隆後期的六大案的甘肅捐監冒賑案就此把乾隆盛世撕開一個大口子,貪汙之風橫行,讓乾隆誅之不盡,罰不勝罰。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吧!


猴格大人


實際上清朝《大清律例》規定官員貪汙受賄達40兩白銀就可殺頭,但因為官官相護以及皇帝默許等原因真正因為貪汙被殺的官員是非常少的。乾隆時期浙江巡撫王亶望被殺是因為他犯的事太大了,皇帝都遮掩不住。

王亶望犯事不是在浙江巡撫任上而是在甘肅時期。因為甘肅常年乾旱少雨災荒不斷,清廷為了減少賑災開支,允許甘肅士民捐獻糧食換取國子監生資格,由此參加鄉試或取得官銜,稱為“監糧”。甘肅布政使王亶望上任後與總督勒爾謹議定在整個甘肅地區進行收捐而且不收糧食只收銀子,然後讓下屬知府、知縣謊報災情套取銀錢,甘肅自巡撫以下及州縣官員一百多人集體貪汙一千多萬兩白銀震驚朝野,乾隆為了朝廷法紀威嚴不得不殺人,連王亶望在內25名官吏被殺,其餘的人全部發配充軍。

而且王亶望的貪汙行為打了皇帝的臉,給自認英明神武的乾隆抹黑。乾隆知道甘肅監糧是塊肥肉,所以親自挑選人擔任甘肅布政使這個最重要的職務。王亶望的父親原江蘇巡撫王師是個大清官,因此乾隆覺得家學淵源王亶望也能是清官。但王亶望上任後弄出這麼大個貪腐案,乾隆的臉都丟盡了,王亶望不死誰死?

最重要的是以王亶望為首的甘肅官吏不只是謊報災情騙錢,即使是真有災情賑災款也被這些人貪汙了,弄得民不聊生民眾鬧事不斷,特別是河州回民蘇四十三作亂圍攻甘肅首府蘭州,各地民眾響應掀起反清暴動,震動清廷。民眾造反是動搖國本的事情,乾隆能放過引起民變的首惡王亶望才怪。

所以不論是出於國法還是乾隆皇帝私人原因,王亶望必須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