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的紅色傳奇——黃埔軍校中的安徽人:郭德昭

安徽人的紅色傳奇——黃埔軍校中的安徽人:郭德昭

郭德昭(1904-1927),安徽英山縣(今屬湖北省黃岡市)長衝鄉馬家塹村人;父親郭若夫是當地的開明士紳,1914年至1915年曾任英山縣第三任商會會長,解放後當選為英山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

黃埔軍校

1924年,郭德昭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由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他任周恩來的秘書,協助周恩來籌辦“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後任軍校入伍生總隊區隊長、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教導隊長,獨立第十五師團特務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北伐時,在國民革命軍二十軍(軍長賀龍)第三師任經理處長。

南昌起義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郭德昭跟隨所在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

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1927年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瑞金、尋鄔(尋烏縣)進入廣東省,先攻佔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後再攻取廣州。

起義軍部隊在臨川休息3天,郭德昭隨軍一起繼續南進。1927年8月25日,先頭到達瑞金縣壬田以北地區。這時,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錢大鈞部9000人,由贛州進至會昌、瑞金地區,並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義軍南下;調黃紹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餘)向雩都(今于都)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前委決定乘錢、黃兩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實施各個擊破。

起義軍從石城出發,繼續南進。在壬田擊潰了國民黨反動派錢大鈞部隊的堵截,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九日,起義軍勝利地佔領了瑞金。

在瑞金,發現敵錢大鈞部三個師約十一個團的兵以及桂系軍閥黃紹弘部約七個團的兵力,集結於會昌城郊,企圖再次堵截我軍南進。這些敵人,對起義軍入粵威脅很大。為了免除後顧之憂,前敵委員會決定:以全力消滅會昌之敵,然後折回瑞金,再轉道汀州、上杭取潮州、汕頭。

參謀團下令兵分三路,並決定全軍於八月二十四日晨對會昌之敵發動總進攻。前委指示各部,必須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一定要消滅這股敵人,佔領會昌。經過動員,部隊戰鬥情緒高昂,二十三日晚,起義軍官兵全副戎裝,急行軍向會昌進發。

二十四日清晨,我佯攻部隊首先與敵交戰,接著,擔任左翼攻擊任務的郭德昭所在的第三師和教導團,向會昌城北大柏山之敵發動攻擊。戰鬥開始後,第三師第六團以兩個連奇襲敵軍的警戒陣地——青山,在起義軍的勇猛進攻下,守敵迅速潰退,起義軍主力便發動向大柏山守敵主陣地進攻。大柏山敵軍約有兩個團的兵力固守頑抗。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敵軍又調來增援部隊,與起義軍展開了拼死的爭奪。

戰鬥正打得激烈時,朱德軍長出現在六團的陣地上。六團官兵打得非常英勇,但傷亡很大,處境相當困難。為了保護首長的安全,大家勸朱德同志趕快轉移,可是,朱德同志卻十分鎮定,他從已犧牲的戰士身邊,拿起一支步槍,和戰士們一起站在戰壕裡夕向敵人射擊。這一行動給起義軍官兵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大家集中火力,發動一個猛攻,終於擊退了敵人。接著,朱德同志又疾步走向激戰中的教導團陣地。教導團正在這裡堅守陣地,已擊退敵人多次進攻,戰鬥十分艱苦。朱德同志鼓勵戰士們,這是關鍵時刻,只能進,不能退,要頂住,頂住就是勝利。同志們看到朱德軍長親臨火線,指戰員們受到極大的鼓舞,頓時士氣大振,英勇抗敵,再次殺退了敵人的進攻。

不久,擔任右翼攻擊任務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二十五師,先後到達會昌城西一帶,周恩來、葉挺等同志親,陸前線指揮,很快地佔領了城郊的一些陣地,同敵軍相對峙。

許多堅固的工事,配備了很多兵力和很強的火力。這時,二十四師、二十五師指揮部決定,立即進行最後攻擊。遂命令七十三團迅速組織向敵人主陣地衝鋒,並吹響衝鋒號,一會兒,各團、營、連的衝鋒號一齊吹響了,號令伴隨著喊殺聲,響徹了整個山崗。

第七十三團的陣地上,六挺重機關槍怒吼著,以猛烈的火力向敵人射擊,掩護部隊進攻。經過反覆衝殺,攻下了敵人主陣地,敵人丟盔棄甲,狼狽向會昌城內潰逃。起義軍乘勝渡過護城的貢水,追擊殘敵。這是一個聲勢浩大的追殲戰,守城之敵全線崩潰,大批敵軍放下武器,舉手投降。下午四時,起義軍勝利地佔領了會昌城。敵南路總指揮錢大鈞率殘部倉惶向南逃竄。

會昌戰鬥,起義軍共消滅敵軍四個團,俘虜敵軍官兵九百餘人,繳獲各種槍支一千餘件,並繳獲敵人許多輜生物資。會昌戰鬥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起義軍的革命士氣,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威風,是革命力量對反革命力量的一次有力進攻,它進一步擴大了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傳播了革命真理,並壯大了革命的武裝力量。而郭德昭在會昌縣大柏山作戰時不幸英勇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憑著驚人的記憶力,沒有忘記郭德昭他們為革命做出的貢獻。勝利了,細心獨到的總理,又惦念著烈士們那倚門柱仗、翹首望歸的老父、孀妻、弱子。周恩來總理專門給郭德昭的父親郭若夫先生去信問候,並讚揚郭德昭等烈士為國捐軀的革命精神。

若夫先生:

久違教範,欽慕芝儀。邇維福履綏之,定符所頌。啟者,德昭弟早年參加革命,為國捐軀,殊堪嘉尚!還有彭幹臣先後同學,亦為國犧牲。傅維鈺有後嗣否?望來信告知。此致 敬禮!

周恩來

1950年10月15日

周總理這封信寄由中共黃岡地委轉交英山縣委辦理。英山縣委於1951年5月21日呈報《轉來周總理所詢幾事向地委謹覆》,稱“郭若夫家中尚有兩個小兒,一個是小商,另一個在國民黨軍隊任軍需,重慶解放後,才返家,皆為中農。若夫和兩個兒子不和,自己單獨生活,不在本村,長年在親戚家輪住,本人……性高傲不與村民多來往。故德照烈士的過去他不談,當地群眾很少知道,解放後每次優待軍烈屬,他既未講明,群眾村幹亦不知道,故未優待。現已進行慰問與道歉,並補優待米100斤”。郭若夫的行為,在當時人們的眼中,似乎有些孤僻,但現在看來,倒也不難理解。其一,郭若夫的長子投身革命,經年在外,作父親的引以為榮,只是深藏不露。在那白色恐怖年代,對長子去向,若夫在鄉人面前三緘其口,是為避免反動派加害於親屬,足見老人機警;其二,解放後若夫不以烈士功高,向黨和政府伸手,這正是老先生的可貴之處。縣委函覆80天后,即1951年8月11日,中央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的工作人員和文工團員,攜帶毛主席畫像550張、毛主席像章311枚、毛主席題詞311幅、慰問信80封,自古城黃州出發,步行4天抵達英山,對為構築共和國大廈而獻出2013位親人的全縣烈屬進行為期20天的逐戶走訪。二區烈屬金大全拉住訪問團的廖團長的手哭著說:“北京那麼遠,毛主席、周總理沒有忘記咱們呀!”(來源於2000年《湖北檔案》第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