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寶寶走出怕生的心理?

程萬慧


您好,感謝您的邀請!我是高級育嬰師、母嬰KOL福林媽咪,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寶寶怕生只是這一時期的正常表現,不用擔心會一直持續。

如果寶媽怕孩子怕生會對寶寶產生不好的影響,不妨試試下面的方法,幫寶寶走出怕生心理。

第一、給予關注每個孩子都喜歡被關注。

多花些時間跟寶寶面對面地交流,尤其是在最初幾個月裡。他會喜歡被你關注,跟你做鬼臉。他喜歡和不同的人交流,喜歡被寵愛和關注。

第二、多多體驗和認識他人。

寶寶有幾個階段和怕生,小時候不讓別人抱,大一點只喜歡和爸媽在一起,見了人總是躲在大人身後。

這都是一種認生的表現。如果你的寶寶表現得很怕生,不必感到煩心或尷尬。這種始於寶寶7個月左右的行為,是非常正常的表現。這個時候,一定不要強迫他,給予他安慰。熟悉他人總要個過程,所以不要太強求。

第三、給予孩子安全感。

寶寶離開父母或者監護人會感到害怕,這是正常的。他需要這樣一個過程去面對陌生,陌生大環境和陌生的人。他還小,不能獨立處理問題也很正常,他們需要安全感。到了一個陌生環境,你可以不斷在房間裡走進走出,最終你的寶寶會認識到即使有時你不在他身邊,你很快還是會回來的。“這就是一種安全感,不要讓孩子覺得你丟下了他,這樣他會非常畏懼和害怕。

第四、幫助寶寶交上新朋友。

對兩三歲的寶寶來說,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是種天性,不過,給寶寶樹立個好的與人交往的榜樣從來不會太早。讓寶寶聽見你說“請”和“謝謝”,做錯事說對不起。

學會懂禮貌是與人交往的第一步。當別人做得好時讚美別人。讓他看見你跟別人分享零食和報紙。為你的寶寶報名參加群體遊戲或各種親子班,使他有機會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很快,寶寶就能學會如何認識和結交朋友了。這也是個提升寶寶社交能力的好辦法。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福林媽咪,每天為您推薦落地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福林媽咪


孩子怕生並非天生如此。而是與生活的環境有關。

我家孩子半歲之前也非常怕生,因為有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是我自己帶孩子,因為孩子小,很少帶著外出,接觸陌生人的機會很少,所以只要出門看到陌生人就怕,甚至聽到陌生人大聲說話都會被嚇哭。

此時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爭取每天半上午或者下午都帶孩子出去與其他的寶寶一起玩,開始總是看到陌生人就趴我身上躲起來,後來慢慢的發現還有其他的小寶寶在旁邊,就會被別的小朋友所吸引,慢慢就會放鬆警惕,接下來就開始想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想法了,每天到點就一定要出門,別以為寶寶小沒有時間觀念,雖然小人兒不認識表,卻有著自己的方式記憶和判斷,知道每天什麼時間是可以出去玩的。

所以,想要孩子不怕生,就要帶著孩子多出門,可以去專門供小寶寶玩的遊樂場所,那裡可以看到很多的同齡或者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如果孩子害怕陌生人,可以先不接觸,帶著孩子在一旁看著其他的小朋友玩,慢慢的孩子就會被熱鬧的氣氛所感染,就會忘記膽怯,每因為每天出去都可以看到這麼多人,而且經常見到的人,孩子也會有印象,漸漸的就會熟悉起來,也就想加入其中,這樣,孩子也就不知不覺中,自己克服了怕生的心理。我們只需要耐心的陪伴和引導。因為孩子的適應和調節能力實在很強,我們只需要給孩子創造適合孩子的、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去學會適應。


fefe喆媽


其實寶寶在怕生的問題上,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父母要多注意、多鼓勵、多調教,讓寶寶漸漸走出怕生的心理。這裡提供三種辦法給想要解決問題的父母一些指導。

1、對客人怕生   

如果寶寶正在家裡玩耍,然後家裡來了寶寶不熟悉的客人。

這個時候,媽媽應把寶寶抱在懷裡,然後自己現跟客人聊一會天,讓寶寶有一段時間的觀察和熟悉,漸漸地消除他的恐懼心理後,寶寶才會高興地跟客人交往。

甚至也願意讓客戶抱著自己。當然如果寶寶出現了又哭又鬧的行為,就要立即抱著他離遠客人先,過一會兒再讓寶寶接近客人。

2、在寶寶怕生後,不要隨便替他說話

寶寶怕生往往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有較大的關係,比如,寶寶有幾次在接近客戶的時候,開始哭鬧,出現了 “怕生”的表現,父母不是安撫他,而是替他說:“這孩子怕生”。

這樣會讓寶寶在家長的“提醒下”越來越“怕生”。

3、對環境怕生

寶寶平時在家裡,接觸父母比較多,也比較熟悉自己的居住環境。

當帶寶寶到新環境是,他也會產生懼怕。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陪伴在寶寶身邊,直到他熟悉以後再離開。

其次寶寶也是需要交際的。平時爸爸媽媽要經常帶寶寶出去接觸外界,多和陌生人交往,給他擺弄新奇的玩具。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寶寶怕生的心理。

總結:寶寶怕生最主要體現在:對陌生人怕生、對陌生的環境怕生、對不熟悉的東西怕生。作為父母要執行多鼓勵、多調教的策略,幫助孩子走出怕生心理。

歡迎有更多想法的寶媽在評論區跟小刁一起交流。


刁蠻孩子


寶寶一般從4個月起就能認媽媽了,6個月開始認生,8~ 12個月認生達到高峰,以後逐漸減弱。有些父母會認為自己的寶寶怕生是天生的,其實不是的,認生是寶寶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社會化表現。認生程度與寶寶的後天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那麼如何幫助寶寶走出認生的心理?

1.從小教寶寶和人溝通:當寶寶開始區別父母和陌生人時,爸爸媽媽就要開始訓練寶寶形成與人溝通,適應新事物、新環境的能力,以防止寶寶過於認生,從而形成膽小。害羞的性格。


2.多鼓勵寶寶:平時要注意多鼓勵寶寶,不拿寶寶的缺點去和其他寶寶的優點比,要讓寶寶覺得自已的並不比其他寶寶差。


3.鍛鍊寶寶的膽量: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鍛鍊寶寶的膽量,比如爸爸媽媽短時間外出的時候,試著讓寶寶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待一會兒;讓寶寶學會主動向別人問好和說話;讓寶寶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等。通過這些事,從而鍛鍊寶寶的膽量。

4.鼓勵寶寶與人接觸交往:要讓寶寶和同齡夥伴多接觸,有意識地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來,讓他做小主人。平時注意幫助寶寶結交新朋友。從而克服怯懦、任性的性格。


5.不要對孩子溺愛、嬌寵:因為父母對寶寶溺愛、嬌寵,只會造成寶寶怯懦、任性、膽小的性格。

總之,當發現寶寶有怕生後,爸爸媽媽多鼓勵孩子和人說話,和同齡人接觸。相信寶寶很快就能克服這種心理。只要教育得當,年幼的寶寶就會得到健康發展。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我是育兒達人琦想媽媽,二胎寶媽,育兒路上和萬千媽媽同行,感謝你的閱讀。歡迎留言諮詢討論.

琦想媽媽


父母堂為您支招:

怕生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寶寶從7個月左右開始,見到陌生人就會害怕,其實,怕生在7、8月齡的寶寶中非常多見。

幫助寶寶走出怕生心理,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在寶寶還不懂得怕生的時候,媽媽可以有意識地多讓寶寶去接觸其他的人。如經常帶寶寶去鄰居家串門,讓別人和寶寶逗著說話、抱著玩、做簡單的遊戲等,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幫寶寶適應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

2.如果寶寶開始怕生,媽媽可以先從寶寶較熟悉的人開始,讓寶寶習慣跟媽媽或照顧者以外的人交往,逐漸擴大他的接觸範圍,讓寶寶逐漸適應與陌生人交往以及提升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一般寶寶都較喜歡和年輕女性或差不多年齡的小寶寶玩,因此,媽媽可以製造機會讓寶寶多接觸這一類的人群。

3.寶寶在跟陌生人交往時,喜歡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喜歡陌生人太親近自己。因此,當你抱著寶寶遇到熟人時,可以先跟他打招呼、交談,讓寶寶感覺到媽媽跟這個陌生人是熟人,待寶寶與陌生人熟悉後,才可以讓他們摸摸寶寶或抱抱寶寶,千萬不能很突然地讓陌生人去抱寶寶,這樣反而會讓他更緊張、更害怕。

4.對於“怕生”比較厲害的寶寶,媽媽應先給他一些適應的時間,不能一廂情願地勉強寶寶和誰接觸,更不能讓他單獨的和陌生人待在一起,這樣只會進一步加深寶寶的排外心理。在遇見寶寶不認識的人時,媽媽可以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紹寶寶,並以輕鬆愉快的態度和陌生人交談,這樣可以幫寶寶消除顧慮。與陌生人磨合的機會多了,寶寶害怕的心理自然就 會慢慢消失。

5.媽媽平時要多觀察寶寶,看他對哪些事物較感興趣,然後根據他的興趣培養特長,讓他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這樣可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寶寶自信心增強了,怯生的心理就會逐漸減弱。

6.父母照料寶寶、與寶寶接觸的時間最好固定,最好不要讓寶寶長時間見不到媽媽,更不能說“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把你賣給**”之類的話來威嚇寶寶。


父母堂


我理解您所說的怕生是孩子遇到其他不熟悉的人或者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會表現出害怕、哭鬧、退縮等現象吧?如果確實如此或者有相似的情況。我的分析和建議如下:

1. 嬰幼兒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表現出來的“抗拒”等各種“怕生”特點,其實是孩子內心有安全感的一種體現,試想假如他面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完全沒有畏怯感,就也沒有意識識別周圍環境中的風險。嬰幼兒幾乎都有這個特點。進入陌生環境會有“適應期”,短則三五分鐘,長則一兩個小時甚至更長。

2. 如果您所說的“怕生”主要針對“適應期過長”的問題,這點往往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有較大的關係,比如,寶寶很小時有幾次“怕生”表現,從此以後,一遇到孩子畏怯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家長立馬會補充到“這孩子怕生”等,久而久之,孩子會在家長的“提醒下”越來越“怕生”。

3. 建議家長:摘掉孩子“怕生”的標籤,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在類似情況下 “提醒”寶寶“他怕生”,取而代之的是,對於五歲以內的寶寶,請告訴他,爸爸媽媽可以理解他在面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時的反應,那是因為寶寶“還沒有準備好”,慢慢就好了。對於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克服“怕生”心理的小技巧,比如深呼吸,關注自我的進步,在看到自己的進步時為自己點贊,慢慢克服“怕生”,積累“自信”的成長故事。


親子溝通如何說


這個問題如果換一種問法就更科學了,比方“如何防止寶寶因為怕生而留下心理陰影”之類,為什麼呢?且聽分解。

怕生原本是寶寶心智發展進步的表現。你有沒有注意到——小嬰兒是不怕生的,即使陌生人抱過來,只要能讓寶寶感到舒服就行,但到了早至半歲左右、大到一歲左右的時候,陌生人再要猛然接近寶寶就不行了,孩子會哭會鬧、會著急向親人求助。

因為怕生需要幾個前提:1、寶寶有了明確的記憶能力和比照能力,他們能夠把看到的人同記憶庫中的形象進行比較,立馬發現這是個陌生人,我從來沒見過;2、寶寶有了相當的預期能力,跟熟人在一起他們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所以很安心,而面對陌生人他們明白無法憑藉經驗預期可能會發生什麼,所以要小心;3、寶寶有了最初的計劃能力,他們不再主要是對外界做出被動的回應,而是懂得提前採取預防措施——先跟陌生人保持距離,以免遭遇風險來不及求助或者逃避。


按照心智發展規律講,所有的孩子都會有一段認生的時期,只是有些寶寶表現強烈,有些寶寶表現溫和;有些寶寶這段時期比較長,有些則相對短;正如前文所述,假如一個孩子完全沒有任何認生的階段和反應,那應該不算什麼好事情。

孩子典型的表現是自己可以保持安全距離主動關注陌生人,但是不喜歡陌生人盯著自己,更不能接受陌生人貿然接近甚至接觸自己,在這一段時期,孩子會逐漸總結經驗:什麼樣的人比較安全、友善,什麼樣的人比較危險、“不懷好意”。假如在認生的時期,孩子經歷太多負面經驗,總是被陌生人“騷擾”或者“威脅”,那麼認生的反應就會比較重,情況特別嚴重的還會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相反,如果孩子慢慢發現陌生人並不會威脅或傷害自己,他們逐漸就能收放自如了。



正常情況下,也就是孩子如果沒有經歷特別強烈或者非常頻繁的“陌生人恐懼”,當他們的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增強之後,也就是能走會跑、能喊會說而且自信提高之後,孩子自然就不再怕生了,因為他們相信假如發現陌生人是壞人,自己是有本領逃跑或者能夠有效及時求助的。

現在結論來了,父母不必刻意迴避和擔心寶寶怕生,而是要注意避免強化陌生人恐懼,也要注意防止讓孩子頻繁或者過度經歷怕生的負面經驗,至於具體情境中該要如何應對,就請活學活用哈。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1、有些孩子對陌生的人或事物會比一其他的孩子反應會比較緩慢,是需要長一些的時間來適應,也有的寶寶過於敏感,易感覺到緊張,對不熟悉的人或事物都會本能地感到害怕。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不需要過於的糾正,要讓孩子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尊重孩子的意願和不讓孩子受到威嚇的情況下,讓孩子慢慢地接受外界並接納其他的人和事物。

  2、父母如果不善於交際,那麼孩子和外界的交往也會少。一些生活在公寓式的小家庭裡成長的寶寶大多數的時間都會被關在窒內,缺少 了和他人交往的空間,從而也就造成了孩子在交往中怕生、膽怯的心理。

  因為環境影響而膽怯的孩子,父母應該多為孩子創造一些與外界交往接觸的機會和環境。這樣可以幫助孩子認識不同的人群,使孩子 能夠獲得更多的交往的機會,若是遇到了年齡相同的孩子,鼓勵孩子主動的接近,一起玩耍,就會讓孩子慢慢地走出膽怯怕生的心理。

  3、有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在自已的朋友面前表演,但孩子卻因為缺少心理準備而感到緊張不願時,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從而使得孩子產生了怕交往的心理。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要求過嚴,孩子若做錯事受到了訓斥,孩子則會因為失敗而遇事就會退縮。父母若過分的照顧孩子,一旦當孩子遇到了新環境時,孩子就會喪失了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從而表現出手足無措。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正確的確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這樣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愛心,不溺愛也不過於苛求孩子。在帶孩子參加活動時要事先指導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舉止行為,回家後也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價,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讓孩子體會到交往的愉悅,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點滴進步而給予鼓勵。


六策視頻


寶寶怕生是一種正常心理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成熟”的表現。他開始意識到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會給他帶來潛在的危險和不利,這就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誕生過度的害怕陌生,過度的恐懼,則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寶寶過度敏感,就會出現社交焦慮,導致遠離群體。這個問題要以預防為主,在孩子3歲之前就早做準備。

1、避免過度關注與過度保護。

我經常給家長講到兩個育兒誤區,“哭必哄”與“摔必扶”,家長對於孩子的反應過於殷切,<strong>孩子便會變得更加敏感。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在離開父母的時候變得無所適從。

2、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給孩子的自由空間是一種信任孩子的表現,更是一種提升其自我認同感與判斷力的方法。

3、用“模擬場景”遊戲進行訓練

通過玩偶去模擬場景,比如派對場景、過馬路場景、上課場景。在角色扮演過程中,讓孩子增長社會經驗與社交技巧。

4、多帶孩子參觀瀏覽

帶孩子去外面多看看世界。瞭解知識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到了不同的環境後,都會一個從身體到心理適應的過程。當孩子見識越多,他對於環境的“駕馭感”就越強,也就不那麼害怕陌生了。

5、鼓勵小夥伴間的玩耍。

多創造機會,讓孩子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同伴間本身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孩子可以和其他孩子學到社會經驗與交往方法。(via“親子游戲大王”劉勇赫)


勇赫大叔


孩子自信的獲得與建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靜心的呵護和引導。

<strong>

- 1 -<strong>

父母陪伴與認可的孩子才有理由自信

得不到父母陪伴與認可的孩子,潛意識裡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所以父母才不喜歡自己、不願意陪伴自己、不願意肯定和鼓勵自己。這種自卑會逐漸深入骨髓,甚至影響一生。

很多孩子長大後,明明在外人看來有很突出的一面,但依然會因為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從而各種折騰,將自己好不容易努力得來的好日子攪和得一團糟。比如明明擁有了一份還不錯的事業,卻無法堅持,明明找到了一個心儀的另一半,卻難以維繫持久的關係。

所以,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就是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並且及時給予孩子肯定與認可。尤其是在孩子3歲以前,你的一個微笑,一次鼓掌,一句“你真棒!”,都是在幫孩子一點點累積她對自己的信心,對這個世界的信心。

- 2 -<strong>

找到自己長處的孩子才有底氣自信

自信不是盲目自大,因為盲目自大帶來的自信就像一隻“紙老虎”,是經不起現實檢驗的,一旦遇到挫折,反倒更容易否定自己,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正確的認知與評價基礎上的。

你的孩子長處在哪裡?有什麼優點和可愛之處?孩子自己知道這些嗎?每個人都有長短優劣,看到自己長處的人會接納和欣賞自己,而盯著自己短處的人勢必自卑和消極。所以,家長必須引導孩子在實踐中看到自己的優點,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並適時加以鼓勵。

- 3 -<strong>

見多識廣的孩子才有眼界自信

在親子類節目滿天飛的當下,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事實:那些明星家庭的孩子通常會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更有自信,面對各種大型場合、面對閃個不停的鎂光燈也能像個小大人般鎮定自若。

原因很簡單,這類孩子因為父母職業的關係,經常有各種機會出席各類場合,去到世界各地,見得多了,自然眼界就寬了高了,自信心也就上來了。這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頭次來是畏手畏腳謹小慎微,倘若次數多了,估計氣質自然就上個臺階了。

所以,多帶孩子外出遊玩,接觸更多的不同場合與人,嘗試更多的新鮮事物,增強孩子的見識,拓展孩子的眼界,孩子自然就會因為了解、熟悉而變得自信勇敢。

- 4 -<strong>

獨立自主的孩子才有能力自信

一個自信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孩子,無論面對什麼環境,他都清楚該如何合理地應對。沒有這個前提,自信也是盲目和空洞的。

獨立自主能力從哪裡來?有家長問,我兒子二歲七個月了,做什麼都要人陪著,拿個東西都要陪他一起去拿,自己都不能獨立去做,我應該怎樣引導他呢?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立自主的“先天基因”,根本不需要培養,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把握住這個基因覺醒的關鍵時期,放手給予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

多給孩子一點自由和自主的權利,允許他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允許他去探索和嘗試,允許失敗,這就是提高孩子獨立自主能力、提升自信心的基本法則。

這種權利,小到允許幾個月的孩子在地上到處亂爬,允許他翻箱倒櫃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允許他偶爾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待著無所事事,大到允許他選擇吃還是不吃,允許他選擇穿什麼衣服、穿多少,以及什麼時候做作業、看哪些課外書、交哪些朋友等等。家長要做的,只是適時提供合理的建議與引導,而不是越俎代庖一手包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