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明知道趙雲很能打,為什麼願意讓他跟劉備走?

weiyiserg


因為公孫瓚從來沒有把趙雲當成自己人。

趙雲投奔公孫瓚的時候可不是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單槍匹馬”,而是帶著一幫子人馬來的。史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其中義從指的是和趙雲義氣相投的兄弟們,吏兵指的是常山郡的皂吏和郡兵,可見年紀輕輕的趙雲並不是個愣頭青,而是常山郡的帶頭大哥,黑道白道通吃的那種。

按理說有趙雲這樣的青年才俊來投,公孫瓚應該高興才是,但公孫瓚卻先嘲諷了趙雲一通:聽說你們冀州人都願意跟著袁紹,為何你偏偏要來投奔我?

原本興沖沖的趙雲當時就被澆了一盆冷水,只能拍公孫瓚的馬屁:聽聞將軍從仁政,所以特來相投。

公孫瓚說出這樣的話並不奇怪,因為公孫瓚用人習慣用親信和庸人,而對於能力在自己之上和有主見之人,公孫瓚會想方設法除掉。“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沒有人脈又有才能的趙雲當屬此列,不僅得不到公孫瓚的重用,還受到同事的排擠,趙雲內心非常失落。而這時暫投公孫瓚賬下的劉備卻對趙雲非常熱情。

劉備是公孫瓚的老同學,此前做過縣長,但被賊兵所敗只能暫投公孫瓚。公孫瓚也沒有重用劉備,只是讓他做了個別部司馬(不常設軍職)。兩個職場失意之人湊在一起,頓時擦出了火花,關係逐漸密切起來。

191年,公孫瓚派劉備前往青州和田楷一同抵禦袁紹。可能是出於劉備的請求,也可能是公孫瓚想把趙雲打發到青州,便命趙雲也一同隨行,為劉備管理騎兵部隊。

不久趙雲以兄長喪禮向公孫瓚告假,公孫瓚爽快地批准了。劉備知道趙雲這一走肯定是不回來了,握著趙雲的手依依不捨。趙雲說,我不會忘記你的仁義恩德!

正如劉備所料,從191年到公孫瓚199年敗亡的8年時間內,趙雲再也沒有回到公孫瓚這裡,而是一個人在冀州漂泊。劉備也找準時機,在194年接任陶謙成為徐州刺史,脫離了公孫瓚。

留不住劉備和趙雲這樣的英雄人物,也可以預見公孫瓚敗亡的下場。

195年,公孫瓚與袁紹爭鋒,但連戰連敗,最終退守易京。接連的失敗讓他對部將喪失了信任也喪失了反敗為勝的進取心。

公孫瓚在易京廣挖深壕,高壘土丘和高塔,囤積大量穀物,準備長期堅守。他和妻妾居住在防線最中央,只讓七歲以下男童進入,用婦人高聲在住所傳令,每日花天酒地。很快公孫瓚弓馬廢弛,眾叛親離,最終被袁紹擊敗,在高塔內自焚而死。


石頭說歷史


每個當頭的都會說自己如何賞識人才、唯才是舉,可是什麼是人才?公孫瓚與劉備的眼光是一樣的嗎?顯然不是。

咱先講劉備,劉大耳朵為什麼會認為趙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呢?因為在趙雲投奔劉備之際,大耳朵寄居在袁紹旗下,固然衣食無憂,卻沒有發展自己勢力的可能。而這個時候,趙雲——昔日在公孫瓚帳下就與劉備有過交情的人來投奔他,劉備顯然會格外看重這份難得的際遇。

同時,就實力而言,趙雲也確實是僅次於關羽張飛的驍將。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劉備都會很器重趙雲。《三國志》記載說,趙雲曾與劉備在此時同床眠臥——這顯然又是劉大耳朵收買人心的把戲。

再來看公孫瓚,我們可以這麼說:在公孫瓚眼裡,趙雲並不是人才。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公孫瓚身邊最親近的是什麼人,史書說,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趙雲是不是白馬義從的一員?不是!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因為年份對不上,公孫瓚建立“白馬義從”是在188年到189年之間,而趙雲投奔公孫瓚是什麼時候?191年!當時趙雲帶領常山的一支武裝來投奔公孫瓚。公孫瓚是什麼反應?不是欣喜而是驚奇,他對趙雲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你為什麼來到這裡?”

趙雲是怎麼回答的呢?他說,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這回答能讓公孫瓚高興嗎?事實上公孫瓚也不認為自己就代表著正義,袁紹代表著邪惡,大家只是搶地盤而已(而從歷史上看,公孫瓚稍後便殺害了素有正直之名的漢朝宗室劉虞,趙雲說公孫代表正義,簡直就是鬼話)。所以公孫瓚固然表面上會欣賞趙雲,實際上卻沒有化解疑慮。

在公孫瓚看來,趙雲來投奔自己,更大的可能,就是袁紹看不中他,所以他才跑得更遠。

當然在表面上,公孫瓚會表揚趙雲的大義,甚至可能會把他當作招攬敵方人士的一杆廣告牌,然而事實上趙雲這塊招牌並沒有太大用場,牛雲馬雲都沒有跟風而至。

所以實際上,趙雲在公孫瓚陣營,只是一個旁系而已。公孫瓚信賴並重用的,是他的親戚以及早期跟隨他的人,我們可以稱之為遼西幫(公孫是遼西令支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遷安)。趙雲則是常山(河北正定)人,換當下,倆人都是河北人,但在當時卻分屬幽州和冀州兩個州。幽州人看不起冀州人,冀州人也鄙視幽州人。因為幽州在冀州人眼裡,屬於邊疆窮困地區,而冀州在幽州人眼裡,則有一種地主老財的既視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趙雲會和當時也在公孫瓚陣營的劉備等人交好,因為趙雲知道自己在這裡不受重用,遲早要換老闆。而說不定劉備這路人馬,日後會獨立發家,成為一家不可小看的勢力呢?

事實證明:趙雲的眼力,是很準的!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趙雲一開始只是一個小人物,根本不能引起公孫瓚的重視。而且,趙雲投靠公孫瓚根本就是一個誤會。如果讓趙雲重新選擇,趙雲根本不會投靠他。那麼趙雲當時為什麼要投靠公孫瓚?公孫瓚為什麼後來讓他跟隨劉備走了呢?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看一下當時黃河以北的大勢。袁紹從朝廷出走後,被漢獻帝封為渤海太守,其實這個官並不大,沒指望袁紹能靠這個官職掀起什麼風浪。但是袁紹的舉動讓人意外,他愣是靠著這個小身份而崛起。

當時黃河以北有冀州、幽州、幷州、兗州四大洲,分別被三大強人所把持。冀州是韓馥,幽州是劉虞,兗州是劉岱,幷州太小,比較亂,經常被冀州牧吞併。那麼公孫瓚算誰的勢力呢?劉虞的。

劉虞是皇室宗親,算是真正的劉皇叔,而劉備,則是個冒牌貨。劉虞被朝廷派往幽州安撫烏桓、鮮卑等遊牧部落,劉虞採用招降的策略,通過開通邊境市場,與遊牧民族通市等措施,漸漸使北方邊境穩定。那些遊牧部落都感恩劉虞的善政,十分愛戴他。

與劉虞相反,公孫瓚是個殺伐心很重的人。他靠平黃巾軍起家,後來被朝廷派到幽州來抵禦遊牧民族的叛亂。公孫瓚主張作戰,而劉虞主張和平。令公孫瓚很氣憤的是,劉虞是朝廷任命的幽州牧,而自己按照規定應該受劉虞節度,所以兩人看似是一體,實際上各有主張。

公孫瓚在幽州混不下去,於是將勢力往南發展。他開始率兵以平叛黃巾軍的名義進犯冀州。而冀州牧韓馥是個軟性子,他看到公孫瓚來勢洶洶,不太好惹。於是情急之下將袁紹請來,把冀州讓了出去。從此以後,袁紹成為冀州牧,開始對抗公孫瓚。

公孫瓚和袁紹圍繞冀州、青州等地展開爭奪戰,一開始公孫瓚佔據上風,一舉佔據了青州、冀州一部分,兗州一部分。公孫瓚於是任命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嚴綱為冀州牧,大有一統黃河以北的架勢。

在雙方激戰過程中,有兩個人投靠了公孫瓚。一個是趙雲,一個是劉備。劉備投靠公孫瓚是因為實在混不下去,他多次丟棄官職,四處流浪,最後選擇了公孫瓚作為依靠。那麼趙雲呢?趙雲為什麼投靠公孫瓚?說起來事情有些蹊蹺。

趙雲是常山人,屬冀州。按照地理歸屬,趙雲應該投靠袁紹的。所以,當趙雲領兵前來投靠公孫瓚時,公孫瓚不解的問:聽說你們那地方的人都喜歡袁紹,你為什麼選擇來歸順我呢?趙雲不卑不亢的回答道:如今天下大亂,百姓有倒懸之危。經過本郡軍民商議,我們只投靠善施仁政的人,並不是因為討厭袁紹或者喜歡您的緣故。

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趙雲說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當時公孫瓚之暴虐是人盡皆知,他甚至還不如袁紹。那麼趙雲為什麼還要這樣說呢?其實趙雲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我們想投靠施行仁政的劉虞大司馬,但是人家官太大,見不到。你又隸屬劉虞管轄,所以就投靠你了。

這就能解釋通,為什麼後來趙雲藉機溜走,離開公孫瓚了。趙雲歸順公孫瓚後,公孫瓚並沒有重視他,而是將他甩給了劉備,做了劉備的騎兵隊長。劉備是個識才的人,他看出趙雲能力出眾,只是沒有機會施展罷了。於是暗地裡深交趙雲,識趙雲為心腹。

後來,趙雲看到公孫瓚連年與袁紹交戰,累及百姓,不是自己想要輔佐的人,於是借兄長之喪的名義離開了。離開時,只有劉備看出了趙雲此次出走的真正意義,他料定趙雲肯定不會回來了,於是拉著趙雲的手,深情的說:不知何年何月能再次相會。趙雲眼眶潮溼,緊握劉備的手說:如有他日,定不辜負君之厚望,前來輔助。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劉備借協助田楷援助陶謙之際,也離開了公孫瓚。等劉備在徐州輾轉,後來顛沛流離被呂布所敗,被曹操所嫉恨,沒有辦法投靠袁紹之際,趙雲實現了當初的承諾,再次出山直接投奔了劉備。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公孫瓚沒有料到趙雲會投靠他,而趙雲投靠他的真實意圖也是為了接近劉虞。後來,公孫瓚的行為讓趙雲失望,所以趙雲離開了公孫瓚。趙雲離開公孫瓚後並沒有投靠劉備,而是回了老家等待機會。所以,公孫瓚也不知道趙雲心裡暗屬劉備這件事情。如果公孫瓚知道劉備和趙雲如此生猛,估計腸子都要悔青。


每日趣評


別,趙雲可不是公孫瓚放給劉備的。說明三國還沒讀透。

趙雲出山,就投到公孫瓚手下,結果很快,發現公孫瓚沒什麼理想抱負。實際上當時他就想走了。但趙雲確實算忠義,毫無理由的跳槽他幹不出來。

加之當時所謂的雄主,袁紹,袁術等等,曹操都算小角色,都是為了搶地盤,不符合趙雲的想法。

誰知後來碰見劉備,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當時劉備找公孫瓚借兵,公孫瓚是劉備的同學,如果大家記性還,就記得劉備出山的時候也是跟著公孫瓚混。所以他跟公孫瓚私交極好。

公孫瓚派來的援軍就是趙雲,我記得此役好像是曹操因為自己爹的事,大舉進攻徐州,陶謙沒法子,到處搬救兵,最後劉備答應幫忙。

這一仗下來,劉備,趙雲真心互相欣賞,當時趙雲也表示願意幹脆就留下來跟著劉備幹。但劉備卻覺得就這麼赤裸裸是挖公孫瓚的牆角確實有些傷同學情分,而且摸著良心說,公孫瓚對劉備確實一直不錯。

最後才有劉備送趙雲,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故事。

趙雲正式歸於劉備麾下,是古城會。

當時公孫瓚已被袁紹大敗,趙雲不願投奔袁紹,一直在找劉備。不過可惜,當年沒電話,所以趙雲一直找不到。只能四處打聽。

然後就該關二爺登場了,千里走單騎的故事大家都應該知道,路上順便收了山賊周倉。

結果又遇另一夥山賊,周倉自持勞資就是山賊出身,還怕鳥的山賊。結果被一白袍小將刺得抱頭鼠竄……

關羽一聽,山賊中居然有如此人物,待某一會……結果一看,還打個毛線,趙雲得嘛。

後來才知,趙雲確實無處可去,不得已,殺了這夥山賊的頭子,暫時當了幾天山大王,這下碰見關羽了,也聽說關羽正在找劉備,這還說毛,哥倆一起吧。

……

分析一下,趙雲落草的時候,公孫瓚已死,屬於公司已經破產,但趙雲不願被新公司重組,所以合同已經失效了。所以他跟關羽去找劉備的時候是自由身,是正大光明的。

劉備也不用揹負挖同學牆角的心理壓力,屬於皆大歡喜


善良之子86


《三國演義》裡趙雲很能打不假,還打平文丑救了公孫瓚的命,後又突襲袁紹軍等。但是,小說裡趙雲畢竟是在公孫瓚敗亡後,才投靠的劉備,問題不成立,就不展開來說了。當然,正史上,趙雲肯定也能打,否則也不能從亂軍中找回阿斗,陳壽也不會來一句“其灌,滕之徒乎”,以灌嬰,夏侯嬰來比喻黃忠,趙雲。順便提一句,夏侯嬰不止是劉邦的“老司機”,作戰還相當勇猛。



但是,同樣能打勇猛的趙雲為何在公孫瓚那得不到重用呢?因為正史上,公孫瓚本身就很能打,打的還是鮮卑,烏桓這樣的遊牧民族騎兵,戰鬥強度大,更考驗個人的武力和戰鬥技術。公孫瓚本傳裡記載了,有一次公孫瓚帶幾十個騎兵巡邏,遇到幾百個鮮卑騎兵,只能死戰。於是,公孫瓚在矛的兩頭施刃,殺傷數十人,突破了鮮卑騎兵的包圍,不過自己也傷亡過半。此後,公孫瓚就帶著漢軍突騎,在邊境和遊牧民族作戰。所以,同是騎兵出身的趙雲,就在公孫瓚那不突出了,更何況,公孫瓚還有一支精銳的“白馬從義”軍。



所以,趙雲不受公孫瓚的信任,理由也很簡單,因為袁紹和公孫瓚屬於敵對陣營。袁紹佔據著冀州,又自稱冀州牧,趙雲又是帶著冀州的義士來投奔,公孫瓚能不起疑嗎?所以,乾脆讓趙雲等人去跟誰劉備對抗袁紹,一來賣給劉備人情,二來趙雲就算有異心,要小心也是劉備。所以,劉備後來投奔袁紹,趙雲投奔劉備,公孫瓚一點也沒上心呀。非但如此,公孫瓚不止是對劉備和趙雲不上心,對自己部下也不是很上心,因為公孫瓚再能打,也只是一個“將才”,並非“帥才”。




為何這麼說呢?第一,公孫瓚曾經發起怒來,袁紹都得“顫抖”,甚至把渤海太守的大印送給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怕的就是公孫瓚的軍力。可是,袁紹軍好歹也出了麴義,顏良,文丑,張郃等大將呀。而軍事實力強大的公孫瓚,除了趙雲日後蜀漢的名將,還有誰?這明顯不合理。所以,第二,只能說公孫瓚不會用人,手下的嚴綱,鄒丹一戰被斬,田楷,單經,弟弟公孫越,堂弟公孫範等都沒有說得過去的戰績。第三,公孫瓚殘暴無恩,易京之戰,公孫瓚不救自己的部將,理由是避免部將們老想著被救,就不想認真作戰了。

所以,公孫瓚是那種具有的“個人英雄主義”傾向的諸侯,自然不重視人才,怎麼會關心來自冀州,騎兵功能性重複的趙雲去留呢?不過,趙雲到了劉備陣營後,倒是解決了“人才錯位”的問題,負責劉備的宿衛,招募和管理軍隊,漢水之戰還被劉備稱為“虎威將軍”。


大飛熊騎士


趙雲剛出場的時候,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立刺麴義於馬下,又飛入袁紹軍中左衝右突,擾亂袁紹的軍陣,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換句話說,趙雲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整個戰局。

這樣出色的表現,即便是個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也明白眼前這個人就是傳說中的萬人敵。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除非腦袋被被門給夾壞,否則他肯定也會對趙雲大肆籠絡。甚至而言,即便公孫瓚不願意,他手下的軍級、師級將領,肯定都會爭先恐後向趙雲拋出橄欖枝。

如果真是這樣,那劉備所謂的慧眼識英雄,又有什麼了不起?

事實上,趙雲剛出場的時候,不過是個23歲的毛頭小夥子,他沒有刺麴義於馬下,也沒有大敗袁紹,更沒有什麼顯赫的履歷或家族背景,在他身後,只有區區數百人而已,充其量就是一個連級別的軍官。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實在談不上有多麼牛逼,雖然說趙雲擁有很強的單挑能力,但如果一個人特別能打架,就可以稱之為優秀將領,那優秀將領的標準也未免太低了吧。

不要說古代,就是當代,大家有見過哪個旅級、師級、軍級、甚至大區司令級別的將軍,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單挑能力。



反觀當時的公孫瓚,那絕對是大區司令級別的軍官,不僅佔據幽州之地,麾下擁有十幾萬小弟,還曾壓得袁紹喘不過氣,至於當時的曹操、孫策、劉備、呂布等人,都還和他不是一個同等級別的選手。

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憑什麼對趙雲表現得極力重視?當然,出於禮貌,看到趙雲帶人前來投靠自己,公孫瓚還是親自接見了趙雲,如果換做一般人,自然也能理解公孫瓚的行為,如果趙雲真是傳說中的萬人敵,那後面就好好表現,自然會一步步得到青睞。

但問題是,趙雲那是絕對的心高氣傲,看到公孫瓚這樣對待自己,當場就給了公孫瓚臉色,當時公孫瓚見到趙雲後問了這樣一句話:“聽說你們冀州人都願歸順袁紹,但為何你卻來投靠我呢?”

按照正常的節奏,公孫瓚這樣問的意思,自然是希望趙雲能趁機誇他,比如回答袁紹怎麼能夠和你公孫瓚相提並論呢?這樣一來,公孫瓚肯定倍有面子。但問題是,趙雲直接來了一句:“現在局勢很亂,我們也不知道該投靠誰,所以先到你這裡來看看情況。”

這不是典型的把公孫瓚當備胎麼,可以相信當時公孫瓚的臉色會有多難看。



當然,我們可以說公孫瓚缺乏包容趙雲的胸襟。但問題是,趙雲跟著公孫瓚一年多時間裡,不僅沒有任何突出戰績,反而始終就是一副你不理我,我就不鳥你的態度!

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自然懶得在趙雲身上花費功夫。更關鍵的是,公孫瓚的嫡系力量已經太過強大和穩固,外人實在很難再融入進來。換句話說,如果公孫瓚重用趙雲,那該把趙雲放在什麼位置上呢?

位置放低了,趙雲不稀罕;位置放高了,公孫瓚的嫡系小弟又不服,加上趙雲總是一副牛逼哄哄的樣子,公孫瓚自然不會為了他去隨便改動自己的嫡系成員。

更何況趙雲即便在牛逼,他也只是個出色的將領而已,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平臺供他施展才能,他和普通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即便有個好平臺供他施展才能,他也影響不到天下大局的變化。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趙雲跟著劉備走,對公孫瓚來的影響實在微乎其微。


我是趙帥鍋


千里馬要遇到伯樂後,才能顯示出千里馬的能力,趙雲雖為千里馬,但是公孫瓚卻不是伯樂。因此公孫瓚將軍將趙雲當一般勇將待之,而劉備則將趙雲當國士待之,約為兄弟。另一方面趙雲認為公孫瓚非明主,在見到劉備後就傾心歸之;既然趙雲想走,強扭的瓜也不甜,不如放他走好了,這是公孫瓚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三國演義》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中,公孫瓚與劉備相隔不到兩天,分別見到了趙雲,但是兩人對趙雲的態度不同。公孫瓚被文丑追殺,即將斃命之時,趙雲殺出與文丑大戰五十餘回合方救下公孫瓚;但是公孫瓚對救命恩人趙雲並不引為心腹,在第二天的的戰鬥中讓趙雲領一支軍馬在後陣防備。結果公孫瓚又大敗,逃命之際趙雲再次殺來,一舉扭轉戰局,將袁紹軍擊敗,這時劉備三兄弟又來助戰擊袁。袁紹見打不贏就固守不戰,董卓則假天子之命,派人來勸兩家和好,袁紹與公孫瓚接受董卓的調節,各引兵而歸。

公孫瓚與劉備三兄弟相見後,立即引見趙雲與他們相識,劉備第一次見趙雲後,就有“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公孫瓚與袁紹講和後,向朝庭表彰劉備,劉備得到了一個平原相的官職,並立即赴任。玄德與趙雲分別時,執手垂淚,不忍相離。趙雲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劉備與趙雲是灑淚而別的,這預示著劉備有重用趙雲之心,而趙雲有侍奉劉備之意。

劉備北海救孔融後,得知曹孟德將攻伐徐州,故前往公孫瓚處借兵,其實他更想借趙雲。最終公孫瓚讓趙雲領馬步兵兩千助劉備救徐州,這是趙雲與劉備第二次合作。劉備以書信勸曹孟德不要攻伐徐州,恰曹孟德老巢被襲,故引兵退去。陶謙三讓徐州,劉備不允,其仁義之君形象大立,受陶謙之請駐守小沛。趙雲與劉備又執手揮淚而別,這裡他們兩人感情已經很深了,相互引為知音。

《三國演義》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中,趙雲的前主公孫瓚已經自焚而死,用趙雲的話來說是“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可見公孫將軍並沒有重用趙雲。趙雲又不想投靠袁紹,故落草為寇,最終與劉備三兄弟相遇古城。劉玄德說:“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捨之情。今幸得相遇!”趙雲說:“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隨,大稱平生。雖肝腦塗地,無恨矣。”從此趙雲就跟劉備一起南征北戰,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大大的功勞。


大秦鐵鷹劍士


公孫瓚明明知道趙雲很能打,為啥還同意趙雲跟上劉備去呢?



這就是為啥曹煮酒論英雄時,沒把公孫瓚放眼裡的原因: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吞吐宇宙之機,包藏天地之志者也。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英雄才能識英雄,用英雄,成英雄。而小人者,則打壓,排擠,唯恐英雄人物超越自己,阻礙自己,埋沒自己。當然這不是說,公孫瓚一定是此種人,公孫瓚和



劉備是同學,是朋友,當時也只是借兵,同時借用趙雲,估計劉備也耍了點心眼,就是分步請求,先說借兵,公孫瓚開始也不爽快,先推辭說,曹操不好惹,為陶謙出面值得嗎?劉備則說,已經答應人家了,不好再推脫。公孫瓚才同意借兵二千,可能這時候劉備又恬著臉說,祈再借趙雲同行,到這時候,公孫瓚已經上了套,反正二千兵也得個領頭人,不派趙



雲,還得另派他人。得,得,就趙雲去吧!不過那一次,劉備還是講信用的,徐州之圍解除,包括田揩等援兵各自撤走,劉備也讓趙雲回公孫瓚那裡了,沒有強留。不過通過這段交往,劉備把趙雲的心留下了,後來公孫瓚敗亡,趙雲很自然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不投其他諸侯,一心追隨劉備,從此死心塌地,終身效忠劉備,成就一段君臣歷史佳話。(5:54)


流譽後


三國演義裡,公孫瓚曾經派趙雲去相助過劉備,劉備第一次看到趙雲就表現出極大的不捨,趙雲臨別時也是惺惺相惜,認為自己以前誤以為公孫瓚是明主,但趙雲還是回到了公孫瓚身邊,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打敗後,趙雲就屬於流浪江湖了,直到後來奪了周倉的山寨,才遇上護嫂的關羽,一塊投劉備去了。

至於歷史上,和小說其實也差不多,歷史上趙雲出身比較好一些,小說裡直接是大戰文丑救了公孫瓚有點武俠的意思,而歷史上,趙雲為‘本郡所舉’,看來趙雲在當地名望很好,本來趙雲是袁紹‘轄下之人’,但趙雲一開始就沒看好袁紹,而是帶著鄉勇去繞遠投了公孫瓚,後來因為田楷的事情,趙雲才和劉備見了面,裴注裡這段大致和小說差不多,後來公孫瓚兵敗,趙雲知道劉備寄居袁紹處,而他自己曾經因為拒絕袁紹,所以怕再去袁紹那裡惹袁紹怪罪,直到後來相遇後,開始為劉備主管騎兵,只不過劉備一路敗往南跑,荊州時期以水軍為主,後來入川又以山地兵為主,所以趙雲一直沒有像關羽那樣拉起一直有規模的隊伍,關羽據說有數萬荊州水軍,所以趙雲在歷史上其實是有些可惜的,如果他要是投了曹操,五子良將恐怕都要被他比下去,不過趙雲和諸葛亮是蜀漢集團為數不多一心向漢的,要知道第一個反對劉備東征的就是趙雲,而且時下的戰略佈局都給劉備想好了,而諸葛亮只是感慨了一句‘若法孝直在必能制主上東行’


校長來個火


  

  其實,公孫瓚對趙雲的態度很一般,從最開始起,公孫瓚就沒有把趙雲當成心腹。

  趙雲本是冀州常山郡真定縣人,當時袁紹擔任冀州牧,為何趙雲會投靠公孫瓚呢?

  史料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訩訩,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遂與瓚征討。

  原來,趙雲最初在家鄉舉義軍投靠公孫瓚時,就受到了公孫瓚的質疑。

  公孫瓚一方面很高興趙雲來投,一方面又心有疑惑,於是故意說:“聽聞你們冀州人都紛紛投靠袁紹,為何你單獨來投靠我?莫非是你迷途知返嗎?”

  趙雲回答道:“天下紛亂,不知孰是孰非。老百姓如今危機當前,我們家鄉的看法,一直都是歸屬仁德之主,並非是與將軍您感情特別好。”

  言下之意,他們來投靠公孫瓚,不是因為私人感情,而是因為公孫瓚能行仁政。

  這也算是個不好不壞的馬屁吧。

  因此,公孫瓚將趙雲留了下來。不過,趙雲在公孫瓚身邊始終是一個平凡將領,並未受到重用。

  後來,公孫瓚派遣劉備去幫助他手下的太守田楷抵禦袁紹軍隊。劉備說自己人馬不足,於是,公孫瓚就派趙雲相助。這明擺著是消耗趙雲的本部人馬。

  最開始,趙雲並沒有打算離開公孫瓚,是劉備對趙雲刻意拉攏,再三結交,趙雲為之感動,方才另投明主。

  史書記載: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因為哥哥去世,趙雲要回家守喪為由。劉備擔心趙雲一去不歸,抓著趙雲的手不肯放。趙雲表示自己不會背叛劉備的恩義。

  等後來劉備投靠袁紹,再次遇上趙雲,劉備這次出絕招,與趙雲同床共寢,一連多日,終於感動趙雲。趙雲回家又招募了幾百人,從此鐵了心跟隨劉備。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在公孫瓚眼中,趙雲就是一可有可無的角色。這就如同韓信在劉邦眼中是個寶,在項羽眼中是個草一樣!

  對於公孫瓚來說,趙雲走了也就走了。事實上,公孫瓚打仗依靠的是白馬義從,多一個趙雲,少一個趙雲,也真的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