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

yunyaling1987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題主的問題其實和乾隆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那麼問題來了,乾隆的性格是什麼?虛榮!極度的虛榮!不然也不會弄出個所謂的十全老人的標籤貼在寬腦門上,到處晃悠!

而且他特別的崇拜自己的爺爺康熙,處處拿康熙的事和自己比,非要比出個高下來,不然也不會搞出在位六十年後就退出龍窩,當太上皇的事。

說道這裡也許有人就要反駁了:“老梁人家康熙坐天下六十一年,乾隆大老爺為了避嫌只做了六十年,你這說差了吧!”

老梁真沒有冤枉他,他在這種事上能斤斤計較,就已經表現出了此地無銀三百兩,就充分說明就是要和自己的爺爺比個高下。不然也不會在太上皇的位置上硬生生的又撐了三年零四個月,而在這個期間,繼位的嘉慶更像乖小孩一樣,天天聆聽老爹的教誨。乾隆真要是有那個避嫌的心裡,這手中的權利也不會賺到死為止。

好了這事咱也不往下細說,接著題主的問題說。

大傢伙都知道,康熙在位行使的是所謂的仁政,用咱普通話講,就是官員犯了錯,大錯小罰,小錯不罰口頭批評的策略,當然嚴重的錯誤他還是會弄死你,弄的滿清那叫個腐敗啊!不然八旗大老爺也不會從他手裡就開始爛了。

那麼這龍窩到了雍正的手裡,為了糾正康熙的仁政給滿清帶來的嚴重腐敗問題,雍正使用的是嚴政,簡單的說,你做為一個官員敢向國庫借一兩銀子,不好意思你就是把家底賣了,也得還上。你敢碰國家瓷,雍正絕對認為你在這個世界上是活膩味了,想到閻王老爺哪裡走一遭,很方便的就給你送過去了。

其實康熙之所以能將龍窩傳給雍正,最為看重的一點就是雍正的勤勉和苛刻的性格,讓他來將整個滿清因為仁政而有些脫離軌道的大車,往正道上趕趕。

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雍正熬不過歲月的摧殘,十三年的光景好不容易將滿清的國庫充盈了起來,老百姓兜裡能有個三瓜倆棗的時候,就這麼去了,匆忙中就挑了敗家子乾隆繼承了龍窩。

而乾隆這人前邊咱也說了,就是個沽名釣譽學康熙的人。既然康熙實行的仁政,那作為孫子的乾隆咱也不能落在後邊唄!所以他早就動了,給他那些個叔叔搞平反的心思。通過這件事可以體現他仁的理念。

但剛剛繼位的乾隆,這小心思只能放肚子裡,畢竟他的權利是來自於他的老爸,不能老爸一死,自己就去揭老爸的底,這叫不孝。而且剛繼位地位不穩,扣上不孝的帽子對於他來說是不利的。

所以這事一直放到了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才被提出來。

那說道這裡,就有人要說了,這個時候他乾隆就不怕別人提他不孝嗎?還真不怕,因為時間的關係那些個支持雍正的老人們早堅持不住走的乾乾淨淨,而仇恨這東西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加深,那些個因為雍正的嚴政得罪了不老少的滿清貴族和宗室們,剛剛好是乾隆對宗室實現仁政的一個突破口。

能和自己的崇拜者一較高下,從而得償所願這是乾隆求之不得的,而那個早被人遺忘了的孝,被乾隆丟到了爪哇島上遛彎去了。

所以八阿哥的平反是順理成章的實行了。

這麼說吧,雍正給兒子留了一個政治通達,財富盈餘的滿清,而乾隆因為學習康熙的仁政丟給自己兒子一個滿是窟窿眼的滿清,空虛的國庫外加一個白蓮教到處搞破壞的龍窩。

也就是說滿清的活都讓雍正一個人做了,滿清的福都讓乾隆一個人糟蹋了,後來上來的人都是庸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滿清一步步走向衰敗。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帶你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乾隆帝名為愛新覺羅·弘曆,滿族人,在他25歲的時候登基,在位長達六十餘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乾隆帝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的第四個兒子,初期被封為和碩寶親王。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弘曆禪位於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

後來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乾隆帝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而且年壽最高的皇帝。那麼乾隆帝為何在四十三年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呢?

在聖旨中乾隆帝是這樣寫的”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孫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與庶民無異。當初辦理此事諸王大臣再三固請,實非我皇考本意。其作何處理之處,著諸王滿漢文武大臣各抒己見,確議俱奏” 乾隆帝其實對於皇叔這件事情,深感有愧,畢竟其皇叔的後代還是皇族後代,做個普通百姓實在是不合適,後來乾隆帝恢復了他們宗室的身份,並且讓他們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親叔叔胤禵也放了出來,給了他爵位。

其實每位皇帝在繼位之後都會先整治一下朝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也是為了避免有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在帝王世家,每位皇帝的皇位得以繼承也是伴隨著很多人的犧牲的,不過後來乾隆帝為其叔叔“八阿哥”胤禩平反,不僅僅是為了他的叔叔胤禩平反,很多在雍正時期被誣陷的人以及宗室都被乾隆平了反。

這個時候乾隆這麼做應該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做法,應該是學習他的祖父康熙的從政原則,為人寬大為懷,這也許也和乾隆從小接受儒家教育有關係。乾隆也想當一個偉大的皇帝,學習唐朝時期唐太宗的寬厚,開明,自己也想要創建一個貞觀盛世。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籠絡人心了,為了贏得大家對他的支持。因為乾隆想做一個仁政愛民的明君,也想做好愛新覺羅家的當家人。他不光要得到民心,還要得到宗族的支持,這樣他的皇權才能更加穩固。因此他恢復了他們的爵位,部分人甚至還恢復了官職。這種舉動不僅緩和了皇室成員為爭奪儲位產生的歷史矛盾,還安撫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權得到了穩固。

那麼乾隆為什麼要替八阿哥平反呢?難道他就不怕背上一個不孝子孫的罪名嗎?當然乾隆帝有他自己的辦法。

如果乾隆帝他直接替八阿哥他們等人平反的話就會打康熙的臉,因為這就直接說明了康熙是錯的,所以,這其中如何處理就顯得很重要,乾隆要在拉攏人心的同時,也不能說康熙是錯的。

那麼這要怎麼做才好呢?身為皇帝的乾隆不愧是德才皆備,他想了一個好辦法,他找了一個合適的時機,然後下了一道聖旨,在這道聖旨裡,他先表示了康熙對於胤禩與胤禟處理方式的贊同,繼而又說他們倆也並沒有犯太大的罪,可以寬容一點,還說康熙在晚年的時候也是覺得處理的不合適。

接著,他又表示自己已經在位幾十年了,如果他不替他們平反的話就更沒有人敢了,就這樣,乾隆找了一個完美的理由替他們平了反,還維護了康熙的臉面,同時也給他拉攏到了人心。

不過,平心而論,在乾隆處理這件事上,我覺得是值得稱讚的。乾隆這樣做,也為愛新覺羅後世做出了表率。使宗室兄弟之間多了一絲溫情。


無筆史官


乾隆不僅為胤禩平反,還恢復了所有遭到雍正嚴懲的皇叔們的爵位和宗籍,有人說,乾隆這樣做是否定雍正的決策,是大不孝行為,其實乾隆這樣做,和當時的政治背景有著莫大的關係。

(乾隆繼位)

說起來,清朝經過康熙和雍正兩朝皇帝的勵精圖治,到乾隆接手的時候,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再加上在交接王位的問題上,得到雍正很好的安排,因此比之前幾朝皇權交接都要順利。

乾隆在年少時與康熙有過一年的交集,可以說在他心目中,康熙是他的偶像,康熙的仁政也讓他深受影響。

乾隆繼位之前,由於得到雍正的保護,沒有發生與前朝大臣互通往來的問題,因此在他繼位後,沒有可以用的心腹,只能遵雍正遺詔,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為總理事務大臣。

乾隆在幾位大臣的輔佐下,對雍正的鐵腕政權進行了一些反思,並整改了一些嚴厲的政策。

乾隆的舉措立刻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擁護,據清人袁枚記載,乾隆元年,乾隆每下達一個詔令,都會受到朝臣和百姓的歡呼,甚至在民間將乾隆比作堯舜之君。

(康乾盛世)

乾隆想做一個仁政愛民的明君,也想做好愛新覺羅家的當家人。

他不光要得到民心,還要得到宗族的支持,這樣他的皇權才能更加穩固。因此,他本著“親親睦族”的態度,為曾經被雍正圈禁的皇叔允䄉、允禵等人一一翻案,並解除圈禁,恢復了他們的爵位,部分人甚至還恢復了官職。

此舉不光緩和了皇室成員為爭奪儲位產生的歷史矛盾,還安撫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權得到了穩固。

不過皇叔允禩和允禟兩人卻遲遲沒有翻案。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才下諭旨恢復了允禩和允禟的原名,併入宗籍。

乾隆為何要拖這麼久才為允禩和允禟翻案呢?

其實早在乾隆初年,乾隆本來想一併翻案,但是新帝繼位,便不斷地推翻先帝的決策,是極為不孝的行為。

(胤禩)

胤禩與胤禟當初和雍正爭儲時,是最為針鋒相對的兩個人,雍正恨他們恨到無以復加,不僅削除了他們的爵位和宗籍,還給他們改名“阿奇那”和“塞思黑”(豬和狗的意思),最後將他們永久圈禁在高牆之內。

如果乾隆在這件事上也否定了雍正的決策,那就相當於是當著天下人打雍正的臉,這事他不能做。

因此他一直在考慮怎麼找一個藉口既能維護雍正的顏面,又能為允禩和允禟兩位皇叔翻案。

乾隆四十三年,老一輩也死得差不多了,歷史傷痕也漸漸癒合。

乾隆適時地下了一道諭旨,先是說胤禩與胤禟就“心術而論”,“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以此肯定了雍正處理二人是正確的。

(雍正劇照)

然後又說胤禩與胤禟“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意頗悔之”,意思是說雖然這二人有怨尤誹謗,但沒有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對此頗有悔意。

最後乾隆說:“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胤禩、胤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意思是說自己已經親政四十三年,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說,後世的人就更不敢說了,因此他為胤禩與胤禟翻了案,不光恢復了他們的名譽,還一併收入宗籍。

乾隆這樣做,一方面也維護了雍正的顏面;另一方面,藉口雍正晚年後悔當初對兄弟太過嚴厲,圓了他的心願;最後也是顯示自己“親親睦族”的寬大氣度,為自己博個明君的好名聲。

不過,憑心而論,乾隆在處理這件事上,的確是值得稱讚的,畢竟在雍正及以前,宗室兄弟之間心狠手辣有之,爾虞我詐有之,唯獨缺少一絲溫情,乾隆這樣做也是為愛新覺羅後世做出了表率。


張生全精彩歷史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的這個時間點,確實選得比較有意思,乾隆與雍正一樣,對十四阿哥和十阿哥,八阿哥和九阿哥也是分別對待,雍正是將十四阿哥和十阿哥進行圈禁 ,而將八阿哥和九阿哥分別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削宗籍,圈禁不久後就死掉。

民間很多傳聞說八阿哥與九阿哥是被雍正毒死的,十四阿哥和十阿哥,在乾隆繼位之後,就將他們釋放,並且都封為奉恩輔國公,而對於九阿哥和八阿哥卻要等到乾隆四十三年。

那為什麼雍正會對十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處罰沒那麼重呢?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們的地位比較特殊,十阿哥的母親溫貴妃是孝昭仁皇后(康熙的第二任皇后)的妹妹,是遏必隆的外孫。

而十四阿哥,更不用說了,是雍正的親弟弟,他們的母親都是德妃烏雅氏,即使雍正在怎麼恨這兩個人,也得顧忌到兩個人的地位,只能將他們圈禁即可。

十阿哥和十四阿哥只是被奪爵,但畢竟沒有被削籍,而八阿哥和九阿哥,那是被改成難聽的名字,並且削籍的。

康乾盛世,一共是三個皇帝,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而我們看這三個皇帝,會發現康熙和乾隆的性格相對來說比較接近,而雍正就明顯與這兩個皇帝不一樣了,就是性格相對來說,比較急躁一些。

乾隆當然明白,雍正為什麼要那樣對待自己的兄弟,而雍正之前那樣對待八阿哥和九阿哥,乾隆要是一繼位就恢復他們的原名和宗籍,那麼顯然,對雍正就顯得比較不敬和不孝了。

但是這個事情過了差不多五十年過去之後,乾隆有說過,雍正其實後來也對自己對八阿哥和九阿哥比較苛刻,還是有一些悔意的,乾隆這樣做,對自己沒有絲毫影響,還能彌補雍正的一些遺憾,另外顯示自己寬容仁慈之心,何樂而不為。


歷史簡單說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雖然封建制度下的社會是“家天下”,但並不是一味的嫡長子繼承製。慢慢的演化到清朝,皇家早已不是嫡長子繼承製了。從康熙到乾隆,祖孫三代,沒有一個是長子的身份繼承的皇位。

瞭解清朝的人都清楚,清朝和以前設立皇儲的方法有所不同;因為總有一些“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人不適合做皇帝,為了政權能千秋萬代,只能另選他人。特別是到雍正年間,胤禛設置了一個立儲君的方法——密匣立儲。

我們的故事就得從這兒說起。胤禛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四阿哥。“一入宮門深似海”,得到皇位的四阿哥深知這個道理。正如我們在電視劇《宮》裡面所見,當年有實力和他一起爭奪皇位的主要有: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

其實《宮》、《步步驚心》等電視劇,很大程度上的還原了當時歷史情況。大阿哥總是一門心思想著自己的儲君位置,利用了一下非常手段,被兩立兩廢。從歷史記載的來看,繼位的確是非四阿哥胤禛莫屬。


為何如此?因為胤禛從小極為成熟(可能是受父親和老師顧八代的影響),感覺城府很深,處事不驚還圓滑。在其他皇子為儲君之位爭得不可開交,勾心鬥角時,他不爭不問,與各皇子保持和睦,不站隊。當時可號稱“最大的閒人”。這一切全都納入康熙帝眼底。

不僅如此,胤禛還隨父皇南征北戰,見過不少世面,立下不少功勞,是一個能成事之人。最終,於1722年11月13號(康熙61年)即位,改年號“雍正”。為了鞏固政權,消除異己,他降難於胤禵、胤禩等人。

以干擾國家正常次序為由,將八阿哥胤禩圈禁,貶為庶人,改名為“阿其那”(滿語意為案板上的魚),九阿哥胤禟改名為“塞斯黑”(滿語意為討人厭)。其他異黨圈禁的圈禁,降級的降級,都沒有實權。


得到皇位的胤禛深知兄弟間爭奪皇位的厲害之處,所以他對立儲制度進行了改革。採用秘密立儲的方式,就是將未來繼承人的名字寫在一張紙上,放於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後的暗格中。皇帝駕崩後才能打開諭旨看繼位的人是誰。

1936年弘曆繼位,年號“乾隆”。由於父親已鞏固好了政權,社會已經安定平穩,這也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所以乾隆上臺後,各種事情都很好上手,也沒有什麼戰事,他主要的任務就是治國。這可能也是他是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的原因吧。

弘曆皇帝一改之前父皇嚴苛的執政作風,以寬厚、仁愛和仁慈為執政理念。他把精力放在前朝弊政上,解決部分歷史遺留問題,很大程度上的緩和了皇家內部關係和矛盾。他釋放了被雍正圈禁的十四叔胤禵,並恢復其地位;還有八叔胤禩。


如果這麼做,就不覺得父親雍正錯了是假的,只不過主要原因不是錯不錯的問題,只是每個君主的執政理念有所不同。就想馬斯洛需求理論中說的一樣,每個人滿足了基本的需要以後,就想要實現更高層的需求。

乾隆皇帝就是這麼一個人,在國泰民安的社會下,他也想做更多的事情,獲得別人更大的認可,流芳百世誰不想呢?為了不忤逆雍正帝,他在乾隆43年替八叔翻了案,贏得朝中大臣的稱讚。不止是八叔的案子,還有年羹堯等人的。如此宅心仁厚的君主怎能不叫臣子們臣服呢!


史之策



說到乾隆平反,這人可就不止胤禩和胤禟了,乾隆還恢復了其他遭到雍正嚴懲的人的爵位和宗籍,只是胤禩和胤禟太出名了。人們只記得這兩人。


說到乾隆給這些舊人們平反,其實也有歷史背景的,我們都知道乾隆的即位可以堪稱最順利的一位,擋在面前的攔路虎都不用自己的出面解決,全部由自己的父親一一除掉,更為霸氣的是,自己的父親在除掉這些攔路虎時,原因非常直接:為弘曆的登基掃清障礙。由此可見,乾隆的上位,可謂一帆風順。

我們都知道乾隆一直想做一個明君,也知道他的學習對象不是父親雍正,而是自己的爺爺康熙,乾隆曾不止一次的公開表明自己對爺爺康熙的尊敬,並決定效仿爺爺康熙來治理國家。所以,當乾隆上位之後,與雍正時期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乾隆更改了一些雍正時期的政策,更改的宗旨就是將嚴厲改為柔和。因為乾隆想做一個仁愛的明君,而不是想做像雍正那樣的苛刻皇帝。


乾隆的明君可不僅僅是體現在百姓中間,他還希望他所做的一切都能得到皇室宗親的支持,因為只有得到了皇室宗親的支持,自己的皇位才會越來越堅固,為其,乾隆對皇室宗親做出了一系列的舉動,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則是對曾經的“八爺黨”成員的翻案。


乾隆的第一步則是對還在世的胤俄和胤禵進行翻案,解除圈禁,恢復爵位,恢復其的自由。但乾隆深知,恢復胤俄和胤禵是遠遠不顧的,想要得到皇室宗親們的支持,最重要的還有兩人,準確的說是一人,雖說這兩人都已去世,這兩人就是曾經的八爺胤禩和九爺胤禟,只是在當時叫阿其那,塞思黑。


從給胤禩和胤禟的翻案,我們可以看出,乾隆在這件事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給這兩人翻案之時,已經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了,為什麼乾隆要等到執政四十三年之久呢?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希望給世人一種錯覺:乾隆登基久推翻先帝爺的決策,乾隆不想落下一個不孝的惡名,這與他想做一個明君是相反的。


所以,乾隆等了四十三年,在這四十三之間,乾隆可謂為其做足了準備,想足了理由。終於在四十三年的這一天,乾隆下了一道諭旨,內容大概為胤禩和胤禟對於先帝確實有大不敬。這一點,一是承認了胤禩和胤禟確實有錯在先,二是肯定了先帝雍正對這兩位的處置是正確的。


可接下來乾隆話鋒一轉說道,雖然如此,但先帝在晚年在對這兩人的處置上,還是產生過悔意。沒錯,乾隆給這兩人翻案的源頭終於找到了:先帝早有悔意,我乾隆這麼做,只是順應先帝的心思,這不算不孝。因此,才有了後來乾隆的一段話:自己親政四十三年,這件事對於自己來說非常的重要,我要是不說出來,後人恐怕更不敢說了,因為我乾隆要給他們倆翻案,不光恢復他們的名字,還要將他們及他們的子孫都收入宗籍。

瞧瞧乾隆的這番話,不僅為自己給胤禩和胤禟翻案找足了藉口,更為關鍵的是,這藉口找的,讓人說不出乾隆的不好了,因為這是先帝爺的意思啊。相反,乾隆這一下子反而為自己這個明君找到了一個好的名聲。


所以,乾隆給胤禩和胤禟以及其他人員翻案,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給自己做一個明君增添一個不小的砝碼,當然,這件事確實為子孫後代們做了一個比較好的榜樣,所以說,乾隆還是一個有頭腦的人。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說到乾隆的八叔,估計乾隆的父親雍正都要抹眼淚,但是就是曾經一個給雍正帶來巨大傷害的一個人,為什麼乾隆要為他平反呢?很多人會覺得乾隆不尊重自己的父親雍正,八阿哥胤禩可是讓自己的父親雍正吃了不少苦的,在《雍正王朝》這個電視劇中,最金典的一個橋段應該是八王逼宮,那時候的雍正被逼的感覺都快要猝死了,要不是後來十三阿哥的救陣,雍正怕是真的要被逼迫的退位。



其實除了這個,老八在雍正當了皇帝之後,表面是聽雍正的,但是經常暗地裡作梗,搞得雍正這個皇帝當的極其難受,後來實在沒有辦法了,雍正這才把老八的勢力慢慢削弱,最後直接剝奪了老八和老九的爵位、皇籍,貶為平民,但是曾經臨駕崩前康熙就跟雍正說過,不到萬不得已切記不可殺害你的兄弟,儘管後來有大臣上書處死胤禩,雍正還是沒有動手,最後胤禩在宗人府的圈禁下,鬱郁而死。



其實電視劇中有些情節是不真實的,比如著名的八王逼宮就是沒有的,而且真正歷史上的雍正在當了皇帝之後並沒有那麼弱懦,很多情節都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有些偏差,但是雍正抄胤禩的家、剝奪爵位、皇籍,以及最後的貶為平民都是真實的,在雍正當了皇帝之後老八多次從中作梗也是真的。之所以這樣也是因為當年胤禩被認為是最可能的皇位繼承人,也就是當年九子奪嫡中最具有權威的一個皇子,但是最後沒有當皇帝,自然會不服氣。



而康熙也是一個疑心很重,很精明的人,恰恰是受到支持的人越多,康熙就越懷疑,在太子第一次被廢黜之後,很多大臣就是支持胤禩的,而康熙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後來太子第二次正式被廢黜,也有很多人建議康熙立胤禩為太子,而康熙一直都是絕口不提立太子之事,其實康熙一直都在暗中觀察,而實幹派雍正就正好入了康熙的法眼,這才最後被康熙看中當上了皇位。



那麼為什麼乾隆後來要幫自己的八叔平反呢?首先古代的皇帝是權利的代表,做過的錯事一般很少會出來道歉的,也不會改的。雍正在晚年的時候跟乾隆提起過說當初自己對胤禩下手太狠心了,有些許的後悔,但是自己又不好出爾反爾,所以只能由兒子乾隆來完成他老人家的心願,也算是對雍正在天之靈的一種告慰,所以就恢復了他們的名譽、皇籍所有的一切。


史中醉


康熙的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雖然他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但是也是個很不幸的人,在奪嫡中就因為備受大臣們推舉,而讓康熙對他猜疑打壓,雍正登基又因為嫉妒他的能力,圈禁閣爵,最後被活活折磨致死。其實胤禩得很多罪狀根本就是莫須有,只不過是雍正容不下他罷了,後來乾隆登基後,相繼給八爺黨的八爺,九爺,十爺平反,但是他真的只是覺得雍正對同胞兄弟過於殘忍才平反的嗎?

其實我們單看雍正繼位後對八爺黨的打壓,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雍正的確是對八爺黨恨之入骨,甚至巴不得吧這群人挫骨揚灰,給自己的同胞兄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據說是豬和狗的意思,這真的不知道打的是誰的臉,但是我們也要實事求是,雍正一朝推行改革,的確是讓清朝逐漸變得富裕起來,但是問題是某一群人,比如八旗貴族這群人的利益卻是事實上被打壓的,雖然這樣持久下去是有利於國家的,但是也打壓了旗人氏族。

而乾隆他不像他老爸,乾隆只想做個表面明君,所以其實他除了把新疆徹底收復了,並鞏固了邊疆統治這一個大功之外,其他的很多舉措其實都是讓某一個階層得到好處,這些得到好處的階層有給他捧出來盛世的假象罷了,當乾隆剛登基時,統治上不穩定,於是就開始拉攏和官僚們,士紳們的關係,然後停止了雍正推行的變革,這樣就斷絕了本來可能使清朝更加富強的機會,但是也由此保證了上層階級的利益。

後來乾隆的統治穩定了,於是又開始著手改善和八旗氏族的關係,於是就開始逐漸的給之前被雍正搞垮的一些人平反,很多呢就是曾經八爺黨的人,其實當雍正整自己的兄弟們時,乾隆等人也很清楚,很多罪的是莫須有的,這也讓雍正的風評一直不好,並且也讓皇室和八旗一些宗室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嫌隙,乾隆二年乾隆放出了愛新覺羅.胤䄉可以說也是用來試探下影響的一步棋,結果這也給乾隆豎立了仁慈寬宏大量的形象。

這時乾隆才登基總要考慮雍正的臉面,也不好直接推翻太多雍正的舉措,另外黨政過去時間也不久,有的事情也需要時間淡化,幾十年之後乾隆的執政其實該有的功績也已經有了,很多東西也已經定型,這時候他要的就是想千古留名,就比如什麼十全老人這種,這時給八爺等人平反,一個是幾十年過去,已不可能有人還能翻起什麼大風浪,能給自己的形象加加分,又能撥亂反正,另外也是的確糾正雍正的錯誤,無一害而有三利何樂而不為呢?


玄坤



這麼大規模的翻案,其實背後有著深刻原因的。

乾隆43年,乾隆第三次出巡盛京,收到了一個叫金從善的秀才的請願書,請求他立皇后和太子。這本來也沒啥,歷朝歷代文官”爭國本”的事多了,但觸怒乾隆的一句話是“以不正之運自待”。這句話的意思大致是不拿自己當“天下之君”、合法政權。

這事放在一個漢人政權下,即便皇帝再昏庸,至少會有一幫言官站出來說話。而對於一個滿清皇帝而言,這絕對是挑釁。於是一怒之下,將金從善殺了。


但是這事讓乾隆深刻認識到一個問題,原來雍正欽定的太子永連死後,自己一直未立太子。原因很奇葩,就是沒想到自己能活這麼久。

而拿什麼抗拒中原王朝“法統”的這一套?乾隆三步走。

第一步,給承諾,重申自己當初繼位時的承諾,不超過康熙的在位年數;

第二步,拉攏滿洲宗室,大規模翻案。這裡也就是為什麼連多爾袞、胤禩也被翻案的原因。

第三步,加強文字獄控制,同年年底,終於對徐述夔案進行“宣判”,這個徐述夔因為寫了一首詩《一柱樓》,被認為影射。結果,將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徐懷祖戳屍,其孫徐食田論斬。失察的江蘇布政使陶易、列名校對徐首發俱斬監候。已故的禮部尚書沈德潛曾為徐述夔寫傳,內有讚揚徐述夔“品行文章皆可法”的內容,乾隆帝便也命將其御賜碑仆倒,磨毀碑文,並撤出鄉賢祠。


如此看來乾隆還有頗有手段的。至於八阿哥胤禩其實還是蠻可憐的,生前拿命被雍正作了把秀,死後被乾隆拿名作了把秀。


炒米視角


恩威賞罰都是帝王術,老皇帝整人立威是為了坐穩皇位,新皇帝施恩平反也是為了更好掌控龍椅。宋高宗冤殺岳飛,20年後宋孝宗給他平反。明英宗冤殺于謙,數年後明憲宗給他平反。

一個人的生前命與身後名,可以給父子兩代皇帝的皇位鞏固做貢獻。

公元1778年是乾隆大興翻案風的一年,除了早已得到平反的允䄉、允禵等人,他不僅在這一年給允禩、允禟平反,還給清朝立國之初的多爾袞、多鐸、豪格等人平反,給他們恢復宗籍、爵位,重新錄入玉牒。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對於乾隆皇帝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邊疆平定,內外賓服,清王朝迎來最後的無上榮光。

“十全老人”在這一年幹了很多事,比如編修《貳臣傳》,編成《四庫全書薈要》,浩瀚的《四庫全書》也已接近完工……可見,乾隆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志得意滿後,選擇在人文方面發力。

乾隆編《貳臣傳》來解決明朝降臣的身份定位問題,平反多爾袞、允禩等人則是要解決本朝人物的紛爭,尤其是圍繞皇位問題的紛爭。

乾隆在如日中天之時,做這些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政治上不僅毫無風險,對內對外更能博得一份親和感。對國家則能營造一種昇平氣象,他的做法無疑是在告訴國人:圍繞順治繼位、雍正繼位的所有紛爭都已風輕雲淡,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已是一片祥和!<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