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来都不必,温暖所有人

你从来都不必,温暖所有人

乔治·希区柯克【没】

文|若杉

1

朋友面试归来,满脸、满身都写满了愤怒。

问她发生了什么,朋友说:“面试官全程都在抠耳朵,外加鄙视加打击。”

见朋友简历上写着,曾经在某某公司工作过。

便说:“那个公司的人我知道的,专业素质不高,平时工作比较闲散。”

见朋友薪资不低,又随口说道:“你薪资怎么这么高,掺水了吧!”

……

一场“你情我愿”的面试,被面试官变成了自己秀优越感的秀场。

朋友刚开始还努力保持微笑,提高说话声调,至少,让自己看起来友好和克制。

结果一次次被对方的鲁莽和不尊重打败,后来,索性全程黑脸。

估计面试官也感受到了,临走的时候,对朋友说:“面试的时候,需要做一下表情管理。”

朋友索性怼了回去:“尊重,其实是相互的”。

虽然表面怼了,但是时候还是觉得愧疚,觉得自己应该与人为善,不应该这样对一个陌生,遂找我来忏悔。

我对她说:“你做得对,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你好好对待。你对他和颜悦色,对那些对你抱以温暖和善意的人不公平”。

我是真的这么认为的。


你从来都不必,温暖所有人



2

一个姑娘写信给我,诉说了最近的困惑。

姑娘说:

“我5月份开始和闺蜜合租,因为把新租来的房子当成了自己的家,也把闺蜜当成自己的家人,便处处迁就忍让,希望彼此能过得开心快活,在陌生的城市有一个家。可是,日子久了,却发现了问题。

比如,在生活费用上面,闺蜜会盘算的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在生活习惯上,连早上起床用卫生间的时间都严格规定,可是做了规定,她又不能严格遵守。还有一次,和闺蜜一起逛街,闺蜜因为自己不能像她的其它好朋友一样给她提意见而生气……”

姑娘和闺蜜的合租生涯因为这些琐事儿,异常烦扰。

可即便如此,姑娘还是在信中问我: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闺蜜和别人住在一起也会这样吗?还是和所有人合租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我理解姑娘的困惑,便回信给她,告诉她当然不是和所有人合租都会这样。如果合租的朋友愿意这样斤斤计较,若要保证关系尚可,则需要在对方的思维框架内思考问题,把规则澄清,强制双方都全力执行。

但还有另一句话,我没有说出口。其实,如果这样的合租真的让自己感到内心不悦,选择离开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你们就是相处不来,任凭你委屈求全,还是暴力指责。当然,还有一些人,你们或者能相处不错,但必须在一定的安全距离内,比如这位姑娘和她的闺蜜,做朋友可以成为闺蜜,可一旦合租,便成了灾难。

找到你们合适的距离,彼此舒适安心,反而是维系友情更好的方式。


你从来都不必,温暖所有人


3

适度的保留自己的善意,并不是希望你“与人交恶"、“怼天怼地怼世界”。

而是希望你明白,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场对手戏。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三分,你给我一个微笑,我回报你一个灿烂的午后。

如果对所有的人都报以微笑,对那些不友好的、甚至想要伤害你的人,会失去必要的警觉,导致一味的内归因,最终,伤害自己。

讲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来访者叫燃,来在于一个单身家庭。父亲很早就因为她是女孩而与妈妈选择了离婚。

朋友从小都异常懂事儿,因为她知道,妈妈一个人带着自己不容易,所以拼命学习、拼命挣钱。终于在三十岁的时候,有了几分立足之地,可以如童年想象的一般,好好给妈妈想要的生活。

这个时候,爸爸回来了。

爸爸再婚,如愿的生了两个儿子,但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所以,回过头来,看着女儿过得不错,便恨不得榨干女儿的每一分来补给儿子。

一开始,只是偶尔开口,要几千块钱应急,后来,索要的愈发激烈。

有时候,是儿子要买房子,希望他凑几万块钱。

有时候,是儿子想要带媳妇出去度蜜月,希望他出旅行基金。

每一次,都是同样的理由:看在爸爸的面子上。

来访者无尽的逼迫自己,但毕竟她补给不了这个贪婪的黑洞。

咨询室里,燃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自己无能。”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你无能,而是你一开始,就不该把不属于自己的重任,抗在自己的肩上,有些人,并不值得你好好对待,虽然,他是你的父亲。”

我知道,这对来访者来说,会很痛,可是,如果不真的分清楚“谁该用心对待”、“谁又该冷眼相加”,最后,受伤的、不堪重负的,只能是自己。

以前,上社会心理学课的时候,老师说:“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会希望别人的夸赞,希望跟全世界的人成为朋友。可是慢慢地就会发现,有些人,就是你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你,那就让你不喜欢的和不喜欢你的人在一起玩,你只和喜欢你的人在一起玩就好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老师活得真是通透。

慢慢长大,遇到的人和事愈多,愈发认同老师的说法,承认有些人就是不喜欢你,并尊重这种不同,保持适当距离,彼此舒适不侵犯,便是最好!

因为,你不是太阳,不需要照耀所有人,感恩遇到的美好,报以真诚的回报,是你对自己的尊重。

作者:若杉,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