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和煤礦劉永衛


前和煤礦劉永衛

下午兩點半,劉永衛通過井下電話向帶班隊長了解情況,並把重點一一記錄下來。今天上四點班,提前一個半小時到隊部,把工作幹到前面,做好做透,這是劉永衛的慣例。

班前會在三點準時召開,會上不但要講清楚上個班次的遺留問題,還有具體工作、注意事項、工作重點,一一佈置完畢。然後,全體起立,舉起右手開始入井前的宣誓,雖然是每天的例行功課,但十幾條漢子依然嚴肅認真表情凝重,聲若洪鐘:我一定立足本職,愛崗敬業,遵章守紀,保證安全生產,嚴格……

工作服、安全帽、礦燈、自救器,劉永衛把這些裝備一一戴好,再檢查一遍,拾掇妥當,和工友們排著隊依次通過安檢入井。

接下來,到下井交接班現場,劉永衛還要第一個進入工作面檢查安全隱患,確認安全後作業人員才能進入工作現場開始各種操作。劉永衛則開始忙裡忙外,組織生產、檢查工作面安全狀況、檢查機器工作狀態、檢查人員的安全防護、檢查工作進度,哪裡缺了人手,都要直接補上去。八個小時以後,劉永衛才會和同伴們一起升井、洗澡、開班後會、學習。

這就是劉永衛日復一日的工作。

他的家在百公里外的平順縣。家人對他的等待和守望是每天的必修課,他對家人的牽掛和思念二十多年如一日。

二十多年前,劉永衛年輕力壯,來到高平成為一名採煤工人,從此紮下根來,把青春都獻給了煤礦。隨著企業的變化,劉永衛從新莊煤礦到南陽煤礦,再到現在工作的前和煤礦,不停輾轉著工作場所,但他的工作崗位始終沒變,他始終戰鬥在井下一線。

最長的時候,劉永衛三個月沒有回家。那是前和煤業成立之初,所有工作還沒就緒,井下地質條件複雜,工作面頂板破碎、淋水過大,時時需要盯守安全。採煤隊剛剛組建起來,人員全部是剛剛上崗的新人,幾名有經驗的骨幹只好夜以繼日連軸轉。劉永衛以離家遠為由主動承擔起各項任務。整整三個月,他在礦上沒日沒夜地幹,顧不上想家。

女兒出生後,劉永衛為了和女兒多待一些時間,就把每個月休息的日子攢在一起,除去路上奔波的時間,最多能在家住三天。然而,這短短的四天假期,卻讓他嘗夠了別離的父女深情。那是怎樣刻骨銘心的一段時光啊,劉永衛這輩子怕是也忘不掉。回家第一天,蹣跚學步的女兒怯怯地望著他,躲在媽媽懷裡不讓他抱,這讓劉永衛心裡很難受,覺得對不起女兒。他買了好吃的、好玩兒的,試圖和女兒親近,以緩解父女之間的隔閡和陌生。到了第二天,女兒逐漸放下戒備,開始在媽媽的引導下,接納這個陌生的“爸爸”。第三天,父女倆打成了一片,玩得熱火朝天。然而,假期馬上就要結束,劉永衛又不得不返礦上班。望著女兒不捨的眼神,劉永衛一陣陣酸楚。更令人難過的是,下個月,這所有的一切,還要重來一遍!

父母膝前不能承歡盡孝,兒女成長不能傾心關愛,結髮夫妻聚少離多,成為劉永衛對家最大的愧疚。

20 多年始終不變的工作崗位,讓劉永衛見證了煤礦的發展,也見證了煤礦採煤工藝的變遷。剛參加工作時,劉永衛在採煤隊當支護工,支護工乾的工作就是衝在最前面,搞好全隊的安全保障。那時候的支護材料是木頭支柱,木頭承受的壓力畢竟有限,頂板來壓時,密匝匝地木柱根本無濟於事。後來又採用金屬液壓支柱,效果好了許多,減少了許多安全隱患。再後來換成了綜採支架,集採煤、支護於一體,安全係數更高了。

採煤工藝的變化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發展,2015 年,前和煤業綜採隊回採至3103 綜採放頂煤工作面時,遇到了陷落柱,按照以往經驗,碰到陷落柱的處理方法,一是硬啃,把陷落柱硬生生地一點一點搬掉,費時費力又耽誤生產;二是甩開,把陷落柱連同這一塊資源一起甩掉,重新佈置採面,這麼做又浪費了許多可採資源。劉永衛放棄了以往的方式,先是利用八天時間組織員工對陷落柱區內的資源進行末採,準備出安全通道,跳過陷落柱重新再佈置切眼,末採結束後工作面回撤搬遷至新切眼,順利實現了過陷落柱“跳採”搬遷。這樣的採法,不但省時省力,而且,為以後再遇到相似的情況,從工作面搬家到打開通道、回撤設備、佈置切眼,總結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這次末採、搬家作業運轉中,還衍生出一些新的採煤方法,劉永衛首次使用了“鼓肚”式割煤方法,新方法既增加了工作面與輔助聯絡巷貫通點的出架空間,又保證了工作面中部貫通點處的支護質量、減小了空頂面積,保證了中間架的出架空間。看似一次創新,內容卻環環相扣,只有肯動腦筋的人,只有把個人命運與礦山命運緊緊鏈接在一起的人,才會全心全意為礦山著想、為礦山服務。

2013 年劉永衛擔任綜採隊副隊長以來,他帶領他的團隊,做到了零事故、零傷害。他經常和工友們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井下工作更要講規矩。規矩是什麼?就是一行行條例,就是一個個規程。讓自己安全,讓所有人安全,就是最大的規矩!

幾十年的井下工作,劉永衛經歷過死亡、感受過傷痛,經歷過煤礦的低谷,也見證過煤海的輝煌。礦山是他的愛和痛,是他的牽掛也是他的依靠。礦山,就是他的第二個故鄉。(常江河)


前和煤礦劉永衛

前和煤礦劉永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