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如鬆還活著,薩爾滸之戰結局如何?

微動雲南


薩爾滸戰役是明軍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後金,是明軍和滿洲八旗的戰略決戰,明軍投入11萬軍兵,後金投入全部6萬軍兵。楊鎬作為這次戰役的指揮官,他雖有一腔報國熱情,卻沒有努爾哈赤的軍事才能。楊鎬分兵四路,向赫圖阿拉挺進,分兵的缺點就是兵力不足。努爾哈赤兵力較少,他按照“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思路。

(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以優勢兵力一一擊破各路明軍,滿清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他打的就是時間差,讓四路明軍根本來不及救援對方,使得每路後金騎兵數量都多於明軍。後金強弓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加上明軍有很大一部分士兵來自南方,不適應遼東的嚴寒氣候,也吃了大虧,最後只剩下李如柏的軍隊撤了回來,其他三路幾乎被全滅。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戰爭的勝敗,指揮官負有重大責任。

(萬曆朝鮮海戰)

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死於韃靼鐵騎之下,萬曆四十七年就發生了薩爾滸之戰。假如李如松還活著,那麼指揮薩爾滸之戰的絕對是李如松,而並非楊鎬,李如松的威望和能力在當時是無人能比的。

(明軍大將杜松)

萬曆三大徵,李如松就幫住萬曆贏得了兩次戰爭的勝利,李如松是李成梁之子,將門出虎子這句話在李成梁門下是成立的。李如松精通兵法,年紀輕輕就帶領千軍,和他父親一樣,天生就是打仗的料,雖說他蠻橫無理、目中無人,卻偏偏能統兵打勝仗,讓人不得不服。平定寧夏叛亂讓李如松名揚天下,這也是為什麼李如松在軍中的威望那麼高。

(努爾哈赤)

萬曆朝鮮戰爭,李如松被認命討逆總兵官,是指揮戰爭前線最高指揮官。在平壤戰役中,李如松把他的軍事才能發揮到了極致。日軍指揮官小西行長吃了大虧,日軍兩萬五千人,傷亡一萬餘人,還有大量日軍被水淹死、被虎尊炮炸死。最後李如松命令燒城,日軍成了鐵板上的烤肉,人肉焦糊的味道更是傳出幾十裡外。平壤戰役是歷史上著名的步兵、騎兵、火器兵協同作戰,打出了明軍的威名,這些功績全是李如松創造的。

(楊鎬)

如果薩爾滸之戰,讓李如松指揮,那麼明軍的勝算會很大,遼東本就是李如松成長的地方,他對後金熟悉程度也很高,擅於多兵種協同作戰,指揮騎兵更是一把好手。假如李如松指揮,不會分兵四路,而可能分兵兩路,一虛一實,不會給努爾哈赤時間差。李如松深諳兵法,不會給努爾哈赤可乘之機,即便不能全勝,也必定會讓努爾哈赤損傷巨大。

李如松,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詐有梟狐之謀,作為萬曆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李如松是當之無愧的。奈何李如松五十歲就戰死沙場,之後不能再為國效力。

抗日援朝之時,楊鎬只是李如松部將,後來還打過幾次敗仗,楊鎬是個老好人,卻不是打仗的材料。朝廷用人不當,加上楊鎬指揮失誤,總而言之薩爾滸戰役是失敗了,楊鎬也被下獄處死。薩爾滸慘敗讓明軍再也興不起大規模抵抗,只能以防守為主,從此明軍陷入被動。

參考資料:《明史》、《清太宗實錄》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如果李如松活著,應該說薩爾滸的戰況,會更加激烈。


首先,李如松這個人雖然是遼東體系出身,在打仗的時候對於父親李成梁打造的將兵派系也有依託,但就其表現而言,李如松更像一個要跳出遼東體系自己闖出一副天地的將才。

就比如在寧夏之役,御史梅國楨上奏請求重新起用李成梁,給事中王德完堅決認為不可,這是因為李成梁政敵太多。但是明廷卻啟用了李如松,除了是因為李如松深得萬曆皇帝的喜愛之外,也是說明朝臣認可李如松的能力,並且在朝廷李如松的敵人很少。


有了這個鋪墊,再回到薩爾滸之戰,因為和老爸不完全是一個派系,而且皇帝寵愛,敵人不多,能力出眾,如果1598年李如松沒有戰死,那麼十有八九他就是薩爾滸之戰明軍的主將了。

事實上就算是李如松指揮,明軍也很有可能進行分兵政策,因為一次動輒十幾萬大軍一路開進,這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是不現實的,只會延誤進軍時間。但是分兵之策很有可能會有所改變,即不會像楊稿捯飭的這樣四路大軍,結果每一路都少於金軍,而且軍隊戰鬥力還嚴重退化,四路無法相互呼應,只能被剿滅。但是李如松具體會怎麼分,這個不好說,因為軍事天才的世界也不是我們這些講述者就能夠想到的。


如果李如松指揮,明軍將會有一個優勢——最大程度的調動遼東將領的家丁部隊。遼東派系的將領,多是李成梁培養起來的,或是李成梁派系下的。當時的遼東鐵騎,除了李家有以外,還有其他將領也有家丁部隊,只是規模小的多,但是各個精壯善戰,一旦聚集成萬人規模的軍隊,那戰鬥力自然是不容小覷。而作為李成梁的長子,這個派系的將軍們自然是要給這個面子,而且憑李如松的性格,絕對會直接管他們要人。這確實不是無稽之談,在薩爾滸之前,熊廷弼做過調查通計,發現遼東9萬駐軍,尚有8000——9000精銳善戰的軍士,只是太過分散,無法形成戰力。如果李如松在,自然是首先會去把這些人聚集起來,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另外李如松深知作戰時兵種配合的重要性,這是他在寧夏之役和朝鮮之役中得出的結論,所以大軍前進,自然不會犯了像杜松這種撇下戰車冒進的錯誤(在碧蹄館被日軍強行壓制了一波應該是會給這種人長個教訓,現在根據徐光啟的說法,李如松被土蠻部包圍殺死應該不是冒進,而是被叛徒出賣)。而有了戰車的庇護,努爾哈赤的騎兵並不能佔什麼大便宜。而且當時遼東供給給遠征軍的後備物資非常充足,也不會出現渾河之戰時浙兵的倒黴表現。

另外努爾哈赤對李如松還是會比較瞭解的,同樣李如松對努爾哈赤也是會很瞭解,所以雙方都不會輕易怎樣怎樣,而是會下一盤錯綜複雜的大棋。至於結果如何,畢竟都是軍事天才,而且各有各的優勢,很難說結果一定會如何。不過論經驗的話,我還是稍微的更看好李如松。


火器工坊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如松是何人?

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李如松驍勇善戰,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萬曆二十年(1592年),以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同年,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入朝鮮,在平壤之戰中大破日軍小西行長等部,殲敵近萬,又火燒龍山大倉,破壞日軍糧食補給,為壬辰抗倭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極大貢獻。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出任遼東總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李如松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年五十。朝廷追贈少保、寧遠伯,賜諡“忠烈”,併為其立祠。

李如松參與了萬曆三大徵中兩大徵,一生征戰無數,多次以少勝多,可謂用兵如神。

薩爾滸之戰是如何發生?

天命三年(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二萬嚮明朝發起進攻。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軍所攻佔。後金軍襲佔撫順、清河後,曾打算進攻瀋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於九月主動撤退。

撫順等地接連失陷,讓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並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但由於缺兵缺餉,不能立即行動,遂加派餉銀200萬兩,並從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增援遼東,又通知朝鮮、葉赫出兵策應。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援軍雖大部到達瀋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將帥互相掣肘。

天命四年(1619年)正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得到二十多個寨子。聽說有明朝的軍隊來了,這才回去。明朝的楊鎬派遣使者去後金商議罷兵,努爾哈赤回覆書信拒絕。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8萬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朝鮮軍隊一萬多人,共約10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

這之後便爆發了導致明朝和滿洲八旗實力對倒的“薩爾滸之戰”

如果李如松到薩爾滸之戰爆發時還沒有死,無月覺得問題不是薩爾滸之戰什麼結局,而是根本不會爆發薩爾滸之戰。

努爾哈赤嚴格上來說是李成梁家的“家丁”、“奴”。作為李成梁長子的李如松,首先對努爾哈赤有震懾力。

在軍事能力上,李如松經過那麼多打仗,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勝過努爾哈赤。

因此,在薩爾滸之戰前,明朝可能已經派遣李如松處理他自家的問題了。李如松要麼已經幹掉了努爾哈赤要麼也打的努爾哈赤不敢出來挑釁。總之,建州女真的天下要推遲好多年了。

以上為無月個人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看了好多人的回答說李如松就是一個猛將,愛輕敵冒進必不是努爾哈赤的對手,我不以為然,下邊我來分析一下。

李如松絕非猛將,乃智勇雙全的統帥,從李如松寧夏打哱拜他的軍事謀略遠高於明軍其它將領,堆土攻城,水淹敵城,圍點打援,聲東擊西等謀略可以看出李如松絕非常人。

萬曆援城破平壤之戰李如松用的謀略更多,打得小日本無還手之力,一天之內收復重兵把守的平壤不是一個純武夫能做到的。

有人說李如松愛輕敵冒進,這也不對,萬曆援朝碧蹄館大戰李如松帥2000騎兵去尋找查大受的3000騎兵時受到日軍重兵圍困,這似乎是李如松輕敵冒進的證據,其實不然,查大受報遇小股日軍滅之並追擊中,李如松就判斷查大受可能會中日軍埋伏,為救部下回去搬兵己來不及,將自己的兵力分二批次投入戰鬥,且每個批次投入時間都適合,擊敗數倍於己的日軍。

至於死於土蠻埋伏是內鬼給敵人提供了情報是個意外。

那麼李如松指揮薩爾滸會戰能勝嗎?這是肯定的,李如松軍事才能不是楊鎬,杜松之類人能比的,李如松作戰前善謀化,並善用計謀,不會像楊鎬那樣傻乎乎用四路圍攻,結果四路根本不能配合被後金各個擊破的,按李如松個性應是聲東擊西,一路為虛,一路為實,按努爾哈赤軍事水平未見得能識破李如松的計策。

還有李如松調集軍力能力也遠比楊鎬的強,他應該會徵招遼東,宣大二地鐵騎,劉鋌的善用火器的川浙兵也會徵招,由於萬曆帝對李如松的絕對信任,加上李如松深知大明各地軍隊戰力,可以保證李如松所徵調軍隊戰力遠強於楊鎬所徵的,加上李如松在大明軍界的赫赫軍威,賞罰果斷,明軍必冒死向上,這一切也非一個書生出身的楊鎬能比的。

李如松很善長諸兵種的配合,步,騎,火炮,火繩槍等兵種的配合,這樣後金軍難己發揮騎兵衝擊的作用,明軍只要集陣向前,發揮諸兵種合成的威力後金軍必敗,大家不要以為後金軍有多猛,是要看他對誰,裝備了三眼火銃遼東鐵騎包括後來的關寧鐵騎從來都沒有輸給八旗騎兵。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楊鎬是隻羊,軍隊也全變羊了,李如松是隻猛虎,手下也都是猛虎,李如松如真為帥必能戰勝努爾哈赤。


戰神0073353130


薩爾滸之戰是大明與後金戰略態勢的轉折點,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其重要性如同後世的遼瀋戰役。薩爾滸之敗,明朝對後金陷入了被動的戰略防守階段,直到一步步被後金徹底拖垮。

薩爾滸之敗,表面看是明軍戰術失敗,四路進軍,分散了兵力,被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但實際上是兩國軍事實力的正常反映。

明朝初期,明軍確實是一直富有戰鬥力的軍隊,到了朱棣時代,依舊實力強勁。但是由於軍戶制度和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明軍的戰鬥力日益下降。如果說土木堡之敗,還有人為干擾的因素,那麼嘉靖年的抗倭,則徹底暴露了明軍外強中乾的老底。到了萬曆年,前期的三大徵,雖然都號稱贏了,但付出的代價是驚人了,甚至動搖了國本。

相比明軍的江河日下,後金軍隊卻蒸蒸日上。努爾哈赤統一滿洲各部後,建立了當時東亞最強大的軍隊。努爾哈赤本人,更是難得的軍事天才,完全不是明朝的文武官員可以相提並論。

薩爾滸之戰,即使李如松健在,甚至戚繼光、李成梁復生,依然不是後金的對手。

首先,大明的國力已不能支撐一場持久戰。明軍之所以兵分四路,主要是想速戰速捷,畢其功於一役。之所以想速戰速捷,固然有輕敵思想,但更重要的是拖不起。十三萬大軍,其消耗是驚人的,萬曆沒錢了。相比之下,後金是軍民和一,戰爭成本相對大明低得多,而且佔領遼東後實行奴隸制,可盡情壓榨漢人。後金有更多選擇。

其次,明軍已高度依賴火器,軍隊的格鬥能力大幅度下降,除了佔少數的浙軍、川軍戰力強悍,其它軍隊都不是後金野蠻人的對手。而當時,火器的威力還不足以壓倒冷兵器,與弓箭相比,沒有什麼明顯優勢。更重要的是,明軍依賴火器,必然喪失了機動性,而這恰恰是後金的強項。

類似的有崇禎年,洪承疇指揮松錦之戰,抱團進軍、步步為營,但由於拖不起,依舊全軍覆沒。這是國力決定的,非一兩個名將就能改變。

因此,不要說李如松,即使戚繼光再世,明軍依然打不贏薩爾滸之戰,頂多輸得不太難看而已。


江南俗士1


《孫子兵法》開篇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一場戰爭的勝利能成為一個王朝興盛的起點;一場戰爭的失敗也將成為一個王朝覆亡的終點。

漢以垓下之戰而興;唐因虎牢關一戰而盛;明以鄱陽湖大戰而立。

秦因項羽破釜沉舟而失其鹿;晉因寧平城慘敗而亡;宋以軍潰而有北狩之恥。

巍巍歷史長河之中,軍興軍敗,朝代更替。最令戰歌印象深刻的便是那個地名——薩爾滸!


不世之名將,千秋之罪首

戰歌認為這句話用在李成梁身上在合適不過了!

看到了輾轉流落至遼東的徐文長(胡宗憲的頭號幕僚),眼見了黯然回鄉的戚繼光。李成梁算是徹底的明白了一個詞——養寇自重!

一番思索,李成梁看中了在自己面前恭謹聽話又有能力的努爾哈赤。

之後的幾年中,在李成梁的庇護下,努爾哈赤快速的成長為遼東地區除明朝官軍外最強大的一支力量。

努爾哈赤的迅速崛起並非沒有引起明朝的重視。在努爾哈赤起兵幾年後,就有一份關於他的詳細報告送到了御前。

只是由於三大徵的進行以及朝中黨爭激烈而心力交瘁的萬曆皇帝根本無暇去顧及這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小部落。 就是在李成梁的偏袒下以及明朝的忽視下,這個不起眼的小部落最終埋葬了大明王朝!

養虎為患

羽翼漸豐的努爾哈赤終於將矛頭對準了大明朝。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城。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明朝黨爭激烈,關外防備鬆弛。趁此有利局面,努爾哈赤決定起兵叛明!

當年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步騎兩萬誓師出征。很快明朝關外重鎮撫順、清河等便被後金軍隊攻佔!

接到前線敗報的萬曆皇帝深感形勢嚴峻,立即做出了出兵平叛的決定。

明朝的戰前準備

做出了出兵決定後,萬曆皇帝任命熟知遼事的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前線軍務。

為了能一舉蕩平,明朝可謂是集天下之精兵強將。 從九邊抽調精兵五萬五千;徵發善戰浙軍四千(這個浙軍唯一跟戚繼光有關係的就是戚金);從各地衛所調精兵兩萬;徵調強悍敢戰的土司兵七千餘人。

合計明軍八萬六千餘,加上葉赫軍一萬,朝鮮軍一萬三千。明朝總兵力共計十一萬多,號稱四十七萬。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大軍雲集關外。但是隨即就有幾大難題擺在明軍前面:糧餉不足;從各地徵調的士卒並沒有進行協同以及對新地形、新環境的適應訓練;各個將領之間的協調困難(兵餉未充,士卒不習,將領未協)。

只是這些關乎戰事勝敗的緊要問題在楊鎬看來就是五個字——那都不是事!

既然將領未協,那就分兵四路,分進合擊。至於其它問題,先打了再說!

此外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大問題:明軍出征前,儲藏火器、火藥的軍火庫失火(堡中軍庫災,火器盡毀)。這次事故導致出征明軍攜帶的彈藥嚴重不足。

努爾哈赤的戰前準備

得知明朝徵發大軍前來,努爾哈赤厲兵秣馬、擴軍備戰。同時大量派出細作,收買明邊將以源源獲取明軍情報。

努爾哈赤通過這些措施很快搞清了明軍的兵力規模,出師日期,進軍路線等關乎戰事成敗的關鍵信息。

根據這些信息,努爾哈赤從容的做出了任爾幾路來,我就一路去的應對計劃。

戰敗疑雲

通過兩方的戰前準備,我們就能得出結論,此戰明軍必敗。

精兵強將雲集的明軍只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努爾哈赤會集中兵力防守赫圖阿拉。對於後金軍隊的戰力、數量、動向幾乎一無所知。

戰歌真想問問楊鎬,誰給你的自信?

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

杜松因何而敗

現在一般認為明軍戰敗是因為杜松輕敵冒進。但是戰歌在《明季北略》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說法。

杜松抵達前線後,很快發現了明軍面臨的幾大難題很可能會導致戰敗,因而數次勸告楊鎬希望能延緩進軍。但是楊鎬統統不聽。

沒有辦法的杜松秘密派遣心腹入關希望將前線情況告知朝廷,意圖能在準備充分後再進軍作戰。

可是杜松派出的人很快被李如柏發現,李如柏將杜松派出的人騙回,又以軍法處置了!

杜松此舉算是得罪了楊鎬與李如柏,因而兩人定下計策要害杜松。

在誓師出征時,李如柏故意告訴杜松要將頭功讓給他。因為他有一個熟知地形的嚮導可以繞過後金軍,直插敵人空虛的後防。

可是在杜松相信後,李如柏就派出的這個嚮導卻領著杜松進入了敵軍伏擊圈中。

戰歌認為這種說法是可信的,因為身經百戰的杜松不可能不知道孤軍深入的危害。那麼促使他不顧一切敢於孤軍深入的原因必然是一個唾手可得的巨大戰功。

有李如松在,薩爾滸之戰的結局就能改變?

此時的努爾哈赤通過八旗制度的建立,已經崛起成為任何人都不敢輕言戰勝的強大存在。

在楊鎬的一連串失誤之下,就是徐達、常遇春在也難以挽回明軍失敗的命運。

戰歌認為如果能用李如松為前線統帥的話,情況可能會好一點,但是仍然難以扭轉戰敗的結局。


總結: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是明朝激烈內部爭鬥所造成的一個必然結果。

即使僥倖薩爾滸之戰獲勝,也會有其它慘敗來揭開明朝覆亡的大幕……


璽言春秋


李如松很優秀,但性格狂妄自大,喜歡無事生非,即便其能指揮薩爾滸戰役,即使不用分進合擊戰術。在地形複雜的環境下,也難以發揮明軍的火器優勢,其身先士卒的個性,也容易至於死地,一但被擊殺,明軍一樣會全軍覆滅。

打擊建州女真的有效方法是封鎖,依靠時間來消耗對方的戰略儲備,充分發揮明朝的國力優勢。建州女真屬於漁獵遊牧集團,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必然會嚴重抑制其發展,輔以有效的外交手段,十年即可兵不血刃解決問題。


約翰的甲殼蟲


從李如松幾次被彈劾情況來看,即便李如松還活著,明朝還是會敗,最多隻能減少損失

1、1583年萬曆十一年,李如松升任山西總兵官,卻被給事中黃道瞻彈劾,認為李成梁鎮守遼東、李如松鎮守山西是父子都擔當重鎮不合規矩,最後李如松被調任僉書右府提督京城巡撫;

2、當了提督京城巡撫,又被給事中邵庶彈劾不法——具體什麼不法又說不出個理由來,萬曆皇帝沒有采納彈劾,維護李如松;

3、1587年萬曆十五年,李如松出任宣府總兵官,就因為和巡撫一起並排坐著閱兵,竟被一個學政為此大打出手,最後還被巡撫御史王之棟彈劾李如松驕縱——並排坐著閱兵竟然被被驕縱;萬曆皇帝兩次奪李如松的俸祿,還不能讓那些文官滿意,李如松還是繼續被文官繼續彈劾,給事中葉初春上書要求調走李如松,最後萬曆帝只能讓李如松和李迎恩二人對調了事——夠小肚雞腸的;

4、之後每次給事中到李如松防地視察,李如松都會被彈劾,沒有例外,但萬曆皇帝還是個明白人,始終支持李如松;

5、1592年,在御史梅國楨的推薦下,李如松被任命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以平定哱拜;李如松認為既然自己是提督,就不應該受總督監管,結果被兵部尚書石星、兵科許弘綱彈劾,最後被下旨申斥;

6、萬曆朝鮮戰役,明明是兵部尚書石星認為要封貢日本而要撤兵的,和日本達成合約的沈唯敬也並非李如松所派遣,戰役結束之後,李如松竟然被一大幫文官彈劾“和親辱國”,雖然萬曆帝並不採納,依然褒獎李如松。


總結

李如松被彈劾的理由:父子同任重鎮、巡撫不法、並排坐著閱兵、以提督獨掌軍權、素服而非甲冑拜見督師、和親辱國。

在萬曆帝的萌護下,李如松才得以擊敗哱拜、取得萬曆朝鮮之戰的勝利。從李如松被文官彈劾,可以看出明朝武將地位如何低下的地位,稍微對文官有點不敬,就動輒得咎。

這也是為什麼明朝只有在皇帝比較強勢時,戰事才有所斬獲的原因——一幫從來不上戰場的文官竟然為前線做戰爭決策!

在薩爾滸之戰中,杜松即便不渡渾河,堅守等待其他各路軍,各路軍彼此也不會配合作戰,達到擊殺努爾哈赤的效果。最多是努爾哈赤在大兵合圍下,嚮明朝投降,過幾年再重新反而已。

但明朝朝廷對薩爾滸之戰的定調是:速戰速決。原本計劃是3月21日大軍才出發,但明朝內閣在巨大軍費面前,不斷要求楊鎬提前出發,楊鎬被迫在2月21日出發——當時東北還是大雪一片,根本還不適合出軍作戰。

在比原定計劃提前一個月的前提下,你杜松到達陣地,不攻打敵軍,肯定會被彈劾拖延不戰的罪名。即便明軍取得薩爾滸之戰的勝利,拖延不戰的杜松即便不被看透,肯定也是被貶為名。

如果換做你,你是依照急速作戰的定調作戰,雖然失敗,但罪名落不到你身上;還是堅持正確的作戰方案,形成合圍之後才進攻,最後不管勝敗,自己即便不被處死,也被貶為平民。

對此,你的選擇是什麼?

在明朝以文制武的官制下,武官基本沒有出頭之日,朱元璋之後基本上沒有以戰功得以成為重臣的。李如松也難以說是重臣。

明初朱元璋的設計是:文官監管武官,但武官職位比文官高半級,到達文武平衡的態勢。建文帝即位後,將文官提升了半級,雖然文武官職位平等了,但文官監督武官制度不變,因此就形成了和宋朝一樣的以文制武。

因此,在薩爾滸之戰中,問題不在於武將的軍事能力問題,而是整日擔心軍費的明朝朝廷速戰速決的基本指導思想。

沒錢,就別打仗!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終於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了,如果李掛帥的話,李的軍事指揮能力不在努爾哈赤之下且擅長出奇制勝,鑑於明軍的實力,李不太不可能選擇四路分兵的策略與努爾哈赤死磕,可能選擇是,集中優勢兵力於正面以小股部隊吸引後金主力來襲,攻擊後金,出精騎兵以一個或兩個側面對後金實施迂迴戰術包抄


劍客456


前面說錯了,現糾正下其實產生野豬皮的原罪是李如松的爹李成梁!李成梁與戚繼光同時為將,戚繼光信奉“封候非我願,但願海波平”,而李成梁恰是信奉養寇、滋事、平寇持候(後功封伯),造就並培訓了野豬皮的仇恨與能力。而他兒子李如松其勇武有餘,能力不足,所以李如松同樣贏不了薩爾滸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