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史上,李如松的知名度不太高?

邱名幸子


很簡單,因為李如松的能力並沒有高到一定程度,所以知名度自然不高。

明史中,李如松並沒有一個單獨的列傳,他的事蹟記載於自己的父親李成梁的列傳之中,列傳一百二十六李成梁(子如松·如伯·如楨·如樟·如梅)·麻貴(兄錦)可以看出,列傳一百二十六的主要介紹對象只有兩個,李成梁和麻貴,其他人都是因為和他們有所聯繫,且有一定的事蹟,所以能夠出現在這兩人的列傳中。

李如松的事蹟,主要是指揮了 兩場戰爭。一個是平定寧夏的哱拜叛亂,另一個則是指揮了第一階段的萬曆援朝戰爭。

在平定哱拜的叛亂中,李如松被任命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這個官職在李如松之前都是由文官擔任的,可見李如松很受萬曆皇帝的喜愛,但萬曆皇帝為什麼如此厚待李如松,這就不得而知。哱拜之亂,李如松一開始打得也並不順利,最後李如松利用大水淹城的辦法,逼迫哱拜投降,其投降後,李如松誅滅了其全族。

而萬曆援朝戰爭,其實也談不上大勝。在平壤之戰中,明軍的表現的確值得稱道,明史記載

火器併發,煙焰蔽空。惟忠中砲傷胸,猶奮呼督戰。如松馬斃於砲,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獲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風月樓。夜半,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寧及參將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潛伏東江間道,復斬級三百六十。乘勝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復開城。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並復。酋清正據咸鏡,亦遁還王京。

斬首將近兩千日軍。但是接下來的碧蹄館,明軍則遭受了失敗。在碧蹄館之敗後,實際上雙方的已經處於對峙狀態,誰也吃不掉誰,於是乎明朝和日本就議和了,李如松因此就被調回國內。

四月十八日,倭棄王京遁,如松與應昌入城,遣兵渡漢江尾倭後,將擊其惰歸。倭步步為營,分番迭休,官軍不敢擊。倭乃結營釜山,為久留計。

李如松本身打算趁日本人撤軍時出其不意地襲擊,但是日本人有防備,也就作罷了。

自此,李如松再也沒有什麼大的戰功記載,再有,就是他深入追擊蒙古土蠻,最後中伏身死。

就歷史記載而言,李如松的一生算不上出彩,只能說他的確盡到了一個武將的本分,他所做的這些,無論與早期的常遇春,徐達,張輔等人相比,還是和同期的父親李成梁,戚繼光,甚至和最後的孫承宗,李定國相比,都沒有那麼出彩。

如果再深究,那就是因為萬曆援朝戰爭從結果而言,只能說是平手。兩國在朝鮮打了八年,明朝沒有任何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給予日本毀滅性的打擊,最後最值得稱道的鳴梁海戰,還是因為日本在豐臣秀吉死後,全軍撤退時,明朝聯軍趁著日本撤退,毫無鬥志才打出來的。可以說,萬曆援朝戰爭,居然因為豐臣秀吉的死而結束,不得不說,的確不是太過於值得大書特書。

而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他的父親李成梁能力太強。李成梁一生,在遼東和蒙古,女真作鬥爭,基本上沒吃過虧,可以說是百戰名將,李如松在他的光環之下,自然是不可能太過於出彩。


庭州行者


李如松的知名度在明史上己經非常高了,絲毫不遜色於袁崇煥、鄭成功、孫傳庭、李定國這些家喻戶曉的著名人物。

李如松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寧遠伯李成梁,李家鎮守遼東三十多年,出兵鎮壓征討叛亂入侵的女真族、蒙古族各部,師出必捷,威震絕域。維護明朝對遼東地區的統治,號稱“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所未有”。

李家兩代人顯貴無比,李成梁九個兒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五人都官至總兵,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四人官至參將。

李如松不愧將門虎子,建功立業超越其父,李如松登上歷史舞臺是在萬曆年間,萬曆三大徵中的平定寧夏叛亂和抗日援朝之戰都是李如松擔任主帥。李如松率兵四萬攻克朝鮮平壤城,大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李如松己經把自己的名字牢牢刻在了中、日、朝三國的歷史上。

不過公正的講後來的碧蹄館之戰李如松輕兵冒進險些喪命,實際上是一場大敗仗,被某些人粉飾成了一場勝仗是不符合事實的。

後來李如松被調回國內擔任遼東總兵官,輕敵冒進的老毛病又犯了,僅率領兩、三千人遠途奔襲搗巢韃靼土蠻部,被數萬蒙古人圍殲擊斃,死的不明不白太草率了。


流賊聞之心膽搖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李如松是誰?其次,要搞清楚李如松是否真的知名度不高?

第一,李如松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大兒子。李成梁可是明朝後期隆慶、萬曆年間了不起的名將。其人雄才大略,鎮守北方四十多年,多次擊敗蒙古各部的侵擾。特別是他鎮守遼東幾十年,對女真人恩威並施、剿撫並重,把女真人收拾得服服帖帖。李成梁在世時,努爾哈赤始終不敢反叛。李成梁有九子,李如松是老大,而且也是九個兒子中最有才幹、政治軍事才能最接近李成梁的。

第二,李如松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李如松從小就跟隨父親,熟悉軍事兵法,是不可多得的一個將才。歷史上有名的萬曆三大徵(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抗日援朝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中,有兩個(平定哱拜叛變的戰役和抗日援朝戰役)都是李如松直接領導和指揮的。尤其是,萬曆抗日援朝戰役的勝利,直接影響了朝鮮和日本的歷史,是世界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可見,李如松的成就絕不比其父有多大遜色。

第三,所謂的李如松知名度不高,其實是個偽命題。李如松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是享有盛譽的。連《明史》都稱讚他:“將門有將,得無愧乎”。如果非說他知名度不高,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他死得太早。萬曆二十六年,李如松在與韃靼土蠻部作戰時陣亡於撫順,年僅五十歲。因為死得早,所以在明末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他死後,朝廷在遼東幾乎無人可用,不得不重新啟用李成梁。就很說明問題。第二,其父李成梁名氣太大了,把李如松的名氣給蓋住了。在萬曆年間,南戚北李(戚繼光、李成梁)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而且,當時李成梁的名氣還要蓋過戚繼光。清人修《明史》,對其雖頗有貶低之詞,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然邊帥武功之盛,(明)兩百年來所未有”。所以,如果說李如松知名度不高,可能是因為拿他跟其父李成梁對比的緣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