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史上,李如松的知名度不太高?

邱名幸子


很简单,因为李如松的能力并没有高到一定程度,所以知名度自然不高。

明史中,李如松并没有一个单独的列传,他的事迹记载于自己的父亲李成梁的列传之中,列传一百二十六李成梁(子如松·如伯·如桢·如樟·如梅)·麻贵(兄锦)可以看出,列传一百二十六的主要介绍对象只有两个,李成梁和麻贵,其他人都是因为和他们有所联系,且有一定的事迹,所以能够出现在这两人的列传中。

李如松的事迹,主要是指挥了 两场战争。一个是平定宁夏的哱拜叛乱,另一个则是指挥了第一阶段的万历援朝战争。

在平定哱拜的叛乱中,李如松被任命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这个官职在李如松之前都是由文官担任的,可见李如松很受万历皇帝的喜爱,但万历皇帝为什么如此厚待李如松,这就不得而知。哱拜之乱,李如松一开始打得也并不顺利,最后李如松利用大水淹城的办法,逼迫哱拜投降,其投降后,李如松诛灭了其全族。

而万历援朝战争,其实也谈不上大胜。在平壤之战中,明军的表现的确值得称道,明史记载

火器并发,烟焰蔽空。惟忠中砲伤胸,犹奋呼督战。如松马毙于砲,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获首功千二百有奇。倭退保风月楼。夜半,行长渡大同江,遁还龙山。宁及参将查大受率精卒三千潜伏东江间道,复斩级三百六十。乘胜逐北。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所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酋清正据咸镜,亦遁还王京。

斩首将近两千日军。但是接下来的碧蹄馆,明军则遭受了失败。在碧蹄馆之败后,实际上双方的已经处于对峙状态,谁也吃不掉谁,于是乎明朝和日本就议和了,李如松因此就被调回国内。

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遣兵渡汉江尾倭后,将击其惰归。倭步步为营,分番迭休,官军不敢击。倭乃结营釜山,为久留计。

李如松本身打算趁日本人撤军时出其不意地袭击,但是日本人有防备,也就作罢了。

自此,李如松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功记载,再有,就是他深入追击蒙古土蛮,最后中伏身死。

就历史记载而言,李如松的一生算不上出彩,只能说他的确尽到了一个武将的本分,他所做的这些,无论与早期的常遇春,徐达,张辅等人相比,还是和同期的父亲李成梁,戚继光,甚至和最后的孙承宗,李定国相比,都没有那么出彩。

如果再深究,那就是因为万历援朝战争从结果而言,只能说是平手。两国在朝鲜打了八年,明朝没有任何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给予日本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最值得称道的鸣梁海战,还是因为日本在丰臣秀吉死后,全军撤退时,明朝联军趁着日本撤退,毫无斗志才打出来的。可以说,万历援朝战争,居然因为丰臣秀吉的死而结束,不得不说,的确不是太过于值得大书特书。

而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他的父亲李成梁能力太强。李成梁一生,在辽东和蒙古,女真作斗争,基本上没吃过亏,可以说是百战名将,李如松在他的光环之下,自然是不可能太过于出彩。


庭州行者


李如松的知名度在明史上己经非常高了,丝毫不逊色于袁崇焕、郑成功、孙传庭、李定国这些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

李如松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宁远伯李成梁,李家镇守辽东三十多年,出兵镇压征讨叛乱入侵的女真族、蒙古族各部,师出必捷,威震绝域。维护明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

李家两代人显贵无比,李成梁九个儿子,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五人都官至总兵,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四人官至参将。

李如松不愧将门虎子,建功立业超越其父,李如松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万历年间,万历三大征中的平定宁夏叛乱和抗日援朝之战都是李如松担任主帅。李如松率兵四万攻克朝鲜平壤城,大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李如松己经把自己的名字牢牢刻在了中、日、朝三国的历史上。

不过公正的讲后来的碧蹄馆之战李如松轻兵冒进险些丧命,实际上是一场大败仗,被某些人粉饰成了一场胜仗是不符合事实的。

后来李如松被调回国内担任辽东总兵官,轻敌冒进的老毛病又犯了,仅率领两、三千人远途奔袭捣巢鞑靼土蛮部,被数万蒙古人围歼击毙,死的不明不白太草率了。


流贼闻之心胆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李如松是谁?其次,要搞清楚李如松是否真的知名度不高?

第一,李如松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大儿子。李成梁可是明朝后期隆庆、万历年间了不起的名将。其人雄才大略,镇守北方四十多年,多次击败蒙古各部的侵扰。特别是他镇守辽东几十年,对女真人恩威并施、剿抚并重,把女真人收拾得服服帖帖。李成梁在世时,努尔哈赤始终不敢反叛。李成梁有九子,李如松是老大,而且也是九个儿子中最有才干、政治军事才能最接近李成梁的。

第二,李如松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如松从小就跟随父亲,熟悉军事兵法,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将才。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抗日援朝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中,有两个(平定哱拜叛变的战役和抗日援朝战役)都是李如松直接领导和指挥的。尤其是,万历抗日援朝战役的胜利,直接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可见,李如松的成就绝不比其父有多大逊色。

第三,所谓的李如松知名度不高,其实是个伪命题。李如松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是享有盛誉的。连《明史》都称赞他:“将门有将,得无愧乎”。如果非说他知名度不高,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死得太早。万历二十六年,李如松在与鞑靼土蛮部作战时阵亡于抚顺,年仅五十岁。因为死得早,所以在明末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他死后,朝廷在辽东几乎无人可用,不得不重新启用李成梁。就很说明问题。第二,其父李成梁名气太大了,把李如松的名气给盖住了。在万历年间,南戚北李(戚继光、李成梁)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当时李成梁的名气还要盖过戚继光。清人修《明史》,对其虽颇有贬低之词,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所以,如果说李如松知名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拿他跟其父李成梁对比的缘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