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會敗得那麼慘?

書生述史


憑心而論,薩爾滸之戰筆者根本就不認為明朝有戰勝的可能,從戰役的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失敗。

戰爭的一開始,戰爭的整個進程就已經像吹牛皮的方向發展,楊鎬對外號稱47萬,實際出動軍隊不過11萬,去掉各萬人左右、壓根兒沒打算參戰的葉赫女真和朝鮮僱傭兵,明朝實際上動用的兵力不過87000人,再去掉由李如柏統領的、早已軍備廢弛戰鬥力堪憂的遼東本土南路軍,明朝真正能打的不過只有三路共計六萬軍隊,面對同樣人數並且達到戰鬥力巔峰期的後金,1比1兵力下的對抗,明朝能有多大勝算?可笑的是明明兵力在開戰前就已經不佔優勢,僅有的具有戰鬥力的六萬軍隊竟然還兵分三路,相互之間遠隔數百里,這樣的打法豈有不敗之理?



南路軍,本身就不具備戰鬥力,壓根沒進入戰場,撤退時遭到50個後金騎兵的襲擊竟然全軍崩潰,逃跑之下互相踐踏,踩死踩傷上千人,還沒有與敵人交手就先鬧出了大笑話。

西路軍,薩爾滸之戰最能打的軍隊,可惜分兵作戰被近三倍於己的敵人包圍,鏖戰了整整一個晝夜也沒有其他援軍相助,最終全軍覆沒。

北路軍,沒有吸取西路軍的教訓,繼續分兵三處作戰,結果被各個擊破。



東路軍,在兩路大軍全軍覆沒、南路軍遲遲不動的情況下,東路軍直接變成了孤軍深入,想不覆滅都難。

薩爾滸之戰,明軍最大的敗筆就是分兵作戰,在本來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單獨一路軍在作戰時竟然繼續採取分兵,不斷的以幾千人的規模去硬碰數萬人的後金大軍,結果連續分別在幾個小時之內就被殺戮一空,造成這樣因素的根本原因則更為尷尬,在明朝末軍備不斷廢弛的情況下,明朝可用之兵越來越少,早已沒有了成建制的大兵團,應對大型戰爭只能從各地東拼西湊組建臨時兵團,到了實際戰場又互不同屬戰鬥力更是天差地別,只能各自為戰,對付缺乏戰鬥力的農民軍也許綽綽有餘,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後金軍隊,等待明朝的也只有失敗!


遼寧資深球迷


實力,才是失敗的關鍵。

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為:努爾哈赤的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

經濟生產力的低下並不影響軍事的先進,歷史已多次證明。

要完全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要完全弄明白雙方的戰鬥力。

明朝方面最厲害的軍隊:1關寧鐵騎,2秦兵,3昌平軍。

後金方面:八旗騎兵

戰績:1關寧鐵騎號稱天下第一勁旅人數並不多是袁崇煥從李成梁的遼東鐵騎的基礎上改編的,人數6000-10000左右,在關內打農民軍的時候一千人(關寧鐵騎)加兩千雜牌創造了殲敵十幾萬的戰績,山東平叛關寧鐵騎出動兩千人為禍山東的孔有德耿精忠被打毫無還手之力,北京保衛戰,袁崇煥率領的關寧鐵騎傾巢而出(九千人),皇太極也只能望城興嘆!

秦兵是洪承疇的部隊,昌平軍是左良玉的部隊,薩爾滸之戰沒有這三支部隊。

從後來的戰績來看,能夠和八旗騎兵正面戰場真刀真槍野戰的只有關寧鐵騎也只是略佔上風(因為明軍有大炮),其他的部隊都不堪一擊。

而薩爾滸之戰時期的八旗騎兵正是由努爾哈赤率領的,也是八旗騎兵武力的巔峰時期,從這個曲線來了解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實力才是失敗的原因。

兵力對比:明朝方面

薩爾滸之戰明軍共計12萬人,對外號稱47萬,12萬人還是多國聯軍(朝鮮,葉赫),統帥是楊鎬,明軍分為四部:杜松部(長期打蒙古人)兇悍異常,劉延部(從朝鮮把日本人趕回了老家),李如柏(努爾哈赤弟弟的女婿,其他三路軍都打完了他竟然毫髮無損零傷亡的帶領部隊回來了)我不說你也知道怎麼回事(沒有證據不能亂說),馬林(第一次帶兵上戰場)除杜松劉延能打外都不能打。

後金方面

統帥:努爾哈赤,代善,皇太極,蒙古爾泰,人數大概六萬人左右,這是一支久經戰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部隊,從弱小的建州女真統一整個女真,清河撫順戰役已經證明了他們除個別人之外,都很能打。

決策方面:

明朝方面還沒有開戰前就有人寫信告訴了努爾哈赤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這個人正是楊鎬,他的大概意思是努爾哈赤你待在赫圖阿拉別動,等我兵分四路會師後我兩個打你一個,我喊開始了再打,楊先生雖然不是漢奸卻做到了無數漢奸想做也做不到的事。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有句名言:"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形容的就是這次,換句話說,四路明軍的任何一支遇到努爾哈赤都將面對人數雙倍戰鬥力N倍的敵人。

戰鬥還沒有開始,勝負已分,我彷彿看到一幕悲劇正在上演。

薩爾滸之戰明軍死傷將領300多,士兵五萬多,物資不計其數,這次戰役導致的後果是華夏文明的覆滅。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整個遼東八旗騎兵想去哪就去哪,明朝的虛弱已經暴露,明朝的繁榮也激起了努爾哈赤的慾望,此戰讓他看到了慾望實現的可能,並以此為之奮鬥(提出七大恨的時候無非想要點東西)


V語過添情IP


在公元1619年,楊鎬帶領四路大軍出征,西路軍遭努爾哈赤攻擊,全軍覆沒;北路軍遭受攻擊,全軍覆沒;東路軍被女真軍偷襲,全軍覆沒。

努爾哈赤集中八旗兵優勢兵力,採取突襲使明軍措手不及。明軍的“分進合擊”遇上後金兵的“合進分擊。

薩爾滸是一個腐朽落後的帝國,和一個冉冉升起的強大部族的決戰。

明軍失敗的重要原因是指揮,再就是怕死,愚蠢、無能,怯懦造成了失敗。


語文360


明軍在薩爾滸之戰失敗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

一是楊鎬戰略失當,自古以來,對缺少城池的遊牧民族作戰,分兵三路以上的,幾乎沒有勝利的,明初徐達、李文忠、馮勝等一代名將率百戰之師分兵三路打蒙古殘餘,尚且不能取勝;衛青、霍去病分兩路出擊匈奴,在任何一路均不弱於匈奴全軍的情況下,遇到匈奴主力的衛青一路也是艱難取勝。

二是明代實行以文制武,文官負責戰略規劃,武將負責戰術實施,看似分工明確,實則存在互相掣肘和指揮與實戰脫節的情況。文官楊鎬坐鎮瀋陽,前線四路總兵各不統屬,各自為戰,給了後金方各個擊破的機會,也給了後金詐劉挺入圍的機會,也給了李如柏觀望的機會。

三是兵源複雜,明軍既有遼東本土部隊,有內地調來的客軍,還有朝鮮和葉赫部的軍隊,水土不服,語言不通,將領不和,雖經過一段時間的整合,但仍是各不統屬,戰鬥力大打折扣。

四是思想準備不充分,無論是朝中的萬曆,前線的楊鎬,統兵的杜松、劉挺都低估了後金的戰鬥力和戰鬥決心,先是萬曆催促出戰,楊鎬號稱47給後金寫信,前線杜松、劉挺互相爭功,都沒充分重視敵人。

五是李如柏和後金關係曖昧,李家與努爾哈赤關係複雜,不排除洩露軍機的情況,加上後金情報能力很強,所以才能清楚明軍各路軍實力、路線,並準確無誤的逐一擊破。

六是後金實力很強,努爾哈赤經過二十多年的征戰,打造了一支強悍的八旗軍,無論在將領素質、士兵戰鬥力、情報蒐集均要強於明軍,雖然子侄之間有隙,但在努爾哈赤的鐵腕下,在明朝事壓力下,做到了同心協力。

薩爾滸之戰,後金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明軍則是問題眾多,失敗是預料之中。


頭大脖子粗


原因太多了,說一天都說不完!簡單來說1統帥楊鎬昏庸無能,根本不瞭解敵情,沒有做好情報工作,對敵人實力和戰爭目的不瞭解,也控制不了手下大將,出現冒進爭功!本來就不佔優勢還錯誤的分兵,被敵人各路擊破!

2裝備粗製濫造,雖然花了很多錢,可造出來什麼玩意兒,軍械監管不力,匠人地位低下!統兵大將杜松的頭盔居然被敵人一箭射穿,瞬間陣亡,這還是將軍的鎧甲都成這樣了,何況士兵!明軍雖然有火器,但裝備不如宋朝!

3士兵戰鬥力太弱,各路大軍中有大量南方人軍隊,不適應氣候!火器在雨雪天氣成了燒火棍,根本沒有發揮出來!

4敵人相對太強,佔據地理優勢,又是多年征戰的老兵!統帥努爾哈赤對明軍內部很瞭解,又有大量實時情報,可以說就像一群狼在森林裡偷襲一幫從城裡來的迷路了的普通人!

可以說以當時情況,哪怕是換成戚繼光去帶兵也很難打勝,當然戚帥用兵謹慎,不會範那些低級錯誤,可能是平手,或者努爾哈赤慘勝,但主力被打光,又被其他部落吞併!


28羊羽


戰鬥力不是相差不大,而是相差非常大。努爾哈赤的主力是六萬八旗騎兵。遼太祖曾言: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而這次女真不僅滿萬,而且是六萬!明軍雖然有十三萬軍隊,但是分為四路。力量分散,明軍主力部隊是步兵,以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為主。而此類兵種構成最為懼怕的便是鐵騎的集群衝鋒,陣型一亂,全軍玩完。(個人覺得如果幾萬人清一色五米大長矛估計還有的打)努爾哈赤貫徹實施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戰略思想,集中自己優勢的六萬騎兵部隊去逐一殲滅明軍的分頭並進的軍隊。結果是後金損失微乎其微,而明軍則是屍橫遍野。


晴空1466652


關鍵還是用人失當,指揮官楊鎬本身就是個無能草包,曾經因打過敗仗下過大獄。這樣的人根本不配成為三軍統帥。而面對以機動見長善於野戰遊移不定的八旗軍競採用分進合擊的策略,更是絕對的渾釗,這等於給八旗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提供了良機,這是兵家的大忌。當然統帥的無能及各級將領貪功冒進無法協同一致也是慘敗的關鍵所致在。當然了,萬曆末年的腐敗現狀也是有目共睹的。


朱可夫1939諾門罕


第一,輕敵,以為是普通叛亂,沒有針對滿人重點打擊,步兵對騎兵,就算再強也難有作為,想想播州楊應龍是輸的心服口服。

第二,帥無能,沒錯,就是帥。將還是可以的,但統帥就是個草包,急著決戰,而不是先穩定戰局,後來接手的熊廷弼倒是看到問題,做出長期堅守的準備,努爾哈赤對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攻不下遼陽而不敢進一步西進。後來熊廷弼被殺,平衡徹底打破。

第三,明朝內部混亂,沒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很多人忙著內鬥。


Arthur376


用迷信的宿命論來解釋的話就是大明氣數已盡,特別是崇禎朝最後的那段日子裡面,可以說是諸事不順,喝水都要塞牙。。。有時候真的不能不信命,,比如安順場之餘毛偉人和石達開,其結局天壤之別。。真的是天命所歸╯□╰


二兩小面不要面


兵分四路,也就是那會後金國力不夠,要不打進關包圍京城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