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会败得那么惨?

书生述史


凭心而论,萨尔浒之战笔者根本就不认为明朝有战胜的可能,从战役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战争的一开始,战争的整个进程就已经像吹牛皮的方向发展,杨镐对外号称47万,实际出动军队不过11万,去掉各万人左右、压根儿没打算参战的叶赫女真和朝鲜雇佣兵,明朝实际上动用的兵力不过87000人,再去掉由李如柏统领的、早已军备废弛战斗力堪忧的辽东本土南路军,明朝真正能打的不过只有三路共计六万军队,面对同样人数并且达到战斗力巅峰期的后金,1比1兵力下的对抗,明朝能有多大胜算?可笑的是明明兵力在开战前就已经不占优势,仅有的具有战斗力的六万军队竟然还兵分三路,相互之间远隔数百里,这样的打法岂有不败之理?



南路军,本身就不具备战斗力,压根没进入战场,撤退时遭到50个后金骑兵的袭击竟然全军崩溃,逃跑之下互相践踏,踩死踩伤上千人,还没有与敌人交手就先闹出了大笑话。

西路军,萨尔浒之战最能打的军队,可惜分兵作战被近三倍于己的敌人包围,鏖战了整整一个昼夜也没有其他援军相助,最终全军覆没。

北路军,没有吸取西路军的教训,继续分兵三处作战,结果被各个击破。



东路军,在两路大军全军覆没、南路军迟迟不动的情况下,东路军直接变成了孤军深入,想不覆灭都难。

萨尔浒之战,明军最大的败笔就是分兵作战,在本来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单独一路军在作战时竟然继续采取分兵,不断的以几千人的规模去硬碰数万人的后金大军,结果连续分别在几个小时之内就被杀戮一空,造成这样因素的根本原因则更为尴尬,在明朝末军备不断废弛的情况下,明朝可用之兵越来越少,早已没有了成建制的大兵团,应对大型战争只能从各地东拼西凑组建临时兵团,到了实际战场又互不同属战斗力更是天差地别,只能各自为战,对付缺乏战斗力的农民军也许绰绰有余,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后金军队,等待明朝的也只有失败!


辽宁资深球迷


实力,才是失败的关键。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努尔哈赤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骑兵部队。

经济生产力的低下并不影响军事的先进,历史已多次证明。

要完全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完全弄明白双方的战斗力。

明朝方面最厉害的军队:1关宁铁骑,2秦兵,3昌平军。

后金方面:八旗骑兵

战绩:1关宁铁骑号称天下第一劲旅人数并不多是袁崇焕从李成梁的辽东铁骑的基础上改编的,人数6000-10000左右,在关内打农民军的时候一千人(关宁铁骑)加两千杂牌创造了歼敌十几万的战绩,山东平叛关宁铁骑出动两千人为祸山东的孔有德耿精忠被打毫无还手之力,北京保卫战,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倾巢而出(九千人),皇太极也只能望城兴叹!

秦兵是洪承畴的部队,昌平军是左良玉的部队,萨尔浒之战没有这三支部队。

从后来的战绩来看,能够和八旗骑兵正面战场真刀真枪野战的只有关宁铁骑也只是略占上风(因为明军有大炮),其他的部队都不堪一击。

而萨尔浒之战时期的八旗骑兵正是由努尔哈赤率领的,也是八旗骑兵武力的巅峰时期,从这个曲线来了解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实力才是失败的原因。

兵力对比:明朝方面

萨尔浒之战明军共计12万人,对外号称47万,12万人还是多国联军(朝鲜,叶赫),统帅是杨镐,明军分为四部:杜松部(长期打蒙古人)凶悍异常,刘延部(从朝鲜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李如柏(努尔哈赤弟弟的女婿,其他三路军都打完了他竟然毫发无损零伤亡的带领部队回来了)我不说你也知道怎么回事(没有证据不能乱说),马林(第一次带兵上战场)除杜松刘延能打外都不能打。

后金方面

统帅: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蒙古尔泰,人数大概六万人左右,这是一支久经战争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部队,从弱小的建州女真统一整个女真,清河抚顺战役已经证明了他们除个别人之外,都很能打。

决策方面:

明朝方面还没有开战前就有人写信告诉了努尔哈赤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这个人正是杨镐,他的大概意思是努尔哈赤你待在赫图阿拉别动,等我兵分四路会师后我两个打你一个,我喊开始了再打,杨先生虽然不是汉奸却做到了无数汉奸想做也做不到的事。

后金方面努尔哈赤有句名言:"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形容的就是这次,换句话说,四路明军的任何一支遇到努尔哈赤都将面对人数双倍战斗力N倍的敌人。

战斗还没有开始,胜负已分,我仿佛看到一幕悲剧正在上演。

萨尔浒之战明军死伤将领300多,士兵五万多,物资不计其数,这次战役导致的后果是华夏文明的覆灭。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由进攻转为防御,整个辽东八旗骑兵想去哪就去哪,明朝的虚弱已经暴露,明朝的繁荣也激起了努尔哈赤的欲望,此战让他看到了欲望实现的可能,并以此为之奋斗(提出七大恨的时候无非想要点东西)


V语过添情IP


在公元1619年,杨镐带领四路大军出征,西路军遭努尔哈赤攻击,全军覆没;北路军遭受攻击,全军覆没;东路军被女真军偷袭,全军覆没。

努尔哈赤集中八旗兵优势兵力,采取突袭使明军措手不及。明军的“分进合击”遇上后金兵的“合进分击。

萨尔浒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帝国,和一个冉冉升起的强大部族的决战。

明军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指挥,再就是怕死,愚蠢、无能,怯懦造成了失败。


语文360


明军在萨尔浒之战失败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

一是杨镐战略失当,自古以来,对缺少城池的游牧民族作战,分兵三路以上的,几乎没有胜利的,明初徐达、李文忠、冯胜等一代名将率百战之师分兵三路打蒙古残余,尚且不能取胜;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出击匈奴,在任何一路均不弱于匈奴全军的情况下,遇到匈奴主力的卫青一路也是艰难取胜。

二是明代实行以文制武,文官负责战略规划,武将负责战术实施,看似分工明确,实则存在互相掣肘和指挥与实战脱节的情况。文官杨镐坐镇沈阳,前线四路总兵各不统属,各自为战,给了后金方各个击破的机会,也给了后金诈刘挺入围的机会,也给了李如柏观望的机会。

三是兵源复杂,明军既有辽东本土部队,有内地调来的客军,还有朝鲜和叶赫部的军队,水土不服,语言不通,将领不和,虽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但仍是各不统属,战斗力大打折扣。

四是思想准备不充分,无论是朝中的万历,前线的杨镐,统兵的杜松、刘挺都低估了后金的战斗力和战斗决心,先是万历催促出战,杨镐号称47给后金写信,前线杜松、刘挺互相争功,都没充分重视敌人。

五是李如柏和后金关系暧昧,李家与努尔哈赤关系复杂,不排除泄露军机的情况,加上后金情报能力很强,所以才能清楚明军各路军实力、路线,并准确无误的逐一击破。

六是后金实力很强,努尔哈赤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打造了一支强悍的八旗军,无论在将领素质、士兵战斗力、情报搜集均要强于明军,虽然子侄之间有隙,但在努尔哈赤的铁腕下,在明朝事压力下,做到了同心协力。

萨尔浒之战,后金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明军则是问题众多,失败是预料之中。


头大脖子粗


原因太多了,说一天都说不完!简单来说1统帅杨镐昏庸无能,根本不了解敌情,没有做好情报工作,对敌人实力和战争目的不了解,也控制不了手下大将,出现冒进争功!本来就不占优势还错误的分兵,被敌人各路击破!

2装备粗制滥造,虽然花了很多钱,可造出来什么玩意儿,军械监管不力,匠人地位低下!统兵大将杜松的头盔居然被敌人一箭射穿,瞬间阵亡,这还是将军的铠甲都成这样了,何况士兵!明军虽然有火器,但装备不如宋朝!

3士兵战斗力太弱,各路大军中有大量南方人军队,不适应气候!火器在雨雪天气成了烧火棍,根本没有发挥出来!

4敌人相对太强,占据地理优势,又是多年征战的老兵!统帅努尔哈赤对明军内部很了解,又有大量实时情报,可以说就像一群狼在森林里偷袭一帮从城里来的迷路了的普通人!

可以说以当时情况,哪怕是换成戚继光去带兵也很难打胜,当然戚帅用兵谨慎,不会范那些低级错误,可能是平手,或者努尔哈赤惨胜,但主力被打光,又被其他部落吞并!


28羊羽


战斗力不是相差不大,而是相差非常大。努尔哈赤的主力是六万八旗骑兵。辽太祖曾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而这次女真不仅满万,而且是六万!明军虽然有十三万军队,但是分为四路。力量分散,明军主力部队是步兵,以冷兵器和火器部队为主。而此类兵种构成最为惧怕的便是铁骑的集群冲锋,阵型一乱,全军玩完。(个人觉得如果几万人清一色五米大长矛估计还有的打)努尔哈赤贯彻实施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集中自己优势的六万骑兵部队去逐一歼灭明军的分头并进的军队。结果是后金损失微乎其微,而明军则是尸横遍野。


晴空1466652


关键还是用人失当,指挥官杨镐本身就是个无能草包,曾经因打过败仗下过大狱。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成为三军统帅。而面对以机动见长善于野战游移不定的八旗军竞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更是绝对的浑钊,这等于给八旗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提供了良机,这是兵家的大忌。当然统帅的无能及各级将领贪功冒进无法协同一致也是惨败的关键所致在。当然了,万历末年的腐败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


朱可夫1939诺门罕


第一,轻敌,以为是普通叛乱,没有针对满人重点打击,步兵对骑兵,就算再强也难有作为,想想播州杨应龙是输的心服口服。

第二,帅无能,没错,就是帅。将还是可以的,但统帅就是个草包,急着决战,而不是先稳定战局,后来接手的熊廷弼倒是看到问题,做出长期坚守的准备,努尔哈赤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攻不下辽阳而不敢进一步西进。后来熊廷弼被杀,平衡彻底打破。

第三,明朝内部混乱,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很多人忙着内斗。


Arthur376


用迷信的宿命论来解释的话就是大明气数已尽,特别是崇祯朝最后的那段日子里面,可以说是诸事不顺,喝水都要塞牙。。。有时候真的不能不信命,,比如安顺场之余毛伟人和石达开,其结局天壤之别。。真的是天命所归╯□╰


二两小面不要面


兵分四路,也就是那会后金国力不够,要不打进关包围京城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