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吉爾吉斯:已經沒有傳奇

吉爾吉斯(Kyrgyzstan):傳奇不再

它以傳世千年的世界最長史詩作為民族的“精神基石”,新世紀在它土地上曾現美國大兵與俄國基地比鄰同駐的“好戲”。

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是位於中亞東北部的多山內陸國,它北接哈薩克,東部與東南以1096公里長的邊界與中國為鄰,西南交塔吉克,西部界烏茲別克,國土面積19.8萬平方公里,人口608萬(2016)。

全境地處北部天山山脈和南部阿賴山脈之間,山脈佔國土3/4,全國平均海拔2750米,最高點7439米,低地佔15%,是主要的居住與耕作區,有北部的楚河與塔拉斯河谷地,西南部的費爾幹納盆地,境內河流眾多。該國以多達1900多座山地湖泊贏得“中亞明珠”美譽,它們中的84%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最大湖伊塞克深達668米,為世界第一高山深湖,它因冬季不結冰有“熱湖”之稱。

該國崇山峻嶺多到一些至今沒有名字,政府於是以“贈人”為樂,曾有“葉利欽”和“格拉西莫夫”(蘇聯著名導演)山。2007年9月該國舉辦首屆伊塞克湖國家電影節,主辦方力邀成龍出席並允諾“贈送”一座山。

吉自然資源豐富,有“中亞煤鬥”之稱,銻產量世界居前,黃金、錫、汞產量居獨聯體第二,羊毛、水力第三。1998年成為前蘇聯第一批加入WTO的國家之一,對外貿易依然依靠周邊國家。該國擁有區域內最大的交易市場,包括距比什凱克不遠的多爾多伊和南部的卡拉蘇,GDP的大半源自這些貿易市場,外媒認為其“整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大市場”。2016年實現GDP65億美元,貧困率32.1%,預期壽命70.6歲。

該國屬族裔異質性,有8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吉爾吉斯人佔總人口的71%,人數次多為烏茲別克人,約佔14%,俄羅斯族佔10%。三大民族之外的少數民族眾多,包括中亞其他族群,如哈薩克、塔吉克、韃靼人和故鄉在中國的維吾爾人、東干人等,他們的一致性是信仰伊斯蘭教。另一個群體是歐洲裔,於19世紀該地被俄國征服後移居而來,吉獨立後該群體人數已大幅減少。憲法確立吉爾吉斯語為國語,俄語為官方語言。全國80%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其次為東正教和天主教。居民中城市與農村人口之比為34%對66%。

吉爾吉斯人傳統上一直屬遊牧群體,主要飼養綿羊、山羊、馬和牛,如今,他們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群體,北方人生活在有高山作屏障的地區,依然保持傳統遊牧生活方式,主要講吉爾吉斯語,他們有權有勢,控制著國家權力和經濟命脈。南方人生活在費爾干納谷地及周邊城市,以定居農耕生活為主,生活較貧困,思想保守,多數人講俄語,烏茲別克和俄羅斯人多居住南方。

由此看出該國族際關係與南北差異相互交織的端倪。民族關係上,吉族與烏族族群一致性遠多於差異性,他們信仰相同,講彼此聽懂的突厥語,身份幾乎難以區分。區別在於經濟,吉族依然保持遊牧傳統,烏族屬農耕民族。這種差異如今演變成階級差異,烏族人普遍比吉族人富裕,導致後者滋生怨恨情緒。與俄羅斯人關係體現在政治和文化上,蘇聯時期吉爾吉斯人是全方位俄羅斯化與斯拉夫化的對象,表現在集體化、伊斯蘭教受壓制、意識形態和語言等方面,如今吉族與俄族地位更替,政府大力推行吉爾吉斯民族國家認同,俄羅斯人成為民族平等和少數族裔權利的爭取者。

吉爾吉斯權力格局同樣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北、南方被崇山峻嶺隔開,國家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形成兩個中心:北方更俄羅斯化,比什凱克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方的奧什地處“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費爾幹納盆地,經濟活躍,是國家緊急狀態部的辦公地,而南方人長期被排斥在政治權力之外。2005年,所謂的“鬱金香革命”逼迫在位15年的北方人總統逃亡俄羅斯,南方勢力代表執政5年,又在一場50多個小時的動亂中下臺……該國1993年首部憲法頒佈至2016年,平均每3年修訂一次。與其他4個前蘇中亞國家不同,吉爾吉斯政體為議會—總統制,總統任期限定一屆。

歷史從未走遠,傳奇難以再現。回眸吉爾吉斯民族與國家的歷程,對解讀時局頗有助益。

吉爾吉斯人(中國稱“柯爾克孜”,系同一民族,音譯之誤)的祖先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司馬遷《史記》中提到被匈奴征服的“鬲昆”,即為其先祖。作為民族,他們是由生活在天山一帶的部落居民,與從蒙古、葉尼塞河上游南遷遊牧部落同化融合,在公元15—16世紀形成。作為國家,公元前1000年左右,費爾干納谷地出現被漢朝稱作“大宛”的“拔汗那”,它有千年歷史,以灌溉農業、釀造葡酒、培育“汗血馬”聞名遐邇。公元6—13世紀,當地多現歸屬突厥人的汗國。在7世紀,中國唐朝在中亞設安西都護府,大詩人李白即出生在碎葉古城——今天吉爾吉斯的托克馬克市。公元8世紀起,伊斯蘭教由南至北傳入該地,奧什一直是當地的伊斯蘭教中心。吉爾吉斯的古代歷史,其實就是被匈奴、突厥、回鶻、蒙古等相繼征服和統治的經歷。

18世紀初,吉爾吉斯人已全部集中在天山地區。世紀中葉,清帝軍隊平定準噶爾,當地吉爾吉斯人臣服於清朝。1821年,浩罕征服吉爾吉斯各部落。1864年,該地被沙俄吞併,至1884年俄國與清朝簽約,吉爾吉斯完全進入沙俄版圖。1918年起,吉爾吉斯先後屬蘇俄——蘇聯旗下的突厥自治共和國、自治州、自治共和國,1936年升格為加盟共和國。1991年12月吉爾吉斯脫離蘇聯獨立。

新國家以《馬納斯》為民族的精神基石、國家的象徵。“啊,啊,啊,古老的傳奇/早就

該開始講述它了/我們可能會滔滔不絕/這是為了英勇無畏的馬納斯/我們的講述會充滿激情/這是為了受人尊敬的馬納斯……”以上文字僅是這部50多萬行史詩的一個片段,它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講述了吉爾吉斯勇士馬納斯統一各部落並抗擊入侵之敵的傳奇故事,更是涵蓋吉爾吉斯語言﹑文化、歷史﹑民俗﹑宗教等的百科全書。據說,技藝高超的吟唱者要用整整兩週才能講完整部史詩。吉爾吉斯獨立後,幾乎所有慶祝活動中背誦《馬納斯》片段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蘇俄軍史中一位傳奇人物——伏龍芝同樣屬於吉爾吉斯。他出生在比什凱克,是羅馬尼亞農民的後裔,但這絲毫不妨礙他施展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特別是在肅清內外勢力顛覆年輕蘇維埃政權的鬥爭中。1925年,伏龍芝在尋常的胃潰瘍手術中喪生於心臟麻醉……從那時起,傳奇在吉爾吉斯成為歷史。

時光飛逝,天山巍峨依然,“瑪納斯”卻向美國大兵招手致意。2002年,吉爾吉斯將首都瑪納斯機場/空軍基地租給美國,作為盟軍阿富汗戰爭的後勤中心,而它距離俄軍在吉的坎特基地僅30公里,東距中吉邊界400公里,吉爾吉斯所獲年租金從最初的1700萬漲到後期6000萬美元。2014年6月,美國悻然關閉基地,它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也畫上句號。

滑稽的事兒不止一出,比什凱克中心廣場的標誌性雕塑,在該國獨立十幾年裡換來換去。先是列寧雕像退場,代之以1999年建成、2004年落位的自由女神像,其寓意不言自明。讓吉爾吉斯人難堪的是該雕像犯了禁忌:女神觸摸傳統圓頂帳篷頂部——在突厥文化中,女性永遠不能碰觸那個部位,該雕塑一直被視為不吉,人們將它與兩場“革命”、一次族群衝突聯繫起來。2011年8月底,象徵民族獨立與團結的馬納斯雕像揭幕,“列寧”和“自由女神”在吉爾吉斯成為歷史……

傳奇不再,生活依然。“草原上牧民”在中亞5國中人均收入最低,“中亞瑞士”遙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