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孩子養成記,讓孩子擁有超強記憶力,怎樣培養提高寶寶情商?

limali


先說記憶力。

我們來分享一些提升學習和記憶能力的實用小策略。

1、多感官輸入

提到“學習”,我們這代人可能下意識就想起“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樣的場景。

但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只靠“聽”這一種感官輸入,確實不容易記憶。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利用聽覺、觸覺、視覺等多種感官,來共同參與學習。

讓孩子用多種方式,並且個性化地與這些學習信息互動,有助於刺激更多的大腦通路,構建更強大的長期記憶。

比如:教孩子認識數字、字母、或簡單的文字時,不僅讓孩子“聽”到這些數字、字母的正確讀音,還可以買一些“摸”上去有紋理的字母、數字,或者用彩色的細砂紙剪出數字、字母,然後讓孩子用小手指當“筆”,沿著這些數字、字母的輪廓“摸一摸”。

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橡皮泥,一起做出字母的樣子;

出去玩的時候,一起找找廣告牌、海報、標誌上出現的那些孩子認識的數字或者字母。

視、聽、觸齊上陣,孩子就更容易記住這些重要的學習材料了。

2、先提問,再學習新的知識

孩子在閱讀一個新故事、學習一個新字母之前,先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在之後的閱讀、學習中找到答案,會讓孩子記得更牢。

當孩子發現答案時,會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種目標成就的內在滿足,也會產生更大的記憶效應。

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呢?舉幾個例子拋磚引玉:

“這個故事好像和以前的某個故事相似,一會兒讀完了,你看你會想起哪個老故事”。

“你猜你會最喜歡書裡的哪副圖片”?

“這個故事有個地方讓我很驚訝,你讀完了猜猜看是哪裡”?

爸爸媽媽們更瞭解自己孩子的興趣,相信你們一定能提出更好的問題。

只是要注意,問題最好提得具體一些,別籠統地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就太……不好玩了。

3、好奇心和“意外”

孩子們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了特別的學習體驗,那麼這些學習信息就會變的更加難忘。

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把學習到的新事物和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聯繫一來,以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比如,教孩子唱“小星星”這首歌的時候,媽媽手裡藏著一顆“bling-bling”的星星,每次唱到“小星星”這個詞的時候就會出現,閃一閃。

孩子就很容易記住這顆漂亮的小星星,從而相關的學習信息也被激活。

4、給大腦“預熱”

通常,大腦把信息保存在“短時記憶”裡的時間不到一分鐘。

但如果這些新知識,和以前就熟悉的舊知識相關,就不容易被遺忘了。

所以,爸爸媽媽可以事先提醒孩子:我們已經知道的某些知識,會和接下來要接觸到的新知識相關。

這些相關的記憶,將成為學習新知識的有效鏈接。

比如:我們以前給孩子讀過《好餓的小蛇》,孩子已經很熟悉,那這次我們來讀《好餓的毛毛蟲》,看看有沒有一樣的地方。

5、與自己相關,更容易記憶

如果能把孩子需要學習的材料,和孩子自己經歷結合起來,創造出有個人意義、積極情感的回憶,孩子就更容易將新信息與她以前的知識、個人經歷聯繫起來,從而更快速,更愉快地有效地構建永久記憶。

這一點提示我們,給孩子們讀繪本,不一定非得從書店裡買,適當地加入一些“自制繪本”,孩子沒準更容易接受。

比如,爸爸媽媽們肯定常帶著寶寶在家附近散步。

當我們經過家附近的超市、加油站、銀行、消防站等地方的時候,就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誰在這裡工作,我們來這裡可以做什麼……

還可以掏出手機給這些地方拍張照片,打印出來,平日和寶寶一起看看這些照片,討論一下:

銀行裡有誰啊?

去銀行可以做什麼啊?

怎麼排隊啊?

這不正好相當於我們自制了“銀行繪本”,跟孩子在做“親子閱讀”嗎?

下次外出的時候,讓孩子事先“參閱”這些照片,然後建議我們今天去哪裡。

6、多轉化幾種形式

使用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會更加難忘。

  • 教教別人

在聽了一個新故事、學了一個新字母、一首新兒歌之後,讓孩子有機會和爸爸媽媽、自己的小夥伴們、甚至是自己的寵物分享。

這個教授的過程,比只是學會,需要孩子更大的心理努力。

  • 戲劇化

以前總是講故事、聽故事,其實還可以演一個故事。在演出的過程中,孩子需要要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感覺、願望、要求轉換成語言,隨時和扮演另一個角色的爸爸媽媽,或者他的小夥伴互動,一來一回地雙向交流。如果這個遊戲接著玩下去,越來越深入了,孩子的談話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

要成功地將學習轉化為故事,短劇或其他人的課程,需要清晰的思考和理解,以支持對概念的長期記憶。

7、讓大腦休息一下

最後,要注意讓孩子適當休息,保持對學習的愉悅感和熱情。

不僅僅要儘量保證良好的睡眠。還應當在學習的間隙,有三、五分鐘的休息時間。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專注能力不同,休息的時間間隔也會有所不同。如果發現孩子有點疲勞、厭倦、注意力分散了,那就可以適當休息一下。

這三到五分鐘的休息時間,並不需要完全中斷學習流程。

只需讓孩子伸展一下,喝杯水,站起來唱唱歌(歌詞可以和學習內容相關),就能讓孩子恢復活力。

再說說“情商”。

情商是一種認識、瞭解、控制情緒的能力。

因此,作為爸爸媽媽,為了從小培養寶寶的情商,我們可以:

一、從小尊重、並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對寶寶的情商

如果孩子能確定自己不會被評判,嘲笑或批評,他會更有安全感,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那麼,作為爸爸媽媽,即便孩子有些不好的行為,我們真的不能認可,但還是可以理解孩子情緒,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你不能扔石頭。你生氣的時候可以打打這個枕頭。”

二、引導孩子理解非言語交流的信號

“你看到到弟弟都憋嘴了嗎?你剛才扔球太使勁,嚇到弟弟了,他不喜歡。我們下回溫和一點吧”

三、幫助孩子培養關於“情感”的詞彙

我很“高興”、“快樂”、“開心”、“興奮”、“喜悅”……

我很“難過”、“傷心”、“沮喪”、“害怕”、“嫉妒”……

情緒沒有對錯,不論是高興、快樂、興奮……還是難過、悲傷、沮喪……都是每個人必然會體驗的。

與其讓孩子在產生不好情緒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不如在平時,就和孩子多談論一些情緒,讓孩子知道:

現在發生了什麼;

我現在的心情是難過/傷心/沮喪/嫉妒……

我不開心,但我知道,情緒總會改變的。

有時,爸爸媽媽會擔心:“孩子不高興的時候,越提他的傷心事,哭得越厲害”,所以就不敢談了,而是用零食、玩具之類的東西,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趕緊“止哭”。

但其實,哭,是孩子表達難過的方式,難過是每個人一定會經歷的一種情緒,不如在小的時候,在爸媽的陪伴下,讓孩子有機會體驗“難過”、並且自己最終從“難過”中走出來的過程。

這樣,下次遇到難過的事,孩子反而會覺得沒關係,他以前也經歷過難過的事情,他已經有經驗,知道“情緒是會改變的,難過的感覺是會過去的”。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這個話題感覺太大了,如果要講的話,可以寫一篇論文了,大概講一下我的心得體會吧。

如何培養記憶力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是有其發展規律的。 在0-3歲會發展60%; 3-6歲發展20%; 6-8歲發展10%; 8-12歲發展剩下的10%; 13歲前基本發育完成。
由此可見,想要培養聰明的孩子,需要抓住大腦發展關鍵期,也就是0-6歲的大腦發展黃金期。
記憶能力的培養,概括的講就是,以興趣為導向,創造環境,調動孩子主動記憶。
比如0-3歲,玩記憶遊戲。去超市買東西和孩子對話,我們今天買了哪些東西呀,幫助媽媽複述一遍;看動畫片也可以提問:“剛剛的動畫片裡面出現了幾隻小動物呀”。

3-6歲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接觸的東西更多,方式也更多。比如認字,可以從同學名字開始,增強主動記憶。再比如用畫畫來表述一天的生活等。

另外與培養記憶力有關的還有觀察力、理解力和邏輯能力。

如何培養情商

情商方面大概包括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感知情緒
(1)社交能力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社交教育。父母在與鄰居、同事、家人的溝通中,使用的社交語言和社交行為,足以被幼兒模仿,形成自己的社交風格。
當然,幼兒也有其自身發展規律。在0-6歲的幼兒,社交能力也體現出階段性。父母請先了解自己孩子所處的年齡,再根據年齡特點進行訓練。
總的來說,一歲左右,孩子自己和自己玩或者和家長玩,對陌生環境不適應;2歲左右,越來越“自私”,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什麼都是“我的',同樣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三歲會出現打人、罵人、咬人等行為衝突。四歲以上的孩子對團隊活動更感興趣,學會了”討價還價“。
家長做法可以是:觀察孩子反應-判斷情況(是否需要干預)-採取措施。
對於2歲之前的孩子,家長要做到不評價、不批判,幫助孩子建立“我的”、“你的”、“別人的”概念。
對於三歲孩子的衝突,家長要冷靜,慢一步進行干預,幫助孩子正確的表達情緒,而不是用打人、罵人的形式,同時,要給孩子設立規則,讓他知道打人、罵人、咬人是不被允許的。
當孩子四歲以後,幫助孩子建立多元的價值觀,學習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感受他人的情緒,學習社交規則(比如講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同時家長開始學會放手,讓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2)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關係到孩子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性格養成,甚至大腦發育,抓住1.5-2.5歲期間的語言表達關鍵期,幫助孩子儘可能多的開口講話。
美國兒科學會制定了考察表達性語言行為指南。根據該指南,兒童應該至少在15個月之前產生第一個單詞,24個月之前產生第一個單詞組合。如果錯過了語言敏感期,對孩子的智力發育都有影響,還有可能導致自閉症。
0-3歲小兒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最佳,是小兒語言和智力發育黃金時期,良好的語言環境(包括家庭使用語言、生活場景溝通語言),其豐富程度對小孩語言發育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平時,家人要多和寶寶說話,即使沒有回應,也要叨叨叨的說下去。有研究表明,在會說一門語言之前,通常要有一年的預備期,也就是聽了一年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嘮叨,才有可能開口講話。因此,為寶寶創造一個想說話的環境非常重要。而且父母家人的這種叨叨叨,也是孩子依戀期依賴情感的來源之一,這種依戀情感是人最初始的情感,也是性格養成的最初來源,所以,有愛的家庭,孩子大多活潑開朗。
家長要不斷擴展詞彙量。比如一歲的時候說,香蕉,兩歲就可以說,黃色的香蕉,再繼續擴展詞彙量,黃色的甜甜的/好吃的/香的/小猴子最愛吃的香蕉。媽媽最好使用規範語言而避免使用“媽媽語”,比如喝牛奶,就說“喝牛奶”,而不是“喝奶奶”。有一種觀點認為,父親比母親對於幼兒的語言發育影響更大,很大原因是父親說話的方式更成人化,語言的豐富程度更多。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發音訓練時,語言表達要清楚,語速要放慢,表情動作稍顯誇張以吸引寶寶注意力。平時對寶寶發音和行為多些肯定或者模仿,以提升寶寶開口說話的興趣。
(3)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中說什麼和怎樣說同樣重要。幫助孩子學習溝通規則,比如傾聽、輪流講話、給對方反饋(包括肢體反饋和語言反饋)。
遊戲是很好的練習溝通規則的方法。比如角色扮演,來演示如何打開對話、進行對話、結束對話。在家庭對話中也可以練習,父母在對話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加入,鍛鍊多輪交流的表達規則和技巧,比如如何讓對話進行下去。
不管是語言表達還是溝通能力,都要保護孩子想要表達的意圖,我見到過媽媽吼女兒,“你能不能閉嘴,簡直太煩了”,這樣就不利於孩子充分表達的積極性。
(4)感知情緒
情商包括對外和對內兩個方面,不僅要處理好與外部溝通的能力,還要有自我調節、自我管理的能力,正確感知情緒要求孩子能正確認識、表達和管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緒。
在情緒面前,請家長認識到: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2歲以後,幫助孩子認識情緒,開心的、興奮地、沮喪的、難過的…,方法可以是講繪本,也可以是觀察別人的神情(父母、爺爺奶奶、鄰居都可以),增強孩子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緒的敏感度。
如果有了不好的情緒,如何管理呢?堵不如疏,父母要引導孩子不壓抑情緒,正面情緒,然後平復情緒。可以運用一些方法,如吐氣、看鏡子中的自己、寫出或者畫出情緒中的自己,讓孩子可以進一步理解情緒中的自己,然後慢慢養成管理情緒的能力。
父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去貼標籤,但也不能被孩子的情緒帶著走。
如果說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可以控制自我情緒的人,那麼孩子是高情商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好啦,大概就是這麼多了,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評論區討論哦。


小寶媽媽說育兒


一是及時複習。超強的記憶源自與遺忘的“對抗”,如果我們戰勝了遺忘,所獲得的信息也就都記住了。為了避免和減少遺忘,及時複習很關鍵,儘量在學習新知識後的1小時內複習,最遲也要在當天複習下(遺忘曲線)。

二是過度學習。也就是說,在學習中,對剛好記住的新知識,最好再反覆學習(強化理論)幾遍,這樣記得就會要牢固些。

三是嘗試複述。把記住的東西用嘴說出來,不僅加深了記憶(痕跡理論),而且由於多感官參與了記憶,記憶的東西就不易丟,這相當於用兩個鉤子掛東西,即使一個鉤子斷了,東西也不會丟掉。

四是防止干擾。學習新知識時,注意要集中,同時,學習的時間不要太長,避免其他信息和疲勞模糊了要記的東西。

五是愉悅心情。一般來說,心情好的時候,學習的東西比較容易記住,這一方面是大腦細胞的工作效率高,另一方面,也有情緒記憶的作用。


天津宋老師487


如果想提高寶寶的情商,那就多讓孩子聽聽古典音樂,這樣孩子慢慢的就能沉澱下來。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有選擇性的堅持一種樂器的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孩子對待的態度,音樂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挫折裡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音準不好,那麼這首曲子我該怎麼解決,那麼或許我得一個個的拉,那麼好不容易音準好了,還有節奏。那麼還有情感。比如小提琴還有揉弦,各方面如果都做到的話,哪是需要無數次修正。如果孩子堅持學習樂器超過五年的,那麼情商肯定很不錯。在這種每天練琴遇到問題解決問題都把哪種浮躁磨滅了。建議學樂器五年。


尹魯藝


家庭氛圍很重要,你要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也不要嘲笑孩子,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讓孩子自己感覺到被需要,孩子平時的作品或者完成的作業本可以單獨擺放,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讓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衣服,和孩子平等愉快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