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孩子养成记,让孩子拥有超强记忆力,怎样培养提高宝宝情商?

limali


先说记忆力。

我们来分享一些提升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实用小策略。

1、多感官输入

提到“学习”,我们这代人可能下意识就想起“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场景。

但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只靠“听”这一种感官输入,确实不容易记忆。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利用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共同参与学习。

让孩子用多种方式,并且个性化地与这些学习信息互动,有助于刺激更多的大脑通路,构建更强大的长期记忆。

比如:教孩子认识数字、字母、或简单的文字时,不仅让孩子“听”到这些数字、字母的正确读音,还可以买一些“摸”上去有纹理的字母、数字,或者用彩色的细砂纸剪出数字、字母,然后让孩子用小手指当“笔”,沿着这些数字、字母的轮廓“摸一摸”。

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橡皮泥,一起做出字母的样子;

出去玩的时候,一起找找广告牌、海报、标志上出现的那些孩子认识的数字或者字母。

视、听、触齐上阵,孩子就更容易记住这些重要的学习材料了。

2、先提问,再学习新的知识

孩子在阅读一个新故事、学习一个新字母之前,先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在之后的阅读、学习中找到答案,会让孩子记得更牢。

当孩子发现答案时,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种目标成就的内在满足,也会产生更大的记忆效应。

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举几个例子抛砖引玉:

“这个故事好像和以前的某个故事相似,一会儿读完了,你看你会想起哪个老故事”。

“你猜你会最喜欢书里的哪副图片”?

“这个故事有个地方让我很惊讶,你读完了猜猜看是哪里”?

爸爸妈妈们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相信你们一定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只是要注意,问题最好提得具体一些,别笼统地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就太……不好玩了。

3、好奇心和“意外”

孩子们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特别的学习体验,那么这些学习信息就会变的更加难忘。

爸爸妈妈可以帮孩子把学习到的新事物和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联系一来,以增加孩子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比如,教孩子唱“小星星”这首歌的时候,妈妈手里藏着一颗“bling-bling”的星星,每次唱到“小星星”这个词的时候就会出现,闪一闪。

孩子就很容易记住这颗漂亮的小星星,从而相关的学习信息也被激活。

4、给大脑“预热”

通常,大脑把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里的时间不到一分钟。

但如果这些新知识,和以前就熟悉的旧知识相关,就不容易被遗忘了。

所以,爸爸妈妈可以事先提醒孩子:我们已经知道的某些知识,会和接下来要接触到的新知识相关。

这些相关的记忆,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有效链接。

比如:我们以前给孩子读过《好饿的小蛇》,孩子已经很熟悉,那这次我们来读《好饿的毛毛虫》,看看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5、与自己相关,更容易记忆

如果能把孩子需要学习的材料,和孩子自己经历结合起来,创造出有个人意义、积极情感的回忆,孩子就更容易将新信息与她以前的知识、个人经历联系起来,从而更快速,更愉快地有效地构建永久记忆。

这一点提示我们,给孩子们读绘本,不一定非得从书店里买,适当地加入一些“自制绘本”,孩子没准更容易接受。

比如,爸爸妈妈们肯定常带着宝宝在家附近散步。

当我们经过家附近的超市、加油站、银行、消防站等地方的时候,就可以跟孩子讨论一下:谁在这里工作,我们来这里可以做什么……

还可以掏出手机给这些地方拍张照片,打印出来,平日和宝宝一起看看这些照片,讨论一下:

银行里有谁啊?

去银行可以做什么啊?

怎么排队啊?

这不正好相当于我们自制了“银行绘本”,跟孩子在做“亲子阅读”吗?

下次外出的时候,让孩子事先“参阅”这些照片,然后建议我们今天去哪里。

6、多转化几种形式

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同一个内容,会更加难忘。

  • 教教别人

在听了一个新故事、学了一个新字母、一首新儿歌之后,让孩子有机会和爸爸妈妈、自己的小伙伴们、甚至是自己的宠物分享。

这个教授的过程,比只是学会,需要孩子更大的心理努力。

  • 戏剧化

以前总是讲故事、听故事,其实还可以演一个故事。在演出的过程中,孩子需要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感觉、愿望、要求转换成语言,随时和扮演另一个角色的爸爸妈妈,或者他的小伙伴互动,一来一回地双向交流。如果这个游戏接着玩下去,越来越深入了,孩子的谈话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要成功地将学习转化为故事,短剧或其他人的课程,需要清晰的思考和理解,以支持对概念的长期记忆。

7、让大脑休息一下

最后,要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保持对学习的愉悦感和热情。

不仅仅要尽量保证良好的睡眠。还应当在学习的间隙,有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专注能力不同,休息的时间间隔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发现孩子有点疲劳、厌倦、注意力分散了,那就可以适当休息一下。

这三到五分钟的休息时间,并不需要完全中断学习流程。

只需让孩子伸展一下,喝杯水,站起来唱唱歌(歌词可以和学习内容相关),就能让孩子恢复活力。

再说说“情商”。

情商是一种认识、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爸爸妈妈,为了从小培养宝宝的情商,我们可以:

一、从小尊重、并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对宝宝的情商

如果孩子能确定自己不会被评判,嘲笑或批评,他会更有安全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即便孩子有些不好的行为,我们真的不能认可,但还是可以理解孩子情绪,比如,“我知道你很生气,但你不能扔石头。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打这个枕头。”

二、引导孩子理解非言语交流的信号

“你看到到弟弟都憋嘴了吗?你刚才扔球太使劲,吓到弟弟了,他不喜欢。我们下回温和一点吧”

三、帮助孩子培养关于“情感”的词汇

我很“高兴”、“快乐”、“开心”、“兴奋”、“喜悦”……

我很“难过”、“伤心”、“沮丧”、“害怕”、“嫉妒”……

情绪没有对错,不论是高兴、快乐、兴奋……还是难过、悲伤、沮丧……都是每个人必然会体验的。

与其让孩子在产生不好情绪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不如在平时,就和孩子多谈论一些情绪,让孩子知道:

现在发生了什么;

我现在的心情是难过/伤心/沮丧/嫉妒……

我不开心,但我知道,情绪总会改变的。

有时,爸爸妈妈会担心:“孩子不高兴的时候,越提他的伤心事,哭得越厉害”,所以就不敢谈了,而是用零食、玩具之类的东西,试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赶紧“止哭”。

但其实,哭,是孩子表达难过的方式,难过是每个人一定会经历的一种情绪,不如在小的时候,在爸妈的陪伴下,让孩子有机会体验“难过”、并且自己最终从“难过”中走出来的过程。

这样,下次遇到难过的事,孩子反而会觉得没关系,他以前也经历过难过的事情,他已经有经验,知道“情绪是会改变的,难过的感觉是会过去的”。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这个话题感觉太大了,如果要讲的话,可以写一篇论文了,大概讲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吧。

如何培养记忆力

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有其发展规律的。 在0-3岁会发展60%; 3-6岁发展20%; 6-8岁发展10%; 8-12岁发展剩下的10%; 13岁前基本发育完成。
由此可见,想要培养聪明的孩子,需要抓住大脑发展关键期,也就是0-6岁的大脑发展黄金期。
记忆能力的培养,概括的讲就是,以兴趣为导向,创造环境,调动孩子主动记忆。
比如0-3岁,玩记忆游戏。去超市买东西和孩子对话,我们今天买了哪些东西呀,帮助妈妈复述一遍;看动画片也可以提问:“刚刚的动画片里面出现了几只小动物呀”。

3-6岁的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接触的东西更多,方式也更多。比如认字,可以从同学名字开始,增强主动记忆。再比如用画画来表述一天的生活等。

另外与培养记忆力有关的还有观察力、理解力和逻辑能力。

如何培养情商

情商方面大概包括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感知情绪
(1)社交能力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社交教育。父母在与邻居、同事、家人的沟通中,使用的社交语言和社交行为,足以被幼儿模仿,形成自己的社交风格。
当然,幼儿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在0-6岁的幼儿,社交能力也体现出阶段性。父母请先了解自己孩子所处的年龄,再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训练。
总的来说,一岁左右,孩子自己和自己玩或者和家长玩,对陌生环境不适应;2岁左右,越来越“自私”,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什么都是“我的',同样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三岁会出现打人、骂人、咬人等行为冲突。四岁以上的孩子对团队活动更感兴趣,学会了”讨价还价“。
家长做法可以是:观察孩子反应-判断情况(是否需要干预)-采取措施。
对于2岁之前的孩子,家长要做到不评价、不批判,帮助孩子建立“我的”、“你的”、“别人的”概念。
对于三岁孩子的冲突,家长要冷静,慢一步进行干预,帮助孩子正确的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打人、骂人的形式,同时,要给孩子设立规则,让他知道打人、骂人、咬人是不被允许的。
当孩子四岁以后,帮助孩子建立多元的价值观,学习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感受他人的情绪,学习社交规则(比如讲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同时家长开始学会放手,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孩子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性格养成,甚至大脑发育,抓住1.5-2.5岁期间的语言表达关键期,帮助孩子尽可能多的开口讲话。
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考察表达性语言行为指南。根据该指南,儿童应该至少在15个月之前产生第一个单词,24个月之前产生第一个单词组合。如果错过了语言敏感期,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都有影响,还有可能导致自闭症。
0-3岁小儿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最佳,是小儿语言和智力发育黄金时期,良好的语言环境(包括家庭使用语言、生活场景沟通语言),其丰富程度对小孩语言发育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平时,家人要多和宝宝说话,即使没有回应,也要叨叨叨的说下去。有研究表明,在会说一门语言之前,通常要有一年的预备期,也就是听了一年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唠叨,才有可能开口讲话。因此,为宝宝创造一个想说话的环境非常重要。而且父母家人的这种叨叨叨,也是孩子依恋期依赖情感的来源之一,这种依恋情感是人最初始的情感,也是性格养成的最初来源,所以,有爱的家庭,孩子大多活泼开朗。
家长要不断扩展词汇量。比如一岁的时候说,香蕉,两岁就可以说,黄色的香蕉,再继续扩展词汇量,黄色的甜甜的/好吃的/香的/小猴子最爱吃的香蕉。妈妈最好使用规范语言而避免使用“妈妈语”,比如喝牛奶,就说“喝牛奶”,而不是“喝奶奶”。有一种观点认为,父亲比母亲对于幼儿的语言发育影响更大,很大原因是父亲说话的方式更成人化,语言的丰富程度更多。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发音训练时,语言表达要清楚,语速要放慢,表情动作稍显夸张以吸引宝宝注意力。平时对宝宝发音和行为多些肯定或者模仿,以提升宝宝开口说话的兴趣。
(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中说什么和怎样说同样重要。帮助孩子学习沟通规则,比如倾听、轮流讲话、给对方反馈(包括肢体反馈和语言反馈)。
游戏是很好的练习沟通规则的方法。比如角色扮演,来演示如何打开对话、进行对话、结束对话。在家庭对话中也可以练习,父母在对话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加入,锻炼多轮交流的表达规则和技巧,比如如何让对话进行下去。
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沟通能力,都要保护孩子想要表达的意图,我见到过妈妈吼女儿,“你能不能闭嘴,简直太烦了”,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充分表达的积极性。
(4)感知情绪
情商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不仅要处理好与外部沟通的能力,还要有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能力,正确感知情绪要求孩子能正确认识、表达和管理自己或他人的情绪。
在情绪面前,请家长认识到: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岁以后,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开心的、兴奋地、沮丧的、难过的…,方法可以是讲绘本,也可以是观察别人的神情(父母、爷爷奶奶、邻居都可以),增强孩子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敏感度。
如果有了不好的情绪,如何管理呢?堵不如疏,父母要引导孩子不压抑情绪,正面情绪,然后平复情绪。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如吐气、看镜子中的自己、写出或者画出情绪中的自己,让孩子可以进一步理解情绪中的自己,然后慢慢养成管理情绪的能力。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贴标签,但也不能被孩子的情绪带着走。
如果说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控制自我情绪的人,那么孩子是高情商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好啦,大概就是这么多了,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评论区讨论哦。


小宝妈妈说育儿


一是及时复习。超强的记忆源自与遗忘的“对抗”,如果我们战胜了遗忘,所获得的信息也就都记住了。为了避免和减少遗忘,及时复习很关键,尽量在学习新知识后的1小时内复习,最迟也要在当天复习下(遗忘曲线)。

二是过度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对刚好记住的新知识,最好再反复学习(强化理论)几遍,这样记得就会要牢固些。

三是尝试复述。把记住的东西用嘴说出来,不仅加深了记忆(痕迹理论),而且由于多感官参与了记忆,记忆的东西就不易丢,这相当于用两个钩子挂东西,即使一个钩子断了,东西也不会丢掉。

四是防止干扰。学习新知识时,注意要集中,同时,学习的时间不要太长,避免其他信息和疲劳模糊了要记的东西。

五是愉悦心情。一般来说,心情好的时候,学习的东西比较容易记住,这一方面是大脑细胞的工作效率高,另一方面,也有情绪记忆的作用。


天津宋老师487


如果想提高宝宝的情商,那就多让孩子听听古典音乐,这样孩子慢慢的就能沉淀下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有选择性的坚持一种乐器的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孩子对待的态度,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挫折里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说音准不好,那么这首曲子我该怎么解决,那么或许我得一个个的拉,那么好不容易音准好了,还有节奏。那么还有情感。比如小提琴还有揉弦,各方面如果都做到的话,哪是需要无数次修正。如果孩子坚持学习乐器超过五年的,那么情商肯定很不错。在这种每天练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都把哪种浮躁磨灭了。建议学乐器五年。


尹鲁艺


家庭氛围很重要,你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不要嘲笑孩子,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感觉到被需要,孩子平时的作品或者完成的作业本可以单独摆放,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和孩子平等愉快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