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畈茶葉向何處去

劉畈鄉茶葉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規劃建議

*徐正華 吳克橋

安徽省太湖縣劉畈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安徽省太湖縣 246470; *吳克橋[email protected]

摘要:通過對劉畈鄉茶葉產業的現狀和優勢分析,查找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提出了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堅持“引進來,推出去”的發展模式、加快建設大型茶葉加工廠,引進先進的茶葉製作工藝,提高茶園管理、採摘的機械化水平、合理開發夏秋茶、創建劉畈系列名優茶品牌,打好“生態”牌和“紅色”牌規劃建議。

關鍵詞:茶葉產業;發展現狀;主要問題;發展優勢;規劃建議

劉畈鄉地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花亭湖西南上游,境內交通便捷, 山高林密,溪流縱橫,氣候溫潤,植被種類繁多,流域面積126km的南陽河流經全鄉7個村,神奇的北緯30度穿境而過,劉鄧大軍高幹會議舊址—胡氏新祠就坐落在劉畈鄉劉畈村。獨特的小氣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茶葉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得益於純生態化的環境優勢,劉畈茶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積累了不錯的口碑,無論是“天華谷尖”發源地樂盛村開發的系列名優茶還是手工製作的緑茶一度幾乎要成為劉畈鄉的代名詞,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劉畈緑茶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良好的口碑,主要特點在於茶質與眾不同,“香、甜、厚、重”的口感在緑茶品質中可稱翹楚。

1、茶葉產業發展現狀

劉畈鄉統計數據表明,至2018年底劉畈鄉現有茶園實際種植面積約13 000畝,可採摘面積約8 600畝,年產幹茶43t,年總產值1 600萬元左右,平均畝產幹茶6~10kg,其中名優茶產量12t左右,產值800萬左右,普通緑茶產量約30t,產值約800萬元左右,全鄉近5年新發展無性系茶園5 000畝。

1.1、各村茶園面積

樂盛村4300畝,其中新植茶園1250畝;劉畈村1900畝,新植茶園500畝;清平村1400畝 ,新植茶園800畝;九田村1200畝,新植茶園450畝;馬畈村1000畝,新植茶園400畝;慄樹村1400畝,新植茶園700畝;洪河村1800畝,新植茶園900畝。

1.2、可採摘茶園情況

樹齡十年以上的老品種茶樹約4800畝, 平均畝產幹茶6.5kg;已投產新植無性系茶園約1 500畝,平均畝產幹茶10kg。全鄉現有一百畝以上連片茶園1940畝,均為2012年後新植茶園,約佔全鄉茶園總面積的16%。

1.3、茶葉加工廠情況

截止2018年12月份劉畈鄉已投入使用的茶葉機械加工廠7家,年度加工生產幹茶約38t,農戶手工製作的普通緑茶3t左右。全鄉沒有一家上規模的茶莊、沒有一個與茶葉產業有關的專業茶葉深加工企業和茶葉專業經紀人。

2、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劉畈鄉現有茶園採摘面積與單產、總產不成正比。

主要是由於畝幹茶產量過低,比新發展的無性系新品種茶園低50%左右,約佔國內高標準高產茶園產量的15%。幹茶產量過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品種老化,樹齡過長。劉畈鄉現有老茶園均為2000年前後農戶採摘本地老茶樹種子以及當時實施農發項目發展茶葉從外地調入的茶籽直播而成,樹齡大多在15年以上,有的茶樹樹齡甚至超過30年,且茶樹品種“多、亂、雜”,但其中也有如“福鼎大白茶”這樣的早熟高產優良品種保留下來。二是茶園管理粗放,技術措施不到位。由於思想觀念落後,農戶勞力不足,致使茶樹長期得不到有效管理,有的茶園(樹)常年甚至根本沒有得到管理,茶園(樹)基本處於野生和半野生狀態。三是形不成規模。劉畈鄉現有茶葉80%以上為農戶田間地頭分散種植,大多隻滿足自給自足,加上缺少管理,鮮葉產量低,大部分農戶不願採摘,即使採摘,費時費工,效益低,成品茶依靠農戶自身不能及時銷售出去,大大的削減了農戶的採茶積極性。

2.2、成品茶製作工藝水平落後,茶葉價格偏高利潤低。

2.2.1、鮮葉採摘標準不統一: 由於茶園管理不到位,採摘期滯後,芽頭小,導致“天華谷尖”成品茶單體大小不一致,沒有市場競爭力;作為劉畈鄉茶葉拳頭產品的普通緑茶近年來受潛山緑茶進入太湖市場的衝擊也失去了競爭力,同期成品茶與本縣寺前和潛山縣緑茶相比,條形更粗壯,泡後葉底不成型,賣相差。

2.2.2、成品茶製作工藝水平落後,機械化程度低: 到目前為止劉畈鄉茶葉產業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的小型茶廠生產、加工為主,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存在諸多不足:一是衛生條件堪憂,難以保證成品茶質量安全;二是加工製作流程不統一,成品茶標準五花八門。沒有大型茶葉加工廠,沒有一家與茶產業有關的深加工及其它企業,更別說先進的茶葉製作工藝。茶園管理機械化水平低下。

2.2.3、同期市場均價較高: 受茶葉加工、製作工藝的限制,加上純生態的生長環境、純正的茶葉內質、曾經的知名度,劉畈鄉的成品茶價格比本縣寺前與潛山縣兩地高30%~50%左右。茶價高並沒有給劉畈的茶農帶來相應的效益,相反進一步制約了劉畈鄉茶葉產業發展。

2.2.4、利潤低: 劉畈鄉歷年雨前谷尖、禪茶等名優茶市場價格大致在180~280元一斤,明前茶350~500元一斤。以部優名優茶“天華谷尖”為例,採摘標準是一芽一葉初展,雨前均價280元左右,成本約為240元左右,毛利潤40元;而同期“嶽西翠蘭”採摘標準兩葉一心,雨前均價 200元左右,成本約120元,毛利潤近80元;“天華谷尖”毛利潤只有“嶽西翠蘭”的50%,而“天華谷尖”採摘標準更嚴格、製作工藝更繁複。

2.2.5、缺乏茶葉產業市場運作的專業經紀人: 全鄉沒有一個專業聯繫茶葉市場的能人,遠離國內茶葉市場,營銷觀念落後,信息閉塞,茶葉銷售面窄,致使劉畈茶葉始終走不出去,很難打開外地市場,沒有統一銷售渠道,各自為政,互相壓價,擾亂了市場,嚴重製約了劉畈茶葉產業的發展。

2.2.6、品牌意識不強,沒有統一商標標識: 各種包裝滿天飛,款式各式各樣,包裝數量或多或少,以次充好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劉畈鄉茶葉的信譽。到2017年,全鄉沒有一家茶葉種植大戶及專業合作社申報“三品一標”產品標識及茶葉產品QS認證。

3、茶葉產業發展優勢

3.1.、茶葉產業基礎好,發展空間大,可發掘潛力大

老百姓的茶葉發展觀念已發生了很大改變,從2010年前的“被髮展”慢慢轉變成現在的“要發展”。

3.2、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鄉黨委、政府已經把振興劉畈茶葉產業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為劉畈鄉茶葉產業發展

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3. 3、茶葉種植大戶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龍承茶葉種植公司和樂盛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從2014年開始種植黃茶、白茶、綠茶,到2017年底分別種植了400畝和600畝,畝均利潤分別為0.4萬元和0.2萬元,是一般農戶4倍和2倍。並且還帶動周邊農戶用工、帶領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具有很強的示範引領作用,將對劉畈鄉茶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4、發展規劃與建議

4.1、依靠政府引導,逐步發展擴大種植面積

按照“鞏固現有已採茶園,改造一批低產茶園,逐年發展高標準新茶園”的原則,根據劉畈鄉實際做好詳細規劃,全鄉茶葉種植面積爭取達到2萬畝以上,並且把劉畈鄉的紅色旅遊與生態茶葉旅遊相結合,搞好茶葉產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選擇發芽早、品質好、產量高、抗性強的無性系良種茶苗,用五年時間新植一批高標準茶園,爭取五年內將劉畈鄉打造為省級茶葉“一鄉一品”的示範鄉。

4.1.1、用兩年時間完成全鄉7個村農戶現有田間地頭老齡茶樹和低產茶園改造。 對品種嚴重老化的茶樹更換新品種,大幅增加老品種名優茶產量和效益,進一步鞏固提高劉畈鄉茶葉的知名度。高標準高產茶園管理週期長、勞力成本高、技術性強,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系統工作。

4.1.2、大力支持專業合作社和茶葉種植大戶發展茶葉產業。 吸收有發展理念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農戶到合作社參與生產管理、經營,也可以採取入股、土地流轉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戶參與,抱團取暖、群策群力做大做強劉畈鄉茶葉產業。

4.2、堅持“引進來,推出去”的發展模式

所謂“引進來”即因地制宜引進國內優良的茶葉新品種、先進的茶園管理經驗、標準化的生產加工工藝和高水平的市場營銷手段,利用劉畈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花大力氣引進省內外茶商發展茶葉,用外商的技術優勢、管理經驗、銷售網絡為平臺帶動劉畈鄉茶產業發展。“推出去”就是把劉畈鄉優美的生態環境和系列名優茶推向國內市場,切實解決成品茶銷售難問題,緊靠當地或縣內銷售遠遠不夠,必須走出去,建立完善的營銷網絡。政府要下大力氣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到外省考察參觀,學習先進的營銷經驗,培訓一批精幹、能力強的專業茶葉銷售經紀人;在外縣、外省,如安吉、廣德等國內茶葉交易市場成立交易辦事處,負責協調茶葉交易相關事宜,種茶大戶或經紀人可在交易市場內租用交易攤位;大力發展電商,通過專業的物流快速地將生產的茶葉進行交易,這樣做不僅使劉畈的茶葉很快走向國內市場,而且大大減少了營銷成本,時間短、資金回籠快。加強宣傳培訓指導,增強科學管理意識。

4.3、加快建設大型茶葉加工廠,引進先進的茶葉製作工藝,提高茶園管理、採摘的機械化水平

在規範、完善本地名優茶、緑茶製作工藝的前提下,適應市場需求開發如“嶽西翠蘭” 、“安吉白茶”等國內外知名茶葉製作工藝。支持、鼓勵茶葉種植大戶、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綜合性的茶葉加工廠。加快提高茶園深耕、鋤草、施肥、病蟲害化防、茶樹修剪、夏秋茶採摘等的機械化水平。

4.4、合理開發夏秋茶

到目前為止劉畈鄉茶葉只生產一季春茶,夏秋茶和茶葉副產品還沒有開發,隨著茶葉種植面積的增加,要加快推廣製作夏秋茶和加工茶葉副產品,推廣生產加工紅茶、工業用茶、外貿出口茶等,進一步豐富了劉畈鄉茶產業鏈。

4.5、創建劉畈系列名優茶品牌,打好“生態”牌和“紅色”牌

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開展有機肥代替化肥技術試驗示範, 開展性誘劑防治灰茶尺蠖及黃板防止治茶小綠葉蟬、安裝殺蟲燈工作,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保障茶產品質量。探索種植管理新模式,發展生態高效茶園,探索推廣立體循環模式,大力發展“茶樹+桂花”、“豬—沼—茶”等生態茶園,提高茶園自然抗病害能力和經濟效益。推進示範基地建設,依託太湖縣劉畈鄉樂盛農產品合作社、太湖縣龍承茶葉種植公司、太湖縣惠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帶動,引導其他經營主體和農戶種植茶葉,將樂盛村、清平村、劉畈村打造成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強化茶園投入品管理,提高茶產品質量安全。加快茶葉三品一標認證進程,特別是有機茶產品的認證工作,在“緑色、健康”上做文章。逐步形成劉畈鄉茶產業“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銷售”的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