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土耳其在阿拉伯世界佔有獨特的地位。一方面,土耳其是一個穆斯林占主導地位的伊斯蘭國家。另一方面,在土耳其的街道和小巷裡行走時,很少有婦女穿黑紗。伊斯坦布爾也被稱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世俗化似乎在土耳其取得了公認的成功,那麼為什麼只有土耳其才能成功地實現世俗化?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奧斯曼16-17世紀版圖

現代土耳其脫胎於偉大的奧斯曼帝國,這個源於突厥人的小部落本來居住在中亞,後遷移至小亞細亞,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就親率8萬大軍攻陷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在此定都,到16世紀蘇萊曼大帝時期,奧斯曼帝國達到頂峰,整個巴爾幹半島,中東大部和北非部分國家都在他的統治之下,國土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400萬(當時英國只有250萬人),東西方文明在此交匯,地中海是他們的內湖,幾乎可以媲美巔峰時期的羅馬帝國。

蘇萊曼大帝去世後,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落,尤其是隨著西方新航路的開闢和工業革命的興起,土耳其對歐洲的影響力逐漸減弱,而沙皇俄國在十五十六世紀的崛起又在奧斯曼帝國的背後來了一刀,龐大的帝國開始搖搖欲墜。

1683年奧斯曼帝國被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和波蘭聯軍擊敗,簽訂卡洛維茨條約,自此以後土耳其再無力進犯歐洲,只能勉強自保。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奧斯曼帝國服飾

隨之而來的是無法阻擋的獨立風潮,先是在英國、法國、俄國的干涉下,希臘與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獨立,緊接著,巴爾幹半島、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埃及、蘇丹、阿爾及利亞、突尼斯,不是獨立就是被其他強國佔領。

一戰開始後,奧斯曼帝國站隊錯誤,與德國結盟,雖然在戰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大方向的錯誤讓奧斯曼帝國再遭厄運,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也門、麥地那也被奪走,俄國十月革命後搶佔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也都被迫吐了出來。

紅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眼看就要亡國了。

正在此時,一位英雄橫空出世。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凱末爾

1914年英國海軍達成丘吉爾(就是後來的雪茄首相)希望憑藉英國海軍優勢,在達達尼爾海峽登陸,佔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徹底打垮土耳其,減輕高加索方向俄軍壓力,並藉此開闢南線戰場,進攻奧匈帝國。

英國政府討論後認為丘吉爾的計劃很不錯,1915年3月,16艘軍艦闖入達達尼爾海峽,發動突然襲擊,驚慌失措的奧斯曼軍隊在德國顧問的指揮下,很快反應過來,對英軍發動反擊,協約國第一波進攻被打退。

海軍進攻失敗後,協約國從埃及集結了大量遠征軍,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登陸,希望通過陸軍優勢,擊潰土耳其,而土軍中的一位上校,臨危不亂,指揮土軍猛烈還擊,將協約國軍隊死死壓制在灘頭陣地,並擊沉了兩艘英國戰艦。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凱末爾和他的隨從

此戰雙方僵持了半年之久,由於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協約國軍隊死傷慘重,最終選擇撤退。據統計,協約國超過四萬人戰死,負傷更是高達十萬人,奧斯曼帝國死傷數字遠遠超過協約國,但從戰略上說,他們取得了勝利。

而那位臨危不亂的奧斯曼上校其時剛剛34歲,此戰過後,名滿天下,不僅獲得“伊斯坦布爾的救星”和“帕夏”的稱號,還一躍成為民族英雄,他,就是後來土耳其國父凱末爾。

短暫的勝利並沒有改變奧斯曼帝國的窘境,一戰結束後,嚴重的國家危機讓社會各階層捐棄成見,團結一心,凱末爾更是帶頭喊出“不獨立,毋寧死!”的口號,1920年1月奧斯曼通過了莊嚴的獨立宣言《國民公約》,現代意義上的土耳其就此誕生,面對西方國家的進攻,凱末爾建立了以他為核心的國民政府,並籌備正規軍。

他先是與蘇聯苒和,安定了北方戰線,然後親自率軍擊潰了英國支持下的希臘軍隊,1923年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洛桑條約》,土耳其正式獨立出來。

獨立只是個開始,凱末爾意識到,如果維持現狀,土耳其的未來依然危險,為了避免悲劇重演,凱末爾開啟了偉大的世俗化改革。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凱末爾上課

世俗化一詞源於歐洲宗教改革運,簡單點說就是把國家從宗教統治中解放出來,讓宗教迴歸精神領域,政府管理國家事務,互不干涉。土耳其是個傳統的伊斯蘭國家,奧斯曼帝國時代,蘇丹制度和哈里發結為一體,牢牢掌控國家政權。

為了打破這種根深蒂固的權力壟斷,凱末爾上臺後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蘇丹和哈里發制度,用政黨制度取而代之,將權力牢牢掌控在改革派手裡。此後他仿照意大利的刑法,創建了有土耳其特色的刑法,大肆改革宗教傳統,例如規定男女平等、結婚、離婚自由,非穆斯林可以和穆斯林結婚,女子可以不戴面紗、廢除多妻制度等等。

與之相配套的是教育領域的改革,此前土耳其國民教育水平很低,就學率只有3.7%,凱末爾在推動教育普及的同時,將傳統的宗教教育連根拔起,就連老牌名校伊斯坦布爾大學的神學系也一樣廢除,一邊倒的學習西方文化和技術。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晚年的凱末爾

在最重要的經濟領域,凱末爾先是推行自由經濟,29年經濟大危機以後,他意識到自發經濟增長緩慢,難以應付快速多變的國際形勢,轉而通過國有化來推動經濟發展,但不同於同時代的蘇聯,凱末爾的做法相對全面,既發展重工業也發展輕工業,農業也沒有被忽視,1925年土耳其廢除了奧斯曼帝國土地法,將土地分配給國民,並通過一系列政策刺激農業生產。

凱末爾的改革大獲成功,土耳其就此走向現代化道路,今時今日的土耳其,就是凱末爾世俗化改革的結果。

比之土耳其的脫胎換骨,與之相鄰的中東阿拉伯國家也曾掀起一波改革熱潮,例如伊朗巴列維王室的改革等等,但為何只有土耳其取得成功。

首先,土耳其從奧斯曼帝國晚期就已經開始推動改革,從1703年繼位的艾哈邁德三世到後來的賽裡姆三世,都施行了一定的改革措施,1789年奧斯曼通過首部憲法,奧斯曼成為君主立憲國家,可以說,這一系列的改革為凱末爾的世俗化奠定了根基。

伊斯蘭國家中,為什麼只有土耳其的世俗化取得成功?

國父凱末爾

其次是凱末爾的領導作用,作為土耳其的國民英雄,凱末爾的個人魅力無人能及,他意志堅定,性格強悍,多年的軍事生涯讓他具備克服一切困難的能力,讀書期間與自由思想的接觸又讓他無比渴望改變國家現狀,巴列維王朝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就評價他:幾個世紀一來很少產生天才,只可惜我們運氣不佳,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天才被授予了土耳其民族。

第三是軍隊的支持,軍人出身的凱末爾自始至終與軍隊結為一體,改革之初,土耳其就爆發叛亂,妄圖恢復哈里發制度,但在軍隊的幫助下,叛亂很快被平息,帶頭的酋長也被處死。此後凱末爾更是大開殺戒,據不完全統計,有幾十萬人在改革過程中死於非命,其中多為大地主和宗教界人士,凱末爾以“教產歸功、神產均分”為口號,強徵了全國境內大部分耕地,分配給無產者,沒有軍隊的刺刀,這些措施很難落地。

而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就缺乏此類殺伐決斷的勇氣,尤其是第二任的巴列維國王,長期在西方學習的他優柔寡斷,面對宗教勢力的滲透,聽之任之,革命爆發後,軍隊選擇中立,給了他重重一擊。

當然,凱末爾晚期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瑕不掩瑜,時至今日,他被譽為土耳其國父,可謂當之無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