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是治你不死的技術,中醫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但中醫才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近代社會推崇唯物論,也就是一切講科學、講證據的精神,因此高舉“中醫偽科學,西醫是真理”的大旗,這樣的確將牛鬼蛇神一網打盡,但是卻忘了中醫藥文化的優點何在!

反觀西醫在中國如火如荼幾十年的發展,西醫院林立、西醫學術、醫療科技越高明,病人反而越多,你說,這事怪嗎?西醫藥發展愈分愈細,見葉不見林、見分子不見身體。進步神速,卻忽略考慮身體的整體性。金融海嘯、地球暖化都是西方文明只求局部利益極大值,所造成的惡果。我們不否定西醫藥的成就,西醫藥可以救急、控制病情,讓患者帶病生存。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但中醫才是讓人不病的學問!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技術,中醫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 中醫營養食療飲食 ”

中醫是目前整體治療的最先進的醫學思想,以髒象、經絡為基礎,推演出特有的整體觀,整體觀就是隨時回頭看全局。一個因造成五百個果,只要找到因,就能解決找這五百個果之間的矛盾。

三歲的小孩能說出“西藥指標,中藥治本”這句話,都知道西醫藥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健康,但目前西醫藥仍是主流,這是個怪圈。

這一輩子就是要攻克打破西醫西藥的這個怪圈,想打破這個怪圈,首要就是要幫大家重新認知中醫,顛覆“中醫偽科學”的言論,讓大家來了解中醫的科學性和數理化。中醫營養食療飲食是解開這怪圈的關鍵!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技術,中醫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 中醫理論深奧嗎? ”簡單來說,中醫理論實際上由兩方面構成——有形軀體與無形能量。

幾千年來,一碗藥湯,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中藥神秘嗎?中國人把好吃的本草稱為食物,不好吃的成為中藥。忽略味道,中藥就是日常吃的食物,中藥即食物,通過食物的攝入就可以調攝人體健康。

何為中醫處方?實質上是本草營養的處方,由有形的營養和無形能量(元子、原子、微子、粒子、光子)組成,通過食物調攝人體健康。

中藥即食物,藥食本同源。中醫的食療都包含無形的陰陽、四氣五味,這些都是無形能量的源頭。人體疾病都是先無形,再到有形的發展趨勢。

醫院的體檢只能檢測到有形疾病,所以臨床上存在很多的疑難雜症——頭暈、痛經、三高、情緒病等。中醫把脈就像天氣預告,類似於通過科學的衛星手段,感知人的有形軀體和無形的精神,憑藉經驗來推測身體變化趨勢、疾病走向。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技術,中醫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 中醫認為的健康指標 ? ”中醫認為,人體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健康指標——溫度和意念。

人體溫度怎麼產生?生命在於運動,左右自旋的能量(陰陽)速度產生溫度與氣壓。

什麼在影響我們軀體?有形的軀體與無形能量的左右旋動(陰陽)結合產生意念。意念越強,說明人的無形能量的陰陽旋轉震動越強,心理與身體素質就越高。意念弱的人旋轉震動弱,心理和身體素質就越弱。有很多無形疾病的疑難雜症患者,那是因為他們的意念弱。

人體像宇宙一樣,由無形能量控制,無形能量誕生微觀,微觀誕生了我們的有形軀體。

我們的身體主要是兩種能量,光能和自旋能量,我們身體分左右,自旋能量形成相反空間旋動,產生相反的電荷,所以人體帶有靜電,左右電荷相互吸引產生關聯元子,繼而相互壓縮產生質量,物質等,我們的左右(即陰陽)旋轉速度,產生環繞速度和前進速度,將空間(人體)拉伸和壓縮產生物質與質量,進入產生溫度和氣壓,不一樣的速度產生不同的五子,五子產生電波,產生能量,產生我們的意識行為,這就是我們傳統的五行相生相剋理論由來,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祖先以當時的智慧創造的陰陽五行理論。

當我們五子(五行五臟)能量轉弱,我們眼睛(電波)減弱,我們的有形軀體活動減弱……所以我們的祖先把人體比喻為宇宙,通過陰陽五行來解釋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小宇宙,把小宇宙研究透了就等於研究透了我們的大宇宙。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技術,中醫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 中醫是自然預防醫學 ”

雖然國家在政策上將中醫納為治療醫學,但中醫其實是一個自然預防醫學,指導著人們在飲食上的民生預防。中藥大部分都是植物,故又稱本草,屬於民生飲食。

除了衛計委總髮布的108種藥食同源中藥材,其他無毒性的本草生物也應歸為民生飲食。現在的醫術是不斷細化的,沒有整體辯證。現代醫療把診斷交給儀器,治療交給藥廠,醫生只是“中間商”。

垃圾美食始終是添加劑、調味料等過度烹飪的結果,導致各種毒素進入軀體,疾病與飲食長期糾纏,慢性疾、疑難雜症、亞健康頻繁出現。醫生只做三分治療不做七分預防,結果越治越忙。

咱們每天都吃三頓飯,吃飯的目的有三個:第一維持生命;第二預防疾病; 第三治療疾病。食物是一切健康的源頭,食物也分有形的營養與無形的能量。

西醫目前只具備研究有形物質的能力,無形能量涉足不深,西藥都是以有形物質控制有形疾病,所以吃西藥不能預防和治療疾病,而中藥可以。

西醫是治你不死的技術,中醫是讓你不病的學問!

建國後幾十年來中醫不受寵的原因由兩個:苦和慢。農村家庭經濟差,小孩子生病時總被灌上一碗黑乎乎的藥汁。有人說中藥起作用慢,殊不知這是庸醫的說詞。

如今,藥膳顛覆了“中藥苦“和“中藥慢”的說辭,不僅從理論、更是在成果上真正實現了中醫藥的現代化。執著於中醫藥研發,把青春、金錢全部用來攻克中醫藥的瓶頸問題——中醫藥理論的現代化、中藥的苦和慢。

理論上,提出:中醫不僅是醫學,更是涵蓋易經、佛、道、儒精髓一身的神韻國學。中醫以食為重、以食為養、以食代藥、辯證施膳、因症施膳。

膳醫更能貼切地表達中醫預防為重、醫者佛心的思想。旨在讓每家每戶都有一個懂營養搭配、食物性味歸經的膳醫,家家都懂預防,不生病,少生病。65度低溫萃取技術,一方面避免高溫煎煮對中藥活性成分的破壞,萃取出的小分子更助於人體吸收;另一方面,改變了中藥的苦感,實現“良藥可口”。

“探知本草的更深層價值,離不開人的珍惜與修行。17年間埋頭於本草,把眾生放在心頭,實現了中藥不苦和藥膳的平民化,一切都只為了讓您不生病。善良遠比聰明重要,商業市場超越不了我的技術,是因為超越不了我的一顆心,當你擁有一顆大慈大悲的心的時候,你的醫道就提升了。謙卑處下,做人要懂得示弱,做事要敢為人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