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这3种情况下不要"催",对孩子危害颇深!

自从升级当了宝妈,每天总感觉有那么几个字要重复成百上千遍:

"快点起床"

"怎么这么慢?"

"赶紧吃饭"

"我让你快点你听到没?"

从起床开始,就陷入了一场和娃"争分夺秒"的大战。

然而"越催越慢"却成了困扰老母亲的头号难题。为了让亲子关系不在"催催催"的道路中彻底搁浅,我决定好好反思一下。

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这3种情况下不要

其实这个画面无比熟悉,在我小时候,妈妈也每天从我起床就开始施展"催功"。

最后的结果是,我顺利地成为了一个"慢性子"。有事没事总喜欢磨蹭磨蹭,在磨蹭中竟然有一种安心的快感。

换位思考下来,猛然发现,父母爱催促,对孩子来说危害颇深:

一、打击孩子的主动性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原本刚刚想要去做一件事,却被别人抢先要求了,一下子就觉得索然无味不想做了。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主动变好的驱动,但父母的催促越密集,孩子的主动性就越没有施展的空间。时间久了,愤怒感还会触发逆反,甚至让孩子爱上磨蹭。

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这3种情况下不要

二、 不利于"秩序感"的养成。

孩子天生具有内在的秩序感,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完善。秩序感本身,是孩子产生自律的基础。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很多时候,我们的催促实际上是在要求孩子用自己的秩序来向父母的秩序做妥协。比如,我们催促孩子快点出门,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上班快迟到了。我们催促孩子快点吃饭,可能是因为我们想要早点出门逛街。孩子注定比成人"慢半拍",我们逼迫的"提速",并不能真的使孩子效率变高。催促过于频繁和严厉,还会使孩子形成简单服从而懒于思考的习惯。

对于催娃,本身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尽管我们不情愿,但总有些时候不得不催。不过,催娃做为一个保留手段,仍需要慎用。

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这3种情况下不要

首先需要区分的是,哪些情况下不能催,哪些情况下"套路催"。

在下面这些情况中,尽量做到不催娃:

一、 "全神贯注"时不催娃

当孩子处于全神贯注的探索状态中时,我们要尽量尊重孩子的节奏。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想拉着他去游乐场,他却蹲在路边专注地看起了蚂蚁。想抓紧时间出门,孩子却努力地系鞋带系了5分钟。

当孩子全神贯注的投入在一项新技能的拓展,或者新事物的观察,或者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时,父母的催促,会成为一种打扰,不利于孩子专注力和秩序感的形成。

二、"结束收尾"时不催娃

结束收尾阶段的催促打断,不利于孩子在完整的自主活动中创建成就感、节奏感和责任心。

当孩子处在收尾阶段时,比如,搭积木即将完成、剪纸已经剪了一半时,尽量给孩子的"收尾"工作让出时间。

相比过程中的磨蹭,孩子也可能收尾时故意磨蹭。我们可以提醒孩子下一步的行程和错过的结果,让孩子把控收尾节奏,同时也形成"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

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这3种情况下不要

三、"延迟满足"时不催娃

延迟满足是自律的基本原则之一,自律的孩子注定能走得更远。"延迟满足"有时候会自发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比如,得到一块糖却舍不得吃,在手里握很久以后再慢慢地吃掉。买了一块蛋糕,把奶油留在最后慢慢吃。

这些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延迟满足"的意愿,孩子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延迟满足能力。

教育家卢梭说:"在早期教育上,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孩子,作为来到这个世界的"新人",在他们的眼睛里,有太多被我们忽视的美好。我们长大太久了,久到常常忘记了,那些地上的格子路、树下的蚂蚁洞,也曾经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我们一整个下午的时光。

孩子磨磨蹭蹭不是病,这3种情况下不要

有时候,当催促即将脱口而出,不妨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里正在发生着什么。

静待花开,不仅是对花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温柔。

焦虑被放下时,才能够看见阳光满室、树影婆娑。

亲爱的孩子,你慢慢来,陪你慢慢长大,于我已是最美好的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