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當一座扛把子的城沒落,一個省也隨之沉默。

河北,離不開保定這個地方。在過去的幾百年歲月裡,保定作為京師的南大門,地位舉足輕重。

而今,保定不是河北唯一盛極而衰的城市,卻是最讓人感到心酸的城市。

1

保定的歷史,簡直就是一曲高亢激越的河北梆子。

五代時,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河北一帶淪為宋、遼劍拔弩張的邊界。

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於宋遼邊境的清苑,置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該地“重兵所宿,常倍高陽諸戍”,後又改稱保州。這裡,是趙匡胤的祖籍。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宋遼邊界圖。

一直到金、元時,保州一直都是軍事重鎮,成為各勢力廝殺角逐的舞臺,屢遭兵燹之禍。

元軍到達此地後,“三日盡屠”,“屍積數十萬,碟首於城,殆與城等”,歷經戰火的保州成了一片廢墟。

出生於涿州定興(今保定市定興縣)的漢人將領張柔決定重建保州城,他在保州修建城牆,規劃市井,欲使百姓安居樂業,古城重煥新生。

在張柔及當地人的協作下,保州走出戰亂的陰影,日後更發展為燕南一大都會

張柔還主持開鑿蓮花池,彙集奇花異卉,修築瓊樓高閣,使之成為遠近聞名的景點。

清雍正年間,時任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花池畔創辦蓮池書院

。該書院在170年的歷史中,一度成為華北地區最高學府,可謂:

萬卷藏書雄上谷,千金市駿重燕臺。蜚英聿起畿南秀,連茹群空冀北材。

張柔此次修城,奠定了保定古城的基礎,元、明、清三代,基本都沿用這一城市格局。

十多年後,有“北方文雄”之稱的元好問經過此地,寫下《順天府營建記》,將經由張柔重建後,生機勃勃、景色宜人的保州告知世人。

不過,重建家鄉的張柔,有個名聲不太好的兒子,叫張弘範

元世祖時,改保州為保定路,取“保衛大都,安定天下”的寓意,這兩個字,飽含著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血性,一直沿用至今。

作為河北的脊樑,保定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興衰成敗。

自古以來,這裡一直都是

“北控三關,通達九省,地連四部,雄冠中州”的要塞之地,保定以西、以北是延綿不絕的燕山山脈與太行山脈,長城“內三關”中的紫荊關和倒馬關都設在保定境內。

2

自元代以來,保定就一直和京師緊緊挨著,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保定的經濟、行政地位在清代達到頂峰。儘管清初的戰亂和圈地給保定造成巨大沖擊,但憑藉著天子腳下這一地域優勢,保定很快恢復實力。

經濟上,清代保定的商業空前繁榮。

據民國《清苑縣誌》載,清代保定“廳宇以萬計,食指以數十萬,日且漸於靡,非大家兒而紈絝、而履絲,非都邑地而爨桂、而烹珍,邑所不產則貿於他國,以故操盈餘競刀錐者得聚族”。

可見,那時候,保定人可有錢了,鐘鳴鼎食、花天酒地不過是常事,而且還特別熱衷於消費奢侈品。擱現在說,估計就是左手愛馬仕,右手LV,戴著寶格麗,喝著馬爹利,奔馳寶馬看不起。

要致富,先修路,修完陸路修水路。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苑縣令方熺意識到水路貿易的關鍵,於是疏通河道,加強保定與京杭大運河和沿海城市的聯繫。

到乾隆年間,保定府河的碼頭“舟艫相接,檣帆如林”,來自天津和南北運河的船隻絡繹不絕,接踵而至。

而那時候,天津還叫天津衛,較突出的只是軍事地位,經濟發展比保定差了好幾檔。

後來,見識過江南繁華的乾隆帝出巡,策馬經過保定城時,也不禁稱讚其為“富邑”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行政方面,自康熙八年(1669)開始,保定取代正定,成為直隸的省會。自此,各類衙署林立,軍政要員雲集。

位於現保定市裕華路的直隸總督署,是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清代省衙。

兩百年的歲月裡,在這裡進出的直隸總督,共有74人99任,其中不乏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近代大咖。

保定有這麼一句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此言不虛。

同治七年(1868),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到任第二天他為各州縣衙門撰寫了三副對聯,其中一副寫道:

長吏多從耕田鑿井而來,視民事須如家事;吾曹同講補過盡忠之道,凜心箴即是官箴。

為民請命之心躍然紙上。

可是,為清廷鞠躬盡瘁的曾國藩,卻在保定留下了糟心的回憶。兩年後,年近花甲的曾國藩負責審理天津教案,受到內外掣肘,不得已向洋人讓步。

一時輿論譁然。有人將他平定太平天國與此次教案處理相提並論,提筆大罵:

殺賊功高,百戰餘生真福將;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老曾一個人背黑鍋,太委屈了。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清代直隸中部地圖。

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接替落寞的曾國藩,擔任直隸總督。此時,清廷的一個決定,又使保定的行政地位急轉直下。

從李鴻章開始,直隸總督與三口通商大臣(牛莊、天津、登州三處口岸)正式合併。由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從此“總督自當長駐津郡,就近彈壓,呼應較靈”,“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形成了總督“輪駐制”。

清廷還規定,如遇天津有要事,總督可以不用按時回保定。

一山不容二虎。自1860年天津開埠後,保定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短短几年間,天津發展成為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及港口城市。

李鴻章本人顯然也更看重天津的發展。在其《籌議海防折》中提出,清廷所面對的是“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要著重關注東、南海防。

擔任直隸總督期間,李鴻章在天津開辦天津水師學堂和陸軍北洋武備學堂,設電報、郵政局、西醫醫院。

之後,洋務日繁,海防日重,直隸總督“終歲駐此,不復回保定”。當年負責給保定人進口奢侈品的天津衛,此時已躥到歷史的前臺。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李鴻章:老夫唯愛天津。

清末對保定的忽視,一直延續到民國。1913年,直隸省會正式遷到天津,而此時的保定“幾與外縣等夷,或尚不及繁盛一鎮”,“昔日大都會遂為尋常縣治矣”

有這樣一個細節,清末創刊的《大公報》,在其“時事”一版中,本來設有“保定”一欄,專門報道該地區的時事新聞。這一欄目列於“京師”之後,而在“本埠”(天津)之前。可是,在1908年以後,“保定”就被併入“直隸”中,不再單獨出現。

可以說,保定的存在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逐漸減弱的。

3

那時,也有一個想喚醒保定昔日雄風的人——袁世凱

光緒二十七年(1901),袁世凱就任直隸總督,乘著清末新政的東風,他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發展新式教育。

清代,保定城旗民雜處,一直駐紮有一定數量的軍隊,主要為八旗和督標各營。

到清後期,旗人早已沒有了戰鬥力。看看老舍的《茶館》中常四爺、松二爺咋樣,就可以想象當時保定城內的八旗子弟混得如何。

保定以武建城,是京師屏障,如今城內只剩殘兵弱旅,實在是諷刺。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上任後,針對保定軍政,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辛丑條約》後,天津不能駐軍,袁世凱轉移到保定練兵。

近代史上,保定最突出的成就,當屬袁世凱興辦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化的高等軍事學府。

開國上將楊成武曾如此評價保定軍校:“上承天津北洋,下開廣州黃埔。”

不少名將都跟這所學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無數熱血兒郎從保定出發,走向全國戰場。

保定軍校最有名的校長,應數第二任校長蔣百里

蔣百里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在畢業考試中名列前茅,與蔡鍔、張孝準並稱為“中國三傑”。

針對當時內外交困的局面,他提出練兵雪恥的主張,提出採用德國軍事教育方法,一改小站練兵那一套過時的方法。

1912年12月,蔣百里就任保定軍校校長後,對學校進行了大力整頓,引進先進人才,規劃教學課程,還身體力行,組織學生操練,使保定軍校煥然一新,走上正軌。

但是,當時北洋各派明爭暗鬥,由段祺瑞一手提拔的陸軍部軍學司司長魏宗瀚,一向敵視“日本士官派”,對蔣百里處處刁難。

在魏宗瀚的阻撓下,保定軍校在用人、經費、學校規劃等方面困難重重。軍學司不給軍校發教材,軍校一部分教員是魏的心腹,一直尸位素餐,常請數月長假,考試都不臨場。

與魏宗瀚有隙的人,日子都不好過。

炮兵科長譚學夔,在校兢兢業業,成績突出,卻遭人嫉恨,被聯名舉報,被迫離職。

蔣百里知道其中冤情,為了挽留譚學夔,親赴軍學司求情,結果連魏宗瀚的面都見不著 。軍學司的一個科長盛氣凌人地對蔣百里說:“魏司長與譚學夔意見甚深,誓不併立。”

蔣百里大為不滿,卻無可奈何。

還有步兵三連的排長劉克厚,平時工作很積極,是蔣百里看重的人才,卻因為曾留學日本振武學校,軍學司便找了個藉口將其撤職,直接趕出軍校。

如此,蔣百里揹負著巨大壓力。1913年6月18日清晨,全校學生在操場集合。蔣百里身著軍裝,正氣凜然。他對學生們訓話,表明學校的現狀,聲稱自己不能為學校盡責,痛心疾首。

講話將近一個小時,隨後,黯然回到辦公室。

突然間,校園中響起一聲槍響,是從校長辦公室傳來的!

師生們迅速跑向辦公室,只見蔣百里胸前中彈,血染軍衣。敬愛的蔣校長開槍自殺了,校園內頓時哭聲一片。

校方立刻將蔣百里送往醫院搶救。隨後,人們在桌上發現他寫的兩份遺書。

袁世凱聽說這一消息,大為震驚,下令嚴查此事。

但是,陸軍總長段祺瑞對部下魏宗瀚百般袒護,使得調查無法順利進展,最後只是將此事歸咎為蔣、魏二人的“私嫌”,將魏宗瀚調離軍學司,輕描淡寫地解決了。

蔣百里的傷勢雖重,所幸搶救及時,保住一命。這次事件後,他對時局深感失望,辭去校長之職。

1937年,在他去世前一年,出版了《國防論》,提出抗日持久戰。在書的扉頁上,他題辭:“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蔣百里,對現代軍事教育作出卓越貢獻。

正因為有蔣百里這樣的良師教導,保定軍校的軍威方能震撼天下。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出現了神奇的一幕。一部分保定軍校學生,利用暑假期間,自發跑到江西等地參加反袁作戰,到3月底才輾轉返校,繼續學業。

軍校的包容和學子的血性可見一斑。

保定軍校的學生從來就不安分。保定軍校第三期的李濟深在校就讀時,正好趕上辛亥革命,為了阻止清軍南下攻打革命軍,他冒著生命危險,前去炸燬漕州鐵橋。他後來成為黃埔軍校副校長,將保定軍校的教誨,帶到了黃埔。

保定軍校的傑出校友中,大咖雲集,如軍官學校畢業的白崇禧、張治中,測繪學堂畢業的吳佩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的蔣介石……

可以這麼說,一所保定軍校,半部近現代史。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保定軍校,將星閃耀。

保定軍校的沒落也很是讓人感慨。

1920年夏,直皖戰爭爆發。直系的曹錕將已經投降的皖系第十五師收容在保定軍校校舍,那時軍校正好放暑假,可曹錕又不給他們糧餉。

這也忒摳門了,十五師的夥計們投個降也不容易啊。8月9日,忍無可忍的十五師全體譁變,將軍校財物洗劫一空,並放火焚燒校園,出了口惡氣。

一些留校學生看亂兵來勢洶洶,只能捲起隨身衣物,拔腿就跑。

曹錕大怒,派兵前來鎮壓,十五師早就作鳥獸散。來到軍校的直系軍,見對手早跑了,校園一片狼藉,也動了貪念,趁機掠走步槍兩千餘支,騾馬三百多匹。

這是保定軍校建校以來遭遇的最大浩劫。軍校本來即將開學,碰上這事兒,只能對外宣稱暫緩開學,實際上開學的日子遙遙無期。

陸續回到保定的學生們無學可上,主動組織起“覆校同學會”,向社會各界求助。第八期工兵科的學生張煦光,甚至穿著軍校制服,到北京大街上拉洋車,引起輿論注意,各報紙都刊載了這一新聞。

我們可以體會到,國家動盪之際,青年們對知識的渴望,對報國的嚮往如此之熾烈。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經過一年多的整頓,1921年10月,保定軍校終於復課。

但是,經過亂兵的洗劫,保定軍校一蹶不振,兩年後,不得不停辦,就此退出歷史舞臺。

保定軍校的興衰,成也北洋,敗也北洋。

4

來自保定的將帥勢不可擋,可保定這座城市,在清代以後,失去了行政中心這一身份,發展陷入停滯。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倒塌的保定城牆,恰似這座城市近代以來的命運。

天津早已是華北地區的海上門戶,連接河北、河北、山東、山西各省的經濟貿易,又通過張家口成為對蒙、俄貿易的中心。

不同於天津擁有國際市場,保定的發展模式趨於保守,逐漸由清代消費型的政治中心轉向轉運貿易中心。至上世紀30年代,城內僅有三家大型工廠,乾益麵粉公司、電燈公司和慶興打蛋廠。

清宣統三年(1911),保定的一個修傘師傅劉建卿在給美國人修羽毛球拍的時候得到靈感。他決定自己動手做球拍,先製作木胎,用木板條烤成橢圓形的木框,鑽孔,上漆。完成後,賣給教會學校和外籍傳教士,居然大受歡迎。

劉建卿由此起家,增加產量,成為當地新興手工業的模範帶頭人物。民國時期,保定每年可以輸出球拍20000柄,樂器5000件,足球500個。那時,休閒娛樂,踢球彈琴,還得靠保定人。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20世紀初的保定火車站。

但,這樣的生產模式挽回不了保定的頹勢。

天津早已“單飛”,保定卻連新興的城市石家莊都比不上。近代,隨著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貫通,石家莊迅速崛起。

建國後,河北省會幾度變遷,曾經遷回保定,但最終還是花落石家莊。

河北這座古城曾做過300年省會,如今沒落無人知

▲建國後,河北省幾次改換省會,石家莊成最後贏家。

自保定上一次失去省會地位,已經過去整整50年了。現在的保定,可能只有一些吃貨,偶爾會想起,這裡的驢肉火燒很出名,廚師學校也很多。

這座城市,歷經了無數次輝煌和動盪。曾經的畿輔重地,後來徹底失落。

2017年,雄安新區強勢崛起,保定的未來是否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對於保定,是好事還是壞事?

1956年,毛主席說:“將來世界不打仗了,和平了,會把天津、保定、北京連在一起。”

保定人說,他們一直記著這句話。

參考文獻:

1.(清)黃彭年:《畿輔通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

2.(清)張豫塏等:《光緒保定府志》,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版

3.姚昌泰:《民國清苑縣誌》,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年版

4.趙金輝:《清代保定城市發展研究》,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版

5.保定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