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对于围棋,我是一个门外汉。于各种棋类活动,我都既知之甚少,又缺乏兴趣,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棋盲。现在要写黄龙士了,却不得不进行一点恶补:了解一点关于围棋的历史和知识。

自从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一切都变得简单,有什么不知道的,上网一搜,立即什么答案都有了,不需要去翻什么小册子,或者大部头,只要动动鼠标,什么都迎刃而解。这不,关于围棋,“百度百科”上介绍得清清楚楚。

围棋,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据史籍《世本》记载,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这些当然只是传说,并不可信,但却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围棋不仅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且成为一种高雅的游戏,并产生了有名的棋手。《孟子》中就记载了一位名叫“弈秋”的棋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之后经过历代的发展,特别是魏晋前后和唐宋时期围棋之制两次发生重要变化,促使围棋不断兴盛,高手辈出。大约在隋唐时期,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围棋还被传到了日本、朝鲜。进入清代以后,更是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达到我国古代围棋的顶峰,无论棋手的数量,还是棋艺水平都出现空前气象,有“围棋之于清,犹诗歌之于唐”之说。

作为启迪心智、陶冶德性的高雅娱乐,棋艺在古之“琴棋书画”中位列第二,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寓有竞存进退之理、阴阳消长之机,又含有经国用兵之道、生死存亡之义。包罗万象,奥妙无穷,千变万化,趣味隽永。”(杨清江)围棋竟有如此大的魔力,难怪许多人为此着迷了。

好了,该说黄龙士了。

如果说,姜堰有人会下围棋,这一点也不奇怪;如果说,姜堰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下围棋的名人,这也毫不奇怪。可如果说姜堰有一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对围棋的发展起到过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人物,可能就会引起人们的惊异:这是真的?姜堰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甚至本地人知道的也不多,也会怀疑。

确实,这是真的,姜堰真的出现过这样的人!

他就是黄龙士!一个另类,一个围棋天才,一个身世扑朔迷离的传奇性人物!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姜堰的围棋曾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宋代,围棋在姜堰就已流行。2010年,坝口人防工地挖掘出数口宋代水井遗迹,在一口水井底部的淤沙层下,出土了一枚围棋子,经考证,为宋代遗物。而在明末清初,姜堰围棋,其弈手之多、影响之大,可以说极一时之盛。黄龙士就是在这样一方围棋沃土上产生的。

这是1652年的某一天,姜堰天目山下一户黄姓人家,诞生了一个婴儿。因为这一年是龙年,也因为望子成龙,父亲就给儿子取名为虬,字龙士,号月天。这本是一户殷实人家,可却因一场火灾而致贫。幼时的黄龙士身体极其瘦弱,然而却天资聪颖,很小对围棋就产生兴趣。父亲发现儿子独具的禀赋,就专心教子习棋。黄龙士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少年时便崭露头角,闻名乡里。

据民间传说,黄龙士小时候学棋非常刻苦,由于他原本身体瘦弱,加之整日沉溺于围棋之中,时间一长,体质日渐下降。他的母亲为了使他既能学好棋,又能练好身体,就将自家后院的地面铺成一个大棋盘,捡来黑白石头当棋子,每天陪伴儿子搬动石头下棋。天长日久,黄龙士不仅习得了棋艺,而且锻炼了身体。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黄龙士族兄黄天涛和黄仙裳,工于诗词书法,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清初寓居江宁的著名诗人、逸士杜濬与之往来甚密,黄龙士父亲与杜濬也相熟悉,曾两次带着儿子去拜访杜濬。杜濬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送黄童子序》,文中记录了黄龙士“少年成名”的情况:

“泰州黄童子虬,年十一即以善弈称下弈秋一等耳。甲辰之岁,余客江都,童子之父忽率童子来谒。皂绨短衫,质犹婴孩。余顾之而笑别。

“去五年,余客泰兴。童子之父又率童子来谒。则其年又逾成童。与之语,敏颖可喜。既居然秋矣。察其意,若亲余者,余甚异之。”

尽管杜濬与当时文化人一样,崇尚儒学,视习棋为小技,认为从小就让孩子以弈棋为业,不是培养、成就人材的正道,对黄龙士父亲“以贫故,不得已而鬻童子之技,夺其入学之时”,而使童子“不暇从事于学”表示出“深惜童子之意”,但他却对黄龙士十一岁距离国手仅差一截、十六岁已经成为当代“弈秋”极为赞赏,认为其“敏颖可喜”,“斌斌鱼雅,有可以学问之质”。

黄龙士的父亲其实是非常聪明之人,也是极懂得因材施教的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书画之余尤通弈棋。他并不认为习棋就低人一等,他认为有一手好的棋艺,照样能行遍天下,照样能安身立命,照样能出人头地。他是一位胸有远见之人。他知道,儿子的棋艺已达到相当的火候,如果再让儿子呆在家中,吃再大的苦、费再大的劲,也绝难有大的长进。姜堰毕竟太小,泰州也毕竟太小,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只有与高手过招,才能使儿子的棋艺更上层楼,只有到藏龙卧虎、名家云集的京城去,才能让儿子的才能得以施展,最终成为有用之材。

于是,黄龙士的父亲整理行囊,带着儿子北上京城,寻访名师高手,研修古今棋谱,终日沉醉棋枰。由于黄龙士毕竟年龄还小,离家一久,难免想念故里,特别是尤为思念母亲,常常暗自流泪。看着稚气未脱的儿子伤心的样子,黄龙士的父亲不忍心责怪,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托人请来丹青高手,绘出黄龙士母亲的画像,并仿黄母笔迹在画像上题上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两句诗:“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一招果然灵验,黄龙士把母亲画像装在镜框中,朝夕相依,静心学艺。旅居京城几年,他博采众长,独出机杼,尽变旧法,自出新意,穷极变化,终使棋艺日臻上乘。

当时的京师,云集了哪些著名的国手,黄龙士又是怎样与他们一一挑战,问鼎霸主之位的呢?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康熙年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棋运也极为兴盛。当时的京师,汇聚着过百龄、汪幼清、盛大有、吴瑞徵、周懒予、汪汉年、周东侯、李元兆、何闇公、谢友玉、汪天远等一批名手大腕,一个个都是棋坛响当当的人物。过百龄、汪幼清、盛大有在明末已很著名,尤其是过百龄,以一代宗师的身份稳执棋坛牛耳,直到辞世。盛大有驰骋棋坛五十余年,在当时最负盛名,是清初老一辈霸权人物,虽年已七十,仍为国手领衔。周东侯系中生代霸主,正当盛年,其棋路古怪多变,不拘一格。面对如林高手,黄龙士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开始向棋坛霸主人物挑战。

康熙八年,十八岁的黄龙士首先挑战老将盛大有,他与盛对弈七局,盛七局皆输。这无异于引爆了一颗炸弹,在清初棋坛引起剧烈的震撼。盛大有何许人?他可是与过百龄“同开有清一代弈家先河”的巨匠。黄龙士何许人?初出茅庐的黄口小儿!然而,巨匠也罢,黄口小儿也罢,枰上胜负总是硬道理。

接着,黄龙士又战败何闇公、谢友玉、汪天远等名家、国手,一时声名大震。至周东侯上阵,国内几乎已无黄龙士对手,许多棋手闻龙士之名,就都退避三舍,望风而靡。周东侯虽然棋力也在黄龙士之下,但却敢于与之争锋。他认为下棋是为了研究棋艺,不是为了输赢,因之每战必求酣畅淋漓,其棋品棋德自是高人一筹,颇得世人敬重。两人在弈乐园大战三十局,周东侯虽屡战屡败,但毫不气馁,留下“黄龙周虎”美谈。

黄龙士在清初棋坛纵横捭阖,所向披靡,一路过关斩将,被誉为“常胜将军”,特别是与盛大有的七局全胜,标志着黄龙士开始执棋坛牛耳,标志着黄龙士从此登上了清初棋坛霸主位置。神龙终于飞天!李耀东所著《中国围棋史》中评述说:“自明末过百龄崛起称雄以来,吾国弈学日趋渐进。有明天启、崇祯间,迄于清康熙之初期,五十年来,棋坛名手先后继出,称霸争雄。……迄黄龙士异军突起,局面翻新,始征服群雄而成帝业。”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其后二十多年,黄龙士一直称雄棋坛,独领风骚。其最负盛名的对局是让徐星友三子十局,有“血泪篇”之称。徐星友,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工书善画,多才多艺。其学弈较晚,但专心刻苦,有“三年不下楼”之说。徐星友长黄龙士八岁,拜黄为师时已年过四十。起初,黄龙士让徐星友四子,徐进步很快,已达二子水平时,黄龙士仍让三子与其弈满十局。两人竭心倾力,苦思精索,极尽腾挪变化,对局之紧张激烈,犹如以性命相搏,时人遂命名此十局为“血泪篇”。“十局终后,徐遂成国弈。”(李汝珍)之后,徐星友挑战并战胜周东侯,又一一战胜其他诸多名手,还曾连胜自称棋艺无敌的高丽使者,一跃成为自黄龙士之后的大国手。从康熙中叶开始,黄、徐先后成为照耀棋坛的双星。

黄龙士所以能够棋力无敌、俯视国中,与他棋风棋艺上的独特创造分不开。当他小时候在自家后院的硕大棋盘上搬动着石头棋子时,他的心中其实就有了一种对“大格局”棋风的感悟了。当他在京师遍弈诸家、研读古今棋书、吸纳各方精华之时,早就开始颠覆那种局面狭窄、凝重呆板的陈风旧习了。他以自己的对局实践,创造了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的鲜明风格,并以此推动了当时整个棋风的转变,成为“迈出近代感觉第一步的伟人”(吴清源)。

黄龙士棋艺新奇,着子看似平淡无奇,但寓意深远,对手不易察觉,若敢于用强,他即随机应变,出奇制胜,迫使对手相形见绌,反以自困。对黄龙士的棋风特色,后人评价甚多。有赞他如“淮阴用兵,战无不胜”的(吕书舱);有夸他“一切俯视之,神手技矣”的(王彦侗);有说他“异想天开,别开生面,极尽心思之巧,遂开一代之盛”的(李汝珍);有称他“用思尤密,深入奥窍……如天仙化人,绝无尘想”的(邓元鏸)。他的学生徐星友在其《兼山堂弈谱》中对黄龙士的棋艺做了这样的概括:“寄纤秾于淡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之妙境。”这可说是精当之语。

黄龙士的棋艺出神入化,黄龙士的棋品也磊落超群。他的名字不仅在棋坛产生回响,而且在文士名流中也获得极高的推崇。著名经学家阎若璩在其《潜邱札记》中将黄龙士列为清代十四“圣人”之一。阎氏所列圣人,如顾炎武、黄宗羲、朱彝尊、汪琬、杜濬等,皆是学可究天人、文可变风俗的巍然大师。黄龙士能以棋艺而与上述诸人并列,可知在阎氏心中,围棋与经史、文学相比肩而毫无逊色。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五位棋手被冠之“棋圣”之名。“棋圣”之称,始见于西晋葛洪的《抱朴子》。《抱朴子》记载:“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名焉。”严子卿是三国时人,马绥明,名朗,是西晋时人。六朝开始,直至明末,无人获得“棋圣”称号。黄龙士之后,范西屏、施定庵称雄海内,钱保塘《范施十局》序称:“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可见,自三国至清初,一千五百多年间,被冠之以“棋圣”之名的只有严子卿、马绥明、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庵五人。综观围棋发展史,黄龙士承前启后的地位,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日本棋坛谓清代中国弈手最高者为黄月天,是中肯之评。

古今围棋大家都十分注重围棋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探研棋枰上的用兵之道。黄龙士也是如此,他所著《弈括》、《黄龙士全图》,是围棋理论的代表作。《弈括》的内容分“拟出子三十局”、“演官子式三百六十局”。《黄龙士全图》共二十局,亦是出子式规模。书前有黄龙士的自序,对全局的战略战术作了精辟扼要的说明,是一代大师毕生实战经验的总结。

黄龙士的一生踪迹比较模糊,史料中也记载不详。除少年时到过北方,成年之后,大部分时间活动于江南一带。据李斗《扬州画舫录》等书记载,黄龙士曾客居扬州、杭州。是否又到过北京,则未留下确实的记载。但北京乃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手荟萃的所在,以龙士在棋坛艺名远播、领袖群伦的地位,不去北京访棋会友,干谒公卿,希冀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不免是一件奇怪的事。

然而,在康熙三十年左右,黄龙士忽然在棋坛上消失。此时,黄龙士才四十岁左右,正当盛年。他是去世了,还是退隐了?谁也不知道,史书方志上没有明确记载,家乡姜堰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成为棋坛千古之谜。这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也吸引了不少人考证、探究。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些说法:

一说黄龙士为酒色所害。传说徐星友成名后,不但不感恩于黄龙士,反而对黄龙士嫉恨得要命。因为放眼天下,当时只有黄龙士名气高过自己,能胜他一着半势。徐星友不由得发出“既生亮何生瑜”的感慨,做梦都想除掉黄龙士,独霸棋坛。徐星友家道殷实,人也聪明,他既想达到目的,又不想担个忘恩负义的罪名。因为那样的话,棋下得再好,也将不耻于天下。思来想去,徐星友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先盖起了豪华的楼阁,再恭恭敬敬地把黄龙士请到家中,每日美女相伴,歌舞游宴,通宵不停,有空还让家人陪黄龙士狎妓酗酒。当时人们都以为徐星友知恩图报,善待恩师,无不啧啧称赞。就这样,黄龙士终日沉湎于声色犬马,时间不长就精力衰竭,撒手人寰了。

二说黄龙士为下棋累死。说的是徐星友为除掉黄龙士,争得弈林第一的名号,先请来三位棋力稍逊黄龙士的高手,再将黄龙士请到自己家中,指着摆好的三副棋说:“这三人的棋也属难得,我同时与三人对局,每次必负无疑,三人口出狂言,说是即使恩师到,以一对三也无胜算,不知您以为如何?”请将不如激将,一番话激起了黄龙士的争强好胜之心,当下就请三人就座,定要“大杀三方”。结果,他以一对三,轮流走子,这三人又都不是等闲之辈,直把黄龙士累得满头虚汗,殚精竭虑,使出平生手段,才把这三盘棋赢了下来。不过,黄龙士终因劳累过度,就在当夜吐血而死。

三说黄龙士退隐田园。清代《扬州画舫录》有一则记载:乾隆时,范西屏、施定庵渡江去扬州途中,曾宿于村中私塾,二人戏与塾中一童子对弈,皆输。后遇一挑草人,范与其对弈数局皆不能胜。二人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当今盛称施、范,但都是我的儿孙辈罢了!弈是小技,何必问我是谁,难道还要与儿孙辈去争荣吗?”说完担草而去。近人考证,担草者系年近九十的黄龙士,童子系其孙。

我对一、二两说并不相信,徐星友所著《兼山堂弈谱》中,对黄龙士推崇备至,没有丝毫嫉妒不敬的言语,应该不是此等小人。我倒宁愿相信,黄龙士是实在不愿再在棋坛争锋,想过一过普通人平静的生活而归隐田园。当然,也可能因为什么疾病而英年早逝,就如一颗星星,升起时那么灿烂,陨落时寂然无声。然而,不管如何消逝,黄龙士“龙飞九天”、横绝当世的骄傲和神奇,已经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天空。

今天的姜堰,黄龙士已经成为一张独特的名片。围绕着以棋会友、传承国粹,放大棋圣故里效应,姜堰人做出了一篇篇文章:在北大街文化街区建起了黄龙士纪念馆,成立了黄龙士棋院和黄龙士围棋研究会;举办一年一届的黄龙士“双登杯”世界女子围棋擂台赛,多次承办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国家围棋队训练基地”、“全国围棋之乡”桂冠落户姜堰;当代围棋大师陈祖德、聂卫平多次应邀来姜参加活动;以黄龙士传奇经历为题材拍摄的电影《黑白道》在央视播放,并入选2012年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一黑一白两粒棋子,一纵一横数道经纬,演绎的尽是人生故事、世间风云。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大乐趣。当我写完这篇文章时,忽然也生发奇想:作为棋圣故里的后辈,对围棋完全一无所知,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了。何时也请上一名老师,习点弈棋之道,倘能与一二知己“闲敲棋子落灯花”,也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你可知姜堰有位胜过当今聂卫平的棋坛大师、棋坛圣人、棋坛国手?

曹学林,江苏省泰州姜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泰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泰州市姜堰区作家协会主席,副研究馆员职称。在全国及地方报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逾百万字。出版短篇小说集《底层味道》,中篇小说集《杨柳叶子青》,长篇小说《船之魅》,散文集《泥土与月光》《寻踪与倾听》等。曾任泰州市姜堰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党组书记,泰州市姜堰区文联副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