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創新強磁場,引來“哈佛八劍客”!

一个创新强磁场,引来“哈佛八剑客”!

走讀長三角·城市發展啟示錄

【合肥故事】

目光長遠支持基礎研究打造創新“強磁場”

合肥西北角,大蜀山腳下,有座半島三面環水,綠樹成蔭。這座島的原名已無人提起,新名字卻越叫越響——“科學島”。

因為,這2.65平方公里的島上只有一家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10個研究所鑲嵌在一片蔥鬱中,千餘名國內頂尖科技人才就是這裡的快樂“島民”。

科學島不大,魅力著實不小。自2009年以來,王俊峰、劉青松等8位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紛紛告別美國,先後投奔科學島。他們成就了一段“哈佛八劍客”的佳話,也引發外界強烈的好奇心:8個人裡沒有一個安徽人,他們都在美國打拼多年,是什麼讓這些海外英才,不遠萬里奔赴合肥?

原來,最吸引他們的是島上的一套大科學裝置——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對於科學家來說,大科學裝置不僅是“國之重器”,也是科研取得突破的基礎設施和必要條件。過去,國內沒有類似大裝置,很多科學家只能去國外進行前沿研究,現在,美國雖好,回國更好。於是,“別了,波士頓!你好,科學島!”

“在美國學習工作十幾年,總感覺差點什麼。合肥科學島上的科研夥伴、科學裝置、工作氛圍,包括島上的自然環境,都很吸引我,我感覺在這裡更能發揮所學。”“哈佛八劍客”之一的任濤說。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沒有錯。回國短短几年,“哈佛八劍客”不僅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其中4位科學家還發起成立了一家新藥研發公司,不僅打破國外壟斷,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激酶靶點檢測細胞庫,還研製出25種新藥,目前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

“從基礎理論研究,到科研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我們和合肥市創新模式、搭建平臺,已形成了完整的產學研創新鏈條。”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兼人教處處長吳海信說。

又豈止是“哈佛八劍客”,豈止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目前,全國一共建成15項“大裝置”,合肥就包攬3項,計劃中還將建成5項,這將使合肥未來繼續穩居全國科創“第一方陣”。

“這些基礎性研究短時間內可能不會帶來效益,但我們深刻認識到它對頂尖科技人才的集聚效應,近年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程宗好說。截至目前,合肥為保障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已投入近60億元,去年還設立30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包括大科學裝置在內的科研項目建設。

事實上,快速發展的合肥,憑藉豐富的科教資源,濃厚的創新氛圍,不斷提升的產業實力,正如一個“強磁場”,對有志於創新創業的人才形成越來越強大的磁吸效應。

系統創新優化“養人”環境涵養人才“生態圈”

引種熱帶植物,就要為其打造熱帶生態。同理,集聚創新人才,也必然要打造好人才集聚的“生態”。

當下各城市都求才若渴,但人才真正需要什麼?“對科技人才來說,基本的生活條件不可或缺,但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優質的科研條件,要讓人才生活有保障、幹事有平臺、創新有氛圍、創業有條件。”中國科大科研部副部長朱霽平坦言,硬環境、軟環境都必不可少。

為了打造“養人”的環境,合肥已持續努力十幾年。

首先是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級,優化城市環境。說起合肥的逆襲,很多人都會提起2005年這個關鍵年份。就在這一年,合肥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拆違”與“大建設”,痛下決心要讓合肥從內到外脫胎換骨。合肥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韌勁,以年均超過400億元的大投入,大拆大建、修路架橋、規劃新城、綠化美化、開建地鐵……破立之間,一個嶄新的“大合肥”橫空出世。

2011年,合肥再次擴容升級:地級市巢湖降級成縣級市劃歸合肥,800裡巢湖整個變成合肥的城中湖,合肥城市版圖一舉擴至1.14萬平方公里。從“三五城市”到真正的“大湖名城”,這需要何等魄力!

硬環境打造不易,軟環境更是系統工程。近年各個城市人才之爭不斷升級,人才政策也當升級。為最大程度發揮對創新人才的“磁吸力”,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銀投入,“十分捨得”。合肥“人才新政20條”,直接對標滬杭等一線城市:5年內實施人才發展“6311”工程,力爭新引進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600人、省市級領軍人才3000人、高級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少於10萬人。

為確保“人才新政20條”落實到位,合肥在許多方面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僅以財政而言,5年內市財政將安排不少於20億元專項經費支持重點人才項目建設,對單個項目支持最高可達1億元,“雙引雙培”資金獎補力度已與滬寧杭等地相當。

此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在醫療服務、子女教育、人才落戶等方面享受優待,高達50萬元的住房或租房補貼、5年免費人才公寓、買房“不限購”……在“政策高地”的支撐下,合肥正朝著“人才高地”的目標加快邁進。

院地合作力促成果轉化催生城市“核聚變”

缺少資金、不懂市場,加上科研壓力,以往,即便大裝置裡能淘出大把成果,哪個科學家願分精力去冒著市場風險搞產業化?

“著眼平臺、資金、環境、人才等,全要素地推進科技創新;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到改革創新,全鏈條式地推進產學研對接和科技成果轉化。”合肥市科技局調研員陳偉說,吸引、留住人才的關鍵,就是給人才以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依託各大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合肥近年重點建設了十幾個產業創新轉化平臺,構建“政產學研商”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產學研合作由短期化、鬆散化、單項化向長期化、實體化、系統化轉變。例如,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國科大四方共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截至目前,已建設聯合實驗室50個,孵化科技企業200多家。

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資金支持不可或缺。作為全國首批科技金融試點市,合肥在全國率先出臺“1+3+5+N”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效應,建立重點產業推進機制,為處於孵化期、成長期、壯大期等不同階段的科技企業“量身定製”支持政策。

產業基金、專項資金、創新貸、電子服務券等,在創新鏈條的各個環節提供資金支持,鼓勵科學家創業。例如合肥支持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業的天使投資基金,投資允許30%的容錯率。而合肥高新區已募集總盤子500多億元的各類產業基金,逐步建立起類似美國硅谷的“城校互動+金融支持”模式,打造“東方硅谷”。

創新上營造生態,事業上搭建平臺,經濟上決不虧待,生活上做好服務,合肥,這個“養人的地方”、“創新的天地”,一步步構築起吸引海內外英才的“強磁場”,加速催生著創新之都的“核聚變”。

【嘉興啟示】

各地在“搶人”

嘉興更要“養人”

近幾年,國內不少城市高調加入“搶人大戰”,人才競爭已經愈演愈烈。“政策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以房留人”……各城市人才新政不斷加碼,水漲船高。

因為各個城市都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在創新驅動的城市競爭中,“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與發展、創新並列“第一”、相互支撐,有什麼樣的人才,城市就有什麼樣的競爭力,有什麼樣的未來。

從一個“三五城市”蛻變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留下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大創新人才、引進越來越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在人才高地的打造中,合肥有許多成功經驗可供借鑑。

比如,人才不是靠“爭搶”,而是靠“吸引”。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要真正集聚人才,就要把城市打造為一個創新的“強磁場”,一個真正“養人”的地方。

打造“養人”的環境註定不可能單點突破、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高層次的人才需要高品質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能級、提升城市品質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即使大拆大建要經歷陣痛,但唯有痛下決心,才能贏得明天。

城市渴求人才,人才渴求什麼?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長的舞臺、幹事的平臺、發展的空間。“常格不破,人才難得。”我們唯有時刻對標先進城市,進行人才政策最優化對比,抓住人才創業創新的痛點,量身定製扶持政策,真金白銀捨得投入,真情服務保駕護航,才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嘉興當厚植優勢,補齊短板,用優越的創新環境、城市環境、人文環境“養人”,才能適應“搶人”後的“養人”新常態,一傘撐開碧海天,煉就人才工作的大格局、大氣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