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杜甫是他的自画像?秦始皇、唐玄宗长得都一样?上学时课本上曾惨遭我们涂鸦的历史人物,其实都大有来头。

不止当代人喜欢涂鸦,古人也很疯狂。涂鸦文化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代,大文学家屈原就曾在墙壁上写过诗赋。据汉朝人记载,屈原到先王的祖庙以及公卿大夫的祠堂观赏,见到墙上刻的先贤往事,引发内心共鸣,便在墙上题诗纪念。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不过在屈原那个时代,涂鸦还没有形成风气。毕竟先秦时教育是极少数人的专利,全国9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连字都不认识,何况题诗于壁了。

题诗于壁真正形成风潮,是在唐宋时代。一方面教育普及了,吟诗填词作赋成了普罗大众的雅兴和爱好。一方面交通逐渐发达,随着旅游和通商的传播,大量旅舍馆驿成为曝光度极高的公共平台,文人墨客们为扩大知名度,往往爱在墙壁上题诗写词。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例如传播度极高的《题西林壁》,就是文化巨咖苏轼旅游庐山时诗兴大发,在西林寺粉墙上写下的。其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给庐山做了一个超级推广,还贡献了一个颇有哲学意味的“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话题。

苏轼的文采拿来炫技自然无可厚非,但对一般人来讲,题诗于壁,可能就怀着其他的目的了。比如有的是怀念旧情人的。唐朝诗人崔护在长安城南庄,于桃花盛开时节遇到一位美娇娘,心中从此想念成痴,次年再去,却已人去屋空。崔诗人郁闷不已,便写下那篇“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名诗。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南宋大词人陆游也有过类似的做法。陆游年轻时与表妹唐婉感情深厚,不料遭到陆母强行拆散,唐婉无奈改嫁他人。陆游后来到沈园游玩,巧遇唐婉夫妇,陆游心中痛苦万分,便在沈园墙上写了篇怀念前妻的《钗头凤》。不过唐婉已是人妻,这首《钗头凤》写的情浓意重,未免令人尴尬。后来没多久唐婉便忧郁去世,很难说与这首词没关系。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还有的是抒发不平之气的。唐玄宗时皇宫中有位侍读的学士薛令之,因嫌待遇低,便在宫中墙上写了首诗:“朝日上团团, 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无以谋朝夕,何以保岁寒?“大意就是,堂堂的御用学士,居然待遇这么差,快把人饿死了有没有……

这位酸文人大概想让皇帝看见,给他改善一下生活。唐玄宗还真看到了,不过皇帝并没有惯毛病,直接和了一首诗:“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意思是,就你这种没本事的会瞎叨叨,嫌不好卷铺盖卷滚犊子!这位学士正是弄巧成拙,发了句牢骚,连饭碗都丢了。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题壁诗中也不乏剧情反转的有趣之作。唐人王播年轻时家里穷,寄居于扬州木兰僧院读书,以蹭斋饭为生。天长日久和尚们看不惯,就有意捉弄他。平时寺里开饭都是先敲钟后开斋,这天他们吃完了饭洗涮干净才敲钟,王播端碗进来,只见一粒米都没剩下。又气又羞的王播,当即在寺院墙上写诗道:“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他本来想发牢骚骂骂人,可是思来想去,和尚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没志气,他便再也写不下去。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后来王播发愤读书,考中进士做了大官。二十年后重临扬州木兰僧院,他特意来寻访当年旧迹。只见和尚们把自己那两句半截诗,小心翼翼地用纱笼保护了起来。王播又是好笑又是感慨,当即提笔续写:“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赢得碧纱笼。”短短四句诗,道尽世间炎凉。

明清以后,因为书籍刊印、售卖已经十分发达,文人墨客出版诗词文集不再是难事,故而借助题诗词于壁来扩大名气无甚必要,这个文化习俗也就渐渐没落,退化成“XX到此一游”的恶习。

古代名人最喜欢在文物上涂鸦,却没人说素质低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品味古人题壁诗的余韵,但决不能狗尾续貂,在名胜古迹上写什么“到此一游”。毕竟文明进步了,这些丑字,除了代表浅薄与粗俗,别的什么意义也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