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殺功臣為什麼成了傳統?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是每一個為官為將的人都會熟知的一句話,可是為什麼還是會有那麼多人死在這句話上呢?

幾乎所有的功臣最後的結果都不是很好,從漢初的兵仙韓信、淮南王英布,再到大宋的杯酒釋兵權,再至大明朝朱元璋的誅殺功臣,這些都可以看出來其實追隨別人打江山並不會有什麼好的後果,究竟是為什麼呢?

誅殺功臣為什麼成了傳統?

其實大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從帝王的角度看,江山初定但並不穩固,每個帝王千辛萬苦的想要打下江山肯定不只是為了百姓,或者說最初的可能是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但真正得到了天下後,在滔天的權勢薰陶下,每個人都會變得和之前不一樣。

打天下的時候沒感覺,但是得了天下就額外害怕失去,而身邊確實有那麼幾個人可以把天下從你手中奪走,你會怎麼辦?就算他們很忠心,就算都是一起打天下的交情,內心還是會忍不住去剷除這些威脅的。

帝王多疑,尤其是初代帝王,做事肯定是當機立斷把危險扼殺在萌芽中的,不然也不會打下天下,對於他們來說,衷心與感情慢慢的就不是那麼重要了,他們要的只是天下的穩固和天下能在自己手中傳承下去,成就萬世基業。

誅殺功臣為什麼成了傳統?

趙匡胤肯定也是知道這一點,他知道如果不將這些威脅扼殺,不拿回兵權,最後他肯定會對那些老兄弟痛下殺手的,所以他從一開始就將兵權全掌握,給了那些功臣榮華富貴和安寧的生活。

而在功臣的眼中,其實大部分已經算是位極人臣了,他們心裡肯定也或多或少的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是同樣是權勢,居功自傲、功高震主什麼的同樣也會迷惑他們的雙眼,而那些真正懂這個道理的,想要功成身退的也會因為自身才能太過出眾的被帝王記掛在心。

還有那些權勢滔天的功臣真的沒有想過要做那天下第一人嗎?

誅殺功臣為什麼成了傳統?

一個王朝就相當於一個公司,皇帝拿了最大的股份,而其他功臣也分別是股東,而剛開始的時候皇帝的股份並沒有超過百分之五十,只是拿了最大的而已,第二和第三股東聯合在一起甚至就能和他比肩,所以他要做的就是把股份拿的多的儘量剷除,自己拿一部分,分給其他小股東一部分,最後自己手中的股份超過百分之五十才算真正穩固地位。

帝王誅殺功臣其實就跟現在一起創業的合夥人,在做大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穩固自己的地位是一樣的,那些真的做的特別大的基本上都是一言堂,由小見大,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誅殺功臣為什麼成了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