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改旗易幟

第二次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改旗易幟

1928年,國民黨進行第二次北伐,並在當年5月1日攻克濟南,將山東軍閥張宗昌和孫傳芳趕到了北方,可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日本為了擴大在華利益,盡然插手中國內政,派兵進攻濟南,阻斷了北伐部隊北上的道路,不僅僅使北伐部隊不能及時的乘勝追擊,有可能還會中斷國民黨的第二次北伐。

為此國民黨與1928年5月10日,在兗州召開軍事會議,在軍事會議上譚延闓等人極力促成北伐,最終會議決定北伐軍繼續北伐,北伐軍繞開日本控制的區域,減少和山東日本軍隊的接觸,北伐軍由馮玉祥統領北上,而蔣介石則因病返回徐州。

第二次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改旗易幟

馮玉祥帶領自己的部隊第二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一部,北渡黃河向奉系軍閥進軍,奉系軍隊的主力人員是由張學良率領的兩個軍,主要集中在京漢線上,張宗昌和孫傳芳的部隊主要集中在津浦線上。馮玉祥得知後,決定帶領第二集團軍主要進攻京漢線上的奉系軍隊,以便快速的逼迫奉系投降。

目前奉系控制的河北以及北京、天津地區,如果北伐軍將奉系打敗,這些區域就成為了大家都想要吃的肉,馮玉祥、白崇禧、閻錫山都將這次北伐作為發展實力的好機會,所以都對此次北伐比較積極,白崇禧和李宗仁商量後更是將武漢方面原唐生智的部隊都帶出來進行北伐。

由於北伐軍隊的實力比較強,而且為了搶地盤都比較積極,所以張學良帶領的部隊根本抵擋不了進攻,北伐軍隊很快推進到邯鄲一線,石家莊也岌岌可危。五月下旬張學良被迫放棄保定,到北京與其父張作霖商量接下來的退路。

第二次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改旗易幟

奉系張作霖是在東北起家,所以將東北作為自己的後方基地,這次也不例外。5月30日張作霖做出了最後的決定,撤兵退回東北,保存自己的力量。國民政府得知消息後也是積極相應,派出代表與奉系進行談判,最終雙方決定和平處理北京、天津地區的問題:由奉系軍隊主動撤出,在奉系軍隊沒有完全撤出前,北伐軍不得進入。

6月初北伐軍隊到達北京外交,奉系軍隊全線撤退,6月11日閻錫山和白崇禧進入北京,閻錫山擔任北京衛戌部隊司令員。6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對外宣言,宣告了北伐的勝利,而後國民黨在北京舉行了祭奠孫中山先生的儀式,以告慰孫中山在天之靈。

第二次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改旗易幟

在國民黨進軍北京之時,奉系軍閥的當家人張作霖卻在6月4日凌晨,被日本人炸死在回瀋陽的專列上,張作霖的死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充分顯示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以及用心狠毒。而隨著張作霖的去世,東北奉系的時局也變得更加艱難。

張學良在一眾老人的協助之下,穩定了奉系內部的各方勢力,順利的接班,但是奉系外圍的威脅一點都沒有解除。首先是有著殺父之仇的日本,一直虎視眈眈的想吞併東北,只是一直沒有很好的藉口直接出兵。而南京政府佔領了北京後雖然沒有出關,但是也不能消除南京政府的威脅,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出關搶佔東北。

張學良在這種情況之下,所做出的決策很有可能直接決定奉系的存亡,在張學良猶豫之間,南京的蔣介石和日本人都不約而同的找到了他,不過兩幫人馬對待張學良採取的方式完全不同。蔣介石對張學良盡顯忽悠本色,而日本人對張學良進威脅。

第二次北伐的勝利和東北改旗易幟

事實證明忽悠比威脅有用,張學良是一個青年人,威脅只會起到反作用,而且還和日本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張學良最後選擇了依附國民黨,即是民族大義也是家仇國恨。張學良於1928年12月29日,正式通電全國,宣佈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

南京政府也立即任命張學良為東北行政長官,自此國民黨完成了中國名義上的一統,也結束了自袁世凱死後各地軍閥混戰,各自為政的歷史。

(喜歡民國曆史的讀者可以關注小編,小編會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