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條河流健康的承諾

给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

沙湖景區加大沙湖水質治理,通過種植蘆葦促進生態修復

给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

隆德縣經過綜合治理,渝河流域生態大為改善,原來的汙水橫流如今 變成了穿城而過的景觀河

2018年末,吳忠市利通區馬蓮渠鄉巴浪湖村黨支部書記馬海鳳的年終總結裡,多了一項內容——清水溝治理管護情況。

這位2017年8月走馬上任的村級女河長,用短短百餘字概述了自己400多天的履職經歷,簡單精練。但打開她的手機,一位“操心嘮叨的家長”形象躍然眼前——存儲的數百張照片,幾乎張張都是清水溝,有過去瘦弱乾癟、泡沫翻滾、垃圾逐流的黑醜,也有如今河岸清暢、水波瀲灩、楊柳依依的俊俏。

上任16個月,馬海鳳巡河、管河、護河、治河,東奔西走、風雨無阻,把河長的責任掰開、揉碎融入心和行,不僅使清水溝這個“半途攬進懷裡的瘦弱孩子”恢復了生機,還有了夢想——美化河岸,打造風景,引來“錢景”。

清水溝的水景之變、馬海鳳的責情之切,是寧夏3670名河長、228名湖長履職盡責的生動註腳。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破解新老水問題、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大制度創新。

“有水塞江南,無水淚也幹”。缺水是寧夏的實際,欠發達也是寧夏的實際。全面推行河長制,既是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也是以治水為突破口,順勢而為重構環保格局、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

2017年7月,自治區召開總河長第一次會議,吹響全面推行河長制的“號角”,從自治區層面高位推進——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擔任總河長,自治區主席鹹輝擔任副總河長,自治區黨政有關領導分別擔任重要河湖的河長,黨委組織部等27個單位為自治區級河長制責任單位,逐漸構築起區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全覆蓋網絡,守護全區804條河道、118個湖泊健康安寧。

一年多來,寧夏把全面推行河長製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從自治區到2000多個大小村落,從石泰峰、鹹輝到“馬海鳳”們,各級河湖長擔責負責盡責,上下聯動、綜合施策、系統治理,寧夏境內河湖溝渠氣象一新——新時代黃河保衛戰首戰告捷,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步步為營,典農河、沙湖、星海湖水質持續好轉,渝河、茹河、葫蘆河“大病初癒”再現芳華,千萬條溝渠“末梢”恢復生機……美麗寧夏在“制”與“治”的相向而行中氣血漸暢、初綻芳容。

打響新時代黃河保衛戰,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涅槃重生的決心保護好黃河母親河

黃河自中衛北長灘進入寧夏,收斂奔騰之勢,一路緩遊慢行,孕育了千里沃野的塞上江南。

但長期以來,寧夏靠水吃水未覺珍貴,重開發、輕保護,致使母親河“重病”纏身——河床萎縮裸露,過境段水質逐年下降,安全隱患隨之增多。

看397公里黃河寧夏段,也是看寧夏的發展方式、思維方式。

2018年4月10日至11日,總河長石泰峰“巡河”,從中衛北長灘黃河寧夏入口段出發,沿黃河順流而下,一條河一條河、一條溝一條溝望聞問切。

因亂採而被迫改變走向的河道、未達標直排入黃的汙水、隨手挖起的一捧散發腥臭的汙泥,一路所見所聞深深刺痛了石泰峰,也讓在場的領導幹部心情沉重。

“黃河滋養了寧夏大地,哺育了寧夏人民,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好治理好黃河,就對不起黃河。要扛起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用保衛黃河的精神保護好母親河,用實際行動維護母親河的健康安全。”石泰峰向全區發出打響新時代黃河保衛戰的“動員令”,指出保護好治理好黃河不僅是發展問題、生態問題,更是重大的生存問題、民生問題、政治問題。

這是動員,更是承諾。

新時代黃河保衛戰的首要之責就是治理黃河。

黃河之“病”,表象在水裡,根子在岸上,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涉及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部門。

一顆心、一張圖、一盤棋、一個網,是寧夏治理黃河的“戰術圖”。

一顆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要求,堅決打好新時代黃河保衛戰,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不得罪那些違法違規、賺黑心錢的企業,就會得罪全區680多萬人民群眾”,絕不搞面子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實打實從汙染源頭抓起,從根子上治理,堅決關停重點排汙企業,決不要發臭的GDP,還母親河健康,還老百姓安心。

一張圖——結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分類施策、系統治療;以沿黃生態經濟帶為引領,以銀川都市圈為抓手,重構環保大格局;以“治”為“進”,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積極穩妥騰退化解舊動能,破除無效供給,摒棄以投資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老路,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

一盤棋——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協同推進。水利廳在充分發揮組織實施、督促檢查、推動落實等統籌協調作用的同時抓好生態補水、水系連通、河道採砂監管;生態環境廳狠抓水汙染防治;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聚力黑臭水體整治;自然資源廳開展河湖水域岸線劃界確權;工業和信息化廳主攻工業園區汙水達標排放;農業農村廳主抓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沿岸各市縣區自覺把當地發展放到協同共治的大局中,針對亂圍亂堵、亂佔亂建、亂採亂挖、亂倒亂排等河湖突出問題,密集開展各類專項整治行動。

一張網——黨政主要領導主動將老大難問題當成自己的責任田,既掛帥又出征,帶動各級河長履行巡河、管河、護河、治河職責;各市縣區均建立“一河一策、一段一長、分段負責”工作機制,構築責任鏈、形成共治圈。

一張覆蓋黃河干流支流、溝渠支脈所有水系的“治理網”在寧夏張開

這張“網”兜起來的,有擔當、有決心,亦有創新:

啟動清河專項行動,全面禁停黃河河道採砂,整頓達標或關停禁養區畜禽漁養殖企業697家,整治河道岸線5728公里,拆除違法違規建築物71萬平方米,依法關停取締砂廠磚窯222家、侵佔河道小微企業11家、萬噸以下水質排放不達標的澱粉生產企業19家,一批影響河湖安全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開展集中專項整治,全面取締黃河干流工業企業直排口,綜合治理入黃排水溝,完成36個城鎮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推動工業園區汙水集中處理,黃河干流寧夏段22年來首次連續15個月保持Ⅱ類優水質,全區劣Ⅴ類地表水全部清零,15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達到或高於國家考核標準;

統籌推進典農河、沙湖、星海湖治理,整治入湖排水溝、搬遷垃圾填埋場和養殖場、改造提升汙水處理廠、退漁還湖……系統治理後,典農河水質總體呈現向好趨勢,沙湖和星海湖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穩定達到IV類水質;

推進“四大節水”行動,全區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提高到0.524,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降低到191立方米、41立方米;

2018年,投入水汙染防治專項資金12.2億元,是2017年的近5倍,比前3年的總和還多40%;

建立以暗訪為主的監督管理制度,對23名河長辦負責人進行約談,率先建成省級河湖長制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巡查員電子巡河常態化;

樹立河長公示牌,接受社會監督,百姓通過手機APP找河長投訴,河長制帶動全民治水、節水、護水,湧現出一批“企業河長”“河小二”等民間河長;

……

新時代黃河保衛戰初戰告捷,水汙染防治攻堅戰開局良好。

推動“河長制”轉向“河長治”,還需要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解決

讓河長成為撬動源頭治理的支點,充分發揮其追根溯源、找準病根的關鍵作用,是河長制制度優勢所在。

隨著河長制的推進,各路河湖水系捷報頻傳。

曾經,被百餘家澱粉廠、養殖場、屠宰場“圍攻”而吸走精髓的葫蘆河,一度生命垂危;如今100多名各級河長“組團作戰”,關停或搬遷企業、填築防洪堤、疏浚河道、鋪築巡護道路,格賓網護坡、溼地綠化、建設汙水處理廠,實行沿河機關、學校、社區、住戶“三包”制度,多措並舉、精準發力,葫蘆河再現魚翔淺底、碧波盪漾的昔日美景,成為風景。

曾經,一身跨多個市縣區的苦水河,沿途吸汙納垢,管護上“你推我搡”,一路憂傷低吟、病體難愈;如今,沿線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141名河長共赴一線,望聞問切,找病因、拔病根,統籌推進水資源利用、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群策群力、無縫銜接,初步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治理目標,治理成效得到中央環保督察組的肯定。

……

水為源,水清,沿岸居民的心氣也隨之高了——改廁、修景觀道、發展鄉村旅遊,“隨手扔”逐漸變成“隨手治”。“制”到“治”的轉變不知不覺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水龍頭”,更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吃上了“生態飯”,量水發展、以水定成、以水定產正成為地方的自覺行動。

河長制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河湖治理不僅要管理好企業的排汙口和排汙量,更為關鍵的是要實行產業結構調整,使河湖兩岸的產業結構調整為有利於河湖治理的模式,才是治本之策。

讓河長制充分發揮作用、切實維護河湖健康,寧夏還需要久久為功,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解決。

長按識別二維碼

给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