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觀感

《狗十三》觀感

如果你有孩子,這部電影你會有感觸,深刻的感觸。

這是一部中國式教育的青春片,名字起得有個性!有狗,有十三歲的女孩,有狗B偽善的成人世界。


《狗十三》觀感


全片都是用寫實風格,非常貼近生活,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好像說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我覺得自己和電影中的父親很像。

在中國,中國式教育是一個壯觀而奇特的現象。它就像一條生產線,每個孩子都在生產線上被雕琢打磨成相似的模樣,或者說家長、社會希望變成的模樣,沒有人會關注孩子本身。

李玩,初二的小女生,就是線上的一個典型。


《狗十三》觀感


李玩的成長環境是孤獨的,父母離異後,她性格有點孤僻,寄養在爺爺奶奶家裡,她愈發覺得孤單和冷落。有一天,父親給她帶來了一條小狗,很可愛,她叫它愛因斯坦。

有了愛因斯坦的相伴後,她感覺生活有了光亮,吃飯可以和它吃一樣的,睡覺可以睡在一個床上。

然而這點光亮也被熄滅了,有一天爺爺帶著愛因斯坦去買菜一不小心,愛因斯坦跑丟了。李玩非常難過,她更難過的是,大人們對愛因斯坦的冷漠,她失去了心靈的小夥伴開始變得暴躁,她摔東西,發脾氣,推到了爺爺,甚至她喝酒放縱……


《狗十三》觀感


深夜不歸,大人著急,爺爺腳傷,沒辦法,多年不曾出門的奶奶走出門去滿大街尋找孩子。

這時候,無形的刻刀出現了。


《狗十三》觀感


盛怒的父親將李玩手裡的酒瓶砸碎在門上,拖著她去找奶奶,回家後對著李玩甩耳光、用腳踹,發洩怒火。

《狗十三》觀感


《狗十三》觀感


原因很簡單,這麼大了還不懂事。

懂事是什麼?

在生產線上,懂事就是循規蹈矩,尊老愛幼,體諒大人。

自己?

算了吧,自己沒有思想,也不能有。

而所有的管教,無論是言語上的、暴力上的,都是假借“愛”的名義。


《狗十三》觀感


李玩在淋浴頭下清洗血漬的時候,伴隨著的淚水的是那種內心深處的無助和疼痛。


《狗十三》觀感


這有點像非洲部落的成人禮,那個雖然疼痛,但只是身體上的,而李玩是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雙層鞭笞。

隨後的一幕,是最令人動容的。爸爸開始道歉了。

他讓女兒坐在了他腿上,最近的距離。

他撫摸著傷痕,問,疼麼?

他掉眼淚了,看得出,父女連心,他心疼女兒,這點毋庸置疑。誰又能不疼愛自己女兒呢?可是誰又能改變什麼呢?

隨後,父親說出了天下父親都說過的話:“都這麼大了,怎麼還不懂事呢?什麼時候能長大啊!”

是啊,這才是核心。懂事的規則就是社會、家庭約定俗成的規則,要在這個規則內生長,否則,就要用看不見摸不著的刀來雕刻。如果刻的疼了,孩子會哭,父親也會哭,可是不刻,不可能。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精髓所在。

父親雖然愛著自己的女兒,但這種愛卻並不是從女兒角度出發的,所以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他對女兒的討好和暴力,都是出於一種不平等的強權,而孩子源於自我意識的個性表達,在父親眼中勢必就會成為了一種對強權的挑戰,凡是這種叛逆和反抗勢必被打壓,強有力的制衡。

那麼,這種打壓和制衡的結果如何呢?電影緊接著就給出了答案:結果完全符合父親的期許。

她不再因為小狗的事情鬧了,變得很乖巧,聽大人的話,藏起了自己感受和喜好。

她由發洩式的表達變成無言的順從,成熟和懂事成了另外一種難以名狀的殘忍。

她不再拒絕應酬上的酒,甚至狗肉;她開始“懂事的”理解父親,讓父親哭出來。

稜角就這麼被磨去,突然,很心疼孩子。


《狗十三》觀感


電影畢竟是電影,現實是什麼樣子的呢?在我小時候的農村,女孩準備出門找狗的時候就已經可以贏得兩記耳光了,沒有發出尖叫的機會,沒有摔門摔碗的機會,只能把頭深深地埋進被窩裡無聲哭一場,第二天起來,就長大了。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還在沒長大的時候,就要學會迎合,學會屈從,學會大人那種世故。

我們想要釋放自我,幾乎沒有可能。

成長的每一步,都伴隨著代價。自由的生長,從來都是一種漫無邊際的奢望。

這到底是成長,還是閹割?

我們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稜角,失去了個性,還美其名曰“這就是成長”。 我們“提高了”情商,“學會了”做違心的事,說違心的話,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內心。

狗永遠是狗,人有時卻不是人。

伴隨李玩成長的,還有迷茫的青春。

誰的青春不迷茫?

電影中的李玩迷茫,李堂迷茫,小男生同樣迷茫。

在還沒明白喜歡的時候,開始愛。

今天愛,明天可能就不愛了;今天愛你,明天就可能愛她。

好在,李玩是清醒的,她知道什麼叫原則,她知道什麼叫分寸,她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默默的給她豎了大拇指。這其實挺難的,不盲從,不屈就,在滾燙的青春中保持冷靜和獨立。

這可能是電影想要表達的觀點,有正面引導的積極意義。

電影沒有教條式的說教,沒有告訴你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沒有說幹了會有什麼惡果這樣的威脅。

有的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選擇的機會。你可以選擇高貴而獨立,也可以選擇隨波而逐流。

聽說,這部電影票房只有5000萬,不及進口大片的零頭。

看來,這個世界真的是快節奏了,人們都沒有時間去思考了,大家更願意坐在電影院裡兩個小時只吃爆米花,不用動腦筋,哪怕看完電影還沒走到家都已經什麼都記不起來了。

至於家庭、教育、社會……,算了吧,就保持現狀吧,沒空想這個。

進口大片正是瞄準了這一點,投其所好,大發橫財。

而有點內容有點深度的影片,有口碑沒票房,等於零。沒有了收益保障,更沒人去拍這樣的電影,結果就是每況愈下。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大家一邊大方的花錢買爆米花類型的電影票,一邊嫌棄國產精品電影越來越少了,什麼時候才能像人家這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