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進士榜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殿試發榜,前三甲共292名考生被錄取為進士。得中第一甲的分別是:四川考生駱成驤為狀元,浙江考生喻長霖為榜眼,湖南考生王龍文為探花。

據說榜單第一甲的排名是光緒皇帝悉心斟酌的結果。在主考官大學士徐桐初擬的名次中,王龍文排在第一位,駱成驤排在第三位,喻長霖排在第十位。但光緒將十份試卷反覆看了幾遍後,將駱成驤提到了第一位,將喻長霖提到了第二位。本來排在第一位王龍文於是排到了第三位。光緒將駱成驤、喻長霖提到最前面,是因為他們在殿試作文中提出的改革創新主張,正合胸懷變法圖強之志的光緒皇帝心意。而將王龍文降至第三位,是覺得王龍文的思想過於保守。事實證明光緒很善於觀文察人。維新變法中,駱成驤是變法的支持者。喻長霖雖然對康有為的改良理論有不同意見,但也贊同革新。而深得頑固派代表人物徐桐賞識的王龍文,後來則成為了頑固派的得力干將。

榜單第二甲中,還有此前發起公車上書的廣東考生康有為。當年4月,清政府由於在先年的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正在京城趕考、等待發榜的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聯合一千多名考生,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這一請願活動被稱為公車上書。當年進京趕考的考生有一千三百多人,其中一千二百多人在康有為的“萬言書”上籤了名,包括駱成驤和喻長霖。但王龍文卻認為變法會擾亂國家秩序,因而拒絕簽名。雖然“萬言書”最終未能遞交到光緒手中,卻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公車上書

乙未科殿試發榜後,按慣例狀元駱成驤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喻長霖、探花王龍文授翰林院編修。二甲進士康有為授工部主事。由於思想觀念的差異,這幾個人後來的作為大不相同。康有為作為戊戌變法的領袖人物,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後卻又成了保皇黨領袖。駱成驤在清末一直擔任地方主管教育的官員,期間官派留學日本,辛亥革命後被推選為四川省臨時議會議長,後致力於辦教育,任四川高等學校(四川大學的前身)校長。民國初期蔡鍔等革命黨人在雲南發動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時,駱成驤建議他的學生、時任四川督軍的陳宦在四川宣佈獨立,給了袁世凱致命一擊,故有人說袁世凱是被駱成驤氣死的。喻長霖在清末任國史館協修、武英殿和功臣館纂修,曾受翰林院派遣日本考察學務,民國時期任浙江通志局提調,專事史志編修。而王龍文的命運和結局,比起他們就差遠了。

王龍文授翰林院編修後,頗得大學士徐桐器重。徐桐素以頑固守舊、嫉惡西學著稱。他家住在東交民巷,鄰近各國使館,他曾在大門口貼上“望洋興嘆,與鬼為鄰”的對聯,來表示自己對洋人的憎惡。當時有位叫曾廉的湖南舉人,捐資為國子監助教,兼在徐桐家館中任教。曾廉與王龍文一樣,思想極端保守。他們成了徐桐的心腹門客。

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戊戌六君子

維新運動期間,王龍文和曾廉緊跟徐桐,極力反對變法。1898年9月5日,曾廉通過都察院代奏,指責康有為、梁啟超“舞文誣聖,聚眾行邪,假權行教”。這個奏摺的附件,還摘錄了梁啟超任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時,在學生日記上的四條批語。曾廉舉報這四條批語屬“反清言論”,奏請殺掉康有為、梁啟超。這個奏摺的出現,令康有為、梁啟超驚慌失措。直接導致維新派鋌而走險,試圖拉攏直隸按察使袁世凱發動兵變,從慈禧手中奪權。慈禧得到消息後搶先發動政變,囚禁光緒,殺“戊戌六君子”,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準備廢黜光緒,卻遭到西方各國公使的一致反對。慈禧認為外國人干涉了她的家務,便想利用反洋教的義和團來對付西方列強,縱容義和團殘殺傳教士和教民,由此引發了“庚子國難”。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聽信義和團能夠刀槍不入、殺光洋人的謊言,盲目對八國宣戰,並圍攻北京的外國使館。

攻打外國使館這個餿主意,是頑固派首領、端郡王載漪在御前會議上提出來的,雖然有多位大臣反對,但仍得到了慈禧的批准。曾廉和王龍文聽說後,主動向載漪獻策說:“攻交民巷,盡殺使臣,上策也。廢舊約,令夷人就我範圍,中策也。若始戰終和,與銜璧輿櫬何異?”載漪收到獻策信後大喜:“此公論也。”其後,曾廉、王龍文又先後上書,建議詔令義和團“按戶搜殺(教民),以絕亂源”。

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義和團

當時外國使館的衛兵僅四百人,上萬清兵攻打了月餘,仍未攻下。這時,曾廉和王龍文又獻策,建議採用決水灌城之法,即從玉泉山引水灌入使館,將使館中的外國人淹死。但這個計策比較弱智,明顯不具備可操作性。王龍文又聽說妖僧普法、大盜餘蠻子、狂夫周漢三人具有曠世神功,便上書建議起用這三人來攻打使館,並稱之“三賢”。如此荒唐的建議,實在有辱其探花身份。

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慈禧急召時任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進京勤王。7月26日,李秉衡風雨兼程趕到北京。慈禧問他對時局的看法。李秉衡建議“先戰後和”,也就是先借助義和團的力量,在京津間阻擊八國聯軍,給聯軍一個下馬威,然後再與八國談判。慈禧聞言大喜,當即下旨將從外省趕來的幾支勤王部隊劃歸他指揮。隨後,李秉衡又招募了三千義和團拳民,隨軍作戰。經頑固派推薦,王龍文、曾廉被調任李秉衡幕府。不過出徵時只有曾廉隨軍,王龍文暫未赴任。

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八國聯軍

8月9日,李秉衡率部在天津河西務遭遇八國聯軍,戰鬥隨即打響。然而,剛一開戰,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拳民就逃逸了一大半。清軍各營亦紛紛潰敗。李秉衡不得不退至通州張家灣,此時身邊除了曾廉等幾個幕僚,士兵都跑光了。8月11日,聯軍又進逼張家灣。絕望中的李秉衡寫下遺書,服毒自殺。李秉衡自殺後,曾廉也欲投江自盡,但被人救起。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化裝成漢人平民,倉皇逃往陝西。王龍文和曾廉隨後也逃到了西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除了賠款、劃定使館區、駐軍等條款外,條約中還明確規定,清朝廷必須嚴懲禍首。隨後,120多名支持過義和團的官員被殺。王龍文、曾廉雖未被砍頭,但都被革職,永不敘用。王龍文放歸故里湖南湘鄉(今屬湖南雙峰縣)後,委身鄉下私塾和書院任教,直至1923年去世,享年60歲。與他一起沉浮的老朋友曾廉,替他作祭文和墓誌銘。

人世滄桑,自有因果。王龍文的命運和結局,根源在於他頑固守舊,未能把握晚清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孫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意思是說,不管你多牛逼,都無法對抗歷史潮流。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永遠不要與趨勢為敵。(文/謝志東)

清末探花王龍文:與趨勢為敵,註定以悲劇收場

孫中山手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