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人物小傳:

劉衛民,南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情報分析技師,一級軍士長軍銜。1990年入伍,三十餘次參加演習演練、前推補盲、專家評審等重大任務,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兩次榮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一等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方位XXX,距離XXX,高度XXX。”這是劉衛民值班過程中經常用到的雷達空情三座標。

擁有戰士最高軍銜的兵王劉衛民,已累計擔負戰備值班5萬多小時,掌握處理空情60多萬批。每一次值班,都會與這些參數親密接觸。

這不僅是一串被上報幾十萬次的簡單數字,對他而言,以腳下的土地為原點,用“方位、距離、高度”編織雷網,經緯空天,每一次座標報出,都是一份責任的定位,都有一份厚重的榮光。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精心檢修裝備。

一門心思,撲向備戰打仗“方位”

個子不高,常帶笑容,一看就是個樂天派,這是一級軍士長劉衛民給人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看到雷達,我就著了迷。”儘管時過境遷,回想起18歲入伍時情景,劉衛民依然興奮而激動。

時光飛逝,歲月更迭,這一著迷,就是29年。如今他仍是一線戰鬥員,一如既往堅守著高山,戰鬥在雷達方艙。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傳授判斷目標數量技巧。

他愛雷達,愛雷達兵的戰鬥。入伍第二年便練就了技術參數“一口清”,開關旋鈕“一摸準”的硬功,成為專業尖子。

後來,他3次獲得基地以上比武競賽第一,能熟練操作12型雷達,從未發生過一起戰備問題,情報合格率始終保持在100%,創造了所在旅戰備安全時間最長紀錄。

近些年,隨著雷達部隊實戰化練兵日益深入,他走下高山,前出邊境,鏖戰戈壁,東至沿海,西上高原,操縱雷達窺天鑑地,觀海聽濤,戰鬥履跡遍佈祖國大好河山,每一步都見證著空防預警力量的轉型成長。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判斷處置異常不明空情 。

“雷達一開機,我就被滿屏幕的空情給震住了。”2007年,他跟隨機動分隊第一次赴東南沿海地區駐訓,談起當時操縱員的“密集恐懼症”,劉衛民神情凝重。

東南沿海地區風起雲湧,波譎雲詭,往來航班繁多,異常不明高發,加之海雜波干擾,與雲貴高原地區空情不可相提並論。作為專業尖子的他,處理起來都感到吃力,更不用說其他操縱員。

這一次他知道了什麼是高山與沿海的差距,同時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不出來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之後他常以此自省,也教育年輕徒弟,“絕不可因為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做井底之蛙。”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駐訓午餐。

2011年後,他連續三年參加了空軍“紅劍”體系對抗。實戰化演習中,他深切體會到:在電子偵察、電磁干擾和反輻射武器打擊下,雷達可以說“看”的艱難,“識”的困難,“生”的不易……他思考最多的是:雷達兵怎麼打好未來之戰?

由此,他主動作為,深入思考,梳理總結戰術戰法,最終凝結其汗水和智慧的《體系對抗演習中某型雷達反干擾應用》一文獲空軍預警監視系統重難點科目研究一等獎,《某型雷達戰鬥操作使用手冊》被空軍推廣,成為指導雷達部隊邁向實戰的有效戰法。

2013年秋,走下體系對抗的戰場,緊接著一場全軍實戰化聯合演練便打響。大仗之前,導演部通報有5批目標,後來又更正為2批,同時還釋放大量干擾體,給預警部隊設置了層層迷霧。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自學新裝備新知識。

演練中有的單位上報2批空情,有的單位1批沒發現,但劉衛民卻始終堅持上報7批。最後撥雲見日,導演部裁定目標確實是7批,之前的通報只是“障眼法”。劉衛民創造了參演30多部雷達裝備中唯一判斷正確的傳奇,被空軍表彰為“預警保障先進個人”。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他已練就了一雙“金睛火眼”。

終生勤學,消除領軍帶兵“距離”

“我最大的短板在於文化水平不高,領悟力不好,學東西太慢。”儘管聲名在外,已被原總部、空軍先後8次抽調,作為專家組成員參與裝備評審,還曾走上空軍預警學院的講臺對大學生進行輔導授課,但劉衛民坦言:“與高素質人才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仍需要不斷學習。”

部隊的確是所大學校。學習,使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戰士成長為了電雷領域獨當一面的領軍型專家人才。

20多年,他帶教出了1名高級工程師、3名高級士官和300多名優秀骨幹,26人考取了軍校,對29個雷達站進行過巡迴教學,輔導過的官兵多達數千人。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他的成功,讓戰友們堅信:平庸與卓越的差別,不在天賦而在堅持。

2010年8月,劉衛民作為技術骨幹被抽調到旅機關參加雷達兵多媒體訓練課件和教案編寫工作,並擔任課題攻關組的副組長。攻關組的其他成員都是幹部,有些還是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

別人一聽就會,一上手就懂的問題,他要反覆咀嚼回味;別人半天就能完成的工作量,他要花2倍,甚至3倍的時間。低學歷的士兵帶著高學歷的幹部工作,劉衛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懂就埋頭學,不會就虛心請教,鍥而不捨直到搞懂弄通。為了節約時間,他乾脆將鋪蓋卷帶進訓練室,點燈熬油攻關一個月。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他編寫的《判斷空中目標》課件在空軍雷達兵第九次學術研討會上被評為一等獎。

嚐到甜頭的劉衛民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近乎執拗地勤奮苦學,理論文章屢屢見諸於各類學術期刊。2015年,他領銜編寫了19種雷達型號的近40餘萬字的《全功能操作、全效能發揮100問》。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劉衛民進行裝備排故。

從2016年開始,劉衛民所在旅作為雷達兵新大綱編修試點單位,徵求收集對大綱的修改意見。劉衛民向上級提出了模擬訓練軟件已經不適應當前戰場環境,急需修改的意見。當空軍將新版模擬軟件研發的任務交給他們旅後,他又積極投身軟件研發團隊。

充分發揚“敢啃硬骨頭”的戰鬥精神,他不講條件、不計較個人得失,犧牲大量休息時間,和隊友一起撲在軟件研發上,最終高質量完成了研發任務。為此,空參電雷局專門發來表揚信對研發團隊進行了表揚。

他還有一個習慣,每逢保障重要空情或參加重大任務,都特別注重收集目標回波特徵和運動規律,逐漸成為了一部目標特性“活字典”,很多時候僅憑經驗就能夠快速準確判斷出目標種類和數量。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裝備性能檢測。

在今年一次不明空情處置中,他的研判意見,再次為旅指揮員下戰鬥決心提供了依據。戰鬥結束後覆盤,指揮員不由讚歎:“判性既快又準,劉衛民的腦子裡就像有一個雷達回波特徵庫!”對於這一點,大家深以為然。

滿腔赤誠,奠定軍旅人生“高度”

2018年5月2日,湖南衛視《我愛你,中國》欄目播出了劉衛民的專訪:雷達兵王。該片全景式地展現了高原雷達站的工作生活,展現了高山之巔戰天鬥地的雷達兵們的時代風采。熱映後,他一下子成為家鄉父老熱議的名人。

當天他的手機一時成了熱線,電話、短信、微信“狂轟濫炸”。那些曾一直以為他在當空軍開飛機的老鄉,不由地感嘆:“衛民啊,沒想到你們的工作是這樣的不容易!”

“我只是一個引子,引出我們這個團隊,讓全國人民認識雷達兵,讓更多的有志青年加盟我們這個方陣,這才是最重要的。”談起成名後的感想,劉衛民這樣說道。節目播出後,讓他最高興的其實是兒子劉仁佳的轉變。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劉衛民和戰友們巡線。

入伍以來,劉衛民先後堅守了四座高山雷達站,前三座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現在任職的9站,海拔3875米,高寒缺氧,環境惡劣,為南部戰區空軍唯一駐藏區部隊。

儘管家屬已隨軍,但由於堅守高山,出行不便,連隊離安置點有6個多小時的車程,他一般3個多月才回家一次,與家人一直是聚少離多。缺席兒子的成長,缺少為人父的陪伴,兒子對他一直都有怨言,在家從不主動和他說話。

節目中,這個感情一向內斂的山東漢子表達了對兒子的歉疚,用從駐訓地帶來的大量彈殼和石頭,表達著一個軍人父親深沉的愛。

當兒子班主任得知“雷達兵王”就是劉仁佳的父親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做了一次深情的講話,鼓勵大家向劉仁佳同學的父親學習,將來做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人。

雷達專家劉衛民:一個兵王的“三座標”

連隊官兵在陣地上對黨宣誓。

自那以後,兒子對劉衛民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歡聲笑語開始縈繞在三口之家。

大家都說他樂觀,其實很多人沒有看到他背後的艱辛。由於長期在雷達站值班,他換上了嚴重的“職業病”,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風溼,浮腫……一次在西北執行任務,腰病復發,他半個月都是弓著身子值班的。

這些年,面對家庭的需要,身體的病痛,他也面臨過好幾次走與留的抉擇。但只要一句“部隊需要你”,他就選擇留下。在他看來,被部隊需要是一種責任,為國家出力是一種幸福。

每當人們稱讚雷達兵犧牲奉獻時,他卻總是說:“待在山頭是奉獻,幹出成績才是貢獻,作奉獻更要作貢獻。”這是他一直以來堅守的價值取向。

當有人覺得選擇高山就是選擇清貧寂寞的時候,他卻認為是選擇了淡泊崇高。在寂寞的山巔,在清冷的邊關,他和戰友們,摘星辰以明心志,飲甘露以慰衷腸。鞭風雷而馭日月,被九霞而牧蒼茫。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